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Tian xian zi
|
維藥名 | 明地瓦爾 歐如合
|
別名 | 班只、法那子、法納乞子、法那乞子《回回藥方三十六卷》,百子加力 辦吉、布孜如力 辦吉,吐胡米 辦《拜地依藥書》,艾吉瓦因 胡拉薩尼《藥物之園》。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茄科植物莨菪、小天仙子的成熟種子。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1.莨菪 Hyoscyamus niger 1.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達1m。全株被黏性的腺毛。根粗壯,肉質。一年生植株莖極短,莖基部具蓮座狀葉叢;二年生植株莖伸長分枝。莖生葉互生,無炳,基部半抱莖,葉片卵形至三角狀卵形,長4~10cm,寬2~6cm,先端鈍或漸尖,邊緣呈羽狀淺裂或深裂,向頂端的葉呈淺波狀,兩面除生黏性腺毛外,沿葉脈并被柔毛;ǜ瑔我,徑2~3cm;花萼筒狀鐘形,5淺裂,花后增大成壇狀,有10條縱肋,外被直立白柔毛;花冠鐘狀,5淺裂,黃色帶有紫堇色網紋;雄蕊5,著生于花冠的近中部,稍長于花冠,花藥縱綻裂開,深藍紫色;子房2室,柱頭頭狀,2淺裂。蒴果藏于宿存的萼內,長卵圓形,成熟時蓋裂。種子小,近圓盤形,淡黃棕色,有多數網狀凹穴;ㄆ5月,果期6月。(圖1)
生于村邊、山野、路旁、宅旁等處。分市東北、華北、西北及河南、山東、安徽、四川、西藏等地。
2.小天仙子 Hyoscyamus bohemicus F.W.Schmidt
形態(tài)與上種十分接近,主要區(qū)別:本種為一年生草本,植株較小,根細瘦而帶木質,無蓮座狀葉叢,莖生葉不作羽狀分裂或僅有極淺的波狀淺裂。(圖2)
生于村邊、田野、路旁等處。我國分布東北、河北。
此外,矮莨菪Hyoscyamus pusillus 1.其種子在新疆和西藏自治區(qū)亦作本品入藥。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特性 性喜溫暖濕潤氣候,生長適宜的溫度為20~30℃,不耐嚴寒,青陽光,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及微堿性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忌連作,不宜以番茄等茄科植物為前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直播法。北方播種時間為3月至4月中旬,長江流域可秋播或春播,以秋播為主。條播或穴播,條播,行距30~40cm,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覆土,以蓋沒種子為度。穴播,穴距30cm×30cm或40cm×40cm,每穴播種1O粒左右,播后可稍鎮(zhèn)壓,應經常澆水,溫度在18~23℃,有足夠的土壤濕度,播后10d左右出苗,苗齊后進行間苗1次,每穴留壯苗1株。
田間管理 秋播者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當年11~12月,第2次于翌年2~3月,第3次在翌年4月。春播者在4月上中旬、5月下旬、6月上旬各中耕1次,中耕宜淺,每次中耕后追肥1次,宜以氮肥為主,先淡后濃,先少后多。4月上旬及5月上旬花果期時再用2%的磷酸鈣溶液根外追肥2次,可提高種子產量。
病蟲害防治 紅蜘蛛春季發(fā)生,可用化學藥劑噴殺,并注意不宜選豆類、棉花、茄等為前作物。
|
采收加工 | 夏末秋初,當果皮呈黃色時,割下或拔起全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凈雜質。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1)莨菪 種子細小,腎形或卵圓形,稍扁,直徑約1mm。書面棕黃色或灰黃色,具細密隆起的網紋,種臍處突起。氣微,味微辛。
(2)小莨菪 種子與莨菪子不易區(qū)別。
以顆粒飽滿、均勻者為佳。
顯微鑒別 莨菪種子縱切面:種皮外表皮細胞呈不規(guī)則波狀凸起,波峰頂漸尖或鈍圓,長至125μm,細胞壁具透明的紋理;種皮內表皮細胞1列,壁薄,內含棕色物。胚乳細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胚彎曲,子葉細胞含脂肪油,胚根明顯。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加乙醚5ml與10%氨溶液數滴,密塞,振搖,2h后,吸取醚液少量于載玻片上,揮干醚液,滴加碘化鉍鉀試液2滴,數分鐘后,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黃紫色,似飛鳥狀結晶。(檢查莨菪生物堿)
(2)取本品粉末0.5g,置試管中,加濃氨試液0.5ml,混勻,再加氯仿5ml,密塞,振搖0.5h,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氯仿溶解,吸取溶液5滴,置水治上蒸干,加發(fā)煙硝酸4滴,蒸干,殘渣加無水乙醇1ml與氫氧化鉀1小粒,顯紫色。(檢查莨菪類生物堿)
(3)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10ml,超聲處理15min,棄去石油醚液,同上再處理1次,藥渣揮干溶劑,加濃氨試液與乙醇的等量混合溶液2ml濕潤,加氯仿20ml,超聲處理15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無水乙醇0.5ml溶解,作供試品溶液。另取硫酸阿托品、氫溴酸東莨菪減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l的混合溶液,作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兩種溶液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濃氨試液(17:2:1)展開,取出,曬干,依次噴碘化鉍鉀與亞硝酸鈉乙醇試液。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兩個橘紅色斑點。
