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理中丸:即名人參理中湯。治太陰即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證。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丸,雞子黃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根據(jù)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原論加減法,詳在霍亂門述古條中。賓按∶上方兩數(shù),乃漢時(shí)權(quán)度,今后世所用,惟每味數(shù)錢,而甘草半之,酌宜可也。
附子理中湯:治證如前,而中氣虛寒,腹痛甚者。又或入房腹痛,手足厥冷,或食冷犯寒等證。
即前方加制附子一、二、三錢,隨宜用之。其有寒甚勢急者,不妨生用,或炮用亦可。
附子理中丸:治陰寒腎氣動(dòng)者。
即前附子理中湯去白術(shù),煉蜜丸服。
理中加丁香湯:治中脘停寒,喜辛物,入口即吐即噦。
即前附子理中湯加丁香十粒,甚或兼痛者,可加至一、二錢。若以理中加木香,即名木香理中湯。
加味理中湯:治脾肺俱虛,咳嗽不已。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半夏 干姜 細(xì)辛 北五味(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yuǎn)服。
《局方》胡椒理中湯:治肺胃虛寒,氣不宣通,咳喘逆氣,虛痞噎悶,脅腹?jié)M痛,短氣不能飲食,嘔吐痰水不止。
白術(shù)(五兩) 干姜 炙甘草 胡椒 良姜 蓽茇 陳皮 細(xì)辛 款冬花(去梗,各四兩)
上 咀。每服五、七錢,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yuǎn)溫服。或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溫酒、米飲任下,無時(shí),每日二服。
《選方》八味理中丸: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胸膈痞悶,或嘔吐泄瀉。
人參 干姜(炒,各一兩) 白術(shù)(四兩,炒) 白茯苓 麥芽(炒,二兩) 甘草(炙) 神曲(炒)砂仁(炒,各一兩半)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丸重一錢?招姆煌瑁獪老。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干姜(各二兩) 枳實(shí)(十六片)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jìn)二、三服。
理中化痰丸:治脾胃虛寒,痰涎內(nèi)停,嘔吐少食,或大便不實(shí),飲食難化,咳唾痰涎。
此中氣虛弱,不能統(tǒng)涎歸源也。
人參 白術(shù)(炒) 干姜(炮) 茯苓(各二兩) 炙甘草(一兩) 半夏(制,三兩)姜湯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湯送下。
治中湯: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泄瀉。此即理中湯加青皮、陳皮也。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炮) 炙甘草 青皮 陳皮(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服。如嘔,加半夏。
丁香溫中湯:治同前。
即前治中湯加丁香、去半夏。
《良方》溫胃湯:治憂思結(jié)聚,脾肺氣凝,元陽受損,大腸與胃氣不平,脹滿上沖,飲食不下,脈虛而緊滿。
附子(制) 濃樸 當(dāng)歸 白芍藥 人參 甘草(炙) 陳皮(各一錢) 干姜(炮,一錢) 川椒(去合口,炒出汗,三分)水一鐘半,姜三片,煎一鐘,食遠(yuǎn)服。
(東垣)溫胃湯:治服寒藥多,致脾胃虛弱,胃脘痛。
白豆蔻 人參 澤瀉(各三分) 益智 砂仁 濃樸 甘草 干姜 姜黃(各四分) 黃 陳皮(各七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仲景)四逆湯:又名通脈四逆湯。治傷寒陰證自利,里寒外熱,脈沉身痛而厥。
甘草(炙,二兩) 干姜(炮,三兩) 附子(一枚,破八片,生用)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次溫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一兩。
(仲景)四逆加人參湯:治傷寒惡寒,脈微而復(fù)利。即于前方內(nèi)加人參一兩。
(仲景)四逆加豬膽汁湯:治傷寒吐下后,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
即于四逆湯內(nèi)加入豬膽汁半合。
(仲景)茯苓四逆湯:治傷寒汗下后,病仍不解,煩躁者。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炙,二兩)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
茱萸四逆湯:治厥陰中寒,小腹痛甚。
吳茱萸(湯泡) 附子(炮) 干姜(各二錢) 炙甘草(錢半)水一鐘半,煎七分,熱服。
(韓氏)茵陳四逆湯:治發(fā)黃脈沉細(xì)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陳(二兩) 炙甘草(一兩) 干姜(炮,兩半) 附子(一個(gè),炮,作八片)
上分四帖,水煎服。
