清•嘉善黃凱鈞退庵輯著
鄞縣曹赤電炳章圈校
序
《神農(nóng)本草》,藥分上、中、下三品,共三百六十五種。后世逐漸增添,至李時珍《綱目》,乃有一千八百七十一種,辨其性味,所主何經(jīng),所療何疾,亦為詳且盡矣。何待言哉?然藥如人才,各有短長,堯舜善治天下,執(zhí)鞭驅(qū)羊不如三尺之童;秦武力能舉鼎,而有絕脰之患;許歷軍士,乃獻破秦之策,童子至性,能禁猛虎之暴。故參、芪上藥,有時亦能流弊;蛇床下品,用當亦擅其長。或前人已言,或心有所得,咸為辨別。昔華仙治病,藥不過
漆葉、青粘,今已百倍于前,匯通其意,亦大可措手矣。
各論
人參功魁群草,善療百病,為氣虛之圣藥。
最不可缺者:痘瘡氣虛難起,臨盆補氣易產(chǎn),跌撲血出發(fā)暈,一切
氣脫危癥。
所禁用者:肺邪未清,斑疹初起,產(chǎn)后瘀血為患。
此藥在國初時,出多用少,大參不過
黃金對換,見《逃庵詩鈔》。予少時,五分枝白金五十換。近年產(chǎn)稀用繁,價十倍于前,其力亦大,最虛之癥,服參三、四錢,已可挽回,續(xù)用西
黨參代之,往往奏功。每見有人傾資服參,反致遍身浮腫,仍歸無濟?梢娪弥漠敚僖嘤泄,若浪服之,雖多奚為?
防黨參
西產(chǎn)為上,體糯味甜、嚼之少渣者佳。他方所出,反覺肥大,概不入藥。
近來人參大貴,無力者惟仗此扶助脾胃,與西芪、甜冬術(shù)并用,以為補益。四君、補中益氣等湯,皆以代人參,往往見效。
惟中滿有火者忌之。臘月煎膠合丸料,代蜜最妙。
西洋參味苦性寒,惟
牙宣出血、虛而有火者宜之。
更車中馬上噙含數(shù)片,亦可生津止渴。
世人見其有參之名,又能生津止渴,作為補益之品,火體庶可,其虛寒者,能免脾胃受傷、納減便泄乎?
北
沙參肺經(jīng)輕清淡補之品。
予治肺虛
咳嗽,每用黨參、
元參、
北沙參,或加降氣消痰,名三參飲,獲效甚多。
若肺中有邪,不可漫施。
甘草生用瀉火,炙用補中。凡入表和補瀉溫涼劑中,皆能相助為功,協(xié)和諸藥,使之不爭。
炙黑能治
吐血,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經(jīng),解百藥毒。
惟中滿者忌之。
節(jié)治瘡核,梢治淋濁。
黃精天生此味以供山僧服食,凡深山皆產(chǎn)。
鮮者如
葳蕤,須蒸透作黑色,能補脾益腎,其功勝于
大棗。
一僧患
便血,久而不愈,有道友饋數(shù)斤,食盡而痊,亦補脾益腎之功也。
葳蕤
即
玉竹。
甘平益胃,潤燥祛風(fēng)。
能治病眼,見風(fēng)淚出。
婦人久服宜男。惟與痰多者相犯。
微炒用。
黃芪西產(chǎn)為佳。
雖系種者,亦金井玉欄,體糯而甜,新貨為上,稍久則色味盡減,不可用矣。
去頭去粗皮,切片蜜水拌炒,欲達肌膚,連皮生用。
黃芪補氣,亞于人參,然
當歸補血湯中,用黃芪倍于當歸者。蓋謂: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須當急固。故重用之也,然則黃芪兼能補血明矣。
治陽虛
自汗,人盡知之,陰虛
盜汗,人皆不察,只須兼涼血之品,六黃湯用此一味是也。
惟肺家有火,表邪未清、胃氣壅實者,咸宜忌之。
白術(shù)天生野產(chǎn),不論何處,皆能扶土生津,挽回造化。
近時不可得矣!即有亦只如鈕大,欲求津如玉液,味似瓊漿,難矣哉!土人以此細者種之數(shù)載,然后出售,已為難得。得一枚重錢數(shù)者,價亦不賤。鋪中所賣,所謂
于術(shù),即
蒼術(shù)種,亦為高品。更有大如拳者,出臺州,謂之糞術(shù),種而澆肥,故易大耳,或飯餳久蒸,調(diào)理常病亦可用。更有小者,味薄妙用,惟能燥濕。更有小而甜者,為甜冬術(shù),宜入淡補劑中。
予治肺虛咳嗽,每用白術(shù),因其補土生金,前人用
異功散治肺疾,亦由此也。
玉屏風(fēng)用之,亦取其補土生金,以固皮毛。
胃氣壅實,邪在陽明,在所禁用。
一人停食,用消導(dǎo)無效,一醫(yī)令濃煎白術(shù)湯,服之而愈。謂胃虛則欠運,如磨齒平,不能屑物,此塞因塞用,亦頗有理。
蒼術(shù)
苦溫辛烈。
燥濕強脾,發(fā)汗逐痰,飲辟惡氣。
總解痰氣血濕食五郁燥結(jié)。
多汗忌用。
出茅山、
朱砂點者良。
米泔浸切。
桔梗入心肺胃。
開提氣血,散表寒邪,故能開胸膈滯氣。
治
喉痹咽痛,
腹痛腸鳴。載藥上浮,至于高處,凡病欲從大小便出者,若誤用之,為患不測。
天麻辛溫。
入肝氣分。
通血脈,疏痰氣。
治諸風(fēng)眩掉,語言蹇滯,風(fēng)濕群痹,小兒驚癇。
此燥血之品,非真中風(fēng)忌用。
秦艽苦燥濕,辛散風(fēng),活血榮筋。
治風(fēng)寒濕痹,通身攣急,潮熱骨蒸,腸風(fēng)泄血,一切濕勝風(fēng)yin,皆能治也。
柴胡苦微寒。
能升清陽,為足少陽膽經(jīng)表藥,同
黃芩治往來寒熱,心煩欲嘔、口苦
耳聾、
熱入血室等癥。
陰虛火炎禁用。
銀州柴胡治久瘧成虛,或肌熱骨蒸,同
地骨皮、
青蒿、
鱉甲,再加育陰之品治之。
前胡辛散肺,解風(fēng)寒;甘入脾,理胸腹。功專下氣,氣下則火降,而痰消。
無實邪者忌。
獨活辛苦微溫。
善搜腎經(jīng)之風(fēng),兼能燥濕。
故治痙癇濕痹項背強直、手足反張曰痙,奔豚疝瘕腎積曰奔豚,風(fēng)濕客于腎家所致,疝瘕亦然。
節(jié)疏色黃者為獨活,節(jié)密色紫者為
羌活,并出蜀中。
羌活
辛苦溫。
散肌表八風(fēng)之邪,利周身百節(jié)之痛。
剛痙柔痙無汗為剛,有汗為柔,中風(fēng)不語,太陽
頭痛,皆主之。
凡屬血虛為病,非關(guān)風(fēng)濕者,勿浪用也。
防風(fēng)辛甘微溫。祛風(fēng)勝濕之要藥。
散頭目滯氣、經(jīng)絡(luò)留濕,拽肝瀉肺,太陽頭痛。
若咳嗽不因風(fēng)寒、
泄瀉不因寒濕,陰虛盜汗、陽虛自汗者,并在禁例。
合黃芪、白術(shù),又能固表止汗,名
玉屏風(fēng)散。予治哮喘愈后,必用玉屏合異功,加
杏仁、
蘇子為丸,令服,多致不發(fā)。
升麻甘辛微苦。
能引參、芪補力入于脾胃,表散風(fēng)邪,升散火郁,能升清陽。
治下痢后重,久泄
脫肛,崩中
帶下,痘瘡斑疹。
若陰虛火升者忌。
細辛辛溫。
為心之引經(jīng),腎之本藥,溫經(jīng)發(fā)汗。
水停心下,治少陰咽痛。
味厚性烈,不可多用。
遠志開心氣,散郁結(jié)。
瘡家用以為膏。因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取其開心氣,散郁火也。
甘草水浸去骨。
金毛
狗脊味咸入腎。
治腰脊痛。
鹽水炒,微滑,大便不實者勿用。
yin羊藿
性溫補腎,須輔入他藥,獨力無功。
鎖陽味咸入腎。
能強筋潤燥,益精興陽,狀類男陰。
惟相火易動及大便不實者忌。
肉蓯蓉味咸入腎,性味和平。
治老人
便閉,蓯蓉之名不虛也。便滑者不用漂淡。
以上二味,舊傳產(chǎn)西北,
驢馬
遺精所化。
白芨性澀。
得秋令,入肺止吐血,肺損者能復(fù)生之人之五臟,惟肺損壞者可以復(fù)生。
為末,酒沖二錢,治跌打折骨。油調(diào)治湯火灼傷,除面上皯皰皯:面上黑色,皰:面上瘡也。涂
手足皸裂,研硃點勘,手摩不脫。
三七廣產(chǎn)者,細皮堅實,味甘苦,能生津補氣。
虛寒吐血,配入溫滋劑中,宜炒用。
地榆苦酸微寒,入下焦。
除血熱腸風(fēng)血鮮者為腸風(fēng),血瘀者為藏毒,血痢地榆有斷下之功,初起禁用。
取上截炒用,梢反行血。
丹參舊稱:一味丹參,功兼四物。謂其亦能補血。
凡血虛有痰,大便不實者,礙于四物而用之甚妙,兼補心血,
天王補心丹用之是也。
元參
能清浮火。配入丸料,能入腎補水;若煎劑中,只可治虛火上炎。
時人每有咽痛,輒用元參、
麥冬,不知風(fēng)溫與寒郁為患,二味并不能治,而反滯邪,豈可浪用?
