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科,醫(yī)學正傳:卷八
小兒科" />
小兒科,醫(yī)學正傳:卷八
小兒科,醫(yī)學正傳教程:卷八
小兒科,小兒科論嘗聞小方脈科,古人謂之啞科,最費調治,誠哉是言也。蓋以嬰兒之流,難問證,難察脈耳。抑且臟腑脆…" />
論
嘗聞小方脈科,古人謂之啞科,最費調治,誠哉是言也。蓋以嬰兒之流,難問證,難察脈耳。抑且臟腑脆嫩,而孟浪之劑,與夫峻寒峻熱之藥,俱不可輕用,試詳論之。夫孺子之在襁褓中也,內無七情六欲之交戰(zhàn),外無大風大寒之相侵,奚其幼科之疾,若是之繁且甚歟?抑考其證,大半胎毒而少半傷食也,其外感風寒之證十一而已。曰變蒸,曰痘疹,曰斑爛,曰驚悸,曰風癇,曰發(fā)搐,曰痰壅,曰赤瘤,曰白禿,曰解顱,曰重舌、木舌,以上諸證,豈非孕母不謹胎毒之所致歟?夫小兒之在胎之,母饑亦饑,母飽亦飽,辛辣適口,胎氣隨熱,情欲動中,胎息輒躁,或多食煎,或恣味辛酸,或嗜欲無節(jié),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其為母者,胎前既不能謹節(jié),產后又不能調護,是以惟務姑息,不能防微杜漸,或未滿百,而遂與咸酸之味,或未夠周歲,而輒與肥甘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曰吐瀉,曰黃膽,曰五疳,曰腹脹,曰腹痛,曰水腫,曰瘧,曰痢,曰痰喘,豈非吃食過傷,調養(yǎng)失宜之所致歟?先正所謂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座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等語,厥有旨哉。其余飲食男女養(yǎng)胎幼幼之法,必深得造化生生不息之意,故古人多壽考、兒少夭折者,即此之由也。嘗見今有稟性溫良之婦,有娠不嗜欲縱口,生子少病而痘疹亦稀,亦可以為師法矣。為兒醫(yī)者,臨證之際,宜察色觀容,不可鹵莽。假如額赤知為心熱,鼻紅知為脾熱,左腮青知為肝有余,右腮白知為肺不足,頦白知為腎虛之類,更參之以虎口三關之脈,其小兒之病情,斯過半矣。傳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人之心,斯言其可忽諸?
又論變蒸∶夫小兒之初生,血氣未足,陰陽未和,臟俯未實,骨格未全,有變蒸之候,每三十二日一發(fā)熱,或吐或汗,或呻吟不食,此為長血脈、全智意之常候,不須治而自愈。按諸家所論,皆謂乃小兒長骨脈臟腑與神志也。自生之日始,每三十二日一變,凡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四十五碎骨外,止有三百二十骨,自生下骨而上,一日十骨,三十二日乃為一變,骨氣始全。一變生一臟或一腑,十變則臟腑始足,每變發(fā)為虛熱諸證。亦有胎氣壯實,暗變而無發(fā)熱證者。此骨節(jié)臟腑由變而全,胎毒亦因變而散也。為兒醫(yī)者,可不審乎?
脈法 總論
按古法曰∶凡小兒證候,難以手太陰尺寸脈診。如一歲至六歲曰嬰孩,惟以男左女右手次指三關之脈,以為驗病輕重死生之訣。第一節(jié)名風關,無脈則無病,有脈則病輕。第二節(jié)名氣關,脈見則病重,尚可藥治而已。第三節(jié)名命關,脈見則病劇,乃九死一生之惡候也,多不可治。七歲、八歲曰齔,九歲、十歲曰髫,始可以一指探掌后尺寸三部之脈,而以一息七、八至為無病之常脈。十一歲至十四歲曰童稚,而以一息五、六至為常脈也。數(shù)則為熱,遲則為寒,浮則為虛為風,沉則為實為積為痛,浮而數(shù)者為乳癇驚悸,虛而軟者為慢驚瘈瘲,緊而實者為風癇,牢而革者為便秘,沉而弦者為食積為腹痛,緊而弦者為氣急為風寒,洪數(shù)者為熱,伏結為傷食,軟細者為蟲疳。若氣促脈代、散亂無倫次者,死在須臾而不治也。業(yè)幼科者,其可不盡心于此乎?
圖 p01-e27a2.bmp (缺)
今將手指三關之脈,繪圖分注開列于后∶
三關青是四足驚。三關赤是水驚。三關黑是人驚。
如有此三關通度脈候,是極重之證,必死,余并可治。
圖 p01-e27a3.bmp (缺)
風關青如魚刺,易治,乃初驚之候也。黑色,難治。氣關青如魚刺,主疳芬身熱,易治。命關青如魚刺,主虛,風邪傳脾,難治。
圖 p01-e27a4.bmp (缺)
風關青黑色如懸針,主水驚,易治。氣關赤色如懸針,主疳病,兼肺臟積熱,猶可為治。命關凡有此脈,不問五色,皆是死候。又三關通度如懸針者,主慢驚風,難治。
圖 p01-e27a5.bmp (缺)
風關如水字,主驚風入肺,咳嗽面赤。氣關如水字,主膈上有涎,并虛積停滯。命關如水字,主驚風,疳極夾驚候,不拘五色,三關通度者,不治。
圖 p01-e27a6.bmp (缺)
風關如乙字,主肺臟驚風,易治。氣關如乙字,主驚風,病重。命關如乙字,青黑色,主慢驚風,難治。
圖 p01-e27a7.bmp (缺)
風關如曲蟲,主疳病積聚,胸前如橫推 子,肚皮如吹胖豬脬。氣關如曲蟲,主大腸有穢積。命關如曲蟲,主心痛傳肝,難治。
圖 p01-e27a8.bmp (缺)
風關如環(huán),主肝臟有疳積積聚。氣關如環(huán),主疳入胃,吐逆,不治。命關如壞,惡候不治。
圖 p01-e27a9.bmp (缺)
此紋若在風氣二關,易治;若在命關通度,難治。
圖 p01-e27a10.bmp (缺)
此紋若在手上,或面上,或左右腹脅上,或在左右臉邊,皆死候。
圖 p01-e27a11.bmp (缺)
脈曲向里者,是氣疳。
圖 p01-e27a12.bmp (缺)
脈曲向外者,是風疳。
圖 p01-e27a13.bmp (缺)
脈斜向右者,是傷寒,身熱不食無汗。
圖 p01-e27a14.bmp 招生簡章 (缺)
脈斜向左者,是傷風,身熱不食有汗。
圖 p01-e27a15.bmp (缺)
雙鉤脈者,是傷寒。
圖 p01-e27a16.bmp (缺)
三曲如長蟲者,是傷硬物。
圖 p01-e27a17.bmp (缺)
兩曲如鉤者,是傷冷物。
圖 p01-e27a18.bmp (缺)
脈一頭如環(huán),有獨腳者,是傷冷。
圖 p01-e27a19.bmp (缺)
面上有此點子,必是再發(fā)之候。
圖 p01-e27a20.bmp (缺)
凡頭面上,或肚腹上,有大脈并青筋如此者,并是食物毒及驚積,難治。
圖 p01-e27a21.bmp (缺)
脈如亂蟲是常疳,亦有蟲疳、蛔疳、食積之疳,皆可治。
凡脈微細不足者,并是風氣,俱宜消疳,然后取蟲積,肥孩兒,是良法也。
附∶湯氏察小兒神色總斷
凡看小兒病,宜先觀形證神色,然后察脈。假如肝之為病則面青,心之為病則面赤,脾之為病則面黃,肺之為病則面白,腎之為病則面黑。先要分別五臟形證,次看稟受盈虧,胎氣虛實,明其標本而治之,無不可者。
面上諸候形證歌(凡七首)
痢疾眉頭皺,驚風面頰紅,渴來唇帶赤,毒熱眼朦朧。
山根若見脈橫青,此病明知兩度驚,赤黑困疲時吐瀉,色紅啼夜不曾停。
青脈生于左太陽,須驚一度見推詳,赤是傷寒微燥熱,黑青知是乳多傷。
右邊青脈不須多,有則頻驚怎奈何?紅赤為風抽眼目,黑青三日見閻羅。
指甲青兼黑暗多,唇青惡逆病將瘥,忽作鴉聲心氣急,此時端的命難過。
蛔蟲退場門有三般,口鼻中來大不堪,如或白蟲兼黑色,靈丹縱服病難安。
四肢瘡痛不為祥,下氣沖心兼滑腸,氣喘汗流身不熱,手拿胸膈定遭殃。
內八段錦(凡四首)
紅凈為安不用驚,若逢紅黑便難寧,更加紅亂青尤甚,取下風痰病立輕。
赤色輕微是外驚,若如米粒勢難輕,紅散多因乘怒亂,更加搐搦實難平。
小兒初誕月,腹痛兩眉顰,此號盤腸氣,啼哭又呻吟。如反目仰視者,天吊風也。
小兒初誕月,肌體瘦 羸,發(fā)禿毛稀少,原因鬼王胎。
外八段錦(凡十首)
先望孩兒眼色青,次看背上冷如冰,陽男搐左無妨事,搐右令人甚可驚。
女搐右邊猶可治,若逢搐左疾非輕,歪斜口眼終為害,縱有仙丹也莫平。
眼中赤脈實難量,大數(shù)原來不一樣,最怕亂紋鋪目下,更嫌赤脈貫瞳光。
囟門腫起定為風,此候應知最是兇,忽陷成坑如盞足,未過七日命須終。
鼻門黑燥渴難禁,面黑唇青命莫存,肚大青筋俱惡候,更嫌腹有直身紋。
忽見眉間紫帶青,看來立便見風生,青紅碎雜風將起,必見疳癥膈氣形。
亂紋交錯紫嫌青,急急求醫(yī)免命傾,盛紫再加身體熱,須知臟腑惡風生。
紫少紅多六畜驚,紫紅相等即疳成,紫點有形如米粒,傷寒夾食證堪評。
紫散風傳脾臟間,紫青口渴是風癇,紫隱深沉難治療,風痰祛散命須還。
黑輕可治死還生,紅赤傷寒痰積停,赤青脾受風邪證,青黑脾風作慢驚。
紅赤連兮赤紋輕,必然乳母不相應,兩手忽然無脈見,定知沖惡犯神靈。
論
《內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夫小兒八歲以前曰純陽,蓋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故肺金受制而無以平木,故肝木常有余,而脾土常不足也。為父母者,而有失于保養(yǎng),其或衣服寒暄不調,以致外邪侵襲,或飲食之饑飽失節(jié),以致中氣損傷,是故急慢驚風之候作矣。夫惟急驚屬肝木風邪有余之證,治宜清涼苦寒瀉氣之藥。慢驚屬脾土中氣不足之候,治宜中和甘溫補中之劑。若夫急驚之候,因聞不常之聲,或遇驢馬禽獸之號,以致面青口噤,或聲嘶而厥,發(fā)過則容色如故,良久復作,其身熱,面赤引飲,口鼻中氣熱,大小便黃赤色,惺惺不睡。蓋熱甚則生痰,痰盛則生風,偶因驚而發(fā)耳,宜用錢氏利驚丸、瀉青丸、抱龍丸、宣風散、五;镜さ人。慢驚之證,多因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以致吐瀉日久,中氣大虛,而致發(fā)搐,發(fā)則無休止時,其身冷,面黃不渴,口鼻中氣寒,大小便青白,昏睡露睛,目上視,手足瘈瘲,筋脈拘攣。蓋脾虛則生風,風盛則筋急,俗名天吊風者,即此候也,治宜東垣黃耆湯、錢氏鉤藤丸、溫白丸、丹溪參術湯送下朱砂安神丸之類。錢氏謂急驚為無陰之證,因心經實熱而陰不能以配陽,是為陽盛陰虛之候也。謂慢驚為無陽之證,因脾土虛甚而陽不能以勝陰,是為陰盛陽虛之候也。
愚按∶小兒急慢驚風之證,其虛實寒熱,如天淵之隔,故急驚者十生一死,慢驚者十死一生。俗醫(yī)多不諳此理,混為一途而治,誤人多矣。業(yè)幼科者,宜推幼幼及人之心為心,庶幾斯世無夭折之赤子矣,幸甚!
