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英) Dan一ShenRoot
來(lái)源 為唇形科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根及根莖。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莖高40~80cm。葉常為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3~7葉,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輪傘花序6至多花,組成頂生或腋生假總狀花序,密生腺毛或長(zhǎng)柔毛;苞片披針形;花萼紫色,2唇形;花冠藍(lán)紫色,筒內(nèi)有毛環(huán),上唇鐮刀形,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間裂片最大;ㄆ4~6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坡草地、林下、溪旁。主產(chǎn)四川、山西、河北、江蘇、安徽。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狀 根莖短粗,頂端有的殘留莖基;根長(zhǎng)圓柱形。表面紅棕色或暗棕色,粗糙,具縱皺紋;老根外皮疏松、紫棕色,呈鱗片狀剝落。質(zhì)硬而脆。氣微,味微苦澀。
化學(xué)成分 含丹參酮Ⅰ、ⅡA、ⅡB(tanshinoneⅠ、ⅡA、ⅡB)異丹參酮Ⅰ、ⅡA(isotanshinoneⅠ、ⅡA)、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異隱丹參酮(isocryptotanshin-one)、甲基丹參酮(methyItanshinone)、羥基丹參酮等。
性味 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 祛瘀止痛,活血通經(jīng),清心除煩。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肝脾腫大、心絞痛。
丹參—南丹參
丹參—南丹參Radix Salviae Bowleyanae
。ㄓ)Bowley Sage Root
別名 赤參、紅根、奔馬草、七里麻。
來(lái)源 為唇形科植物南丹參Salvia bowleyana Dunn的根。
植物形態(tài) 與丹參相似,區(qū)別在于根較小,外皮灰紅色。小葉5~7(9)枚,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兩面除脈上被疏柔毛外,均無(wú)毛;ㄝ嗤矤罨蚪矤;花冠簡(jiǎn)短,藍(lán)紫色,內(nèi)藏或微伸出花萼,上唇長(zhǎng)約1.2cm。
生于山坡、林緣、水邊等處。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
采制 同丹參。
性狀 根莖粗短,并有殘留莖基。根類圓柱形,常微卷曲,灰棕色或灰紅色,直徑2~8mm。質(zhì)堅(jiān)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角質(zhì)狀。余同丹參。
化學(xué)成分 含丹參酮Ⅰ、丹參酮Ⅱ、二氫丹參酮Ⅰ、次甲丹參醌、丹參酸甲酯、隱丹參酮、原兒茶酸、原兒茶醛等。
性味及功能主治 同丹參。
丹參—甘西鼠尾
丹參—丹西鼠尾 Radix Salviae Przewalskii
(英)Przewalsk Sage Root
來(lái)源 為唇形科植物甘西鼠尾 Salviaprzewalskii Maxim.的根。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70cm,全株密被柔毛。葉均為單葉,具柄,葉片三角狀或橢圓戟形,稀長(zhǎng)圓卵形,長(zhǎng)6~12cm,寬3~7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戟形或近心形,邊緣具粗鋸齒,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花序頂生或腋生,小輪傘有花2~4朵,組成總狀花序;苞片卵形或橢圓形,兩面被長(zhǎng)柔毛,花萼鐘狀,外被腺毛,二唇形;花冠紫紅色,筒部較寬短,平伸,長(zhǎng)2~3.5cm,筒內(nèi)具毛環(huán);花絲扁平。小堅(jiān)果倒卵圓形,灰竭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于高山的林緣、路邊、溝邊及灌叢下。主產(chǎn)甘肅、云南。
采制 同丹參。
性狀 根圓淮形,上粗下細(xì),長(zhǎng)10~20cm,直徑1~4cm。表面暗棕紅色,根頭部常由1至數(shù)個(gè)根莖合著,根部呈辮狀或扭曲狀,外皮常有部分脫落而顯紅褐色。質(zhì)松而脆。氣微弱,味微苦。
化學(xué)成分 含丹參酮Ⅰ、ⅡA、ⅡB,隱丹參酮、二氫丹參酮Ⅰ、丹參酸甲酯、原兒茶醛、紫丹參酸甲、乙、丹參新釀乙、丹參內(nèi)酯、紫丹參甲素、去甲丹參酮、齊墩果酸等。
性味及功能主治 同丹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