(仲景)當(dāng)歸四逆湯:治傷寒手足厥寒,脈細(xì)欲絕者,或下利脈大,腸鳴者,虛也。及其人內(nèi)有久虛者,宜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
當(dāng)歸 桂枝 芍藥 細(xì)辛(各三兩) 甘草 通草(各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四逆散:方在散陣。治陽邪亢熱,血脈不通,四肢厥逆。
(仲景)附子湯:治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dāng)灸之,附子湯主之,并治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
附子(二枚,去皮,破八片) 人參(二兩) 白術(shù)(四兩) 芍藥 茯苓(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三因》附子湯:治風(fēng)寒濕痹,骨節(jié)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
附子(生) 白芍藥 桂心 甘草 白茯苓 人參 干姜(各三兩) 白術(shù)(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服。
生附湯:治寒濕腰痛。
附子(生用) 白術(shù) 茯苓 牛膝 濃樸 干姜 炙甘草(各一錢) 蒼術(shù) 杜仲(姜炒,各二錢)水二鐘,生姜三片,紅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參附湯:方在補(bǔ)陣。治元陽不足,喘急呃逆,嘔惡厥冷等證。
(仲景)術(shù)附湯:方在補(bǔ)陣。治中寒中氣不足,逆冷,痰盛,口噤等證。
附湯:方在補(bǔ)陣。治氣虛陽弱,虛汗倦怠。
《濟(jì)生》術(shù)附湯:方在補(bǔ)陣。治寒濕腰冷重痛,小便自利。
《金匱》桂枝附子湯:治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四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各破八片)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
《金匱》白術(shù)附子湯:治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虛浮而澀,若大便堅(jiān),小便自利者,去桂枝,此方主之。
白術(shù)(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炙,一兩) 生姜(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日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shù)、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金匱》甘草附子湯:治風(fēng)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惡風(fēng)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此主之。
甘草(炙) 白術(shù)(各二兩)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后復(fù)煩者,服五合?忠簧嗾,服六、七合為妙。
《良方》姜附湯:治霍亂轉(zhuǎn)筋,手足厥冷,或吐逆身冷,脈微急,用此藥救之。此即仲景干姜附子湯。
干姜(一兩) 附子(一個(gè),生用)
上每服半兩,水煎。外科姜附湯有人參、白術(shù)。
生姜附子湯:治嶺南瘴厲,內(nèi)虛發(fā)熱,或寒熱往來,嘔痰吐逆,頭疼身痛,或汗多煩躁引飲,或自利小便赤,兼主卒中風(fēng)。
附子(一枚,如法制,分四服)
上每服水一鐘,生姜十片,煎六分,微溫服。
干姜附子湯:治瘴毒陰證發(fā)熱,或煩躁,手足冷,鼻尖冷,身體重痛,舌上胎生,引飲煩渴,或自利嘔吐,汗出惡風(fēng)。
大附子(一枚,制,分四服)
上每服加炮干姜二錢同煎,溫服;熱甚者,冷服。
《寶鑒》羌活附子湯:治呃逆。
羌活 附子 干姜(炮) 茴香(各一錢) 木香(五分)水鐘半,棗二枚,煎服。《三因方》木香作丁香。
(仲景)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
芍藥 甘草(炙,各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切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服。
《活人》附子八味湯:治氣虛中寒,香港腳等癥。
附子(炮,去皮臍) 人參 干姜(炮) 芍藥 茯苓 甘草(炙) 桂心(各二兩) 白術(shù)(四兩)
上每服五、七錢,水一鐘半,煎七分,食前溫服。又方去桂心,加干熟地黃三兩。
六物附子湯:方在外科。治四氣流注太陰,四肢骨節(jié)煩疼,浮腫,小水不利。
小建中湯:方在補(bǔ)陣。治虛勞里急,腹痛失精,四肢酸疼,咽干口燥等證。
《局方》大建中湯:方在補(bǔ)陣。治陽虛氣血不足,腰腳筋骨疼痛。
八味大建中湯:方在補(bǔ)陣。治中氣不足,厥逆嘔吐,攣急陰縮,腹痛虛火等證。
三建湯:治元陽素虛,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六脈沉微,大小便數(shù)滑,凡中風(fēng)潮涎,不省人事,傷寒陰證,皆可用之。
上用水二鐘,姜十片,煎一鐘,不拘時(shí),或溫服,或冷服。自汗加桂、浮小麥;氣逆加沉香;胃冷加丁香、胡椒。