(并見前總章。)
丹溪曰∶錢氏方乃小兒科之祖,其立例極妙,若能增損而用之,無不驗也。
又曰∶驚風有二∶慢驚屬脾虛所主,多死,宜溫補。一云∶當養(yǎng)脾,用參術煎湯下安神丸。急驚屬痰熱,宜涼瀉。
一云∶用養(yǎng)血藥作湯,下降火清痰丸子抱龍丸之類。世以一藥通治二證,甚謬。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
東垣治驚論曰∶外物驚宜鎮(zhèn)心,以黃連安神丸。若氣動所驚,宜寒水石安神丸,大忌防風丸,治風辛溫之藥必殺人。何也?辛散浮溫熱者火也。因驚而泄青色,先鎮(zhèn)肝以朱砂之類,勿用寒涼之藥,大禁涼驚丸。風木旺必克脾胃,當先實其土,后瀉其木。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補土,誤矣。其藥有丁香辛熱助火,火旺土愈虛矣。青橘皮瀉肺金,丁香辛熱大瀉肺與大腸。脾實當瀉子,今脾胃虛反更瀉子而助火,重虛其土,殺人無疑矣。其風木旺證,右關脈洪大,掌中熱,腹皮熱,豈可以助火瀉金。如寒水來乘脾土,其病嘔吐腹痛,瀉痢青白,益黃散圣藥也,今立一方,先瀉火補其土是為神治之法。
黃耆湯(東垣,治慢驚風之神藥也。)
黃耆(二錢) 人參(一錢) 炙甘草(五分) 加白芍藥(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食遠溫服。
上三味皆甘溫能助元氣,甘能瀉火。內經云∶熱yin于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白芍藥酸寒,寒能瀉火,酸味能瀉肝而大補肺金,所補得金土之位,金旺火虛,風木何由而來克土,然后瀉風之邪。
又曰∶夫益黃散、理中丸、養(yǎng)神丸之類,皆治脾胃寒濕太盛神品之藥也。若得脾胃中伏熱、勞役不足之證,及服熱藥巴豆之類,致胃虛而成慢驚之證,用之必傷人命。夫慢驚風者,皆由久瀉脾胃虛而生也。錢氏以羌活膏療慢驚風,誤矣。脾虛者,由火邪乘其土位,故曰從后來者為虛邪,火旺能實其木,木旺故來克土。當于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于脾土中瀉火以甘寒,更于脾土中補金以酸涼,使脾土中金旺火衰,風木自虛矣。損食多進藥愈,上藥是也。
益黃散(東垣) 治胃中風熱。(又治風木旺,右關脈洪大,掌中熱,腹皮熱,或寒水乘脾土,嘔吐腹痛,瀉痢青白,亦佳。)
黃耆(二錢) 陳皮(去白) 人參(各一錢) 白芍藥(七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黃連(少許)
上為細末,分三服,每服用水一盞,煎至半盞,食前服。
安神丸(錢氏) 治邪熱驚啼,心疳,面黃頰赤,壯熱。
麥門冬(去心) 馬牙硝 白茯苓 干山藥 寒水石 甘草(炙,各五錢) 朱砂(一兩) 龍腦(一字)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半丸,砂糖水磨化下。慢驚,用參術煎濃汁化下。
白術散(錢氏) 治積痛,和胃生津止瀉。頻瀉利將欲成慢驚風者,服之決效。
人參 白術 木香 白茯苓(去皮) 炙甘草 藿香(各一錢) 干葛(二錢)
上細切,分二服,每服水一盞,煎至半盞,溫服。
丹溪加山藥、白扁豆(炒)、肉豆蔻(面裹,火煨,各一錢,用生姜一片煎)。
若慢驚風已作,加細辛、天麻(各一錢)、全蝎(三枚,去梢毒)、白附子(八分,面裹煨)同煎服,不拘時候。
一方 治驚風。
用母丁香一粒細嚼,人中白少許,以其母中指取血調,擦牙上,即蘇。
急慢驚風,發(fā)熱口瘡,手心伏熱,痰熱,痰嗽、痰喘,并用涌法。重劑用瓜蒂散,輕劑用苦參、赤小豆末,以酸汁調服,吐之。吐后稍定,更用防風通圣散為末,蜜丸服之。間以桑羊干為末,米飲調服,以平其風氣。
又方 治急慢驚風。
薄荷葉 寒水石(各五錢) 青黛 白僵蠶 朱砂(各一錢) 全蝎(二枚,炒) 豬牙皂角 槐角(各五分)
上為細末,燈草湯和乳汁調,時時灌之。
又方 治慢驚風,子母俱服。
人參 白術(各一錢) 茯苓 陳皮(各五分) 甘草 薄荷(各二分) 半夏 天麻(各七分) 細辛(三分) 全蝎(去毒,炒,一枚)
上細切,作一服,加姜三片,水一盞,煎至七分服。
鎮(zhèn)驚丸 鎮(zhèn)驚寧神,退心熱夜啼,化痰止嗽。
珍珠(一錢) 琥珀 天竺黃 雄黃(各三錢) 金箔(研,十片) 膽星(五錢) 牛黃(二錢) 麝香(五分) 朱砂(三錢半)
上為細末,麥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丸,薄荷、姜、蜜湯化下。
奪命丹 治急驚不省人事,目定直視,牙關不開,唇白或黑者。
南星 半夏(各四錢,為末,以生姜汁捏和作餅子,焙干) 珍珠(新白者,二錢,研) 巴豆(去油凈,一錢) 朱砂(四錢) 金箔 銀箔(各十片) 輕粉 麝香(各五分)
上為細末,面糊丸如黍米大,每一歲兒一丸,燈心湯化下。
利驚丸 治急驚風神效。
天竺黃(二錢) 輕粉 青黛(各一錢) 黑丑(頭末,半兩,生用)
上為細末研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一歲兒一丸,三歲兒二丸,五歲兒三丸,溫薄荷水下,食后服。
瀉青丸(又名瀉肝丸) 治肝熱急驚搐搦等證。
羌活 川芎 梔子仁 草龍膽 當歸 防風(去蘆) 川大黃(濕紙裹煨,各等分,一本無大黃)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淡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
抱龍丸 治傷風瘟疫,身熱昏睡氣粗,風熱痰實壅嗽,又治驚風潮搐,及蠱毒中暑。沐浴后,并可服。壯實小兒,宜時與服之,則免痰熱驚悸之證。
雄黃(二錢半,水飛) 辰砂(另研,五錢) 天竺黃(一兩) 天南星(焙為末,臘月納牛膽中陰干,百日取研,秤四兩,如無,只將生干者,去皮臍炒熱用,然不及膽星)麝香(五錢,別研,恐太多,今用二錢半)
上為末,煮甘草膏和丸,如皂子大,溫水化下。百日兒每丸分作三服,一歲兒半丸,五歲兒二丸,童草三五丸。室女白帶伏暑,用鹽少許,細嚼一二丸,新汲水送下,臘月用雪水煮甘草和丸,尤佳。一法∶用漿水或新水浸南星三日,煮三五沸,去皮取白肉切,焙炒黃色為末,每八兩,以甘草二兩半拍破,用水二碗,慢火煎至半碗,去渣,旋旋灑入南星末,徐徐研之,令甘草水凈,入余藥。
龍膽湯(千金) 治嬰兒出腹,血脈實盛,寒熱交作,四肢驚掣,并諸疳驚等證。
草龍膽 釣鉤藤 柴胡 黃芩 桂枝 茯神 芍藥 甘草(各三錢) 蜣螂(七枚,炒) 大黃(五錢)
上細切,用水一升,煮至五合,徐徐服之。
宣風散 治急驚風,搐搦不定。
檳榔(二枚) 陳皮 甘草(各五錢) 黑丑(四兩。半生半炒,取頭末,二兩)
上為細末,二、三歲兒蜜湯調下半錢,以上一錢,食前服。
五;镜 治急驚風、痰熱搐搦等證。
桔梗(微炒) 玄參(洗焙,各六兩) 青黛(研) 牙硝(枯,各二兩) 人參(三兩,去蘆) 茯苓(去皮,五兩) 炙甘草(一兩半) 銀箔(八片,為末) 金箔(八片,為衣) 麝香(五分,另研)
上為細末,入研藥拌勻,煉蜜丸,每兩分作十二丸,一歲兒每一丸分四服,薄荷水化下。
瘡疹余毒,上攻口齒,涎血臭氣,以生地黃自然汁化一丸,以雞翎刷口內。
金箔丸 治急慢驚風,痰涎壅盛。
半夏(湯泡七次) 天南星(煨裂) 白附子(炮) 防風(去蘆,各五錢)雄黃 朱砂(各二錢半) 生犀末(一錢) 牛黃 龍腦 麝香(各五分) 金箔(二十片)
上為細末,姜汁調面打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人參湯下。慢驚風,去龍腦。
鉤藤飲 治吐利,脾胃氣弱,虛風慢驚。
釣鉤藤(五分) 蟬蛻 防風(去蘆) 人參 麻黃(去節(jié)) 白僵蠶(炒) 天麻 蝎尾(去毒,炒,各二分) 甘草(炙) 川芎(各一分半)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量人大小,加減分數(shù)與之。虛寒者,加附子末半分。
溫白丸 治小兒脾氣虛弱,泄瀉瘦怯,冷疳洞泄,及吐瀉久病,轉成慢驚,身冷瘈瘲 等證。
天麻(五錢) 白僵蠶(炒) 白附子(生) 全蝎(去毒,炒) 天南星(湯泡七次,焙,各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湯浸寒食面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空心姜米湯下。
涼驚丸 治驚疳。
草龍膽 防風(去蘆) 青黛(各三錢) 鉤藤(二錢) 黃連(一兩二錢) 龍腦(一錢) 牛黃 麝香(各一錢)
上為細末,麥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煎金銀湯送下。
男發(fā)搐,目左視無聲,右視有聲。女發(fā)搐,目右視無聲,左視有聲。(相勝故也,更看所發(fā)時候。)
早辰發(fā)搐,因寅卯辰時潮熱,目上視,手足動搖,口流熱涎,頸筋急,此肝木大旺,當補腎抑肝。補腎,地黃丸;抑肝,瀉青丸主之。
日午發(fā)搐,因巳、午、未時潮熱,心神驚悸,目上視,白睛赤色,牙關緊急,口流涎,手足動搖,此心火大旺也,當補肝瀉心。補肝,地黃丸;瀉心,導赤散、冷驚丸主之。
日晚發(fā)搐,因申、酉、戌時潮熱,搐而喘,目微斜視,睡則露睛,手足冷,大便下薄淡黃水,此是肺病,當補脾而抑心肝。補脾,益黃散;抑心,導赤散;抑肝,瀉青丸主之。