苦參清下焦血熱。
故孫一奎治血痢,每多用之。
不可多服,令人腰膝軟弱。蓋苦伐生氣,徒有參名而已。
龍膽草
大苦大寒。
清肝膽實火。
故
龍薈丸治肝火郁結(jié),大便不通。
極傷胃氣,非肝經(jīng)有實火者不用。
黃連川產(chǎn)堅實,色如淡金者佳,余不入藥。
清心火,為安危定亂之品。
同
瓜蔞、
枳實,泄胸痞如神;又為熱痢要藥。凡熱邪入血分,非此不除。
炒用厚腸胃,酒炒兼瀉肺火。
《
溫疫論》言其守而不走,亦與
大黃對峙而言,泄痞何嘗不走,惟不能逐有形之邪耳?鄰幕鸹梅茨苌鸁,惟胸中有火,血分有熱相宜,否則須佐補藥,方能無弊。如同人參治噤口重痢,入六味湯治牙宣出血之類,其用不可枚舉。
胡黃連其性功用,并同黃連。
今治小兒潮熱、五疳等癥小兒五疳,即大人五勞也,幼科不辨曲折次第,概用成方治之,初起亦有得效。
胃虛者服之,有死而已。蓋此等藥,極苦大寒,弱體不能勝耳。
出波斯國,折之煙出者真。
黃芩
入肺與大腸。
同柴胡治往來寒熱;同
白芍、甘草,治挾熱腹痛。血痢要藥,胎前能滋胞宮之陰,其用甚廣。
虛寒者忌之。
堅實者為
子芩,清大腸;中空者為枯芩,瀉肺火。
紫草涼厥陰血分
心包、肝。
治痘瘡血熱、二便閉塞。
知母滋腎瀉火,育陰滑腸。
熱病陰不足者宜之,而便溏忌用。知、柏二味,寒而滋陰,其質(zhì)粘膩可證也,故丹溪常用之,然配入養(yǎng)血劑中為善。
貝母川產(chǎn)為佳。
瀉心火,散肺郁,化燥痰,功專散結(jié)除熱。汪機曰:貝母涼潤,主肺家燥痰,
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
故凡風(fēng)寒濕滯之痰,貝母非所宜也。
象山貝母,去時感風(fēng)痰,俱去心。
土貝母外科用治痰毒。
白頭翁能清陽明血熱胃、大腸,治熱毒血痢。
血分無熱忌。
藥鋪多于統(tǒng)柴胡內(nèi)揀出,然必頭上有白毛者真。
白前微寒。
治肺氣壅實,喉中作水雞聲者,服之立愈。
白薇微寒。
瀉陽明血熱,下水氣,療熱淋。
白鮮皮味苦性燥,入脾胃。
除風(fēng)濕,通關(guān)利竅,為諸黃風(fēng)痹之要藥。
白茅根
甘寒。
清心潤肺,除脾胃伏熱。
治吐衄諸血,肺熱咳嗽。
延胡索
辛苦溫。
能行氣血之滯。
治上下內(nèi)外諸痛不通則痛;钛麣庵。
無瘀滯者忌。
能墮胎。生用破血,炒用調(diào)血,醋炒止血。
當歸
辛溫。血藥得酒良。
凡遇血虛肝燥、筋失所養(yǎng)、婦人月事不調(diào),必需之品。
其用浩博,惟不宜于多痰、邪熱、便溏、火嗽諸癥。
凡治
痢疾,及便血吐血衄等癥,皆宜炒黑,則溫滑之性減,黑兼止血,可取也。
頭行上,身行中,尾行下,兼行瘀。
芍藥酸,斂血藥。
凡遇血熱肝火必需之品,炒用。
桂枝湯用之,能止
傷風(fēng)自汗,桂枝溫衛(wèi),芍藥收斂也。同甘草用之,能止腹痛,取其斂肝,甘草和脾也。在表在里,無所不可,皆在用之得宜耳。
病欲疏散者忌用。
入脾藥中宜炒焦,取平肝不克土也。
有赤白兩種,白者補而斂,赤者散而瀉,瘍科多用。
芎藭辛溫。
血中氣藥,升陽開郁,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止痛調(diào)經(jīng)。
治諸種頭痛須加引經(jīng)之藥、一切風(fēng)木為病。
凡氣升痰喘、虛火上炎,不宜用之。單服久服,令人暴亡。
蜀產(chǎn)為
川芎,南產(chǎn)為
撫芎。
丹皮清肝經(jīng)血熱之要藥,瘡家必需之品。同
桑葉大能泄木,凡肝火為患,二味如軍中之弓矢,不可一日廢也。
郁金辛苦微寒,入心及心包絡(luò),并入肺。
開心肝之郁。
治氣血諸痛。
如陰虛火亢,不關(guān)心肝氣逆,不宜用也。
出川廣者佳。
姜黃
辛溫,入脾及肝。
破血下氣,除風(fēng)消腫。
治產(chǎn)后敗血攻心。片子者能入手臂,治風(fēng)寒濕痹。
血虛服之,病反增劇。
出川廣。
蓬
莪術(shù)辛苦溫。
行氣消瘀,通經(jīng)化積。
治心腹諸痛,奔豚痃癖。
虛人服之,積未去而真已耗,須兼參、術(shù),庶幾焉耳。
荊
三棱苦平,入肝。
散一切血瘀氣結(jié),瘡硬食停,老塊堅積,消腫止痛,通乳墮胎。宜同莪術(shù)面裹煨。
澤蘭苦辛微溫,入肝脾兩經(jīng)。
通九竅,利關(guān)節(jié),破宿血,通月經(jīng)。
無瘀者勿輕用。
俗云即省頭草,非也。
馬蘭草涼血止
鼻衄。
香附辛散苦降。
血中氣藥,通行十二經(jīng),利三焦,解六郁。
治崩中帶下,月候不調(diào)。
能耗血散氣。生則行胸膈,達皮膚;
童便浸炒入血分,酒浸炒行經(jīng)絡(luò),醋浸炒消
積聚;姜汁炒化冷痰。
木香辛苦溫。
三焦氣藥,疏肝和脾。
治一切氣痛,九種
心痛,瀉痢后重。
性香燥,肺燥血虛,慎勿與之。
香連丸用之,取其破滯和脾止痛。
廣產(chǎn)入藥。
砂仁辛溫。
和脾快氣,行結(jié)滯。
治痞脹,溫中醒胃。
性竄而燥,血虛火炎者忌炒,去衣研。
砂仁殼,辛香利氣,凡腹脹、瀉痢等癥,俱可用之,無砂仁燥竄之弊。
白
豆蔻辛熱。
流行三焦,溫暖脾胃,散滯氣,除寒濕,化食寬膨。
治久瘧脾虛,感寒腹痛。
若因熱腹痛,氣虛火升,咸宜禁之。
去衣研。
草豆蔻產(chǎn)閩中辛溫香散,暖胃健脾。治客寒胃痛,
霍亂吐瀉。
辛燥耗血,陰不足者忌。
草果辛熱。
溫脾破氣,除痰消食化積瘧積。
治瘴瘧,寒痰凝于膜原,瘧久不住者,非草果不為功,但用須參培元之品。
面裹煨,取仁,忌鐵。
肉豆蔻一名肉果辛溫。
理脾暖胃,下氣調(diào)中,逐冷痰,除心腹冷痛。
腎臟虛寒,五更泄瀉,四神丸用之是也。
面裹煨。
破
故紙即
補骨脂。
辛溫,入心包、命門。
暖丹田,縮小便。
治虛寒喘嗽,腰膝痠痛。
若陰虛有熱,大便結(jié)實戒用。
得胡
桃肉良。
益智仁辛溫。
治脾陽郁滯,冷氣腹痛。
又能使氣宣通,溫中進食,攝涎縮小便。
血燥有熱不宜用。
出嶺南。
取仁炒。
蛇床子辛苦溫。
強陽補腎,散風(fēng)寒,燥濕殺蟲。
治女子陰痛
陰癢同礬煎湯洗。
時珍曰:不獨補助男子,而且有益婦人。世人舍賤求貴,豈有不負斯味乎?