|
化學成分 | 莨菪種子含天仙子胺(hyoscyamine)0.02%~0.17%,東莨菪(scopolanmine)0.O1%~0.08%[1]及阿托品(at-ropine)[2]等;還含肉蔻酸(myristic acid)0.3%,棕櫚酸(palmiticacid)6.5%,硬脂酸(steanic acid )1.6%,油酸(oleic acid)35.2%.亞油酸(linoleic acid)56.4%[3]。 小天仙子種子含天仙子胺0.04%、東莨菪堿0.01%[1]。 |
藥理作用 | 1.抑制腺體分泌 在腺體中,唾液腺和汗腺對阿托品最敏感,能引起口干和皮膚干燥,同時淚腺和呼吸道分泌也明顯減少;較大劑量可減少胃液分泌,但對胃酸分泌影響較小,東莨菪堿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較阿托品強[1]。 2.對眼的作用 阿托品對眼有擴瞳、升高眼內壓和調節(jié)麻痹的作用[2]。 3.平滑肌解痙 天仙子注射液小星時即能對抗乙酰膽堿對離體豚鼠平滑肌的收縮作用,其效力強于單純的硫酸阿托品或氫溴酸東莨菪堿[3]。 4.對心血管的作用 東莨菪堿腹腔注射或靜注對烏頭堿、毒毛花苷G、氯化鋇、氯化鈣、腎上腺素、氯仿等誘發(fā)的小鼠心律失常均有一定對抗作用[4]。阿托品和東莨菪堿對高K+所致兔基底動脈和腸系膜動脈環(huán)收縮均有松弛作用[5]。 5.調節(jié)中樞 小劑量東莨菪堿腹腔注射,使小鼠自發(fā)活動減少,也能加強戊巴比妥鈉和眠爾通使小鼠活動減少的作用;大劑量(4mg/kg)腹腔注射可增強苯丙胺、去氧麻黃堿、咖啡因的中樞興奮作用[6]。 6.其他作用 阿托品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7],能選擇性阻斷H1受體[8],能拮抗除蟲菊酯所致流涎癥狀及其他中毒癥狀[9]。實驗表明東莨菪堿有致突變和致畸作用[10]。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三級干寒。
1.《注醫(yī)典》:“黑色天仙子三級末干寒,白色天仙子三級初干寒!
2. 《拜地依藥書》:“黑色天仙子三級末干寒,白色天仙子三級初寒!
3.《藥物之園》;“黑色天仙子三級未干寒,四級初干寒;紅色天仙子三級末干寒,白色天仙子三級初干寒!
|
功效 | 生干生寒,安神催眠,鎮(zhèn)靜止痛,麻醉,燥濕,止血。
|
主治 | 主治抑郁癥,失眠癥,頭痛,關節(jié)病,牙痛,耳痛等各種疼痛。
1.《注醫(yī)典》:“麻醉止痛,止血,消退炎腫,補身肥體。”
2.《拜地依藥書》:“止耳痛,治咳血,止各種疼痛,止小關節(jié)疼痛!
3.《藥物之園》:“各種天仙子能阻止致病體液和余濕流入眼部,止耳痛,麻醉,催眠,止血,止帶,滋補器官,燥濕,止頭痛,緩解關節(jié)跳痛,止坐骨神經痛,止類風濕骨節(jié)痛,消退熱性各種炎腫,止熱性眼痛等!
|
用法用量 | 內服:25Omg。外用:適量?扇嗣鄹唷⑸、糖漿劑,洗劑、敷劑、軟膏、糊劑、滴劑、油劑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
代用藥 | |
附方 | 1.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 取天仙子0.7g研細,與適量蜂蜜水送下或與適量蜂蜜調配涂于患處。
2.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乳腺炎,睪丸炎 取適量天仙子,研細,用適量酒調配成糊劑敷于患處。
3.治耳痛、牙痛 取適量天仙子用適量葡萄醋煎湯外用。
4.治眼痛 取適量天仙子,研細,用汗水調配成糊劑敷于患處。(1~4方出自《注醫(yī)典》)
5.治胃痛 取適量天仙子炒焦粉,干姜粉,肉桂粉與適量蜂蜜調配成軟膏涂于胃區(qū)。
6.治咳血 取適量天仙子,研細沖服。(5、6方出自《拜地依藥書》)
7.治咳血,子宮出血等各種出血病癥 取天仙子1.4g,罌粟子4.2g,研細,用適量蜂蜜水送服。
8.治失眠癥 取適量天仙子,研細,過羅,用開水制成0.3g的小丸,吞服。
9.治白癜風 取適量天仙子,研細,用開水調配成糊劑敷于患處。
10.治白帶過多,子宮糜爛 取適量天仙子,研細,過羅,用開水制成陰道栓,塞入陰道。
11.滋補各種器官 取適量天仙子,研細,過羅,洗澡后涂于全身。(7~11方出自《藥物之園》)
|
制劑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肖培根.中草藥,1985,16(6):259 [2]Ashraf M,et a1.C A,1987,106:162654a [3]Pathak S P,et a1.C A,1948,42:3591c 藥理 [1]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7.322 [2]江明性,等.藥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5.61 [3]戴培興,新醫(yī)藥資料,1973,(6):29 [4]陳錦明,等.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88,2(4):311 [5]劉元斌,等.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88,2(2):148 [6]鈕心懿,等.生理學報,1965,28(1):50 [7]傅潤芳,等.河南醫(yī)科大學學報,1990,25(4):357 [8]詹皓,等.河南醫(yī)科大學學報,1987,22(4):359 [9]謝棹丘,等.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1988,6(4):219 [10]余金甫,等.中華麻醉學雜志,1987,7(6):334 |
維藥名出處 | 《注醫(yī)典》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