夜間發(fā)搐,因亥、子、丑時潮熱,不甚搐而臥不穩(wěn),身體溫,無壯熱,目睛緊,斜視,喉中有痰,大便銀褐色,乳食不消,多睡不醒,當補脾抑心。補脾,益黃散;抑心,導赤散、涼驚丸主之。
傷風發(fā)搐,口中氣出熱,呵欠煩悶,手足動搖,當發(fā)散,大青膏主之。小兒稟賦素怯者,多病此。
傷食發(fā)搐,身體溫,多睡多唾,或吐不欲食而搐,當先定搐,搐退用白餅子,后服安神丸。
百日內發(fā)搐,有真假二證∶真者,不過二、三次必死;假者,發(fā)頻,不為重。真者,內生驚癇;假者,外傷風冷,蓋血氣未實,不能勝邪,乃發(fā)搐也。奚知假者?口中氣出熱也,治之宜發(fā)散,大青膏主之,及用涂囟法與沐體法。
補腎,地黃丸(見疳病門。)
瀉青丸 (見前驚風門。)
導赤散 治心熱。
生干地黃 木通 甘草(炙,各等分)
上細切,每服三錢,水一盞,入淡竹葉七片,同煎至半盞,食后溫服。(一本無甘草,有黃芩。)
涼驚丸(方見前。)
益黃散(方見疳病門。)
大青膏 治小兒傷風,吐瀉心溫,乍涼乍熱。
天麻 青黛(各一錢) 白附子(一錢五分) 蝎尾(去毒) 烏蛇肉(酒浸,焙干) 朱砂 天竺黃 麝香(各一錢)
上為細末,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或一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溫薄荷水化,一處服之。五歲以上,同甘露飲服。錢本有天麻,無大青。
按∶此知閻孝忠加減方也。
牛黃膏 治熱及傷風,壯熱引飲。
雄黃 甘草 甜硝 寒水石(生,各二錢五分) 郁金(一錢) 綠豆粉(五錢) 腦子(一錢)
上為細末和勻,蜜和成膏,薄荷水化下半皂子大,食后服。
甘露飲 治心胃熱,咽喉痛,口舌生瘡,并瘡疹已發(fā)未發(fā)皆可服。又治熱氣上攻,牙齦腫,牙齒動搖,含漱并服。(方見痘疹門。)
白餅子(又名玉餅子)治小兒腹中有癖,但飲乳嗽而生痰。
滑石 輕粉 半夏(湯泡七次) 南星(各一錢)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二升煮水盡為度。一作水三升)
上研勻巴豆,后入眾藥,以糯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捏作餅子,三歲以上兒三、五餅,以下一、二餅,煎薄荷湯下,臨臥服。
涂囟法∶
麝香 蜈蚣(末) 牛黃(末) 青黛(末,各一字) 蝎尾(去毒,為末,五分) 薄荷葉(五分)
上為細末研勻,熟棗肉劑為膏,新綿上涂勻,貼囟上,四方可出一指許,火上炙手頻熨。百日里外兒,可用此及浴法。
浴體法∶治胎肥,并胎怯胎熱。
烏蛇肉(酒浸焙,為末) 白礬 青黛(各二錢) 天麻(二錢) 蝎尾(去毒,為末) 朱砂(各五分) 麝香(一字)
上同研為細末,每服用三錢,水三碗,帶葉桃枝一握,同煎至十數(shù)沸,溫熱浴之,勿浴背。
凡治小兒五癇,皆當隨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所屬。如犬癇,反折上竄,犬叫,肝也。牛癇,目直視,腹?jié)M,牛叫,脾也。雞癇,驚跳,反折,手縱,雞叫,肺也。豬癇,如尸吐沫,豬叫,腎也。羊癇,目瞪吐舌,羊叫,心也。五癇重者死,病后甚者亦死,治法并用五色丸主之。
五色丸
朱砂(另研) 珍珠末(各五錢) 雄黃(一兩,一作三兩) 水銀(二錢半,一作二兩) 黑鉛(二兩,同水銀熬)
按∶用黑鉛二兩,水銀當作二兩者為是,無疑矣。
上煉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銀薄荷湯下。
論
《內經》曰∶數(shù)食肥,令人內熱;數(shù)食甘,令人中滿。蓋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若夫襁褓中之乳子,與四五歲之孩提,乳哺未息,胃氣未全,而谷氣尚未充也。父母不能調攝,惟務姑息,舐犢之愛,遂令恣食肥甘,與夫瓜果生冷,及一切烹飪調和之味,朝餐暮食,漸成積滯膠固,以致身熱體瘦,面色痿黃,或肚大青筋,蟲痛瀉利,而諸疳之證作矣。錢仲陽曰∶小兒病疳,多因大病后或吐瀉后以藥下之,致脾胃虛損亡津液而成,蓋此證實由愚醫(yī)之所害耳。斯言也,特一端耳,未可悉以為然,其所謂大病吐瀉,豈非飲食之所致歟?夫仲陽為兒醫(yī)之祖,豈有誤邪?其所論諸疳形證治法,班班可考,學人不可不審。如疳在肝,則白膜遮睛,法當補肝,地黃丸主之。疳在心,則面頰赤,身體壯熱,法當補心,安神丸主之。疳在脾,則體黃腹大,好食泥土,法當補脾,益黃散主之,疳在肺,則氣喘,口鼻生瘡,亦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此虛者補其母也。疳在腎,則極瘦而身生瘡疥,法當補腎,地黃丸主之。筋疳則瀉血而瘦,當服補肝地黃丸。骨疳,喜臥冷地,當服補腎地黃丸。內疳則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而瘦弱,此冷證也,宜服木香丸。外疳,鼻下赤爛,自揉鼻頭,有瘡不結痂,繞耳而生,當用治瘡爛蘭香散、白粉散等藥。法曰∶諸疳皆依本臟而補其母,則子自安。假令日中潮熱,是心經虛熱也,肝為心之母,宜先補肝,肝實而后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愈矣。余皆仿此。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而治,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則用木香丸,熱則當用胡黃連丸,冷熱疳并宜用如圣丸之類。惟小兒之腑臟柔弱,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證。為兒醫(yī)者,常當以幼幼之心為心而善調之,毋縱巨膽,妄為施治,以絕人之嗣續(xù),幸甚!
(并見前總章。)
地黃丸(補肝腎虛) 治肝疳白膜遮睛,筋疳瀉血,腎疳身瘦瘡疥,骨疳喜臥冷地。又治胃怯、不言、解顱。小兒年長不能行者,專服神效。
熟地黃(酒洗,八錢) 山茱萸 干山藥(各四錢)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三歲以下兒三丸至五丸,熟水空心化下。年長者,量增丸數(shù)。
安神丸 治邪熱驚啼,心疳面黃頰赤壯熱。(方見驚風門。)
益黃散(又名補脾散)治小兒脾胃虛寒,脾疳體黃腹大,好食泥土,肺疳氣喘,口鼻生瘡等證。
陳皮(一錢) 青皮 訶子皮 甘草(炙,各五分) 丁香(二分)
上作一服細切,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愚每于本方加參、術各一錢效)。
木香丸 治瘦冷疳。
木香 青皮 檳榔 肉豆蔻(各二錢半) 麝香(一錢,另研) 續(xù)隨子(一兩,去油) 蝦蟆(大壯者,一名蟾酥,俗名風雞,三個,燒存性)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至一、二十丸,薄荷湯送下。
胡黃連丸 治肥熱疳。
胡黃連 宣黃連(各五錢) 朱砂(二錢半,另研)
上為細末和勻,填入 豬膽內,用淡漿煮,以杖子加銚子上,用線釣之,勿著底,候一炊時取出,研入蘆薈、麝香各一分,飯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米飲下。
一方 去足蝦蟆五錢,焙干不燒。
蘭香散 治外疳鼻下赤爛。
蘭香葉(收二錢,燒存性) 銅青 輕粉(各五分)
上為細末,干敷之。
白粉散 治疳瘡。
烏賊魚骨末(七錢) 白芨末(三錢) 輕粉(一錢)
上為末和勻,先用清漿水洗瘡,拭干敷之。
如圣丸 治冷熱疳瀉。
使君子(一兩,去殼) 胡黃連 川黃連 白蕪荑(去皮,炒,各二兩) 麝香(五分,另研) 干蝦蟆(五個,酒煮搗膏)
上為細末,以蝦蟆膏和丸,如麻子大,二、三歲兒五、七丸,以上十丸至十五丸,人參湯下,不拘時服。
香蟾丸 治疳消、食積、蟲積、肉積,及治腹脹大。
三棱(醋浸炒) 蓬莪術(醋浸炒) 青皮(去白) 神曲(炒) 麥 曲(炒) 草龍膽(酒浸炒) 檳榔(各五錢) 木香(二錢) 川楝子(去核,酒煮) 使君子(去殼) 胡黃連 川黃連(各四錢) 陳皮(五錢) 白術(二兩,一作一錢) 干蟾(五個)
上以白術以上藥俱研為細末,以干蟾用醋煮爛,搗成膏和藥,如干再加醋,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清米湯送下。
蘆薈丸 治小兒疳氣,腹脹骨熱。
蘆薈(另研) 木香 檳榔(各二錢半) 蝦。ň平它S,去骨) 黃連(各一兩) 蕪荑(去皮) 青皮(去白) 陳皮(各五錢) 巴豆(三七粒,去殼,同上四味炒黃,去豆)
上為細末,豬膽汁丸,如小豆大,三歲兒三十丸,米湯下。
又方 治疳積腹大。
胡黃連(去疳積、果積) 阿魏(醋浸,去肉積,各五分) 麝香(當門子四粒) 神曲(炒,去食積) 川黃連(炒,去熱積,又去酒積,各二錢)
上為細末,豬膽汁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白術湯送下。
一方有蘆薈五分。
又方 治小兒疳病。
黃連 白術 山楂肉(各五錢) 胡黃連 蘆薈(各三錢,另研) 蕪荑(二錢五分) 神曲(炒,二錢)
上為細末,豬膽汁為丸,如麻子大,量兒大小,加減丸數(shù)與之。
(祖?zhèn)鞣?