良姜
辛熱。
治胃脘冷痛。虛者可與參、術(shù)同行。
出嶺南高州。
土拌炒。
藿香出交廣。
辛微溫,入肺脾。
快氣和中,開胃止嘔,去惡氣。
霍亂吐瀉,心腹絞痛,上中二焦邪滯。
若胃家有熱戒用。
梗勝于葉。
白芷色白味辛,入肺、胃、大腸三經(jīng)。
發(fā)汗除風(fēng)濕,治頭目昏痛,目癢淚出。活血排膿,生肌止痛,又為瘡家圣藥同大黃煎服,治
癰疽發(fā)背。
外用為末敷涂。
虛而有火忌。不香者不入藥。
藁本辛溫,為太陽膀胱經(jīng)風(fēng)藥。
本經(jīng)寒郁頭痛連腦者,必用之。又去風(fēng)濕,療胃風(fēng)泄瀉頭痛。
不因寒傷太陽不可用。
香薷辛。
散皮膚之蒸熱,溫解心腹之凝結(jié)。
治嘔逆
水腫,霍亂轉(zhuǎn)筋。香薷為夏月解表之品,其性溫?zé),感寒宜之?br >若陽暑,宜清涼,誤服之反成大害。
香薷飲宜冷服。
荊芥辛苦溫。
散皮里膜外之風(fēng),發(fā)汗勝濕,利咽喉,清頭目。
為風(fēng)病、血病、瘡家要藥。
治血炒黑用。
紫蘇
性溫。
發(fā)汗解肌,散風(fēng)寒,利肺下氣,定喘安胎。
若旦暮恣食,亦能耗損真氣。古稱芳草致豪貴之疾,此類是也。蘇子驅(qū)寒降氣,消痰利膈,潤心肺,止咳嗽。炒研。老
蘇梗順氣安胎,挾虛宜之。
薄荷辛涼清散。
療風(fēng)熱而發(fā)汗,清頭目,利咽喉,起皮膚
隱疹。
治傷風(fēng)失音。
表虛勿服。
地黃向年人從懷慶歸,饋地黃一囊,釘頭鼠尾細紋堅實,所謂原枝是也。鋪中所售,皆細長,縮而為肥短之狀,其力遠不及原枝。
滋補肝腎之要藥。生用涼補,熟用溫補。同當歸能納氣,同桂、附能暖命門,為補陰益血之元戎。
惟大便溏泄、大傷濕熱、胃欠運行者忌之。與
萊菔同食,須發(fā)易白,寇萊公所從事焉。
鮮生地另是一種,出杭州橋水地名,惟能清熱潤燥,配入
玉女煎,最為相稱。
旱蓮草即醴腸。
止牙宣出血。
搗汁收入
食鹽,擦牙能固齒,微有益腎之功。
麥冬
清肺中伏火,若燥金用之,能滋能清,最宜;兼能寧心。
若肺有外邪,則不可用。
復(fù)脈湯,
生脈散用之,皆取其潤養(yǎng)肺金也。
甘菊息肝風(fēng),解疔毒。
凡因肝風(fēng)上冒頭目,必需之品。
炒黑用。瘡家勿炒。
谷精草功善明目退翳。
稻根得余氣而生。
草
決明即
青葙子。
除風(fēng)熱。
治一切目疾,惟瞳子散大者忌。
木賊草
治目疾,見風(fēng)流淚,翳膜遮睛。
麻黃辛苦溫中牟產(chǎn)麻黃地,冬不積雪,性熱可知,入心、膀胱、大腸,而為肺之主藥。
能發(fā)汗,去營中寒邪,利九竅,開毛孔。
傷寒頭痛,惡寒無汗,脈緊者宜之。
治咳逆上氣,痰哮
氣喘,皮肉不仁,水腫風(fēng)腫。
惟冬月表有寒邪用之,誤投禍不旋踵。
按麻黃用蒸發(fā)汗,駛不能御;根節(jié)止汗,又效如影響。物理難測如是也。
刺蒺
藜苦溫。
平肝風(fēng),勝濕破血。古方用以補腎何也?
沙苑蒺藜產(chǎn)潼關(guān)者入藥。
補腎納氣,須從
熟地、
枸杞相輔為功,獨力無成也。
鹽水炒。
益
母草即茺蔚。
微苦微寒,入心包、肝。
行血去瘀生新,調(diào)經(jīng),消疔腫
乳癰。辛散滑利,益母之名,勿為誤之。
茺蔚子功用相同,行中略補。
夏枯草苦寒。
散肝經(jīng)郁火。
治
瘰疬、鼠瘺、癭瘤、癥堅、乳癰、目珠夜痛,此皆肝火為患也。
久服亦傷胃。
青蒿
二月生苗,得春氣最早,故入肝膽血分。
治骨蒸虛熱,久瘧盜汗,清暑辟穢。
青蒿性雖苦寒,然芬香醒脾,血虛有熱者最宜。
連翹清六經(jīng)之火,只治上中,力不到下焦,涼藥之輕清者也。
地丁草
辛苦寒。
治癰疽發(fā)背,疔腫瘡毒,為外科要藥。
水洗。
牛蒡子即鼠粘子。
辛苦寒。
瀉熱散結(jié),宣達肺氣,清咽喉,消斑疹,行十二經(jīng),散諸瘡腫毒。
大
小薊甘苦涼。
皆能破血退熱。
治吐血、衄血、腸癰。
小薊只能破瘀生新,不如
大薊之消癰毒。
紅花入肝經(jīng)。
破瘀活血,潤燥消腫止痛。
治經(jīng)閉
難產(chǎn),痘瘡血滯。
過用能使血妄行。
酒潤焙。
瞿麥苦寒。
降心火,利小腸。
治熱淋要藥,更通經(jīng)墮胎。
萹蓄苦平。
能去濕熱,故利小便,治
黃疸熱淋。
車前子
清肺肝風(fēng)熱,滲
膀胱濕熱,開水竅,固精竅。
陽虛下陷勿服。
入利水劑中炒研,入補藥酒蒸搗餅。
燈芯
淡滲。
祛心火,清肺熱,利小腸,同
竹卷心。
稍加甘草,治心火咽痛如神。
微寒,入膀胱。
利小便,通熱淋。
海金沙除手足太陽、小腸、膀胱血熱之要藥。
茵陳入膀胱。
發(fā)汗利水,泄
脾胃濕熱,為治陽黃之主藥。
若陰黃宜溫補,用茵陳大謬。
葶藶子
辛苦大寒。
能瀉肺中水氣,從膀胱出,止嗽除痰定喘!妒畡吩唬盒箍扇ラ]。大黃泄陰分血閉,葶藶泄陽分
氣閉。猛峻之藥,得大棗為輔,稍緩其性。有甜苦二種,甜者力稍緩。
同
糯米微炒,去米用。
稍挾虛者切勿輕試。
大青苦咸而寒。
解心
胃熱毒。
治傷寒狂熱,陽毒發(fā)斑。
非心胃實邪勿用。
青黛從波斯來者最佳,然難得。
今所用者,乾靛花,每斤漂取一兩,亦妙。
瀉肝散五臟郁火,治傷寒發(fā)斑血痢。
同
天花粉作散服,治火嗽無痰、面浮眼腫者如神。
蘆根清肺胃熱,痘疹痧斑,可以煎湯代茶。
取其甘寒退熱,不犯胃氣之良藥也。
茅根清養(yǎng)肺氣,燥金咳嗆宜之。
豨薟草
苦辛。生寒熟溫。
治纏綿風(fēng)氣,四肢麻痹,長于理風(fēng)濕,未免燥血。
亦可搗汁熬膏。
旋覆花苦辛。
能下氣行水,咸能軟堅。
入肺、大腸。
通血脈,消痰結(jié)。
同
代赭石治噫氣頻頻。
然走散之藥,虛人禁之。入煎劑須絹包,或瀝清有細毛,著肺令人嗽。
紫菀辛苦溫。
治痰逆上氣。
能開喉痹,取惡涎。
陰虛肺熱者不宜專用,須地黃、麥冬共之。
款冬花
辛溫潤肺。
治咳逆上氣,喘渴喉痹,肺痿咳吐膿血,為治嗽要藥。