(仲景)炙甘草湯:一名復(fù)脈湯。治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dòng)悸。
炙甘草(四兩) 生姜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人參 阿膠(各二兩) 生地黃(一斤) 麥冬(去心,半斤) 麻子仁(半斤) 大棗(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內(nèi)膠烊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桂枝甘草湯:治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
(陶氏)回陽返本湯:治陰盛格陽,陰極發(fā)躁,渴而面赤,欲坐泥水中,脈則無力,或脈全微欲絕者。服后脈微出者生,頓出者死。
人參 制附子 炮姜 炙甘草 五味子 麥冬 陳皮 臘茶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一鐘煎之。臨服入蜜五匙,頓冷服之,取汗為效。
華佗救脫陽方:治寒中三陰,口噤失音,四肢強(qiáng)直,攣急疼痛,似乎中風(fēng),及厥逆唇青,囊縮無脈,或卒倒尸厥脫陽等證。
先急用蔥白一握,微搗碎,炒熱,用布包熨臍下,以二包更替熨之。甚者仍灸氣海、關(guān)元二、三十壯。脈漸出,手足漸溫,乃可生也。
次用附子一個(gè),重一兩者,切八片,白術(shù)、干姜各五錢,木香二錢,同用水二鐘,煎一鐘,候冷灌服,須臾,又進(jìn)一服,或煎服回陽等湯。
(仲景)旋復(fù)代赭石湯:治傷寒若汗或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旋復(fù)花 甘草(炙,各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切) 代赭石(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治發(fā)汗后腹脹滿。
濃樸(去皮尖) 生姜(切,各半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簡易》十味銼散:治中風(fēng)血弱,臂痛連及筋骨,舉動(dòng)艱難。
附子(三兩,炮) 當(dāng)歸 黃 (炙) 白芍藥(各二兩) 川芎 防風(fēng) 白術(shù)(各兩半) 肉桂(一兩)熟地 茯苓(各七錢半)
上 咀。每服五、七錢,水鐘半,姜八片,棗三枚,煎八分,食后、臨臥服。
《奇效》芎術(shù)湯:治寒濕頭痛,眩運(yùn)痛極。
川芎 附子(生,去皮臍) 白術(shù)(各三錢) 桂心(去皮) 甘草(各一錢)水一鐘半,生姜七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yuǎn)服。
正元散:治眩暈陽虛。
紅豆(炒) 干姜(炮,各三錢) 人參 白術(shù) 炙甘草 茯苓(各二兩) 附子(炮,去皮臍)川芎 山藥(姜汁炒) 烏藥 干葛(各一兩) 川烏(炮,去皮臍) 肉桂(各五錢) 黃 (炙,兩半)陳皮(二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鐘,姜三片,棗一枚,入鹽少許,煎服。
《金匱》生姜半夏湯: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煎半夏取二升,納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病止,停后服。
《金匱》半夏干姜散:治干嘔,或吐逆痰延。
半夏(制) 干姜(炙,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用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 ,頓服之。
(仲景)甘草干姜湯:治少陰傷寒,小便色白,吐逆而渴,動(dòng)氣因下反劇,身雖有熱反倦,及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口不渴,小便數(shù),遺尿,肺中冷,土虛不能制下,眩暈,多涎唾等證。楊仁齋曰∶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引氣歸元,無以收約其血者。《良方》名姜草湯,治陰盛于陽,寒而嘔血。
甘草(炙,四兩) 干姜(炮,二兩)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仁齋曰∶等分,每服三錢,食前煎服。
橘皮干姜湯:治惡心嘔噦。
人參 干姜 肉桂(各一錢) 陳皮 通草(各錢半) 甘草(五分)水一鐘半,煎八分服。
《金匱》橘皮湯:亦名生姜橘皮湯。治干嘔噦,若手足厥者。
橘皮(四兩)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萬氏)橘皮湯:方在痘疹。行滯消痰,止嘔吐。
《金匱》橘皮竹茹湯:治噦逆。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生姜(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大棗(三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半夏湯:方在和陣。治嘔吐及心下有飲者。
《三因》丁香散:治呃逆。
丁香 柿蒂(各一錢) 炙甘草 良姜(各五分)
上為末。熱湯點(diǎn)服二錢,不拘時(shí)。
丁香煮散:治翻胃嘔逆。
丁香 石蓮肉(各十四枚) 北棗(七枚,切碎) 生姜(七片) 黃秫米(半合,洗)水一碗半,同煮稀粥,去藥啜粥。
《簡易》丁香散:治反胃嘔逆,粥食不下。