檳榔丸 小兒疳病,積氣成塊,腹大有蟲等證,其效如神。
檳榔(一兩) 三棱(煨去毛,切,醋炒) 蓬莪術(醋炒,各五錢) 青皮(去穣,麩炒黃色) 陳皮(去白,各五錢) 雷丸(去殼,五錢) 蕪荑(水洗凈,二錢半)鶴虱(三錢,略炒) 干漆(五錢,炒無煙) 木香(三錢,不見火) 砂仁(一錢) 良姜(二錢,東壁土同炒) 麥 面(五錢,炒) 胡黃連(三錢) 甘草(三錢,炙) 神曲(五錢,炒黃色) 山楂肉(五錢)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淡姜湯送下。
論
《內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又曰∶濕勝則濡泄。夫小兒之吐瀉,皆由乳食過度,傳化失常。蓋食郁則成熱,熱郁則有酸,酸而成吐成瀉,此必然之理也。又曰∶食滯于胃口者為吐,食滯于大小腸者為瀉。有生下而遂吐不休者,胞胎中移惡流于腸胃而為吐也。丹溪曰∶錢氏五補五瀉之法,俱可選用。謹遵而依法具錄如下∶
(并見前總章。)
錢氏曰∶小兒初生下吐,蓋拭掠兒口中移惡不盡,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主之(凡生子于未發(fā)聲之先,急宜取口中惡血,以綿拭令凈盡,以黃連、甘草二味,等分煎汁,灌一、二匙,則無以上等病,出痘疹亦稀少。若啼聲一發(fā),則咽下矣,亦當用黃連、甘草汁飲之,不可忽也)。
木瓜丸
木瓜末 木香末 麝香(末) 膩粉(即輕粉) 檳榔末(各一字)
上再研勻,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二丸,甘草湯送下。
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知是傷食,當下之而后和胃,下用白餅子,和胃用益黃散。(上二方俱見前。)
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瀉身不熱,或乍熱乍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宜詳∶肺病則睡悶露睛喘氣,心則驚悸飲水,脾則困倦饒睡,肝則呵欠煩悶,腎則不語畏明。當先見貌兼臟,補脾益黃散主之。蓋此二證,多病于夏秋也。(當先見貌兼臟,其義未詳,恐有脫簡,以俟知者正之。)
五月二十五日以后(夏至后十日也),吐瀉身壯熱,此熱乃臟腑中,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吐乳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一名甘露散)
石膏 寒水石(各五錢) 生甘草(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溫水調下。
六月十五日以后(大暑節(jié)后),吐瀉,身溫似熱,臟腑六分熱四分冷也,嘔吐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后多服玉露散。
按∶丹溪用去桂五苓散,倍白術,加蒼術,甚者二術炒用,或入益元散和勻,米湯調下,甚效。
七月七日以后(立秋后七日也),吐瀉身溫涼,三分熱也,七分冷,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后少服玉露散。
八月十五日以后(秋分后也),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干噦,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
吐瀉泄黃,傷熱乳也,吐瀉泄青,傷冷乳也,皆當下,白餅子主也。傷熱乳者甘露散,傷冷乳者益黃散、溫中丸,并于下后服之。亦有不須下,但服此藥愈者。
溫中丸
人參 甘草(炙) 白術(各一兩)
上為細末,姜汁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粳米飲下。
虛弱,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肉消瘦,亦有因大病后或吐瀉后,脾胃尚弱,不能傳化谷氣也。有冷者,時時下利,唇口青白。有熱者,身溫壯熱,肌肉微黃。此冷熱虛羸也。冷者木香丸(夏月不可服,如有證,亦須少服之),熱者胡黃連丸(冬月不宜服,有證,須少服)。木香丸、胡黃連丸二方并見前。
一方 治吐瀉黃膽。
三棱 莪術 青皮 陳皮 神曲(炒) 麥 面(炒) 黃連 甘草(炙) 白術 茯苓(各等分)
上為細末,溫水調服。傷乳食吐瀉,加山楂。時氣吐瀉,加滑石。發(fā)熱,加薄荷。
夏月吐瀉,用益元散極效,當表而出之。
附證
愚按∶小方脈科,惟急慢驚風與夫痘疹等證最為酷疾,以其吉兇反掌、生死須臾故也。次則五疳吐瀉,為證不一,亦不可以易而治也。以上四證,各立篇目,辨論詳明外,其余一切小疾,繁瑣多端,一一不能詳盡,故各附于吐瀉之后,以備檢閱參用云爾。
一腹脹,二腹痛,三夜啼,四痰熱,五解顱,六吃泥,七脫囊,八脫肛,九赤瘤,十臍汁出,十一頭瘡,十二尾骨痛,十三弄舌,十四龜胸龜背,十五重舌木舌,十六鵝口口瘡,十七走馬牙疳,十八臍風撮口。
腹脹論∶
夫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亦有實者,必悶亂喘滿,可下之,宜用紫霜丸、白餅子。不喘滿者,虛也,不可下。
若誤下,致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則目胞腮腫也。色黃者,屬脾也。治用 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shù)。不可以丁香、木香、桂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蓋脾虛氣未出,腹脹而不喘者,可以溫散藥治,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也。若虛氣已出,附肺而行,則脾胃內弱,每生虛氣,入于四肢面目矣。
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證,服溫則生熱證,當識此,不可忽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濕,隨肺之氣上行于四肢,若水狀,濕氣浸浮于肺,則大喘也,此當服 氣丸而愈。
氣丸 治小兒虛脹。如腹大者,加蘿卜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兩) 蝎尾(去毒,五錢,一方,二味各四十九個)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陳米湯下。一方有木香一錢。
治小兒腹虛脹,先服 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微喘,脈伏而實,時欲飲水,能食者,可下之,宜消積丸、紫霜丸。蓋脾初虛而后結,有積所治,宜先補脾而后下之,后又補脾則愈也。不可補肺,恐生虛氣。
一方 腹脹。
蘿卜子 紫蘇梗 干葛 陳皮(各等分) 甘草(少許)
上細切,水煎服。食少者,加白術。
腹痛多是飲食所傷。
白術(一錢五分) 陳皮(去白) 青皮(去穣,各七分) 山楂(去核) 神曲(炒) 麥芽(炒) 砂仁(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有熱加黃芩,有寒加藿香、吳茱萸。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七分,清米飲或白湯調下。
腹痛,口中氣溫,面黃色,目無精彩,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宜消積丸。甚者,用白餅子下之,后和胃,用白術散。
白餅子(方見發(fā)搐條下。)
白術散(方見驚風門。)
消積丸
丁香(九粒) 砂仁(十二個) 巴豆(二個,去皮心膜及油)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三歲以上三、五丸,以下一、二丸,溫水下。
心腹痛,面 白,口中沃沫及清水出,發(fā)痛有時,當作蛔蟲治。又曰∶凡積痛、食痛、蟲痛、寒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小兒本怯,故胃寒冷則蟲動、而心頭痛,與癇略相似,但目不斜而手不搐耳,安蟲散主之。
安蟲散 《寶鑒》用米糊為丸,名安蟲丸。
胡粉(炒黃色) 檳榔 川楝子(去核) 鶴虱(各二兩) 白礬(二錢五分,火枯)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或一錢,溫米飲下,臨痛時服。
集效丸 治蟲痛。
木香 鶴虱(炒)檳榔 訶子(煨去核) 蕪荑 附子(去皮臍,炮)干姜(各二兩)大黃(半兩) 烏梅(去核,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陳皮湯下,或醋湯下。一方加黃芩、黃連。
一方 治蟲。
一方 治蛔蟲作痛。
用二陳湯加苦楝根,煎服;蛑灰钥嚅驏|南生不出土者,刮去粗皮,取白皮細切,濃煎汁一盞,徐徐飲之,不可飲多。先以糖蜜或炒肉食之,引蟲頭向上,然后服之?磧捍笮,斟酌與之。
小兒吃粽腹痛,用白芍藥加黃連末合研,湯調服之,即愈。
一方 治小兒腹痛。
甘草(炙) 干姜(各二錢) 伏龍膽(一兩) 人參 茯苓 百草霜 白術(各五錢)
上為細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皮湯下。
小兒夜啼,作心經有熱有虛治。
人參 黃連(姜汁炒,各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竹葉(二十片)
上為細切,分作二帖,每帖加生姜一片,水煎服。一本無人參。
錢氏曰∶小兒夜啼者,脾臟冷而痛也,當以溫中之藥,宜益黃散,……花火膏之類。
愚按∶上二說不同,一曰心熱,一主脾寒,當審外證而區(qū)別之。如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者,寒也。蓋夜屬陰,陰盛則脾臟之寒愈盛,脾為至陰,喜溫而惡寒,寒則腹中作痛,曲腰而啼。如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氣熱者,熱也。
蓋火屬心,見燈則煩熱內生,兩陽相搏,故仰身而啼。外有面色白,黑睛少,腎氣不足,至夜陰虛而啼也。
花火膏
燈花(三顆)
以乳汁調抹兒口,或抹母乳上,令兒吮之。
治驚啼,邪熱乘心也,安神丸主之。(方見前。)
小兒風痰壅盛,用∶
南星(五錢,切片以白礬湯泡曬干) 白附子(二兩)
上二件,共為末,面糊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姜、蜜、薄荷湯化下。
小兒痰熱骨蒸,用∶
二陳湯(五錢) 加∶升麻(二錢) 葛根 白芍藥(各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五味子(三十粒)
上細切,分三帖,加姜、棗,水煎服。
又方 治前證,用∶
胡黃連 檳榔(各一錢) 陳皮 雷丸(各一錢五分) 神曲 半夏曲 使君子 白花蓼(各二錢)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小兒解顱(頭縫不合也),因母氣虛與熱多也。錢氏曰∶生下而顱不合,腎氣未成也,雖長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面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丹溪用四君子湯合四物湯,有熱加黃連酒炒煎服。更以帛緊束,及以白蘞末敷之。
小兒吃泥,胃氣熱也,用軟石膏、黃芩、陳皮、茯苓、白術煎服。
小兒脫囊(陰囊腫大墜下而不收也,亦有囊皮脫爛者),木通、甘草、黃連、當歸、黃芩、煎服。囊爛者,以野紫蘇葉(面青背紅者是)為末,香油調敷。皮脫兩丸露者,外以青荷葉包之,敷藥后自生皮。
脫肛(肛門大腸頭脫下也),用東壁土泡湯,先熏后洗。
又方 治前證。
用五倍子為細末敷而頻托入之。
又方 治前證。
用鱉頭燒存性,香油調敷。(一方以此物燒煙熏之,良久自收。)
小兒赤瘤(俗名赤游風也),此蓋熱毒瓦斯客于腠理,搏于血氣,發(fā)于皮外,赤如丹也。用生地黃 木通 荊芥(一本有芍藥、桃仁)
苦寒帶表之藥,外以芒硝泡湯洗之,又以芭蕉油涂之,錢氏用白五散敷之,皆效。
白玉散
白堊(音惡,白色土也,五錢) 寒水石(一兩)
上為細末,米醋或新汲水調。
小兒臍中汁出并痛,用白礬,火 枯,干敷;蛴黃柏末敷之。
癩頭,用通圣散酒拌,除大黃另用酒炒,共為末,再以酒拌,焙干,每服一錢,水煎服。外以白炭燒紅,淬入水中,乘熱洗之。更以胡荽子、伏龍肝、懸龍尾、黃連、白礬為末,油調敷之。
又方 治癩頭。
以松樹濃皮(燒存性,二兩) 黃丹(火飛,一兩) 白礬(火枯) 黃連 大黃(各五錢) 白膠香(火飛,傾石上,一兩) 輕粉(四錄) 共為末,熟香油調敷。
丹溪治一小兒,二歲,滿頭生瘡,一日瘡忽自平,遂患痰喘,知其為胎毒也。詢其母,孕時多食辛熱物。遂以人參、連翹、黃連、甘草、陳皮、川芎、芍藥、木通濃煎,入竹瀝與之,數(shù)日而安。
尾骨痛,屬陰虛、有痰。
陰虛,用四物湯加炒黃柏、酒知母,少用桂為引,或以前胡、木香為引。如痛不止,加乳香、沒藥。痰用二陳湯加知母、黃柏、澤瀉,必用前胡、木香為引,蓋陰虛故痰盛也。如痛不止,亦加乳香、沒藥。二法必先以玉燭散或通經散痰小胃丹大下后用之,或神 丸、十棗湯皆可,與治帶同。
小兒弄舌,因脾臟有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虛舌舐之,勿用冷藥及下之,少與瀉黃散徐徐服之。有欲飲水者,非熱也,脾胃中津液少也,不可下。若大病后弄舌者,兇。
瀉黃散
藿香葉(七分) 梔子(一錢) 石膏(五分) 甘草(七分半) 防風(去蘆,四分)
上細切,作一服,用蜜、酒炒香熟,以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時時與之。
龜胸乃肺熱脹滿,攻于胸膈,即成龜胸,又乳母多食五辛熱物,亦成此證,宜瀉白散加黃芩。
