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cutaneous pruritus |
拚音 | PIFUSAOYANGZHENG |
別名 | 中醫(yī):皮癢癥,癢風,隱疹,風瘙癢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皮膚科疾病,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是一種臨床上無原發(fā)性皮膚損害,而以瘙癢為主的感覺神經機能異常性皮膚病。臨床上分為泛發(fā)性皮膚瘙癢和局限性皮膚瘙癢。 |
中醫(yī)釋名 | 以陣發(fā)性皮膚劇癢,搔抓形成抓痕、血痂,皮膚干燥增厚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 |
西醫(yī)病因 | 其發(fā)病因素比較復雜,但從瘙癢來講,主要由化學介質和組織胺、激肽和蛋白酶的釋放而引起。泛發(fā)性皮膚瘙癢癥常為某些系統(tǒng)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膽疾病、內臟腫瘤、慢性腎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異常、習慣性便秘、腸寄生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的皮膚癥狀。亦可由妊娠、神經精神因素、進食辛辣刺激性物品、貼身穿化纖織品、氣候的改變(炎熱、寒冷、潮濕、干燥)及工作環(huán)境中的生物或化學物質刺激引起。局限性皮膚瘙癢除與上述因素有關外,常由局部因素如表皮癬菌病、蟯蟲病、痔瘡、白帶、多汗、衣服摩擦、局部物質刺激等所致。 |
中醫(yī)病因 | 中醫(yī)認為本病因風邪所致,即諸癢皆屬于風,屬于虛。 |
季節(jié) | 冬季易發(fā)病。 |
地區(qū) | |
人群 | 本病多見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多因風邪外襲,或因血熱內擾,或血虛失養(yǎng)等所致。風瘙癢是因濕蘊于肌膚,或血虛風燥所致。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本病多因血虛以致生風生燥,肌膚失養(yǎng),或因風濕蘊于肌膚,不得疏泄引起。 1.血虛 證候:多見于老年人,病程較久,如情緒波動等,可引起瘙癢發(fā)作或加劇,冬春季節(jié)發(fā)病,皮膚干燥脫屑,有明顯抓痕及血痂,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級或弦滑。 辨析:證屬陰血不足,血虛風燥,肌膚失養(yǎng)。 2.風濕 證候:多見于青壯年,病屬新起,如被褥太暖等,可引起瘙癢發(fā)作或加劇,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往往繼發(fā)感染或濕疹樣變,苔白或薄黃膩,脈滑或滑數。 辨析:證屬風濕蘊阻于肌膚,不得疏泄,而致肌膚失養(yǎng)。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皮膚瘙癢癥診斷標準: 1.周身或局部皮膚劇烈瘙癢,無原發(fā)皮損。 2.因瘙癢而反復搔抓后,可引起繼發(fā)皮損,如抓痕、血痂、色素沉著等。 3.老年人及成年人好發(fā),冬、夏季多見。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1.只有陣發(fā)性皮膚瘙癢,而無原發(fā)性皮膚損害。 2.瘙癢常于人睡前、情緒激動、溫度變化,飲酒及進辛辣刺激性食物時引起或加重。 3.多發(fā)于老年人及患有某些系統(tǒng)性疾病者,發(fā)病多在冬季。 4.局限性皮膚瘙癢多以肛門、外陰、頭皮、小腿、外耳道多見。 風瘙癢癥: 1.老年人多見。冬季易發(fā)。 2.開始只有瘙癢,而沒有原發(fā)皮疹。 3.瘙癢陣發(fā)性發(fā)生,可伴有燒灼、蟲行、蟻走等感覺。情緒激動、溫度變化、飲酒食辣、衣服摩擦等刺激,每可引起發(fā)作或加重。 