大附子(一枚,坐于磚石上,四面著火,漸漸逼熱,淬入生姜汁中,浸少時(shí),如法再淬,約盡姜汁半碗許為度,去皮焙干為末) 丁香(二錢,研)二味勻和,每服二錢,水一鐘,粟米同煎七分服。
(楊氏)丁香茯苓湯:治脾胃虛寒,宿食留滯,痞塞疼痛,氣不升降,以致嘔吐涎沫,或嘔酸水,不思飲食。
半夏(制) 橘紅 茯苓(各一兩半) 丁香 附子(制) 肉桂 砂仁(各五錢) 干姜(炮) 木香(各一兩)每服四錢,水一鐘半,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良方》丁香柿蒂散:治吐利,或病后胃中虛寒呃逆。凡呃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 柿蒂 炙甘草 良姜(各五分) 人參 半夏 陳皮 茯苓(各一錢) 生姜(二錢)水二鐘,煎熱服。
《寶鑒》丁香柿蒂散:治呃逆嘔吐。
丁香 柿蒂 青皮 陳皮(各等分)水一鐘半,姜五片,煎服。
(嚴(yán)氏)柿蒂湯:治胸滿呃逆不止。
柿蒂 丁香(各二錢)加生姜五片,水煎服。《家珍》方有人參一味。
《百一》安脾散:治胃氣先逆,飲食過傷,憂思蓄怨,宿食癖積,冷凍飲料寒痰,動(dòng)擾脾胃,不能消磨,致成斯疾。女人由血?dú)馓摀p,男子皆由下元虛憊。有食罷即吐,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吐酸黃臭水,皆是脾敗,惟當(dāng)速治,遲則發(fā)煩渴,大便秘,水飲不得入口而危矣。
南木香(磨汁) 橘紅 人參 白術(shù) 草果(面煨) 茯苓 甘草(炙) 丁香 胡椒(各兩半)高良姜(一兩,用陳壁土三合,以水二碗同煮干,切片)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鐘半,入鹽少許,煎七分,食遠(yuǎn)溫服;?yàn)榧?xì)末,每服五錢,用鹽米湯調(diào)下。
《三因》補(bǔ)脾湯:治脾胃虛寒,泄瀉腹?jié)M,氣逆嘔吐,飲食不消。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濃樸(炒) 陳皮(各一錢) 干姜(炒) 甘草(炙) 草果 麥芽(炒,各八分)水一鐘半,煎七分,空心溫服。
《三因》養(yǎng)胃湯:治脾胃虛寒,嘔逆惡心,腹脅脹疼,腸鳴泄瀉。
藿香 濃樸(炒) 半夏(制) 茯苓(各錢半) 草果 陳皮 人參 白術(shù)(炒,各一錢) 附子(制,八分) 甘草(炙,五分)水一鐘半,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遠(yuǎn)服。
胃愛散:治脾胃久虛,中焦氣滯,或冷涎上壅,嘔吐惡心,或胸膈疼痛,不思飲食,或泄瀉不止。
人參(一兩) 白術(shù) 茯苓 黃 (炙,各三錢) 丁香 甘草(炙,各二錢) 肉果(三個(gè),煨)干姜(炒,半兩)
上用白米炒熟四兩,同研為末。每服二、三錢,用姜湯或人參湯調(diào)服。或?yàn)?咀,每藥五、七錢,加炒米一兩,煎服亦可。
(東垣)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虛弱,不能進(jìn)食,嘔吐吞酸,腹痛不能腐熟。
藿香 人參 陳皮(各一錢) 丁香(五分) 生姜(十片)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yuǎn)服。
《良方》七味人參丸:治胃冷兼虛,嘔逆不食,服許仁則半夏丸不效,可服此藥。方見和陣。
人參 白術(shù)(炒,各五兩) 濃樸(姜制) 北細(xì)辛(各四兩) 生姜 橘皮(各三兩) 桂心(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米飲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
甘露湯:治反胃嘔吐不止,飲食減少。常服之,快利胸膈,調(diào)養(yǎng)脾胃,進(jìn)飲食。徐東皋曰∶常州一富人病反胃,往京口甘露寺設(shè)水陸,泊舟岸下,夢(mèng)一僧持湯一碗與之,飲罷猶記其香味,便覺胸膈少快,早入寺,知客供湯,乃是夢(mèng)中所飲者,胸膈尤快,遂求其方,合數(shù)十服后,疾遂瘥,名曰觀音應(yīng)夢(mèng)散。予得之,常以待賓,易名曰甘露湯。又在臨汀療一人愈,甚勿忽之。
干餳糟(頭柞者,用六分) 生姜(用四分)
上和勻搗爛作餅,或焙或曬干,每十兩入炙甘草二兩,同研為末。每服二錢,用沸湯入鹽少許調(diào),不拘時(shí)服。
《金匱》茯苓澤瀉湯: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外臺(tái)》治消渴脈絕反胃者。
茯苓(半斤) 澤瀉 生姜(各四兩) 甘草 桂枝(各二兩) 白術(shù)(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仲景)茯苓甘草湯:治水飲停蓄心下,甚者作悸作利。
茯苓 桂枝(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生姜(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草豆蔻湯:和中調(diào)氣,治嘔吐。
草豆蔻 藿香(各五分) 陳皮 枳殼(各七分) 白術(shù) 山藥(各一錢) 桂心 丁香(各二分)水一鐘半,姜五片,棗二枚,粟米少許,煎七分,食前溫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以致寒濕傷脾,陰陽氣逆,霍亂吐瀉,臟腑不調(diào)等證。
干姜 肉桂 杏仁(各四兩) 甘草(三兩)