瀉白散
桑白皮(蜜水拌,炒黃色,一錢) 地骨皮(一錢) 甘草(炙,五分) 加黃芩(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
龜背、兒生下,客風入脊,逐于骨髓,即成龜背,治之以龜尿點骨節(jié),即平。取龜尿法∶用蓮葉,置龜于上,尿自出。
重舌木舌,乃小兒舌下生舌也。
用三棱針,于舌下紫脈刺之,出惡血即愈。
又方 用竹瀝調蒲黃末,敷舌上,神效。
又方 治小兒木舌塞口欲滿者。
用紫雪二錢,竹瀝半合,細研和勻,頻敷口,即愈。
治小兒口瘡,用鹽白梅(燒存性) 紅棗(連核燒存性) 鉛丹(火飛) 人中白(火飛) 龍腦(少許)
共為細末,敷之神效。
治小兒鵝口瘡,因白屑滿舌及兩吻,故名鵝口。
用發(fā)纏指頭,蘸井花水拭口令凈。又用濃煮粟米汁,以綿纏箸頭拭之,更以 過黃丹摻之,即愈。
又方 治鵝口瘡,不能食乳。
用地雞擂水,涂瘡即愈。(地雞,即匾蟲也,人家磚石下多有之。)
治小兒口瘡,瀉心湯用黃連,為細末,蜜水調服。
治小兒口瘡,用黃柏、細辛各等分,為細末,敷之。
治小兒頦上生瘡,痛癢難忍,用白楊木枝,燒于刀上出瀝敷之,及治鵝口瘡神效。
治小兒走馬牙疳,用白礬置于五倍子內, 過為末敷之。
治小兒臍風撮口,因臍斷傷風,或尿在胞中,遂成臍風,發(fā)熱面赤,啼聲不出,名曰撮口風。
瞿麥(五分) 蝎稍(四個) 僵蠶(七個) 赤腳金頭蜈蚣(一條)
上為細末,鵝毛管吹些少入鼻中,如噴嚏叫聲可治,后用薄荷汁調與服之。
論
《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夫小兒痘疹之證,最為酷疾,不日之間,死生反掌。蓋因胎毒藏于命門,遇歲火太過,熱毒流行之年,則痘毒因之而發(fā)作矣。一發(fā)則出于心肝脾肺四臟而腎無留邪者,為吉。若初發(fā)便作腰痛,見點則紫黑者多死,蓋毒瓦斯留于腎間而不發(fā)越故耳。錢氏雖有百祥丸大下之法,然活者十無一二。大抵痘瘡之法,多歸重于脾肺二經,蓋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故遍身為之斑斕也。其為證也,宜發(fā)越不宜郁滯,宜紅活凸綻,不宜紫黑陷伏。
瘡出之后,醫(yī)者當察色詳證,以辨表里虛實用藥。其吐瀉不能食為里虛,不吐瀉能食為里實,灰白色陷頂多汗為表虛,紅活凸綻無汗為表實,又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外快內痛為內實外虛,外痛內快為內虛外實。里實而補,則結癰毒;表實而復用實表之藥,則潰爛不結痂也。如表虛者,瘡易出而難靨;表實者,瘡難出而易收;里實,則出快而輕;里虛,則發(fā)遲而重;表實里虛,則陷伏倒靨;里實表虛,則發(fā)慢收遲。治之之法,三日以前未見紅點,必用升麻湯、參蘇飲之類以發(fā)其表,務令微汗為度。若未汗,如表猶未解,雖略見紅點隱約于肌肉間,而升散開發(fā)之劑尚未可除。凡見出遲發(fā)慢者,根窠欠紅冷者,便當憂慮調攝,切勿袖手待斃。夫古人用藥,寒熱迥別,主意不同。醫(yī)者再宜臆度寒暄,推詳運氣而治。如陳文中之木香散、異功散,用丁、附、姜、桂等峻熱之藥,而與內經病機不合,丹溪特發(fā)揮其誤,亦有用得其當者,屢獲捷效。若劉河間、張子和輩,悉用芩、連、大黃等寒涼之劑,丹溪亦曰酒炒芩、連各解痘毒,依法用之而獲安者,亦不少也。今之醫(yī)者往往不同,依陳氏而行者多用熱藥,宗劉張而治者多用涼劑,是故不偏于熱則偏于寒,此刻舟求劍之道也。
愚按《內經》有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又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陳氏用從治之法,權也;劉張用正治之法,常也。然皆不外乎參、術、 、草、芎、歸、茯苓、芍藥等補氣血藥為主治焉,亦當看時令寒熱,緩急施治,固不可執(zhí)一見也。楊氏曰∶痘瘡發(fā)于肌肉,陽明胃氣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決無陷伏之患。湯氏曰∶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滄洲翁呂復,折衷眾說,著方立論適中,用藥寒熱攻補,斟酌時宜,未嘗執(zhí)一治也,學人能遵守其法而行之,庶無一偏之患矣。
夫小兒痘瘡,大抵與傷寒相似,發(fā)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喘嗽痰涎。始發(fā)之時,有因傷風傷寒而得,有時氣傳染而得,有因傷食發(fā)熱嘔吐而得,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驗槟扛Z驚搐如風之證,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煩躁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利,或發(fā)熱,或不發(fā)熱,證候多端,卒未易辨,必須以耳冷尻冷驗之。
蓋瘍疹屬陽,腎臟無證,其耳與尻俱屬腎,故腎之所部獨冷,又不若視其耳后有紅脈赤縷為之真,如此可以稽驗矣。治療之法。首尾俱不可妄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是為權度。昔人有喻云∶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蓋毒發(fā)于表,如茍妄汗,則榮衛(wèi)益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間,變證者多矣。毒根于里,如茍妄下,則內氣益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變黑歸腎,身體振寒,耳尻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陷,十無一生。汗下二說,古人深戒。以此觀瘡疹證狀,雖與傷寒相似,而其治法實異,傷寒從表入里,瘡疹從里出表故也。解肌之法,葛根、升麻、紫、蘇之類可也。其或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則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故雖云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不可妄用猛浪。
如小便赤澀者,分利小便,則熱氣有所滲而出。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fā)也。
凡痘疹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凡痘疹分人清濁,就形氣上取勇怯。
凡痘疹,但覺身熱,證似傷寒,疑似未明,便當先與惺惺散或參蘇飲。熱甚者,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若見紅點,便忌葛根湯、恐發(fā)得表虛也。
凡痘瘡初欲出時,身發(fā)熱,耳尻冷,呵欠咳嗽面赤,必是出痘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東加山楂、大力子,其瘡出必稀少而易愈。
凡痘瘡初出時,或未出時,宜服后藥,多者可少,少者可無,重者可令輕也。一方用苦絲瓜(俗名天蘿)近蒂三寸,連皮子燒存性,細研,砂糖拌,干吃,入朱砂尤妙。又方,以朱砂一味為細末,看兒大小,或半錢或一錢,蜜水調服。
亦云多者可少,少者可無。
凡痘瘡發(fā)熱之時,更以惡實子為末,蜜調貼囟門,免眼障之患。
凡痘瘡初出之際,須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服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減食者,加人參。
凡痘瘡初出之時色白者,便當大補氣血,參、術、耆、芎、升麻、干葛、甘草、木香、丁香、酒當歸、白芍藥。如大便泄,加訶子、肉豆蔻。
凡痘瘡初起發(fā)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故也。甚者,當以參 等實表之藥,以防其難靨也。
凡痘瘡初起發(fā)時,煩躁譫語,狂渴引飲,若飲水則后來靨不齊,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
凡痘瘡已出,可少與化毒湯。出不快者,加味四圣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快斑散、絲瓜湯之類。
凡痘瘡出稠密甚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
凡痘瘡疏則毒少,密則毒甚,宜以清涼之藥解之,酒炒芩、連之類,雖數(shù)服亦不妨,庶無害眼之患。
凡痘瘡爐灰色白凈者,作寒者。紫黑色者,齊涌者,煩躁者,作熱者。黑屬血熱,涼血為主。白屬氣虛,補氣為主。
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
凡痘瘡當分表里虛實,吐瀉少食為里虛,不吐瀉能食為里實,里實而補則結癰毒。陷伏倒靨灰白色者為表虛,紅活凸綻者為表實,表實而復實其表,則潰爛不結痂也。表虛不起發(fā)者,或用燒人屎驗。
凡痘瘡須分氣虛血虛,用補藥。氣虛者,人參、白術加解毒藥。血虛者,四物湯加解毒藥。酒炒芩、連各解毒。蓋芩、連為瘡家之要藥,加酒炒以制其峻寒之性,獨存清涼解毒之能,是故痘瘡之癥,當用以殺其毒耳。
凡痘瘡雖分氣血虛實,大抵多屬氣血不足,然當于不足中以別其優(yōu)劣,而以補氣血藥中分輕重為用,以平為期耳。
有挾外邪而實者,少加防風等藥。
大法,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兼而治之,此平治之法也。溫如黃耆、當歸、木香輩,涼如前胡、干葛、升麻輩,佐之以川芎、白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屬,則可以調適矣。
黑陷二種,因氣虛而毒瓦斯不能盡出者,酒炒黃耆、紫草、人參等藥。
凡黑陷甚者,亦用燒人屎,別用無病小兒糞燒存性,蜜水調服。一方用人、貓、豬、犬四糞,于臘月燒灰,名萬金散。
癢塌者,于形色脈上分虛實,實則脈有力氣壯,虛則脈無力氣怯。癢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如大便不通者,以大黃等寒涼之藥少與之,下其結糞。氣怯輕者,用淡蜜水調滑石末,以鵝翎刷瘡上潤之。
瘡干者宜退火,止用輕清之劑,荊芥、薄荷、升麻、干葛之類。
瘡濕者,肌表間有濕氣也,宜瀉濕藥白芷、防風之類,蓋風藥能勝濕也。
咽喉痛者,如圣散、鼠粘子湯。
喘滿氣壅者,麻黃黃芩湯。
煩渴者,甘草散、烏梅湯。
下利嘔逆者,木香理中湯。
顏色正者,以前法平治則安。將欲成就,腳色淡者,宜助血藥,用當歸、川芎、酒芍藥之類、或少加紅花以潤血色。
將成就之際,腳色紫者屬熱,用涼藥解其毒,升麻葛根湯炒芩、連及連翹之類。甚者必用犀角,蓋犀角大解痘毒。
將靨時金白色如豆殼者,蓋因初起時飲水多,其靨不齊,名曰倒靨,不好,宜服實表之藥,及消息大小便何如,大便秘宜利大便,小便秘宜利小便。如小便赤澀者,大連翹湯、甘露飲。大便秘結,內煩外熱者,小柴胡湯加枳殼最穩(wěn)當,或少服四順清涼飲子。
夫瘡疹用藥固有權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大便看所下黃黑色,其毒瓦斯已盛,不可多與熱劑,但少用化毒湯可也,或不用亦可。若大小二便一有秘結,則腸胃壅遏,脈結氣滯,毒瓦斯無從發(fā)泄,目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踵而變矣。陷入者,加味四圣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濃敷其足,噴其床帳衣被,并以濃綿衣蓋之。若未起,獨圣散入木香煎服。
若其瘡已黑,乃可用宣風散加青皮。錢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余知其所下者,瀉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后身氣溫欲飲水者,可治;水谷不消或寒戰(zhàn)者,為逆。余知其脾強者,土可以制水也。百祥丸恐太峻,當以宣風散代之。瀉后溫脾,則用人參、茯苓、白術等分,濃樸、木香、甘草各減半為妙。蓋瘡發(fā)肌肉,陽明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獨不可消勝已泄之腎水乎?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其壞瘡者,一曰內虛泄瀉,二曰外傷風寒,三曰變黑歸腎。
近時治痘瘡者,悉宗陳文中木香散、異功散,殊不知彼立方之時,必運氣在寒水司天之令,及值嚴冬大寒,為因氣郁遏,痘瘡不得起發(fā)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fā)之,其宜也。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 施治,誤人多矣;蛴须m值溫熱之時,山野農家貪賤之人,其或偶中一二,不可以為常法也。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十三條)
愚按∶陳氏木香散、異功散二方,乃《素問》從治之法,又謂之熱因熱用者也。蓋痘瘡熱毒怫郁于內而不得起發(fā),故用丁、附、木香、桂心、豆蔻等辛散劫郁之劑一二服劫而開之,使向之郁于內者,盡因藥氣而發(fā)越乎外,故痘子陷伏灰白色者,皆翕然紅活凸綻,而內無遺邪矣,切勿過劑。如一二服后劫不起者,亦不可多與,多則反助其毒,轉增黑爛,咽閉聲沉而死。近世儒醫(yī),悉引內經病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語,以正陳氏之失,此知常而不知權之論也。故使后學狐疑不決,當用而不敢用,是以袖手待斃,哀哉!