4.常有條狀抓痕,血癡等繼發(fā)性皮損,日久呈現濕瘡樣變化,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 5.全身性的有老年性瘙癢、冬令性瘙癢等;局限性的有陰囊瘙癢、女陰瘙癢和肛腸癢。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1.陣發(fā)性皮膚瘙癢。瘙癢常在人睡前、情緒激動、溫度改變、飲酒及進刺激性食物時引起或加重。 2.無原發(fā)性皮膚損害。可因瘙癢致強力反復搔抓,便皮膚表皮出現抓痕、出血、結痂、色素沉著,甚至苔蘚樣變等繼發(fā)性皮膚損害。 3.根據瘙癢的泛發(fā)、局限,可分為全身性瘙癢癥和局限性瘙癢癥。 (1)全身性皮膚瘙癢癥:①老年人的全身皮膚瘙癢癥:發(fā)生于老年人,瘙癢常以軀干和下肢較重。②冬季全身皮膚瘙癢癥:發(fā)生于冬季,常以軀干、股內側、小腿及關節(jié)周圍較重,多在就寢前突然發(fā)生。③水激性皮膚瘙癢癥:是指接觸任何溫度的水后,均可出現嚴重的皮膚瘙癢、刺痛,而無可見皮疹出現。 (2)局限性皮膚瘙癢癥:①肛門瘙癢癥:多繼發(fā)于外痔、肛裂、蟯蟲、肛瘺等疾患?梢蜷L期瘙癢和搔抓而形成浸潤、肥厚及皸裂。②陰囊瘙癢癥:多因局部多汗不潔,內褲刺激等引起。因長期瘙癢、搔抓而引起局部水腫、糜爛、結痂及苔蘚樣變。③女陰瘙癢癥:多因局部多汗、白帶及局部外用物品的刺激引起?梢蝠W后濫用刺激性藥物和反復搔抓致皮膚浸潤變厚。④頭皮瘙癢癥:多見于癔病患者及不常洗頭者,瘙癢多在黎明覺醒時發(fā)生,可繼發(fā)濕疹、毛囊炎等。⑤小腿瘙癢癥:多見于老年人,常與皮膚干燥、魚鱗病、小腿靜脈曲張、寒冷及襪帶刺激有關。⑥外耳道瘙癢癥:多由于耵聹過多或經常挖耳刺激引起。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1.全身性皮膚瘙癢應與虱病相鑒別。虱病可發(fā)于體部、陰部及頭部,雖有全身瘙癢,但可找到成蟲或虱卵。 2.局限性瘙癢癥的繼發(fā)性損害應與局限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相鑒別,通過詳細尋問病史,不難鑒別。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1.濕瘡:皮疹對稱,呈多形性改變,急性期以丘疹、水庖、糜爛、滲液為主;亞急性期以浸潤性紅斑片和丘疹為主;慢性期為肥厚性苔蘚樣病變,瘙癢明顯,反復發(fā)作。 2.虱。阂约t斑、丘疹、瘙癢為主要表現,在內衣和毛發(fā)上找到虱或在鏡下找到虱卵。 3.藥毒:有用藥史,皮損形態(tài)不一,停止用藥后,皮損可消失。 4.疥瘡:好發(fā)于指縫、腕、肘窩、臍周、陰股等處皮膚,皮損為丘疹或丘皰疹、有疥蟲隧道,水皰,可以找到疥蟲。 5.攝領瘡:好發(fā)于頸項、四肢伸側、尾骶部,皮損為皮膚粗糙肥厚,苔蘚樣變,狀如牛項之皮,抓之如枯木。 |
療效評定標準 | 1.痊愈:瘙癢完全解除。 2.顯效,瘙癢明顯減輕,雖有微癢但不影響工作及睡眠。 3.無效:瘙癢程度基本同前。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一、全身治療 1.認真尋找病因,并進行相應治療,則是防治的關鍵。為求生活規(guī)律,少進辛辣刺激性飲食,避免用熱水、肥皂水沐浴,少搓擦和搔抓皮膚,注意皮膚尤其肛周及外陰部皮膚衛(wèi)生。 2.抗組織胺及鎮(zhèn)靜藥物:臨床上常選用抗組織胺藥中的受體拮抗劑如賽庚啶2mg,每日3次,口服;撲爾敏4mg,每日3次,口服。配伍H2受體拮抗劑如西米替丁0.2g,每日3次,口服;雷尼替丁0.2g,每日3次,口服等,可達到鎮(zhèn)靜止癢的作用。另外多慮平同時具有對H1、H2受體的拮抗作用,用于瘙癢癥治療,效果較好。非鎮(zhèn)靜性抗組織胺藥如阿斯咪唑(息斯敏)10mg,每日1次,口服;特非那。舻)60mg,每日3次,口服等,對全身性皮膚瘙癢有效。 3.更年期或老年性皮膚瘙癢可考慮性激素治療。男性患者若無前列腺肥大,可用丙酸睪丸酮25~50mg,肌注,每周2次,或甲基睪丸酮5mg,口服,每日2次。