上先將甘草微炒黃,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又入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聲為度,卻同肉桂研羅一處。每用二、三錢,以水一鐘,煎數(shù)滾,溫服。如煩躁者,以井花水調(diào)服,不拘時(shí)。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大順散。
四順附子湯:治霍亂轉(zhuǎn)筋吐瀉,手足逆冷,六脈沉絕,氣少不語,身冷汗出。
附子(生) 白干姜(炮)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上 咀。每服四、五錢,水鐘半,煎七分,食遠(yuǎn)服。
《醫(yī)林》附子粳米湯:治霍亂四逆,多嘔少吐者。
中附子(一枚,制) 半夏(制,兩半) 干姜(炒) 甘草(炙,各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五合)
上 咀。每服八錢,水鐘半,煎米熟,去 服。
冷香飲子:治傷暑 ,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附子(炮) 陳皮(各一錢) 草果 甘草(炙,各錢半)水一鐘半,姜十片,煎八分,井水燉冷服。
《集成》冷香湯:治夏秋水濕,恣食生冷,陰陽相干,遂成霍亂,臍腹刺痛,脅肋脹滿,煩躁引飲無度,或感瘴虛熱,胸膈不利,或嘔或泄并宜。
良姜 白檀香 草豆蔻(面包煨) 附子(制) 炙甘草(各一錢) 丁香(七粒)水一鐘半,煎七分,用井水浸冷,于嘔吐時(shí)服之效;?yàn)榧?xì)末,水調(diào)生面糊丸,如芡實(shí)大,每服一丸,新汲水磨下亦可。
《直指》木瓜湯:治吐瀉不已,轉(zhuǎn)筋擾亂。
木瓜(一兩) 茴香(微炒,二錢半) 吳茱萸(半兩,湯泡) 炙甘草(二錢)
上 咀,分二服。加姜五片,紫蘇十葉,空腹急煎服之!读挤健酚猩X五分,無茴香、甘草,名木瓜煎。
《三因》訶子散:治老幼霍亂,一服即效。
訶子(炮,去核) 炙甘草 濃樸(姜制) 干姜(炮) 神曲(炒) 良姜(炒) 茯苓 麥芽(炒) 陳皮 草豆蔻(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當(dāng)病發(fā)不可忍時(shí),用水煎,入鹽少許服之。
霍亂三方:治霍亂瀉利不止,轉(zhuǎn)筋入腹欲死者。
用生姜三兩,搗爛,入酒一升,煮三、四沸,頓服。
一方∶凡霍亂吐瀉不能服藥,急用胡椒四十粒,以飲吞之。
一方∶凡霍亂吐瀉不止,用艾一把,水三升,煮一升,頓服之。
《千金》霍亂方:治霍亂干嘔不止。
以薤葉煎一升,服三次立愈。
干霍亂二方:凡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嘔惡不止者,謂之干霍亂。
一方∶用鹽一兩,生姜半兩,搗,同炒令色變,以水一碗煎,熱服。
一方∶用丁香十四粒為末,以熱湯一盞調(diào)服。
《金匱》苓桂術(shù)甘湯: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四兩) 桂枝 白術(shù)(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小便即利。
姜術(shù)湯:治心下停飲怔忡。
白姜 白術(shù) 白茯苓 半夏曲(各一錢) 官桂(三分) 甘草(五分)水一鐘半,棗三枚,煎服。
韓氏溫中湯:凡病患兩手脈沉遲或緊,是皆胃中寒也;若寸脈短少及力少于關(guān)尺者,此陰盛陽虛也,或胸膈滿悶,腹中脹滿,身體拘急,手足厥冷,急宜溫之。
丁皮 丁香(各五分) 濃樸 干姜 陳皮 白術(shù)(各一錢)水鐘半,加蔥白、荊芥穗同煎。
(東垣)濃樸溫中湯:治脾胃寒滯,心腹脹滿,或見疼痛。
濃樸(姜炒) 橘紅 干姜(各一錢) 茯苓 草豆蔻 木香 甘草(各五分)水煎,溫服。
大正氣散 方在和陣。治風(fēng)寒濕氣傷脾,心腹脹悶,有妨飲食。
強(qiáng)中湯:治生冷寒漿有傷脾胃,遂成脹滿,有妨飲食,甚則腹痛。
人參 橘紅 青皮 丁香(各二錢) 白術(shù)(錢半) 附子(炮,去皮臍) 草豆蔻 干姜(炮,各一錢) 濃樸(姜汁炒) 甘草(炙,各五分)水鐘半,姜三片,紅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shí)服。嘔,加半夏;若傷面食,加萊菔子一錢。
《三因》強(qiáng)中丸:治胃脘虛寒,痰飲留滯,痞塞不通,氣不升降!毒址健窚刂谢低,即此方不用半夏。
高良姜 干姜(炮) 陳皮 jfsoft.net.cn/rencai/青皮(各一兩) 半夏(制,二兩)
上為細(xì)末,生姜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
三生飲:此治中風(fēng),乃行經(jīng)治痰之劑,斬關(guān)奪門之將,必用人參驅(qū)駕其邪而補(bǔ)助真氣,乃可用之,否則恐反為害。
生南星(一兩) 生川烏(去皮,半兩) 生附子(去皮,半兩) 木香(二錢)每用一兩,加人參一兩,同煎服。
(嚴(yán)氏)三生丸:治痰厥頭痛。
南星 半夏 白附子(等分)
上為末,姜汁浸蒸餅丸,小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湯下。
五生丸:治風(fēng)癇。
川烏頭 附子(各生用,去皮臍) 南星(生) 半夏(生) 干姜(生,各半兩)
上為細(xì)末,醋煮大豆汁作面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五丸,冷酒送下,不拘時(shí)。
《局方》溫中化痰丸:治停痰留飲。
陳皮 青皮 良姜 干姜(等分)
上為細(xì)末,醋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寶鑒》溫胃化痰丸:治膈內(nèi)有寒,脾胃傷飲,胸膈不快,痰涎不已。
半夏(制,三兩) 白術(shù) 陳皮 干姜(炮,各一兩)
上為末,姜汁糊丸,桐子大。姜湯下二十丸。