面及腮頰赤,噴嚏,屬肺。呵欠頓悶,屬肝。時發(fā)驚悸,屬心。乍涼乍熱,手足冷,多睡,屬脾。尻涼、耳涼,腎之平癥。一方∶腎在腑下,不受穢濁,獨無證。
肝臟發(fā)水 。(色微青,以液為淚,故 色如水,其形小。)
肺臟發(fā)膿 。(色多白,以液為涕,故膿稠濁如涕,其形大。)
脾臟發(fā)疹。(脾為裹血,其色如淺黃,或如糠麩,其形小如斑。)
心臟發(fā)斑。(其色主血,故純赤,其形小,次于水 。)
腎臟居下,獨不受穢毒,故無候,但耳尻冷耳。若痘瘡黑陷,耳及尻反熱者,為逆。
夫嬰兒之胚 也,必資胎養(yǎng)以長其形焉。緣母失節(jié)慎,縱欲恣餐,感其穢毒之氣,藏之臟腑,近自孩提,遠至童稚,值寒暄不常之候,瘡疹由是而發(fā),因其所受淺深而為稀稠焉,其原實保于心。一云∶相火之氣所為,故入于肺則成膿,俗名豌豆,亦名麻豆,以相火乘金,故破肌也。入于肝則成水疹,俗名麩瘡。入于脾則成癮疹。入于心則成斑,以火處于子母之分,不傷皮毛,彰君之德也。或云∶瘡發(fā) 腫于外者,屬少陽三焦火也,謂之斑。色小紅而行于皮膚中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楊氏曰∶痘瘡發(fā)于肌肉,陽明胃氣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土可勝水,決無陷伏之患。
凡瘡欲出而未出,因發(fā)搐者,是外感風寒之邪而內發(fā)心熱也,宜王氏惺惺散,或升麻葛根湯、木香參蘇飲。
凡瘡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挾宿食也,宜四君子湯加砂仁、陳皮,或和中散。如挾宿食者,用紫霜丸。
惺惺散(王氏)
白術(炒) 桔梗(去蘆) 細辛 人參 茯苓 甘草 栝蔞根(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入薄荷葉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時時與之。
升麻葛根湯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炙,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無時。
木香參蘇飲
人參(三分) 蘇葉 桔梗 干葛 前胡(各四分) 陳皮 茯苓(各五分)枳殼(炒,三分半) 木香(一分半) 半夏(四分)
上細切,作一服,生姜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四君子湯
人參 白術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細切,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加縮砂、陳皮,名六君子湯。
和中散
甘草(三分,炙) 濃樸(姜汁制,炒,一錢) 白術(五分) 干姜(炮,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一片,水一盞,煎六分,稍熱服。
紫霜丸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赤石脂(一兩,另研) 巴豆(三十粒,去膜油) 代赭石( 醋淬,一兩,研)
上各另研為末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三歲以下兒二、三丸,八歲以上十數(shù)丸,食前米飲或乳汁送下。
如瘡已出而聲不變者,形病也。瘡未出而聲變者,氣病也,宜補肺散加生黃耆。瘡出而聲不出者,形氣俱病也。形病身溫者,宜解毒防風湯。大便閉者,宜當歸丸。形氣俱病,小兒稟賦素弱者,宜豫服十奇散倍歸、,少加木香,煎服。
補肺散
阿膠(一錢半,炒成珠) 牛蒡子(炒,三分) 馬兜鈴(五分) 甘草(二分半) 杏仁(三粒,去皮) 糯米(一錢,炒)加生黃 (五分)
上為末,分二服,水一小盞,煎六分,食后時時與之。
解毒防風湯
防風(去蘆,一錢) 地骨皮 生黃 芍藥 荊芥穗 鼠粘子(炒,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驗榧毮脺厮{服亦可。
當歸丸
當歸(五錢) 黃連(炒,一錢五分) 大黃(二錢五分) 甘草(炙,一錢,一本作一兩)
上先以當歸熬成膏子,以下三味研為細末,以膏和為丸,如胡椒大,三歲以下兒十丸,七八歲兒二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漸加至以利為度。
十奇散(即托里十補散,又名十宣散,出和劑方)。
黃耆 人參 當歸(各二錢) 濃樸(姜制) 桔梗(去蘆,各一錢) 桂心(三分) 川芎 防風(去蘆) 甘草 白芷(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溫酒調下。細切水煎亦可。
太陽病,惡寒身熱,小便赤澀,出不快,宜荊芥甘草防風湯。少陽病,乍寒乍熱,出不快,宜連翹防風湯。陽明病,身熱目赤,大便閉實,瘡遍肌肉,出不快,宜升麻葛根東加紫草。太陰病,自利,四肢逆冷,宜附子理中湯、木香散。
少陰病,瘡黑陷,口舌燥,宜四物湯加紫草、紅花。厥陰病,舌卷卵縮,時發(fā)厥逆,宜異功散。
三陰病法當救里,故宜以溫劑助之。
荊芥甘草防風湯
荊芥 薄荷 牛蒡子 防風 甘草(炙,各六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食前稍溫服。
連翹防風湯
連翹 防風 瞿麥 荊芥穗 木通 車前子 當歸 柴胡 赤芍藥 白滑石 蟬蛻 黃芩 紫草茸(各三分) 甘草(炙,一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隨兒大小,量數(shù)輕重與之。大小便自利者,不宜用。
升麻葛根湯(方見前辨內外因條)。每服加粳米五十粒,紫草半錢煎。
又一方升麻湯 治斑在面。
升麻(一錢) 犀角 射干 黃芩(酒浸焙干) 人參 甘草(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
理中湯
人參 甘草(炙) 干姜(炮,各八分) 白術(八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炮附子三分,甚者五分,量兒大小加減,水煎,食前稍熱服。
木香散
木香 大腹皮(酒洗凈) 人參 桂心 青皮 赤茯苓 前胡 訶子(煨去核) 半夏(姜制) 丁香 甘草(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量兒大小,加減分數(shù)與之。
異功散
木香 當歸(酒洗去蘆) 桂心 白術(麩炒) 茯苓 陳皮 濃樸(姜制) 人參 肉果(面裹煨) 丁香 半夏(湯炮七次) 附子(泡,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凡痘疹春夏為順,當純陽之時也,古人治法與傷寒同)
足脛熱,兩腮紅,大便秘,小便澀,渴不止,上氣急,脈洪數(shù)。
以上七證,不宜服熱藥。
若痘疹一發(fā),有密如蠶種布,或如糠秕者,合清表,宜連翹升麻湯。或未出而先發(fā)搐,是兼外感風寒之邪,宜茶湯下解毒丸及犀角地黃湯。瘡出不快,清便自調,知其在表,當微發(fā)散,升麻葛根湯。若瘡青干黑陷,身不大熱,大小便澀滯,是熱蓄于內,宜煎大黃湯下宣風散。若表大熱者,不可下。黑陷甚者,百祥丸。若瘡已發(fā)稠密,微喘,渴欲飲水,宜微下之,當歸丸及龐氏地黃膏,外以黃柏膏涂面,佳。
值盛夏暑熱正熾,適瘡大發(fā),煩渴大便實者,宜玉露散及甘露飲子;蚧杳安恢,時作搐搦,瘡倒靨黑陷者,宜豬心龍腦膏。
連翹升麻湯(即升麻葛根東加連翹一分是也。)
犀角地黃湯
犀角(鎊) 生地黃 牡丹皮 赤芍藥(各等分)
上細切,水煎服。
解毒丸
寒水石(研) 石膏(研,各一兩) 青黛(五錢)
上以二石細研如粉,入青黛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食后新汲水化下,或細嚼姜水下亦可,三歲兒服半丸,量歲數(shù)加減服之。
宣風散
檳榔(二枚) 陳皮 甘草(各五錢) 黑丑(四兩,取頭末一兩)
上為末,量兒大小,以蜜湯調服。
百祥丸
紅牙大戟(不拘多少,陰干,漿水煮極軟,去骨,日中曝干,復納汁中,煮汁盡,焙干為末)
上一味,以湯浸蒸餅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研碎,升麻湯下,量兒大小加減丸數(shù)與之。
地黃膏(龐氏)
生地黃(四兩) 豆豉(半升) 雄黃(一錢) 麝香(五分)
上以豬膏一斤和勻,露一宿,煎五六沸,令三分去一,絞去渣,下雄黃、麝香攪勻,稍稍飲之,毒從皮膚中出,即愈。
黃柏膏
黃柏(一兩,去粗皮,酒炒) 綠豆(一兩,去殼) 甘草(四兩)
上為細末,以生芝麻油調,從耳前至眼眶并濃涂之,日三二次。如用早,能令瘡不至面,縱有亦稀少。
玉露散(方見前吐瀉門。)
王海藏云∶非腎熱相火盛者,不宜服,此藥利北方。
甘露飲子
生地黃 熟地黃(并用酒洗)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枇杷葉(炙,去毛) 枳殼(麩炒黃色) 黃芩 石斛(去根子) 山茵陳 甘草(各等分,炙)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食后溫服。
豬心龍腦膏
梅花腦子(一字,研)
上取新宰 豬心血一個,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或半丸,量兒大小與之,紫蘇湯下,或井花水化下亦可。
(凡瘡發(fā)于秋冬為逆,當純陰之時也)
足脛冷,腹虛脹,糞青色,面 白,嘔乳食,目睛青,脈沉微。
