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Dan shen
|
蒙藥名 | 烏蘭-溫都素
|
別名 | 熱貢,熱貢巴,賊瑪日塞勒瓦,烏蘭一寶都格圖
|
考證 | 本品載于《認藥白晶鑒》!稛o誤蒙藥鑒》稱:“生于山地或草坪。葉綠色,粗糙,從基都伸展……根紅色。氣芳香,味苦!鄙鲜鲋参锷、形態(tài)特征與蒙醫(yī)所沿用的丹參之生境、形態(tài)特征近似。據(jù)文獻記載及蒙醫(yī)臨床應(yīng)用經(jīng)驗,認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熱貢即烏蘭-溫都素(丹參)。
|
中藥材基原 | 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根。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密被黃白色柔毛及腺毛。根細長圓柱形,外皮朱紅色。莖直立,方形,表面有淺槽。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對生,有柄;小葉3~5,罕7片,頂端小葉最大,小葉柄亦最長,側(cè)生小葉具短柄或無柄;小葉片卵形、廣披針形,長2~7.5cm,寬0.8~5cm,先喘息尖或漸尖,基部斜圓形、闊楔形或近心形,邊緣具圓鋸齒,上面深綠色,疏被白色柔毛,下面灰綠色,密被白色長柔毛,脈上尤密。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10~20cm;小花輪生,每輪有花3~10朵,小苞片披針形,長約4mm;花萼帶紫色,近鐘狀,長1~1.3cm,先端二唇形,上唇闊三角形,先端急尖,下唇三角形,先端二尖齒裂,萼筒喉部密被白色長毛;花冠藍紫色,二唇形,長約2.5cm,上唇直升略呈鐮刀形,下唇較短,圓形,先端3裂,中央裂片較長且大,先端又作2淺裂;發(fā)育雄蕊2,花絲柱狀,花隔細長模展,丁字著生,花藥單室,線形,伸出花冠以外,退化雄蕊2,花藥退化成花瓣狀;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外,柱頭2裂,帶紫色。小堅果4,橢圓形,黑色,長3mm;ㄆ5~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野向陽處。分布于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和濕潤氣候,耐寒,適應(yīng)性強。以地勢向陽,土層深厚,中等肥力,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分根或扦插繁殖。種子繁殖:采收6月以后成熟的種子,陳種子不宜采用?呻S來隨播或秋季9月播種,北方多為春播,在3~4月條播或點播,行株距(25~40)cm×(20~30)cm。每1hm2播種量約7.5kg。分根繁殖:南方各地多在2~3月,隨挖隨栽(華北在3~4月),種根應(yīng)選中上段萌芽力強的部分,直徑0.7~1cm,健壯、無病蟲、皮色紅的一年生根為好,不能用老根、細根作種,選好的根條掰成約5cm節(jié)段,按行株距各25~30cm開穴,深5~7cm,每穴放入根條1~2段,邊掰邊栽,覆土約3cm。每1hm2用種根375~600kg。
田間管理 生長期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返青或出苗后、苗高6cm時進行,第2次在6月,第3次在7~8月,封壟后不再進行、追肥結(jié)合中耕除草進行2~3次,第1次以氮肥為主,以后配施磷鉀肥。遇干旱天氣要灌水,雨季及時排水,以免爛根。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葉斑病,要及時清除基部病葉,注意排水,冬季處理殘株。菌核病,可實行水旱輪作,疏溝排水,及時拔除病株,并用50%氯硝胺0.5kg加石灰10kg,撒在病株莖基及土面,防止蔓延;蛴50%速克靈1000倍液澆灌。根腐病,可實行輪作,選用健壯無病種苗,發(fā)病初期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饒灌。還有根結(jié)線蟲病等為害。蟲害有粉紋夜蛾,可在幼齡期噴90%敵百蟲800倍液防治。棉鈴蟲可在蕾期噴50%鋅硫磷乳油1500倍液防治。
|
采收加工 | 自11月上旬至第2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11月上旬來控最宜。將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須,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根莖粗短,頂端有時殘留莖基。根數(shù)條,長圓柱形,略彎曲,有的分枝并具須根,長10~20cm,直徑0.3~1cm,表面暗棕紅色,粗糙,具縱皺紋。老根外皮疏松,紫棕色,呈鱗片狀剝落。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折斷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紅色,木部灰黃色或紫褐色,可見黃白色點狀維管束。氣微,味微苦澀。
栽培品較粗大肥實,直徑0.5~1.5cm。表面紅棕色,具縱皺,外皮緊貼,不易剝落。質(zhì)堅實,斷面較平整,略呈角質(zhì)樣。
以條粗壯、色紫紅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3~7列,木栓細胞長方形,切面延長,壁非木化或微木化;外側(cè)有時可見落皮層,皮層窄,纖維單個散在或2~6個成群,直徑7~32μm,壁厚4~13μm,孔溝放射狀,層紋細密。韌皮都較窄,由篩管群和薄壁細胞組成。形成層明顯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寬廣,4~12呈放射狀排列,有些相鄰的束在內(nèi)側(cè)合并,導(dǎo)管類圓形、多角形,有的略徑向延長,直徑15~65μm,單個散在或2~12個成群,徑向排列或切向排列;木纖維發(fā)達,多成群分布于大導(dǎo)管周圍,有的木質(zhì)部束內(nèi)有1~2群木化薄壁細胞;中心可見四原型初生木質(zhì)部;木射線寬廣,射線細胞多木化增厚。