《局方》倍術(shù)丸:治五飲吞酸等證。一曰留飲,停水在心下;二曰 飲,水在兩脅;三曰痰飲,水jfsoft.net.cn/wsj/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五曰流飲,水在脅間,瀝瀝有聲,皆由飲水過多,或飲冷酒所致。
白術(shù)(炒,二兩) 桂心 干姜(炒,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每服二十丸,溫米飲下,加至三、五十丸,食前服。
《發(fā)明》丁香半夏丸:治心下停飲冷痰。
丁香 半夏(制,各一兩) 人參 干姜(炮) 細(xì)辛(各五錢) 檳榔(三錢)
上為細(xì)末,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
《局方》丁香五套丸:治胃氣虛弱,三焦痞塞,不能宣行水谷,故痰飲聚結(jié),嘔吐惡心,脹滿不食。
丁香 木香 青皮 橘紅(各半兩) 白術(shù) 茯苓 良姜 干姜(各一兩) 南星(制) 半夏(制,各二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溫湯下。
《三因》復(fù)元丹:治脾腎虛寒,發(fā)為水腫,四肢虛浮,心腹堅(jiān)脹,小便不通,兩目下腫。
附子(炮,二兩) 南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出汗) 濃樸(制) 獨(dú)活 白術(shù)(炒)橘紅 吳茱萸(炒) 桂心(各一兩) 澤瀉(一兩半) 肉豆蔻(煨) 檳榔(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蘇湯不拘時(shí)送下。
(薛氏)加減金匱腎氣丸:方在補(bǔ)陣。治脾腎陽虛,不能制水,為腫為脹。
《濟(jì)生》實(shí)脾散:治陰水發(fā)腫,宜先實(shí)脾土。
附子(制) 炮干姜 濃樸 木香 大腹皮 草果仁 木瓜(各錢半) 甘草(炙,五分)水二鐘,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shí)服。
(嚴(yán)氏)實(shí)脾散:
即前方加白術(shù)、茯苓。
《簡易》腹脹方:
凡肚腹脹滿不能用藥者,以獨(dú)蒜煨熟去皮,綿裹納下部中,冷即易之。又治關(guān)格脹滿,大小便不通,亦用上法,氣立通。又方∶用生姜如指大一塊,煨熟,以綿裹乘熱納下部中,冷即易之。
丁香(半兩) 良姜(二兩) 茴香(炒) 甘草(各兩半)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不拘時(shí)沸湯點(diǎn)服。
勝金散:治卒心痛。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陳皮湯送下。
《良方》鐵刷散:治心脾積痛,婦人血?dú)獯掏,酒病惡心,腸滑泄瀉。
良姜(炒,二兩) 茴香(炒七錢) 蒼術(shù)(制) 甘草(炙,各二兩八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姜、鹽湯調(diào)下。
《局方》蟠蔥散:治男婦脾胃虛冷,滯氣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膀胱小腸寒疝氣疝,及婦人血?dú)獯掏础?/p>
蒼術(shù)(米泔浸,切) 炙甘草(各八錢) 三棱(煨) 蓬術(shù)(煨) 茯苓 青皮(各六錢) 丁皮砂仁(去殼) 檳榔(各四錢) 延胡索(三錢) 干姜(炒) 肉桂(各二錢)
上每服五錢,水一盞,入連根蔥白一莖,煎七分,空心熱服;或?yàn)槟,用蔥湯調(diào)服二、三錢。
《寶鑒》沉香桂附丸:治中氣虛寒,飲食不美,陰盛陽虛,臟腑積冷,心腹疼痛,脅肋膨脹,腹中雷鳴,便利無度,面色不澤,手足厥冷,及下焦陽虛,疝氣疼痛不可忍,腰屈不能伸,喜熱熨稍緩等證。
附子(炮,去皮臍) 川烏(制同) 沉香 肉桂 干姜(炮) 良姜(炮) 茴香(炒) 吳茱萸(泡,各一兩)
上為末,醋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二服。忌生冷。
椒附丸:治小腸虛冷,小腹痛,小便頻而清白。
椒紅(炒) 附子(炮) 龍骨 桑螵蛸(炙) 山茱萸 鹿茸(酒蒸,焙,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鹽湯下。
大沉香丸:治寒氣攻沖,心腹刺痛,亦治卒暴心痛。
沉香 干姜(炮) 姜黃 桂心 檀香(各二兩) 甘松(洗,焙) 白芷 天臺(tái)烏藥 甘草(各半斤) 香附(一斤) 白豆蔻(三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xì)嚼,生姜湯下,不拘時(shí)。
《辯疑》桂附二陳湯:治寒瘧寒多熱少,腰足厥冷。
附子(炮) 肉桂 半夏(制) 白茯苓 陳皮 炙甘草上 咀。每服五、六錢,水一鐘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扶陽助胃湯:羅謙甫治崔運(yùn)使長男云卿,年二十五,體肥養(yǎng)濃,常食涼物寒藥,以致秋間瘧發(fā),復(fù)用水吞砒石等藥,反增吐瀉,中氣愈虛,延至次年四月,復(fù)因勞怒,前證大作。
診其脈得弦細(xì)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黃,食少痞悶嘔酸,氣促汗出。予思《內(nèi)經(jīng)》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 。又曰∶寒氣客于腸胃之間,則卒然而痛。非大熱之劑不能愈,遂制此方。
附子(炮,去皮臍,二錢) 干姜(炮,錢半) 草豆蔻 益智仁 揀參 甘草(炙) 官桂 白芍藥(各一錢) 吳茱萸 陳皮 白術(shù)(各五分)