以上七證,不宜服寒藥。
痘瘡盛出,四肢逆冷,或自利,系在太陰脾經,宜急溫之,用異功散、附子理中湯、調中丸。痘瘡平塌,灰白色不澤,此是正氣不足,宜十補托里散倍黃耆,加熟附子;蛩闹誓,時作搐搦,系在厥陰,宜溫之,異功散加防風、青皮,或和中散去干葛、藿香,加附子、肉桂心。
調中丸
白術(五錢,炒) 人參(五錢) 甘草(炙,五錢) 干姜(炮,四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多不過二十丸,溫水食前送下。
肺主氣,氣不足則致后三證∶自汗聲不出,瘡頂陷塌,不綻肥。
并宜十奇散(自汗倍黃耆,聲不出倍桔梗。)
心主血,血不足則致后三證∶灰白色,根窠不紅,不光澤。
并宜芎歸東加芍藥、紫草、紅花,良驗。
芎歸湯
川歸 川芎(各二錢半)
上細切,水煎服。
表里俱實,其瘡難出而易靨。
表里俱虛,其瘡易出而難靨。
諸痛為實。(內快外痛,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
諸寒為痛。(凡瘡發(fā)身痛,不為外寒所折,則肉腠濃密,宜分而治之。若紅點方見,為寒所折,而肉體有熱,宜木香參蘇飲。輕者,消毒飲或葛根升麻加芍藥湯。肉腠密者,宜活血散、勻氣散。)
諸癢為虛。(凡血氣不足多癢,此證所謂諸癢為虛也,宜十補托里散,及木香散加丁香、官桂。jfsoft.net.cn/sanji/胃主肌肉,尤宜四君子湯加歸、芎,木香、紫草煎服;蚧颊卟荒芗煽,因食毒物而作癢者,二物湯、百花膏,或四君子湯加解毒藥。)
消毒飲
牛蒡子(三錢,炒。一名鼠粘子,一名大力子) 荊芥(一錢) 甘草(五分,生用) 防風(去蘆,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加生犀角,尤妙。
葛根升麻加芍藥湯(升麻葛根湯倍芍藥是也。)
活血散
白芍藥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止痛,用酒調下尤驗。王海藏云∶四肢出不快,加防風。一方用赤芍藥。
勻氣散(即《濟生方》八味順氣散加木香也。)
白術 白茯苓 白芷 陳皮 烏藥 人參(各五分) 甘草(炙,二錢半) 木香(一分半) 青皮(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服。或細末,酒調亦可。
二物湯
蟬蛻(洗凈,二十一枚) 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水煎,時時服之。
百花膏
石蜜(不拘多少,略用湯和,時時以鵝翎刷之,瘡痂易落無痕)
(以平為期,萬不失一)
石壁胡氏曰∶小兒難任非常之熱,亦不可任非常之冷,如熱藥太過,輕則吐利腹脹。重則陷伏倒靨,是宜溫涼適中可也。仁齋楊氏曰∶諸熱不可驟去,宜輕解之,蓋痘瘡無熱,則不能起發(fā)。史氏曰∶比之種豆,值天時暄暖,則易生。
凡值天時不正,鄉(xiāng)鄰痘瘡盛發(fā),宜服禁方不出方∶三豆湯、油飲子、鳳龍膏。
凡初覺痘瘡欲發(fā),當先解利,與傷寒相類疑似之間,兼用解表。胡氏云∶非微汗則表不解,解表當于紅斑未見之時,宜用王氏惺惺散、錢氏惺惺散、張氏防風湯、升麻葛根湯、張氏四物解肌湯、參蘇飲。
三豆湯
赤小豆 大黑豆 綠豆(各一升) 甘草(三兩)
上以三豆淘凈,用水八升,煮豆熟為度,逐日空心任意飲豆汁七日,永不出。
油飲子
真麻油(一升)
上逐日飲盡,永不出。
(以上二方,出扁鵲倉公方。)
鳳龍膏
烏雞卵(一個) 地龍(一條,活者細小者)
上以雞卵開一小竅,入地龍在內,夾皮紙糊其竅,飯鍋上蒸熟,去地龍,與兒食之。每歲立春日食一枚,終身不出痘瘡。覺鄰里有此癥流行時,食一、二枚亦好。
惺惺散(錢氏,方見前辨內外因條,與王氏同,但一方有防風、川芎減半。)
解毒防風湯(方見前。)
四物解肌湯
白芍藥 黃芩 升麻 葛根(各七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不拘時。
活血散加防風湯(方見前辨表里虛實條。)
紅花湯(龐氏)
紅花子(一合)
上以水半升,煎百沸,服之。
紫草湯 治瘡出不快,及大便自利。(一名紫草木香湯。)
紫草 木香 茯苓 白術(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入糯米一百粒,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服。
四圣散
紫草 木通(各一錢) 甘草 枳殼(麩炒黃色,各半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樺皮飲子
樺木皮(二兩)
上用水一升,煮取半升,時時細飲。
凡痘瘡出不快者有五證,臨病審兒調之。
一證,天時嚴寒,為寒所折,不能起發(fā),宜散寒溫表,冬三月寒甚,紅斑初見,宜五積散、正氣散,參蘇飲、楊氏調解散、陳氏木香散。
五積散
白芷 川芎(各三分) 桔梗(去蘆,一分半) 芍藥 茯苓 甘草(炙) 川歸 肉桂(去粗皮) 半夏(各二分) 陳皮(去白) 枳殼(去穣,麩炒) 麻黃(去根節(jié),各五分) 蒼術(米泔浸,一錢) 干姜(炮,四分) 濃樸(姜制,四分)
上除肉桂、枳殼二味別為粗末外,余十三味細切,慢火炒令轉色,攤冷,次入二味末令均,作一服,水一盞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正氣散
甘草(炙,三分半) 陳皮 藿香(去梗) 白術(各五分) 濃樸(姜制) 半夏(姜制,各一錢半)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調解散
青皮 陳皮 枳殼(麩炒) 桔梗(去蘆炒) 人參 半夏(泡七次) 川芎 木通 干葛(各四分) 甘草 紫蘇(各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一方加紫草、糯米。
一證,炎暑隆盛,煩渴昏迷,瘡出不快,宜辰砂五苓散,煎生地黃、麥門冬調服。身熱甚者,小柴胡加生地黃。煩渴而便實者,白虎加人參湯。輕者人參竹葉東加生地黃,煎服。
辰砂五苓散(五苓散加辰砂細研為末是也。)
小柴胡湯 人參白虎湯 人參竹葉湯(方俱見傷寒門。)
一證,服涼藥損傷脾胃,或胃虛吐利,當溫中益氣,宜理中湯。吐利甚者,加附子,或陳氏異功散、木香豆蔻丸。
肉豆蔻丸
木香 砂仁 白龍骨 訶子肉(各五錢) 赤石脂 枯白礬(各七錢半) 肉豆蔻(五錢,濕面裹,煨熟)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煎異功散送下。
一證,或成血,一半尚是紅點,此毒瓦斯發(fā)越不透,必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溫里半助養(yǎng)之劑,用四圣散加減,及紫草木香湯、絲瓜湯、阮氏萬全散、湯氏安斑湯。
四圣散 紫草木香湯(即紫草湯,方并見前。)
絲瓜湯
苦絲瓜(不拘幾個,連皮子燒存性,為末)
上每服一抄,時時用米湯調服。
此物發(fā)痘瘡最妙,或以紫草、甘草煎湯調服尤佳。
萬全散(阮氏) 治痘瘡出不紅潤。
防風 人參 蟬蛻(各等分)
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一盞,入薄荷三葉,煎六分,溫服。熱而實者,加升麻。
安斑湯(湯氏)
紫草 木通(各五分) 蟬蛻 防風(各三分) 甘草(二分)
上細切,水一鐘,煎五分,溫服。
一證,外實之人,皮膏濃,肉腠密,毒瓦斯難以發(fā)泄,因出不快,宜消毒飲、透肌散。
如大便秘實,于消毒飲內加大黃、梔子仁,煎服。瘡出太稠,宜犀角地黃湯、張氏解毒防風湯。血氣不足,宜十奇散,咽嗌不利,宜如圣東加薄荷、枳殼?谥袣鉄,咽痛,口舌生瘡,宜甘露飲子。驚風搐搦,宜抱龍丸。煩渴,宜獨參湯、黃耆六一湯。
透肌散
紫草茸 綠升麻 粉甘草(各一錢)
上細切,水煎服,或與消毒飲同煎服,尤妙。
如圣湯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
一方加牛蒡子、麥門冬(各一錢)
上細切,水煎,時時服之。
抱龍丸(見驚風門)
身體溫暖者順,寒涼者逆。能食大便實者順,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輕者∶作三次出,大小不一,頭面稀少,耳中無,根窠紅活,肥滿光澤。
重者∶一齊并出,如蠶種布,灰白色瀉利而渴,身溫腹脹,頭溫足冷。
微者,其邪在腑,發(fā)為細疹,狀如蚊喙所螫,點點赤色,俗名麩瘡。甚者,其邪在臟,為痘瘡。狀如豌豆,根赤頭白,穴出膿水,俗名 瘡。二、三日始見,微微欲出,如粟如黍,或如綠豆,或如水珠,光澤明凈者佳。四日,大小不等,根窠紅,光澤者輕,如稠密陷頂并瀉者重。六日、七日,瘡形肥紅光澤者輕,如身熱氣喘、口干腹脹、足指冷者,重。八日、九日,長足紅滿,瘡蠟色者輕,如寒戰(zhàn)悶亂、腹脹煩渴、氣急切牙者,重之至也。十日、十一日,瘡當結靨痂欲落之時,將愈。十二、十三日,當靨而不靨者為逆,身稍熱,利之以防其余毒,身不壯熱,或腹脹,或瀉渴,用十二味異功散救之。
痘腳稀疏,根窠紅綻,不瀉不渴,乳食不減,四肢溫和,身無大熱。
以上六證,并不須服藥,惟宜善加調護,須使房室溫盎,屏諸穢氣,忌見外人,毋犯房色,及往來婦人月水并腋臭者,皆不可近,惟宜燒大黃、蒼術以辟惡氣,勿宜燒沉檀、降真、乳香、腦麝。幃帳之內,宜懸胡荽,或以胡荽浸灑噴床帳,并燒木香為佳。夫痘瘡之毒,最怕穢惡之氣觸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經解穢,況無纖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穢惡之氣觸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預防,戒之戒之!