十二月開花,當積雪堅冰,此花獨秀,稟純陽之性,故主辛溫開豁,卻不助火,可以久任。
牛膝味酸,入肝、腎并膝足。
炒黑治虛火吐血。
下降之藥,凡小便多與胎氣不固者忌用。
續(xù)斷川產(chǎn)者佳。
苦辛微溫。
補肝腎,通血脈,理筋骨,主勞傷,止痛生肌。
補而不滯,行而不泄,取用宏多,女科外科需為上劑。
胡蘆巴出嶺南者佳。
苦溫純陽,入右腎命門。
同
茴香、
巴戟、
川烏、
川楝子、
吳茱萸,治疝瘕冷氣,寒濕
腳氣。
酒炒。
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
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jīng),理氣血,逐寒濕,溫中開郁,調(diào)經(jīng)安胎。
陳久者良。
揉搗如綿,謂之熟艾,灸火用。
凡血燥有火禁。
附子辛甘大熱,其性純陽多浮,其用走而不守。
通行經(jīng)絡(luò),無所不至。
能引補氣藥,以復(fù)失散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fā)散藥,逐在表之風(fēng)寒;引溫暖藥,祛下焦之寒濕。
治中寒中風(fēng),心腹冷痛,暴瀉脫陽,脾虛久泄,拘攣風(fēng)痹,小兒慢驚,痘瘡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癥。開關(guān)門,消水腫。
通宜冷服熱因寒用。發(fā)散生用,峻補熟用。
若內(nèi)有真熱,外見假寒,服之禍不旋踵。從前附子野生產(chǎn)罕,價貴功力亦大;近今多是種者。土人以鹽腌之,其性愈減。
烏頭、
天雄,名異用同。
白附子辛甘大熱,入陽明經(jīng)。
能行諸藥上行頭面,祛風(fēng)痰。
治心氣冷痛,中風(fēng)、失音。
燥毒之品,勿可輕用。
天南星苦辛,入肺脾肝三經(jīng),性燥。
除濕痰,治風(fēng)散血,攻積拔腫。
按南星治風(fēng)痰,半夏治濕痰,故陰虛燥痰大忌。
半夏
辛溫性燥,能走能散。
和胃健脾,除濕化痰,發(fā)表開郁止嘔,又能行水利二便,為治濕痰之主藥。
茍無濕者禁。古有三禁,謂失血、口渴、多汗也。造曲燥性減,調(diào)理劑中宜之。
常山辛苦寒。
能引吐行水,祛老痰積飲,截諸瘧必效。
性猛烈,挾虛不可用。
藜蘆至苦辛,入口即令人吐,善通頂使嚏。
風(fēng)癇宜用之,因其善吐痰涎也。
取根用。
大戟辛苦寒。
專能瀉臟腑水濕,治十二種水腫,發(fā)汗通經(jīng),消癰逐血。
除寒善泄,大損真氣,元虛無濕勿用。
杭產(chǎn)色紫者入藥。
甘遂苦寒。
直達水氣所結(jié)之處,以攻決為用,下水之圣藥。
主十二種水,大腹腫滿。
去水極神,損真極速。
大實大水,可以暫用。
面裹煨。
商陸苦寒。
沉陰下行,逐水退腫脹腫屬脾,脹屬肝。
腫脹因脾虛者多,若誤用甘遂、大戟、商陸等藥,雖取快一時,未幾再作,決不能救。
芫花苦溫。
去水飲痰癖,療五水在五臟,皮膚脹滿。五水者,風(fēng)水、皮水、正水、
石水、黃汗也。仲景治傷寒心下有水而咳,干嘔,痛引兩脅,
十棗湯。
毒性至緊,取效最捷。稍虛服之,多致夭折。
千金子辛溫。
行水破血,治冷氣脹,下惡滯物,攻擊猛摯。
腫脹不因體實水積而用之必死。
去殼研,壓凈油。
牽牛
辛熱。
惟善走瀉氣,宜下焦郁遏。
治大小便氣閉不通,逐
水消痰,殺蟲墮胎。
凡氣虛病在血分者大忌。
有黑白二種,黑者力速。
蓖麻子
辛甘熱。
性善收,又善走,能開通諸竅經(jīng)絡(luò)。
治水癥浮腫,針刺入肉搗敷傷處,刺出即去藥,追膿拔毒,敷瘰疬惡瘡,屢奏奇功。
外科煎膏多用之,內(nèi)服不可輕率。
貫眾有毒而能解毒,故解邪熱之毒,發(fā)斑痘,殺諸蟲。
浸水缸中,日飲其水,能辟時疫。
射干苦寒。
瀉肺脾實火,消結(jié)痰老血。
治喉痹咽痛為要藥。消結(jié)核,化瘧母。
惟實火宜之。
扁竹花根也。
大黃
大苦大寒,氣味俱厚。
除腸胃中有形之邪,治傷寒邪結(jié)于胃,與少陽膽、少陰腎諸經(jīng)者,皆可下之。
溫疫邪伏膜原,積滯于腸胃,非此不能療。血痢初起,體實者亦可用。一切上病治下、釜底抽薪法,用之得當,亦其效如神。
辨癥不真而誤用之,貽害非細。
酒制力緩;煎劑生用,遲入有力。
天名精一名地松辛甘寒。
能破血,吐痰涎,解毒殺蟲。
治
乳蛾喉痹,小兒急驚不省人事,絞汁入好酒灌之即醒。服汁能吐瘧痰。
根名杜牛膝,功用相同。子名
鶴虱,殺蟲治蛔咬腹痛。
山慈菇甘辛微寒。
功專清熱散結(jié),癰瘡疔腫解毒。
去毛切。
仙茅產(chǎn)浙東仙居縣,性溫補腎,不入丸料,只可浸酒服。
蒼耳子
即《詩》卷耳甘苦溫。
善發(fā)汗,散風(fēng)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
治頭痛,肢攣痹痛,遍身瘙癢。
散氣耗血,虛人勿服。
何首烏益肝補腎,斂陰氣,烏發(fā)須。
于冬季得大重斤者,竹刀刮去皮,切開煨,料豆汁拌蒸曝干,再蒸黑色為度。
七寶美髯丹,前明嘉靖初,方士邵應(yīng)節(jié)進上,世宗服餌,連生皇嗣。于是何首烏方,天下大行矣。
菟絲子
補腎強腰膝,和平中正之品。
《千金》大
菟絲子丸首用此味。凡脾疾久而不愈,必責(zé)諸腎,此丸是也。
淘凈雜子,煮透吐絲,搗餅酒炒。
覆盆子甘酸溫。
益腎補肝,固精縮小便。女子服之多孕。
小便不利忌。
淘凈酒拌蒸。
此味賤藥之金玉品也。
五味子收肺家耗散之金。
一分肺邪未盡,用之即受其害。
雖名五味,酸居其八,辛居其二,余味非我所知。
其酸不亞于梅,即欲用之,只可十粒,或一分,不宜多用。
天冬苦寒。
補水,與地黃皆為補北濟南之品。
但脾胃虛寒者大忌。糖制者雖易其性,然亦能滑腸,大便不實者不宜服。
百部甘苦溫。
潤肺經(jīng),治寒嗽
久咳,殺蛔除虱。燒煙熏椨蟲。