女性患者可服已烯雌酚0.5mg,每日2次或黃體酮10mg,肌注,每日1次。 4.靜脈封閉療法:全身性瘙癢可用0.25%鹽酸普魯卡因10~30ml,加入維生素C1.0~2.0g靜脈封閉,每日1次,或采用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10ml加入維生素C1.0g,緩慢靜脈注射。 5.皮質類固醇激素:強的松片10~30mg,每日3次,口服。對其他療法難以控制的瘙癢劇烈的頑固性病癥,可在嚴格掌握其劑量變化的前提下,適當短期使用,或與其他療法配合使用。 二、局部治療 局部治療可結合全身治療進行,也可單獨應用,以達到鎮(zhèn)靜止癢,潤澤皮膚,防治皮膚繼發(fā)損害之目的。 1. 對無明顯繼發(fā)損害者,可外用膚爾舒止癢酊,爐甘石洗劑,1%麝香草酚等藥物2次/日,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配成的制劑如樂膚液、氟輕松軟膏等,2次/日,涂于患處。 2. 2.對老年性皮膚干燥者,可外用2%樟腦霜或30%甘油酒精洗劑。 3.對局部皮膚肥厚,苔蘚樣變者,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劑或軟膏如恩膚霜、膚樂霜等。亦可選用5%~10%黑豆餾油或松餾油軟膏。 4.頭部繼發(fā)毛囊炎者,宜用氯柳酊(氯霉素1.0g,水楊酸2.0g,75%酒精加至100ml)。 5.會陰部瘙癢可用非那根12.5mg,與維生素B12250μg作長強穴封閉,每周2~3次。 三、物理療法及放射療法 對全身性皮膚瘙癢可行紫外線照射、礦泉浴、糠浴、淀粉浴等。局限性瘙癢癥有繼發(fā)皮膚浸潤肥厚并經多種方法治療無效時,可選用達松伐爾高頻電療或局部液氮冷凍噴霧,必要時考慮使用同位素32磷、90鍶貼敷或淺部X線照射。 |
中醫(yī)治療 | 本病治療,應據其發(fā)病年齡、季節(jié)、誘因及證候表現,詳辨屬虛、屬風、屬濕。 一、辨證選方 1.血虛 治法:養(yǎng)血潤膚,疏風止癢。 方藥:養(yǎng)血潤膚飲加減。生熟地各10g,天麥冬各10g,當歸10g,赤白芍各10g,雞血藤15g,黃芪12g,防風10g,刺蒺藜15g,苦參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2.風濕 治法:祛風利濕,養(yǎng)血潤膚。 方藥:經驗方。全蟲6g,皂刺6g,防風10g,苦參10g,刺蒺藜15g,白鮮皮15g,當歸10g,何烏首3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二、外治法 1.血虛:可外擦大楓子油或用楮桃葉250g煎水外洗。 2.風濕:可外擦百部酒,然后撲止癢藥粉、雄黃解毒散。皮損有濕疹樣變者,可用三黃洗劑外搽,每日4~5次。 三、專方驗方 1.女陰瘙癢癥外洗方:苦參、土茯苓、蛇床子、生百部各30g,龍膽草、紫槿皮、黃柏、川椒、蒼術各15g,地膚子24g,上藥加水2000~3000ml,煮沸10~15分鐘,去渣取汁熱熏,待藥溫時坐浴。每日1劑,早、晚各洗1次,每次20~30分鐘,10天為1療程。 2.桂枝湯加味治療皮膚瘙癢癥:以桂枝湯加黃芪、紫草、牡蠣內服治療,可達扶正解肌,通營和衛(wèi),去除瘙癢之目的。 3.止癢湯專治陰部瘙癢:福建武平縣十方中心衛(wèi)生院白祥瑞采用祖?zhèn)髦拱W湯熏洗外陰治 療陰部瘙癢有良效。方藥:赤白芍、白鮮皮、苦參根各15g,蒼術、黃柏、蛇床子、地膚子、川椒、蒼耳子各12g,白礬20g。上藥煎煮20分鐘后趁熱熏陰部,待溫后坐浴,每日2次,每劑熏洗2天。 (一)辨證論治: 1.肌膚風熱證:年輕者為多,病屬新起,近熱如被褥太暖,易引起發(fā)作或使瘙癢加劇,苔薄黃,脈浮數。疏風清熱止癢。清風散合四物湯加減。 2.肌膚失養(yǎng)證:老年人較多見,病程較久,情緒波動等可引起發(fā)作或瘙癢加劇,舌淡苔薄,脈細弱或細數。養(yǎng)血潤膚止癢。當歸飲子加減。 3.肌膚濕熱證:皮膚瘙癢,持久不解,抓痕結痂,伴口苦咽干,胸悶納呆,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清熱祛濕止癢。