癢塌,寒戰(zhàn)切牙,渴不止。痘紫黑色,喘喝不寧;野咨,陷頂,腹脹。頭溫足冷,悶亂飲水。氣促,泄瀉,渴。
赤疹屬陽,遇清涼而消。白疹屬陰,遇溫暖而減。
胃爛斑,因陽明胃實失下,或下之太早所致,宜化斑湯、龐氏石膏湯。時氣斑,宜石膏湯。陽毒斑,胃實之人誤服熱劑,或加以風暑,宜陽毒升麻湯。
玄參升麻湯
玄參(去苗洗) 升麻 甘草(各一錢半)
上煎服。
荊防敗毒散
柴胡 甘草 人參 桔梗 川芎 茯苓 枳殼 前胡 羌活 獨活 荊芥穗 防風(各四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蚣颖『晌迦~。
化斑湯(即白虎東加玄參也。)
石膏湯(龐氏)
香豉(一合) 蔥白(五錢) 石膏(一兩) 梔子(一錢) 生姜(五錢) 大青 升麻 芒硝(各一錢半)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升半,煮取七合,去渣,下芒硝,放溫,徐徐服之。
陽毒升麻湯
升麻 犀角(鎊) 射干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食前溫服。
消毒飲(方見前。)
十六味流氣飲
川芎 川歸 芍藥 防風 人參 木香 黃耆 桂心 桔梗 白芷 檳榔 濃樸 烏藥 甘草 紫蘇 枳殼(各四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服。氣血虛而自利者,加熟附子。大便實,加大黃。
必勝膏
馬齒莧(杵汁) 豬膏脂 石蜜
上以三味共熬為膏,涂腫處。
蜆子水
蜆子(不拘多少,活者,以水養(yǎng)五日,旋取此水洗手面,漸生肉,無瘢痕)
五;镜(方見驚風門。)
每兩分作十二丸,一歲兒,一丸分作四服,用薄荷水化下。瘡余毒上攻,口齒,涎血臭氣,以生地黃自然汁化一丸,用翎刷入口內。
如圣湯(方見前。)
雄黃解毒丸
郁金 雄黃(研飛,各一錢半) 巴豆(去皮膜油,四十粒)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熟茶清下,量兒大小與之。
黃連阿膠丸
黃連(三兩) 阿膠(炒成珠子,一兩) 茯苓(去皮,二兩)
上以黃連、茯苓同為細末,水調阿膠末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送下。
駐車丸
阿膠(炒成珠,醋煮膏) 當歸(去蘆,各十五兩) 黃連(三十兩) 干姜(炮,十兩)
上為末,以阿膠膏和成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日三服。小兒,丸如麻子大,量兒大小加減。
決明散
草決明 赤芍藥 天花粉 甘草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匕,食后茶清調下。
密蒙花散
密蒙花 青葙子 決明子 車前子
上各等分,為細末,用羊肝一片,破而為三,摻藥入肝內令均,卻仍搗合并為一,以酒水濕紙七重包裹,于 灰中煨熟,勿令焦,焙干研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重,食后米飲調下。
撥云散
羌活 防風 甘草(炙) 柴胡(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后、臨臥服,薄荷汁、茶清或菊花苗煎湯調皆可,忌藏鹽、 醬、濕面、炙、炊氣及一切發(fā)風動火之物。
蛤粉散
谷精草 海蛤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用 豬肝二兩許,以竹刀批開,摻藥在內卷了,外以青箭箬包裹,麻線扎縛定,用水一碗煮令熟,入小口瓶內熏眼,候溫取食之,日一服,不過十服遂退。
荊防敗毒散(方見前傷寒時氣發(fā)斑附條。) 托里十補散(即十奇散也。方見前辨形氣病條。)
消毒飲(方見前。) 祖?zhèn)鞣?/span>凡痘后,不問癰毒發(fā)于何經,初起紅腫時,卻用黑、綠、赤三豆,以酸醋浸研漿,時時以鵝翎刷之,隨手退去,其效如神。
一小兒痘后二十日不大便,其糞燥作痛垂死,曾用大黃、芒硝、枳殼、巴豆等藥,及用蜜導法,又服香油一碗許,俱不通。愚令一人以真麻油含口內,用小竹筒一個,納谷道中、吹油入腸內,須臾即通,真良方也。
古人拯治痘瘡要法(二十一)
王氏《指迷》云∶痘瘡亦時氣之一端,一人受癥,傳染其余。又云∶瘡疹有熱則易出,一出遍及于肌膚。
張氏煥曰∶痘子氣均則出快,蓋血隨氣行,氣逆則血滯。
王氏曰∶疹者脾所生,脾虛肝旺乘之,木能勝土,熱動心神而生驚。
錢氏曰∶肝風心火,二臟交爭而致搐。又曰∶痘癥未形而先搐,大忌涼心。蓋瘡屬心,心主血,心寒則血不能行,痘欲出而不可得也,切須慎之。大抵治驚惟平肝、利小便、均氣最妙。
仁齋楊氏曰∶大熱當利小便,宜五苓散、導赤散。小熱當解毒,宜消毒飲、四圣散。
陷伏倒靨黑陷∶
一證,變壞歸腎黑陷,宜錢氏百祥丸、宣風散。
一證,外感風寒所致,冬時宜五積散減麻黃,加桂心、紫草。春時,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白芷、防風,或風邪所襲,宜消風散加紫草,兼服。
一證,乳食所傷,內氣壅遏,宜楊氏調解散,或四君子湯加縮砂、木香、川芎、紫草。大便自利,宜附子理中湯。
一證,或因父母不謹犯房事、月水及乳母腋氣穢濁諸忤所致,宜阮氏辟穢丹焚而熏之,仍以胡荽酒 幃帳,及懸胡荽于床帳中,甚者以胡荽湯化下蘇合香丸,兼涂熏亦妙,圣制再蘇散神效。
一證,毒瓦斯入里黑陷,宜豬尾膏神驗。
不換金正氣散
濃樸(姜制) 藿香(去梗) 甘草(炙) 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 蒼術(米泔浸) 陳皮(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生姜三片,棗二枚,水一盞,煎七分服。
辟穢丹
蒼術 北細辛 甘松 川芎 乳香(另研) 降真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烈火焚之。今世俗例以黃茶燒煙熏之,最好。
再蘇散 治痘瘡觸犯毒瓦斯入內。
明白礬 地龍(去土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用豬尾血一橡斗許,用新汲水少許調下,不拘時。
豬尾膏 即前龍腦膏,錢氏用小 豬尾取血研用之。
凡痘瘡膿汁不干,蓋瘡出太盛,表虛難靨,以致膿水粘衣著席,濕痛不能轉側,宜白龍散、敗草散等敷之。
白龍散
黃牛糞日干,火 成灰,取心中白者為末,帛裹敷之。
敗草敗
用蓋屋及墻背上遠年腐草,洗凈焙干為細末,帛裹敷之,及鋪床席上,佳。
天花散(馮氏) 治痘后失音。
天花粉 桔梗 白茯苓(去皮) 訶子肉 石菖蒲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用水調半匙在碗內,外以小竹七莖,黃荊七條,縛作一束,點火在碗內煎,臨臥服。
凡孕婦身發(fā)痘瘡,宜馮氏罩胎散。若胎動不安,宜獨圣散、安胎飲。身熱甚,宜木香參蘇飲;虔彸砻,宜十齊散倍芍藥、當歸,減桂,加香附、烏藥。如胎已五月,則半夏、桂心之屬,俱不必禁。
罩胎散
赤茯苓 白術 川歸 白芍藥 赤芍藥 北柴胡 干葛 人參 桔梗 條芩 防風 陳皮 荊芥 枳殼 紫草 阿膠 糯米 白芷 甘草 川芎 縮砂 大熱加郁金(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干柿蒂七個,野苧根七寸,甜瓜蒂一個,用銀器煎,以荷葉蓋定,熬至八分去渣,仍用荷葉蓋復,空心溫服。
獨圣散 用連殼縮砂,慢火炒去殼,為末,每服半匙,熱酒調下。胎動則服,服后覺胎熱則安矣。
安胎散
大腹皮(酒洗極凈,焙干,再用烏豆汁洗) 人參 陳皮 白術 白芍藥 川歸 川芎 香附米(童子尿浸) 砂仁 紫蘇 茯苓 甘草(各半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燈草七莖,糯米一,煎一盞,食前溫服。
滄州翁先生跋云∶凡乳嬰之與童草,當歧為兩途以治之。乳嬰當兼治乳母,俾其氣血清和,飲食有節(jié),投以調氣通茶之劑以釀其乳,使兒飲之,則其瘡心肥滿光澤,無陷伏之憂。童草之子,必當備切其脈,審其表里虛實以汗下之。茍不實不虛,則但保其沖和,使脾氣流暢,則肺金籍母之助,易于灌膿,速于成痂,無倒塌之患;蛑翂咽⒍w腠濃密,尤須預為汗解。或大便結與溲澀者,尤宜下之利之,庶無患也。余證則當于藥內倍其分兩,百無一失,學人宜致思焉。
天有六氣∶曰陰,曰陽,曰風,曰雨,曰晦,曰明。yin則為,有寒疾,熱疾,末疾,腹疾,惑疾,心疾。而人之氣血流注,有循,有經,有至,有抵,有會,有過,有行,有達,而又有三百六十有五之絲絡,六百四十有七之隧穴。
醫(yī),非淺于其學人之所能盡其秘也。今天下之言醫(yī)者眾矣,安得有如至靈默契陰陽之大小、明決六脈二經之周流變化者,而與之論《素問》諸經方藥之宜,攻補之功,虛實之變,針灸之法耶?蓋嘗思其人不可作矣,以醫(yī)名多,以名醫(yī)名少也。
《醫(yī)學正傳》,待御東崖虞公叔祖恒德老人所著也,觀其書可以知其人矣。東崖即其書校之,侍御枳田蔣公序之,予喜其書而閱之,以為得其人矣。閱之且久,以為非恒德老人所著也。老人之志,欲自附于名家之后,故其書集諸家之成而會之一者也。夫天下之事皆可以試其能,而醫(yī)則不可以自用其明者,自羲農至今,不知歷幾千百代,及幾人之手,而其書始大行,皆相祖述傳習。增減異同,殆未有自售其能者。故曰∶醫(yī)不三世,不服其藥。是書也,使其盡出于恒德老人之手,則發(fā)揮出于胸憶,湯液持以己見,予未敢以為盡然也。惟其參之諸家之秘,而斷之以聰明之真,則所以握氣機、佐陰陽、疏脈絡者,皆有所受,而立言垂后,可與諸經并傳無疑也!夺t(yī)學正傳》予固喜其學之博而擇之精也。學之博,則有所據(jù);擇之精,則有所見。有所據(jù),則方藥必求其當;有所見,則攻療必速其功。天下之病,率不能出其范圍之內,而世之習其書、傳其方者,未有不收十全之功矣,則是書可以傳矣。東崖屬予言,子為之書其概,以質于今之醫(yī)之名者。
明嘉靖辛卯仲春之吉莆田史梧識
《醫(yī)學正傳》者,恒德老人承丹溪先生之遺流而述作之書也。一溪翁信之貴之,故予為門下生講讀之。字畫謬誤,檢諸書正之。文簡漏脫,鑒數(shù)部補之。猶羞多闕失,后來好生之士改革之,幸甚也。
日本慶長九年龍集甲辰秋九月望日延壽玄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