粉末特征:紅棕色。石細胞多單個散在,形狀不一。木栓細胞多角形或類長方形。木纖維多成束,紋孔斜裂縫狀或“十”字形,孔溝較稀。導(dǎo)管主為網(wǎng)紋或具緣紋孔。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丹參注射液能使豚鼠及家兔離體心臟的心率減慢,心收縮力先有短暫的抑制,而后逐漸加強[1]。亦能使麻醉犬的心率減慢[2]。丹參煎劑、丹參注射液給麻醉犬或兔靜注,均顯示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1~3]。麻醉犬或貓靜滴丹參注射液,冠脈流量明顯增加,冠脈阻力明顯下降[4]。對垂體后葉素引起的家兔或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丹參煎劑、復(fù)方丹參(丹參、降香)注射液能改善或?qū)蛊湫碾妶D異常[1,5,6]。丹參水提物腹腔注射可預(yù)防異丙腎上腺素及氯化鋇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7];對于結(jié)扎冠脈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有明顯的預(yù)防作用[8]。應(yīng)用冠狀動脈結(jié)扎所致家兔及狗的實驗性心肌梗死模型,以丹參酮ⅡA磺酸鈉靜注,可縮小心肌梗死面積及程度[9]。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外周微循環(huán)障礙的家兔,用丹參注射液靜注,可使其眼球結(jié)膜微循環(huán)血流速度顯著加快,毛細血管網(wǎng)開放數(shù)目增多,血液流態(tài)改善[10]。 2.降血脂作用 丹參煎劑灌胃對動脈粥樣硬化家兔可降低血和肝中的三酰甘油[11];能抑制家兔實驗性冠狀動脈大分支粥樣斑塊的形成[12]。 3.抗凝血作用 丹參具有抗內(nèi)、外凝血系統(tǒng)的功能[13];丹參注射液可抑制ADP誘導(dǎo)的兔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黏附降低;對體外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和抑制凝血功能[14]。 4.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丹參煎劑灌胃,可增強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促進小鼠抗體生成[15]。丹參可提高大鼠血中淋巴細胞轉(zhuǎn)化,增強機體免疫功能[16]。丹參注射液與環(huán)磷酰胺合用具有協(xié)同抑制效應(yīng)[17]。丹參注射液能延長小鼠同種異體移植心肌組織的存活期,可減輕移植物的毛細血管損傷,保護心肌細胞,減輕免疫細胞浸潤[18]。 5.抗炎及抗過敏作用 肌注丹參注射液對角叉菜膠所致大鼠足蹈部炎癥有明顯抑制作用[19]。丹參酮灌胃對組胺引起的大鼠血管通透性增高,對蛋清、角叉菜膠和右旋糖酐所致大鼠急性關(guān)節(jié)腫以及對大鼠滲出性甲醛腹膜炎反應(yīng)均有明顯抑制作用[20]。丹參對豚鼠喘息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對小鼠被動皮膚過敏和肥大細胞脫顆粒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21]。 6.其他作用 丹參煎劑對肝損傷有保護作用[22]。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抗腫瘤作用[23]。丹參注射液有鎮(zhèn)痛及中樞抑制作用[24,25]。促進骨折愈合[26],促進皮膚傷口愈合[27]。丹參酮淀粉懸液小鼠灌胃,有雌性激素樣活性和抗雄性激素樣活性[28]?偟⑼隗w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人型結(jié)核菌H37,RV、鐵銹色和紅色毛發(fā)癬菌均有抑制作用[29]。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
功效 | 清血熱,化瘀,止腹瀉。
|
主治 | 主治血熱,脈熱,胃包如病,腑熱性泄瀉癥。
《金光注釋集》:“化瘀血,社包如巴達干,清脈熱!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冠心七味片 丹參230.4g,檀香25.6g,降香51.2g,山柰38.4g,肉豆蔻、廣棗、沙棘各76.8g。以上七味,檀香、降香、山柰、肉豆蔻四味混合粉碎成細粉,其余丹參等三味提取3次。第1次加乙醇回流提取2h;第2次加70%乙醇提取2h,濾液合并,濾過,回收乙醇得稠膏狀;第3次加水煎2h,濾過,濾液濃縮成稠膏合并,將檀香等細粉與稠膏拌勻,低溫干燥,粉碎成細粉,制粒,干燥,壓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本品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淺棕紅色;氣微香,味微苦、酸。功能活血化瘀,強心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煩心悸,心絞痛。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1998年)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李廣勛.中藥藥理毒理與臨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2.246
(2)張德成,等.上海第一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0,7:384
(3)孔德云,等.藥學(xué)學(xué)報,1984,19(10):955
藥理
(1)桑國衛(wèi),等.浙江醫(yī)學(xué),1979,1(1):25
(2)張淑芳,等.江蘇中醫(yī),1965,(3):22
(3)楊學(xué)義.中成藥研究,1979,(1):8
(4)王浴生,等.中藥藥理與應(yīng)用.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223
(5)藥學(xué)系天然藥化教研組,等.上海第一醫(yī)學(xué)院學(xué)
|
蒙藥名出處 | 《認藥白晶鑒》、《無誤蒙藥鑒》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