上 咀。水二盞,棗二枚,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溫服。三服后,大勢去,痛減半。至秋灸中脘以助胃氣,次灸氣海百余壯,生發(fā)元?dú)狻C髂陱?fù)灸三里二七壯,亦助胃氣,引氣下行。仍慎加調(diào)攝,一年而平復(fù)。
五味沉附湯:治虛寒無陽,胃弱干嘔。
熟附子 干姜(炮,各一錢) 白術(shù) 炙甘草(各錢半) 沉香(五分)水盞半,姜五斤,煎七分,食前服。
二味沉附湯 治瘴疾上熱下寒,腿足寒厥。
沉香(磨汁) 附子(制,各三錢)水一鐘半,生姜三片,煎八分,去 ,入沉香汁放冷服。此藥主上熱下寒!度吩啤贸了嬲F角沉香,其味甘辛者,為美;辛辣者,性熱。附子降氣斂陽。治陰毒冷瘴,只一服而回生起死,真可以奪化功。
《濟(jì)生》七棗湯:治瘴瘧,或因感冒風(fēng)寒,或者五臟氣虛,陰陽相搏,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皆可服。
大附子(一枚,制,分四服。又方∶用川烏代附子,以水調(diào)陳壁土為糊,浸泡七次)水二鐘,姜七片,棗七枚,煎一鐘,當(dāng)發(fā)日早晨空心溫服,仍吃棗子三、五枚,忌如常。
冷湯:治瘴毒內(nèi)寒外熱,咽嗌間煩躁不解。
人參(半兩) 大附子(一錢) 甘草(炙,三寸) 淡竹葉(十四片) 大棗(五枚)水煎,溫服,或冷服。甚者,宜倍用人參、附子,不可拘此常數(shù)。
生姜煎:治瘴如瘧,憎寒壯熱。
老生姜(一大塊,打破,濕紙包,煨熟)
上用水一鐘,煎半鐘,熱服取微汗芎附散:治五種痛痹,自腿臂間發(fā)作不定者。
小川芎 附子(炮,去皮) 黃 防風(fēng) 白術(shù) 當(dāng)歸(酒洗) 熟地 桂心 甘草 柴胡(等分)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空心服。
《局方》參附滲濕湯:治坐臥濕地,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guān)節(jié)疼痛,發(fā)熱惡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附子(炮) 干姜(炮) 桂枝 芍藥(等分)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shí)服。
七味滲濕湯:方在和陣。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小便赤澀,大便溏泄。
熨背散:治胸痹心背疼痛氣悶。
烏頭 細(xì)辛 附子 羌活 川椒 桂心(各一兩) 川芎(一兩二錢)
上為末,以少醋拌勻,或炒熱,或用帛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乃止。忌生冷如常服。按∶此方當(dāng)用氣,惟諸辛香者佳,附子似不必用。
溫中法曲丸:治脾痹發(fā)咳嘔汁。
法曲(炒) 枳實(shí)(面炒) 白茯苓 吳茱萸(湯浸,炒) 桂心 濃樸(姜制) 當(dāng)歸 甘草(炙,各三兩) 人參 麥冬 干姜(炮) 細(xì)辛 附子(炮) 桔梗(炒,各一兩) 麥芽(微炒,五合)
上為細(xì)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熟水下,日三。
(丹溪)龍虎丹:治走注疼痛,或麻木不仁,或半身疼痛。
草烏 蒼術(shù) 白芷(各一兩)
上為末,水拌發(fā)熱過,再入乳香二錢,當(dāng)歸、牛膝各半兩,酒糊丸,彈子大。酒化下。
活絡(luò)丹:方在和陣。治中風(fēng)手足不用,日久不愈,經(jīng)絡(luò)中有濕痰死血者。
《濟(jì)生》二至丸:治老人虛弱,腎氣虛損,腰痛不可屈伸。
附子(炮,去皮臍) 桂心 杜仲(制) 補(bǔ)骨脂(炒,各一兩) 鹿角霜 鹿角(鎊) 鹿茸(酒炙) 青鹽(另研,各半兩)
上為末,酒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胡桃肉細(xì)嚼,鹽湯或鹽酒送下。如畏熱藥者,去附子,加肉蓯蓉。
《三因》腎著湯:治腎虛身重,腰冷如在水中,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腰下重痛如帶五千錢。
茯苓 白術(shù)(各四兩) 炙甘草 干姜(炮,各二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空心冷服。一方用姜四兩,術(shù)二兩;《良方》每服有杏仁五分,治妊娠腳腫。
(韓氏)茵陳附子湯:治發(fā)黃,服四逆湯,身冷汗不止者。
附子(二個(gè),各作八片) 干姜(炮,二兩半) 茵陳(一兩半)
上用水煎,分作三服。
(韓氏)小茵陳湯:治發(fā)黃,脈沉細(xì),四肢及遍身冷。
附子(一個(gè),炮作八片) 炙甘草(一兩) 茵陳(二兩)
上用水二升,煮一升,分作三服。
(韓氏)茵陳橘皮湯:治身黃,脈沉細(xì)數(shù),熱而手足寒,喘、嘔、煩躁不渴者。
茵陳 橘皮 生姜(各一兩) 白術(shù)(二錢半) 半夏 茯苓(各五錢)
上用水四升,煮取二升,放溫,分作四服。
五鬲散:方在和陣。治五鬲、五噎。
十鬲散:方在和陣。治十般鬲?dú)狻?/p>
五噎散:方在和陣。治諸氣結(jié)聚,胸膈痞悶,痰逆惡心,飲食不進(jìn)。
《良方》白術(shù)圣散子:治一切瀉痢久不瘥,并婦人產(chǎn)后痢疾。
白術(shù) 砂仁 當(dāng)歸 肉豆蔻 干姜(炮) 陳皮 炙甘草 石榴皮 訶子 芍藥(炒,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鐘半,入乳香一豆大,煎八分,食前服。