五神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 4.寒凝血澀肌膚證:皮膚瘙癢、遇寒冷更甚,熱熨或抓出血痕方可緩解,舌暗紅,苔白,脈沉遲或弦。溫陽散寒、通經止癢。荊防敗毒散加減。 外治及其他治療: 1.浸洗療法:地膚子、蒼耳子、浮萍、益母草、絲瓜絡、木賊草、香附、蠶砂、金錢草、百部、吳茱萸、花椒、金銀花等,任選3~5味,各30~60~水煎取汁,溫洗全身。。 2.三黃洗劑、潤肌膏、百部酊(百部、白酒),外搽。 3.針灸療法: (1)體針療法:全身性瘙癢選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委中、承山等穴。會陰部位瘙癢選三陰交、關元、長強等穴。 (2)耳針療法:選用肺、腎上腺、皮質下、神門等穴。 (3)穴位注射療法:維生素B12、苯海拉明、非那根、654-2等,作穴位注射。 4·0.25%鹽酸普魯卡因10~30m1,靜脈封閉,1次/日,或按4~6ml/kg/日,加人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鹽水中,靜脈滴注,10次為1療程。其他也可用去炎松,強的松龍、地塞米松等藥物作局部封閉。 5.各種皮質類固醇激素配制的洗劑、配劑、軟膏、乳劑或涂膜劑,外用。 |
中藥 | 可服用秦艽丸,每次6g,1日2次。潤膚丸、除濕丸、防風通圣丸等藥物也可酌用。 |
針灸 | 1.針刺下都穴治療皮膚瘙癢:讓患者自然握拳,拳心向下,手背4、5指縫紋尖上方約5分鐘處陷中,避開可見淺靜脈,用毫針順掌骨間刺入O.5至1.0寸,左右捻轉,以得氣為度。一般先刺單側,15分鐘后效果差者加刺對側,留針30~60分鐘,中間每分鐘運針1次。 2.方法:取耳穴肺、肝、脾、內分泌、神門、枕、胰、膽、睪丸(卵巢)、膈。先用電療儀在每個耳穴上電療,雙耳交替進行,每次30~40分鐘,每日1次。然后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每日按壓3~5次,每次3~4分鐘。10天1療程,1周后行下1療程。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一、在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尋求病因積極治療原發(fā)性疾病。 2.告誡病人盡量避免導致本病發(fā)生的誘因,如情緒激動,化纖毛織品內衣,過熱和肥皂水刺激,辛辣之品等。 3.外陰部瘙癢禁用酊劑。 二、中西藥同時內服對較嚴重的瘙癢癥,單純服用中藥收效較慢,單服西藥難能治本,采用中西藥同時內服的方法,以達到標本同治之目的。中藥治療按辨證施治總以養(yǎng)血潤膚,疏風利濕為要。西藥多以抗組織胺藥聯合運用。 三、中藥內服配合西藥外用 對局限性皮膚瘙癢的患者,可局部外用止癢潤膚藥。若繼發(fā)感染滲液才可配合局部抗菌消炎液濕敷。在外治的同時,配合使用養(yǎng)血潤膚,祛濕止癢的中藥內服。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認真尋找病因,并進行相應治療,是防治的關鍵。為求生活規(guī)律,少進辛辣刺激性飲食,避免用熱水、肥皂水沐浴,少搓擦和搔抓皮膚,注意皮膚尤其肛周及外陰部皮膚衛(wèi)生。 |
歷史考證 | 中醫(yī)文獻早在《內經》中即有"諸痛瘡癢,皆屬于心"的記載。唐·孫思邈《千金方》中對本病作了具體描述,如"癢癥不一,血虛皮膚燥癢乾,宜四物湯加防風……婦人血虛,或通身癢,或面癢,如蟲行皮中……有脾虛身癢,本無疥癬,素非產褥,潔然一身,癢不可任,此乃脾虛所困。"經云:"諸痛為實,諸癢為虛。 《外科大成·諸癢》中將癢分為兩種,如"諸瘡痛癢,皆屬于火。又云風盛則癢……若風熱內yin血虛作癢者,又當涼血潤澡。"總之,中醫(yī)認為本病因風邪所致,即諸癢皆屬于風,屬于虛,"血虛生風,風盛則癢。" 風瘙癢之病名見《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瘙癢候》,曰:"風瘙癢,此由游風在于皮膚,逢寒則身體疼痛,遇熱則瘙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