傷胃滑腸,虛人須與補藥并行。
酒浸焙。
馬
兜鈴輕清肺熱,苦辛降氣。
治痰嗽喘促。
若肺虛挾寒大忌。
根名
青木香,涂諸毒熱腫。
瓜蔞皮
能和肝陽,開胸滌痰。
瓜
蔞仁潤肺,療干咳,便滑者忌。
天花粉即
栝樓根生津止渴,清肺胃煩熱。
和平之品,同地骨皮、桑葉治客熱久而不愈。
同漂青黛,治火嗆如神。
山豆根苦寒。
瀉心火,保肺金,去
大腸風(fēng)熱。
治喉癰喉風(fēng)。
能損脾胃。
金銀花甘平。
除熱解毒,養(yǎng)血除痢寬膨,治一切瘡疽。
稟春和之氣以生,故無禁忌。
其藤名忍冬凌冬不凋,治筋骨痹痛。
按銀花無論外科與痢癥,俱宜重用。
土
茯苓甘淡。
祛濕熱,利小便,止泄瀉。
治筋骨拘攣,
楊梅瘡毒,瘰疬瘡腫。
淡滲傷陰,肝腎陰虧勿服。
有赤白二種,白者良。
萆薢甘苦,入胃肝。
祛風(fēng)濕,治風(fēng)寒濕痹,莖痛遺濁。
腎虛無濕者禁。
有黃白二種,白者良。
防己辛苦寒。
行十二經(jīng),開太陽膀胱,通腠利竅,瀉下焦血分濕熱,為療風(fēng)水之要藥。
木通苦寒,瀉
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兼治腳氣、水腫。
若下焦無濕熱忌。
出漢中,根大而中通,名
漢防己,治濕;更有
木防己,治風(fēng)。
木通
舊稱輕清平淡。嘗其味,實大苦。
通臟府之氣,消乳積,治熱淋。
通草降肺氣,利小便。
同
桑皮治水臌。
水出高源,肺氣下降,則水亦泄矣。輕清平淡,加諸通利則合。
葛根辛甘。
輕揚升發(fā),入陽明經(jīng)。
能助胃氣,上行生津,止渴開肌,發(fā)汗退熱,為治清氣下陷泄瀉之圣藥。血痢溫瘧,腸風(fēng)痘疹凡斑疹已見紅點,不可更服。
上盛下虛之人須斟酌用之。
葛花解酒毒。
欲緩其性,可煨用。
茜草色赤,入厥陰血分。
消瘀通經(jīng),治風(fēng)痹黃疸疸有五種,茜草治蓄血發(fā)黃。
無瘀滯者忌。
威靈仙辛溫。
風(fēng)藥善走,能宣五臟,通十二經(jīng)。
治中風(fēng)
痛風(fēng),頭痛頑痹,
癥瘕積聚,黃疸浮腫,一切冷痛,性疾快利,治諸骨骾頗驗威靈仙用糖酒煎一碗,一氣飲下,諸骨盡銷。
大耗真氣,不得已而后用之可也。
鉤藤甘苦微寒。
除心熱,平肝風(fēng),舒筋除眩。
治小兒驚啼瘛疭伸縮不已,俗謂之搐搦。
味淡力薄,煎劑宜遲入。
使君子甘溫。
殺蟲,消積。
治五疳,為小兒諸病要藥。
澤瀉利小便,消水腫。
六味湯同茯苓并用,治肝腎虛火上炎如神。
小便不禁者忌用。
石
菖蒲氣辛性竄,惟痰火結(jié)于包絡(luò)用之,以開蒙塞。
若小兒小有驚痛,自當散風(fēng)清熱,平肝消食,此味不可輕用,因走竄真氣。
蒲黃甘平。厥陰血分藥心包、肝。
生用行血消瘀,通經(jīng)脈,祛膀胱之熱。
同
五靈脂名
失笑散,治心腹血氣痛。
炒黑性澀止血,治崩帶泄精。
無瘀勿用。
海藻苦泄結(jié),咸軟堅,寒滌熱。
消瘰疬結(jié)核癥瘕。
脾胃有濕勿服。
昆布用同海藻而性雄,除頑痰積聚,治癭瘤陰(疒貴)。
石斛入胃。
穭豆皮入腎。
虛而有熱宜之。
二種皆輕清淡味,配入諸藥,如饌中之蝦萊,無甚緊要,然不可缺。
鮮石斛清養(yǎng)胃陰,調(diào)理之病,最妙之品。
骨碎補苦堅腎,溫行血,補傷折,療骨痿,蜜拌蒸曬。
景天苦酸寒,純陰之品,入心清熱。
為末同菊葉汁療火丹。
中寒者勿服。
馬勃辛平。
輕虛清肺,解熱散血止嗽,治喉痹咽痛失音。
將粉吹入,治鼻衄;外用敷諸瘡,良。
柏子仁色赤入心。
補心益智。
凡
健忘多汗驚癇,皆心氣不足,柏子仁湯主之。
炒研。
側(cè)柏葉性澀而燥,清血分濕熱。
凡治便血,炒黑用;吐血衄血,搗汁沖。
肉桂辛甘大熱。
氣厚純陽,入肝腎血分。
補命門相火不足,痼冷沉寒之癥,疏通血脈;小腹痛,奔豚疝瘕,抑肝扶土;療寒熱久瘧,引火歸元。
出交趾最貴,猺產(chǎn)其厚者亦可用。
去皮及油而止。
桂枝
辛甘溫。
氣薄升浮,入肺、膀胱。
溫經(jīng)通脈,發(fā)汗解肌。
傷風(fēng)頭痛,傷寒自汗,同芍藥、甘草、姜、棗名
桂枝湯,能和
營實表。
陽盛之人,或挾暑熱,下咽生災(zāi)。
沉香辛甘溫。
能下氣,理痰調(diào)中。
治心腹痛,噤口毒痢。
氣虛下陷,切勿沾唇。
入湯劑磨汁,入丸散鎊曝燥磨,忌火。
丁香辛溫,純陽。
溫胃暖腎,治心腹冷痛,挾寒白痢,
痛經(jīng)。
同
柿蒂、
生姜,治嘔噦
呃逆。痘瘡灰白不起,須同人參,當歸。
非虛寒勿用。
檀香辛溫,調(diào)脾利膈。
降真香辛溫,辟惡止金瘡出血。
烏藥辛溫,上入肺、脾,下通膀胱與腎。
疏胸腹氣逆,兼能止痛,氣虛血熱勿服。
乳香苦辛溫,入心通十二經(jīng)。
去風(fēng)伸筋,調(diào)氣活血,托里護心,生肌止痛。
癰疽瘡腫,瘡疽已潰勿服。
沒藥苦平,入十二經(jīng)。
散結(jié)通血,消腫定痛。
出南番,色赤如
琥珀者良。
血竭甘咸。
散瘀生新,止痛生肌,善收瘡口。
出南番,嚼之如蠟者佳。
安息香出安息國。
樹脂熬成,外用
瀝青為殼。
能辟邪氣,安五臟。
至寶丹所以用之。
蘇合香通竅開郁解邪。
出諸番,合眾香之汁煎成,故又名蘇合油。
以筋挑起,懸絲不斷者真。
走竄真氣,挾虛勿服。
龍腦香
即
冰片。
出南番,
杉脂所化。
辛溫香竄善走。
治用雖多,不外通竅引經(jīng)。
同火酒服殺人。
蘆薈木脂也。
出波斯國。
大苦大寒。
功專清熱殺蟲。
同
膽草能瀉肝經(jīng)實火。
黃柏滋腎瀉火。
炒用燥濕,凡下焦有濕熱者,必用之品。
同熟地、
龜版、知母為
大補陰丸,治火有余,而形不足者。
無火忌之。
槐花子
清大腸風(fēng)熱,治腸風(fēng)便血、血
痔。
虛寒者忌。
炒用。
金鈴子苦寒。
能導(dǎo)小腸、膀胱之熱下行,通利小便,為疝氣要藥。
同延胡索名
金鈴子散,治肝火胃痛。
川產(chǎn)良,用肉去核。
秦皮苦寒性澀。
清肝平木,久痢可用。
治目疾,洗服皆效。
樗根皮
即
臭椿根皮。
苦寒澀,故能燥濕清熱收斂。
入血分,血痢腸風(fēng),久而不愈,有斷下之功。
積滯未盡,勉強固澀,必變他癥。
訶子苦溫泄氣,酸澀收肺。
大能化痰,久咳久痢,略用可也。
若早施之,為害不測。
厚樸苦降,瀉實滿;辛溫,瀉濕滿。
消痰化食治嘔,瀉痢亂霍,一切客寒犯胃,濕氣侵脾之癥,邪氣未解宜之。
已虛者勿用,損胎元。
榛樹皮也。
前因兩川教匪擾亂,砍樹為薪,紫厚者價至數(shù)換。
姜汁炒。
皂莢性極尖利,搜風(fēng)泄熱,通關(guān)竅,涌痰涎,宣壅導(dǎo)滯。
以末搐鼻,立作噴嚏,治中風(fēng)口噤,
胸痹喉痹,濟急頗有神效。
稍涉虛者,切勿輕與,孕婦尤忌。
皂角刺
辛溫。
搜風(fēng)殺蟲,鋒銳直達病所。
潰癰疽,散腫毒,攻乳積一名妒乳,為癰疽未潰之神藥。
已潰勿服,孕婦亦忌。
西河柳凡肺受寒郁,氣不宣達,為咳逆,或咽痛,或畏寒,身熱發(fā)痧發(fā)疹,皆宜用。
按西河柳辛開肺郁,溫散風(fēng)邪,達
表最要之品,枝葉并用。
若無感無郁者忌。
海桐皮入血分,祛風(fēng)去濕,行經(jīng)絡(luò)達病所。
凡病屬風(fēng)濕者宜之。
出廣南,皮白堅韌,作索不爛。
杜仲續(xù)絕補傷,強筋健腰。
鹽水炒斷絲。
青娥丸同補骨脂、
核桃肉,治虛寒
腰痛,凡腰膝不足者宜之,并能固胎。
合歡皮甘平。
安五臟,悅心志,和血止痛,明目消腫,續(xù)筋長肌。
香油調(diào)末,治蜘蛛咬。得酒良。
蕪荑辛苦散滿。
祛五臟皮膚肢節(jié)風(fēng)濕。
凡腹中有酒、血、氣所化成鱉者,惟蕪荑同暖胃理氣補血之藥,乃可殺蟲。
烏桕根皮性能瀉下,故通腸利水,功勝大戟。
治咸齁痰喘。
蘇木辛平。
出
蘇方國。
入三陰血分,行血去瘀,同防風(fēng)治血滯生風(fēng),產(chǎn)后瘀血上攻,排膿止血。
無瘀者忌。
干漆即漆渣。
辛溫有毒。
功專行血殺蟲。
血見干漆,即化為水,其能損血可見。
炒用。
大楓子
出南番。
辛熱有毒。
治瘡癬疥癘,有殺蟲劫毒之功。
中仁色白,去油用。
巴豆辛熱大毒。
開竅宣滯,去臟府沉寒,為斬關(guān)奪門之將大黃府病多熱者宜之,巴豆臟病多寒者宜之。
以少許著肌膚,即起泡,況腸胃柔薄之質(zhì)乎!萬不得已,亦須炒熟去油,入少許即止。
桑葉
瀉肝經(jīng)之氣熱。
與丹皮同用,大能泄木。同
石膏、生地能療肺燥。同地骨皮,又治盜汗。
輕清之物,施用頗廣。
須立冬后采。
桑皮
蜜水炒。
治肺火咳嗽,大能瀉肺。
肺以降為順,故
瀉白散首用之。
《十劑》中同通草能消水腫,所謂輕可去實也。蓋因肺氣降,水亦從茲而泄。
惟客邪在肺,宜疏散,則不可用。
楮實甘寒而利,消水腫,療骨骾,明目軟堅。
古方取以為補,惟
還少丹用之。
酒蒸。
皮可為紙。
枳實
摩堅破滯,能墜至高之氣。
性猛而悍,小陷胸用之,瀉胸痞如神。
稍挾虛者犯之,反生脹滿,切戒也。
枳實如壯夫,
枳殼如年長,血氣之勇已衰,惟能寬胸利氣。
青皮能疏肝氣,枳殼并能疏肺氣,然皆氣滯始宜。
山梔清心肺熱。
同香附能開郁,涼藥之輕清者;同茯苓能瀉熱邪,屈曲從小便出。
近多炒用,用生者絕少。
棗仁安神斂心陽,止虛汗。
兼入脾,故
歸脾湯用之,取火生土也。
蕤仁微寒。
消風(fēng)清熱,和肝明目,破心下結(jié)痰,除腹中痞氣。
目病不緣風(fēng)熱,而因虛者勿用。
山茱萸炒黑,收肝風(fēng),其酸不亞于梅,六味用之,亦取其酸收納氣也。
金櫻子酸澀。
固精秘氣,治滑精久痢。
性澀滯,昧者喜其澀精而服之,致生別癥,咎將誰執(zhí)?
熬膏用。
郁李仁行水破血,潤燥。
治大腸氣滯,關(guān)格不通。
治標之藥,精液不足而便結(jié)者勿投。
去皮尖研。
女貞子冬青樹子也。
純陰之品,益肝腎,陰虛有火者宜之。
揉去粗皮,蜜酒拌蒸。
五加皮苦辛。
膏風(fēng)勝濕,逐皮膚之瘀血,療筋骨之拘攣。
莖節(jié)花皮根具五色,故名。
下部無風(fēng)寒濕,及肝腎有火者勿服。
釀酒尤良。
枸杞
滋補肝腎之要品。性平赤色,又能補心。
凡陰不足者相宜。
產(chǎn)甘州為上。
入煎劑亦宜炒用。
枸杞在處有之,肉薄子多,故不入藥。甘產(chǎn)則反是。抱樸子曰:去家千里,莫食枸杞。謂能壯陽補腎。予謂采子之藥,古今相同,何昔能而今不能耶?按是盡多有過譽者。如稱服菟絲子三月,能行及奔馬,飲啖如沃雪,然乎否乎?
地骨皮
枸
杞根也。
降肺中伏火,除肝腎虛熱,涼血能,治五內(nèi)煩熱,止肌熱虛汗。
中寒者勿用。
蔓荊子輕浮升散,搜風(fēng)利竅。
治頭痛腦鳴,目痛齒痛諸癥。
不因風(fēng)邪,血虛有火者忌之。
木芙蓉
涼血散熱,消膿排膿,治一切癰疽腫毒有殊功。
用花葉搗數(shù)四圍,瘍科為清涼膏也。
密蒙花微寒。
潤肝燥,治目中赤脈青
盲,膚翳赤腫,眵淚羞明,小兒疳氣攻眼。
產(chǎn)蜀中。
其花繁密蒙茸,故名。
竹葉清肺胃風(fēng)熱。
竹卷心清心火;
竹瀝同老姜汁能消游行之痰;
竹茹和胃止嘔,須炒;
淡竹葉極消暑毒,能令從小便出。
天竺黃甘微寒。
涼心去風(fēng)熱,利竅豁痰。
治大人中風(fēng)不語,小兒客忤驚癇。
出南海,大竹之精氣結(jié)成,片片如竹節(jié)者真。
琥珀
色赤,入手少陰足厥陰血分心、肝。
能寧心定魄,消瘀血,破癥瘕,生肌合瘡,治五淋,利小便。
淡滲之品,凡陰虛水虧者勿服。
茯苓
滇產(chǎn)者色紺,堅實可入補藥;其六安兩浙所出者,多斷松枝種成,數(shù)年可采,惟能利小便,不及滇產(chǎn)遠甚。
茯苓必須用片。
《葉氏醫(yī)案》每用塊苓,徐洄溪以為雖煎終日而味不出,此言自當遵之。
抱木者為
茯神,
安神寧心。
豬苓甘苦淡。
泄滯利竅,在上能開腠發(fā)汗,入膀胱利濕行水,平陰陽,分消濕邪。
(毒副作用,使用注意)淡滲亡津,無濕勿服。
去皮切。
雷丸苦寒有小毒,入胃。
功專消積,殺蟲。
竹之余氣,得霹靂而生,故名。
桑寄生舒筋絡(luò),利關(guān)節(jié),除風(fēng)濕痹痛之要藥。
同他藥浸酒服良。
杏仁
有甜苦二種。
甜者去皮炒研,潤肺降氣,消痰止嗽,有濕痰者不宜?嗾邽a肺解肌,降氣利胸膈,同
橘皮通大腸氣秘肺與大腸為表里,去皮研,表劑連皮研,因虛而嗽勿用。
雙仁者殺人。
烏梅酸澀之品,入肺脾血分。
治久嗽、久痢、久瘧,安蛔厥病。
有當發(fā)表者大忌,更有留邪未清,用之亦有害。
桃仁能治一切血瘀、血積、血痞、血秘,皮膚燥癢肌有凝血,
發(fā)熱如狂蓄血在小腹。
若非瘀滯而誤用之,大傷陰氣。
泡去皮尖炒研。
大棗
甘溫。
補中益脾。
同老姜和營衛(wèi),利百藥。
惟嫌助火,胃熱齒痛所忌。
梨汁
涼心潤肺,除煩解渴。
熬膏代蜜丸,一切治肺之藥最妙。
柿霜乃肺之精液,北地用膏粱粉收者。
清上焦心肺之熱。
柿蒂止呃逆《濟生方》加丁香、生姜,尤妙。
木瓜酸澀而溫,調(diào)營衛(wèi),利筋骨,治霍亂轉(zhuǎn)筋能理脾伐肝也。
山查
健脾行氣,消食磨積
麥芽消谷食,山查消腥羶,散瘀化痰,發(fā)小兒痘疹,行乳積,止兒枕痛惡露留于小腹,名兒枕痛。
同茴香療小腸疝氣。
去核炒。
橘皮
脾肺腸胃之氣藥,舊有
國老之稱,謂其于補于表于疏劑中皆能相助成功。
同杏仁能治老人便閉。
去白入肺達表。
橘白和中止胃痛!肚瀹愪洝访倨橘F老,取陳而紫色者佳。
枇杷葉
清肺和胃,降氣消痰,治熱咳嘔逆。
拭凈毛,蜜炙,可入肺寒之劑;去粗蒸用,手揉軟,可入肺熱之劑。
石榴皮
酸澀。
治久痢下血,煅存性為末沖服;
崩漏脫肛,煎湯洗。
若血痢留邪未盡,忌之。
胡桃肉
潤,皮澀。
同補骨脂,治虛寒腰痛。
胡桃人參湯,觀音夢傳于洪輯子,治痰喘。去皮無效,連皮有功。蓋皮能斂肺也。
一切筋骨痛皆可除。
荔枝核
治睪丸脹痛,取象形之義。
須配入平肝祛風(fēng)濕劑中,燒存性,研沖。
龍眼
甘溫。
補心益智。
惟嫌助火,故胃熱者服之,多作齒痛。
松子
潤腸開胃,悅肌膚,散風(fēng)止嗽,治大便虛閉。
檳榔尖長如雞心者。
苦辛溫。
能破滯散邪,瀉胸心至高之氣,使之下行,攻堅去積,消食行痰,遂水殺蟲,墮諸氣至于下極。
氣虛下陷者,所當遠避。
雖能辟瘴,耗損真氣,多食少壽。
更有花紋者,只可行滯消食陰囊生虱,煎湯洗之,即除。
大腹皮辛溫。
泄肺運脾,寬胸利水,為諸腹腫脹之首。
惟鳩鳥多棲其樹,故須泡用。
川椒熱,有毒。
入肺,發(fā)汗散寒;入脾暖胃燥濕。
治心腹冷痛,腎寒水腫。
若陽虛火旺者,大忌。
微炒去汗。
椒目苦辛,行水消水蠱,除脹定喘。
秦椒俗名
花椒,主冶與川椒相同。
胡椒辛,大熱有毒。
溫中下氣,快膈消痰。
治寒痰冷痢,陰毒腹痛。
胡椒走氣助火,最能損肺,莫以其快膈而嗜之。
吳茱萸
辛苦大熱,有小毒。
疏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郁。
治厥陰腹痛,嘔逆吞酸。善能降濁陰上僭,利大腸壅氣。
病非寒滯有濕者勿用。
滾湯泡去辛烈,止嘔黃連水炒,治血醋炒。
茶
甘苦微寒。
上清頭目,醒昏睡,消油膩,解肉毒。
瓜蒂苦寒。
能吐陽明風(fēng)熱,痰涎,上膈宿食瓜蒂散加
淡豉,
赤小豆,同為末,開水調(diào)服,取水調(diào)。
西瓜甘寒。
解暑毒,除煩清熱。
翠衣入心包絡(luò),退熱涼心,清暑之品。
蔗漿
甘微寒。
和中潤燥。
治嘔噦
噎膈翻胃和姜汁服,大便燥結(jié)。
取漿須備器榨之。
蓮子象心。
寧心益脾,與
龍眼肉煮湯,長服大益心脾。
痢之重者,以此調(diào)治,無損有益。故東垣治母高年病痢,首用此味也。
去心炒。
蓮須澀精固胎。
石蓮子
苦寒。
清心除煩,去濕熱。
專治噤口痢。
藕甘寒。
涼血散瘀。
節(jié),功用相同。
荷葉色青而仰,象震。
開發(fā)陽氣,凡肝經(jīng)病,用此引經(jīng)甚妙。
芡實扶脾益腎。
性澀,精不禁者宜之。
韭
辛溫補腎,暖腰膝,散瘀血。
治噎膈翻胃。
多食
神昏目暗。忌蜜。
韭子辛溫補腎,助命門,故
五子衍宗丸用之。
蒸曬炒研。
蔥白辛散。
發(fā)汗解肌,通陽氣。
多食神昏。
青蔥管同紅花、杏仁,能入絡(luò)治肋痛。
薤白辛溫而滑。
下氣調(diào)中。
治胸痹刺痛,肺氣喘急。
滑利之品,無滯勿用。
大蒜辛熱有毒。
開胃健脾,消食去寒滯,利小便,消水腫。其氣鉆經(jīng)入髓,與麝臍同功。
生痰助火,散氣耗血,昏神損目,虛熱之人,切勿沾唇。
獨頭者切片灼艾,治一切癰疽惡瘡,妙。
白芥子
辛溫入肺。
能發(fā)汗散寒,祛皮里膜外之痰,消腫止痛。
芥菜辛熱,多食昏目發(fā)瘡。
萊菔子辛溫。
長于利氣,生用豁風(fēng)痰,散風(fēng)寒,炒熟定痰嗽,消食除膨。
肺虛者勿服。
萊菔生食升氣,熟食降氣,制面毒。
生姜
辛溫行陽分,祛寒發(fā)表,宣肺解郁,和胃止嘔。
姜皮辛涼行水,故
五皮飲用之。
煨姜與大棗并用,行脾胃之滓津液,和營衛(wèi)之氣。
干姜辛熱。
能溫經(jīng)散寒邪。
客寒犯胃作痛,厥陰濁陰上僭,必用之品。
同五味子治寒嗽,通關(guān)節(jié),宣脈絡(luò),為用甚廣。
炮姜辛苦大熱。
能使陽生陰退,故吐衄下血,有陰無陽者宜之。亦能引血藥入氣分,故入
四物湯,血虛發(fā)熱,產(chǎn)后大熱者宜之。
即干姜炮黑,陰虛有火者勿服,孕婦尤忌。
大茴香產(chǎn)寧夏。
辛溫。
暖丹田,補命門,療小腸冷氣,癲疝陰腫疝有七種,皆屬于肝。
小茴香辛平理氣,入腎治腰痛,入肝治腹痛,并療陰疝。
菠菜取老菠菜直下根,治老人大便難下最妙。
須佐補氣養(yǎng)血之藥。
蒲公英苦甘寒。
化熱毒,消腫核。
治乳癰、乳積之圣藥。
山藥培脾益腎,強骨節(jié)。
一切滋補藥,不能成丸者,用此收之。
百合象肺。
保肺之藥,
百合固金湯是也。
若肺家有邪,疏之不暇,固之豈無害乎!
冬瓜子
肺脹喘急,非此不療。
并消水腫,亦因利肺氣也。
胡麻潤腸胃,益五臟。
大便滑者忌用。
大麻仁治陽明燥熱便難,走而不守。
腸滑者忌。
小麥涼心止汗。
治盜汗,須浮者。
炒用。
麥芽
健胃快脾,消積滯,化一切米面食積,尤善通乳。
炒用。
糯米
和胃,育陰生津。
糯米飲同人乳服,治藥殺胃口,食入即吐如神。古人稱貧人無補,以糯為補。信然。
凡麥冬用
粳米拌炒,滋肺而不妨脾。
稷俗名珠粟,小兒切不可食,堅而難化,脹而雍胃,曾見有失命,為長者預(yù)宜禁之。
苡仁
甘益胃,淡滲濕。
治水腫泄瀉。
補脾炒用,利水生用。
其力緩,須倍于他味。
罌粟殼
酸澀。
斂肺固腸。
治久嗽、瀉痢、脫肛。
兜攝太過,故必留邪凈盡,庶用少許,否則大忌。
赤小豆
細而色暗者入藥。
通小腸,行水散血,消腫解毒排膿。
同
芙蓉花搗爛,敷一切瘡疽,取效甚速。須出瘡頂,腐豆水浸胖搗爛,涂痘瘡翻疤,亦有神效。
綠豆甘寒。
清十二經(jīng)熱毒而解渴。
凡肌膚熱瘰,
綠豆皮治之;肉壅氣,能緩藥力。
煨
蠶豆能實大腸。
扁豆生用清暑,炒用清補脾胃。
惟病后煨食,極能滯氣。
去皮煮至稀爛,少食可也。
淡豆豉苦泄肺,寒勝熱,發(fā)汗解肌。
同
梔子治懊惱不眠,同
蘇葉治寒月
感冒,同薄荷、杏仁治
暑風(fēng)身熱。
無表邪者勿用。
神曲調(diào)中和胃,治痰逆,消積滯。
同香附、黑山梔能開郁氣。
附造曲法:以白曲百斤,青蒿、蒼耳、野蓼各取自然汁三升,杏仁泥、赤小豆末各三升,以配六神,通和作餅,
楮葉包罯,待生黃衣,曬干炒。
谷芽快脾開胃,下氣和中,消食化積。
生用運化為多,炒用開導(dǎo)為多。
味甘氣和,健脾之良藥也。
飴糖即餳也和平潤肺止嗽。
有痰火者忌之。
建中湯用之,取同甘緩和平也。
酒
溫?zé)峤?jīng),甘者滿中,淡者利小便。
用為向?qū),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引藥至極高之分。
熱飲傷肺,冷飲傷胃。少飲和血壯神,御寒辟邪;過飲亂神耗血,損胃生濕痰,助欲火,為病百端。無灰酒入藥,火酒燥烈尤甚,不可多飲。葛花、綠豆,能解酒毒。
金箔辛平有毒。
鎮(zhèn)心肝,安魂魄。
治驚癇、風(fēng)熱、肝膽之病。
白石英甘辛,微溫潤燥。
治肺瘺吐膿,咳逆上氣。
紫石英性味相同。安心神,暖子宮,女子血海虛寒不孕者宜之。
火煅醋淬,研末水飛。
朱砂
甘涼,體陽性陰,色赤屬心。
鎮(zhèn)心定驚,瀉熱辟邪,多用令人神呆。
明透者良,研細水飛。
雄黃辛溫有毒,入肝氣分。
殺百毒,辟鬼魅,治驚癇,又能化血為水。
明徹不臭者良。
石膏
色白入肺,并清胃火、熱邪在氣分,口渴齒燥,引飲,非此不為功。
石膏為水藥,燥熱如焦釜,沃以水,氣出蒸蒸然,此無汗能發(fā)之謂也。暑熱爍津,則汗出不休,石膏能寒肺氣,此有汗能止之謂也。凡
瘧疾寒輕熱甚多汗者,用之最勝。一切肺燥發(fā)熱,干咳喘急者,須同清滋之品,治之多效,
白虎湯之知母、粳米,玉女煎之地黃是也。
石膏能行秋肅之令,肺胃發(fā)火者大忌。
滑石利毛竅,清濕熱從小便出。
暑必挾濕,得甘草良。今鋪中
六一散,用漂滑石收甘草湯者佳。
赤石脂甘溫酸澀。
能收濕,止血固下,療腸癖瀉痢久不愈。
禹余糧甘平性澀。
入胃大腸血分。
能固下,治血痢血崩。
研漂。
爐甘石甘溫。
能止血消腫,收濕祛痰,退眼疾赤爛翳膜。
煅紅童便淬七次,研漂。
海
浮石咸軟堅,寒潤下,色白體輕。
入肺止嗽,化老痰,消癭瘤結(jié)核。
水沫結(jié)成。
磁石咸。
能引肺氣入腎,通耳氣。
火煅醋淬,研漂。
代赭石
苦寒,入心包肝血分。
同旋覆治氣逆,噫氣頻頻。
虛人須加補益。
青礞石色青入肝。
治頑痰癖結(jié)痰著礞石即化為水,滾痰丸所以用之。
虛人大忌。
須揀有金心者方入藥。
花蕊石入肝血分。
能化瘀血為水,下死胎胞衣。
大損陰血。
煅研水飛。
芒硝軟堅。
即皮硝之在上者。
三承氣所以用之,同大黃、枳實,推蕩燥實疫邪之要藥。
克削臟腑,故調(diào)胃承氣即不用者,恐其誅伐無過。
元明粉功用相同,霸性稍減。
石
硫黃味酸有毒。
大熱純陽,補命門真火。
若陽氣暴絕,陰毒傷寒,久患寒瀉,亦為救危上藥。治老人虛閉
半硫丸主之。
用之不當,貽害匪輕。
番舶者良,最難得。
土硫黃止可入瘡藥,臭不可服。
白礬酸咸寒。
性收澀燥濕,追涎化痰,墜濁,解毒殺蟲。
地漿掘黃土地作坎,深三尺,入新汲水攪濁,少頃取清。
用解一切魚肉、菜果、藥物、諸菌毒。
誤食螞蝗,生子腹中,用此下之。
伏龍肝即對釜臍之土辛溫調(diào)中,去濕消腫。
治久痢不愈。
燕窩養(yǎng)肺陰,滋脈絡(luò)。
骨節(jié)有聲,用糯米煮粥服,即療。
肥白為佳。
多痰者忌。
五靈脂
甘溫。
生用能通血閉,炒黑治經(jīng)
水過多。
—切瘀滯作痛,必用之藥。
酒漂去砂。
牛黃同
珍珠,治痰迷心竅。
丹藥采用至廣,如至寶丹、
抱龍丸、
清心丸皆用之,病在心包絡(luò)之要藥。
霞天膠健脾補血,
膽星消包絡(luò)積痰。
阿膠補血清熱,止血妄行,為血分要藥。
蛤粉炒,但真者絕少。
黃明膠治瘡疥血虛,不肯結(jié)痂。
虎骨頸骨補天柱無力,膝補疲痿。能潛陽伏風(fēng)。
煎膠用。
犀角涼心解毒。
凡一切心經(jīng)蓄熱必用之品,又能和陽療鼻衄。
羚養(yǎng)角
輕清肝經(jīng)血熱,和陽熄風(fēng),兼清肺火,平穩(wěn)好藥。
鎊用。
鹿角溫經(jīng),強筋補血。
治巔頂虛寒頭痛。
稍涉熱體,服之即鼻衄便血。
其性溫?zé)峥梢娨印?br >煎膠茸,力更大。
麝香麝之臍也。
西產(chǎn)為上,川產(chǎn)次之。
能開通十二經(jīng)氣閉。
走竄之品,凡丹藥用之,取其開竅通氣也。
善敗瓜果,亦能墮胎。
桑螵蛸益固腎,治夢遺白濁,縮小便。
即螳螂子也。
蟬蛻其體輕清,故除風(fēng)熱,解肌發(fā)痘疹,退翳,治中風(fēng)失音。
洗用。
蜂蜜秘蜜之謂也。
潤腸胃,和百藥。
不可同蔥食,殺人。
黃蠟止痛生肌。
凡被毆或跌傷,見風(fēng)多致不救,一方用荊芥、黃蠟、
魚鰾炒黃色各五錢,艾葉三片,入無灰酒一碗,重湯煮
一柱香,熱飲之,汗出立愈。
惟百日內(nèi),不得食
雞肉。
五倍子酸澀斂肺,咸寒降火化痰。
治下血脫肛。
有外感非虛脫禁用。
去蛀屑。
僵蠶去齒足炒。
治風(fēng)痰之要藥,痧痘癥多用之,取其散風(fēng)消痰也。
日本國人有病,僵蠶為上藥,非此不治,猶唐古忒之需大黃也。
蟾蜍
微毒。
入胃退虛熱,行濕氣。
治小兒勞瘦疳疾。
海參色黑補腎。
產(chǎn)北洋者大而刺密,沿緣石上,一擒而獲,若再取之,寧敗不移。
便滑者莫多食。
龍骨攝斂收澀,無過此品,故能鎮(zhèn)心澀精斂汗,收飛越孤陽。
龍齒主治相同,尤療驚癇。
煅用。
龜板
咸寒,至陰之品,益腎滋陰。
治真水不足,勞熱骨蒸,腰腳酸痛之癥。
腎虛無熱勿用。
去墻酒炙搗。
牡蠣生能補肝滋腎,斂精止汗。
凡應(yīng)表之癥,用龍牡貽害非細。
石決明咸涼。
除肺肝風(fēng)熱,療目疾內(nèi)外障亦治骨蒸勞熱。
煅研。
珍珠
固心消熱痰,清神明,治驚癇,所以至寶丹用之。
淡菜
味咸。
補陰潛陽,凡虛火易升者宜之。
人中黃甘草為末,入竹筒中,瀝青封固,臘月浸于廁中,交春取出漂清,破竹懸風(fēng)處陰干。
解血分毒。
人中白多年溺器中如苔而厚者,漂清煅用。
放血分毒。
喉科要藥。
金汁
入地愈久愈佳,瑩白者入藥。
清血分熱毒。
大寒之品,無火者切忌。
童便
止熱血妄行,為吐血產(chǎn)后之良藥。
患吐血自服溲溺,百不一死,皆能從其類而治之也。
秋石咸滋腎水,陰虛火升者宜。
人乳
補血上品,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本屬血化。
胃陰受戕,納食即吐,同糯米飲緩緩服之,便能受物
-----------沙發(fā)!
讓我對中藥有了基本的了解。非常喜歡!
收藏細讀。
謝謝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