(仲景)吳茱萸湯:嘔而胸滿,干嘔吐涎沫,頭痛,及食谷欲嘔者,此方主之。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枚,擘)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良方》吳茱萸湯:治冒暑伏熱,腹痛瀉痢,或飲食過度,霍亂吐瀉,或食冷冒寒,或忍饑大怒,或因舟車傷動(dòng)胃氣,令人吐瀉并作,轉(zhuǎn)筋逆冷等證,遲則不救。
吳茱萸 木瓜 食鹽(各半兩)
上同炒令焦,先用瓷瓶盛水三升,煮百沸入藥,煎至二升以下,傾一盞,或冷或熱,隨病患之便服之。若卒無前藥,止用鹽一撮,醋一盞,同煎八分,溫服;螓}、梅咸酸等物皆可用。
吳茱萸散:治腸痹寒濕內(nèi)聚,腹痛滿氣急,大便飧泄。
炮干姜 炙甘草 吳茱萸 肉豆蔻(面裹煨) 砂仁 神曲(炒,各一錢) 白術(shù) 濃樸(姜制) 陳皮(各二錢) 一方有良姜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diào)下。
(海藏)吳茱萸丸:治下痢臟腑不調(diào),脹滿腹痛,水谷不化,怠惰嗜臥,時(shí)時(shí)下痢,乃陰濕證也。
吳茱萸(兩半,湯洗,炒) 神曲(炒,五兩) 白術(shù)(炒,四兩) 肉桂 干姜(炮,各二兩半) 川椒(去目,炒,一兩)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米飲下三、五十丸,食前服。
(楊氏)八味湯:治脾胃虛寒,氣滯不行,心腹刺痛,臟腑虛滑。
人參 當(dāng)歸 炮姜 吳茱萸(湯泡七次) 肉桂 丁香 木香 陳皮(各一錢)
上 咀。水一鐘半,煎七分,溫服無時(shí)。按∶此湯味太剛烈,當(dāng)加炙甘草方妙。
(仲景)真武湯:治少陰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
茯苓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白術(shù)(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切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xì)辛、干姜各一兩;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良方》九寶丹:調(diào)理脾胃,止泄瀉。
人參 白術(shù)(炒) 茯苓 炙甘草 干姜(炮) 木香 藿香(去土) 訶子(去核) 肉豆蔻(面炒,各一錢)水一鐘半,加姜煎,食遠(yuǎn)服。
《濟(jì)生》四柱散:治本元?dú)馓,真陽耗散,臍腹冷痛,泄瀉不止。
人參 附子(炮) 白茯苓 木香(各一兩)
上 咀,每服五、七錢,水一鐘半,煨姜五片,鹽少許,食遠(yuǎn)煎服;共恢,加肉豆蔻、訶子,名六桂散;《活人》有白術(shù),無訶子。
(仲景)白通湯:治少陰病下利。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即于前方加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治少陰下利,無脈,干嘔而煩者。服湯后,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仲景)桃花湯:治少陰傷寒,下利便膿血。
赤石脂(一斤,一半篩末,一半全用)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所篩赤石脂細(xì)末方寸匕,攪勻服之,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潔古)漿水散:治暴瀉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者,甚者加吐,即為急證。
半夏(一兩,制) 附子(制) 炮姜 肉桂 甘草(各五錢) 良姜(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漿水一鐘半,煎至半鐘,熱服。
《澹寮》附子茴香散:治氣虛積冷,心腹絞痛,泄瀉食少。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炙甘草(各七分) 附子(制) 炮姜(各五分) 茴香 肉豆蔻(各四分) 木香(三分) 丁香(五粒)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yuǎn)服。
《本事》五味子散:治腎泄,在侵晨及五更作瀉,飲食不進(jìn),不時(shí)去后。
五味子(炒,二兩) 吳茱萸(炒,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diào)下。為丸尤效。
《本事》二神丸:治脾胃虛寒,不思飲食,泄瀉不止。
肉豆蔻(生用,二兩) 破故紙(炒,四兩)
上為末,用大肥棗四十九枚,入生姜片四兩同煮,以棗爛為度,去姜,取棗肉搗藥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湯下。
(薛氏)四神丸:治脾腎虛寒,大便不實(shí),飲食不思,及泄痢腹痛等癥。
破故(炒,四兩) 肉豆蔻(面煨) 五味子(各二兩) 吳茱萸(湯浸,炒,一兩)
上為末,用大棗百枚,同姜八兩煮爛,取肉搗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按∶此丸不宜用棗,但以姜汁煮面糊為丸更佳。
《澹寮》四神丸:治脾腎泄,清晨溏瀉。
破故(炒,四兩) 肉豆蔻(二兩) 木香(半兩) 小茴香(炒,一兩)
上為末,姜煮棗肉為丸,桐子大。白湯送下。
《醫(yī)林》四神丸:治寒疝脹痛不已。
蓽澄茄 木香(各半兩) 吳茱萸(半酒浸,半醋浸) 香附(各一兩)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鹽湯或乳香蔥湯任下。
《集要》四神丸 方在補(bǔ)陣。治小便頻數(shù)不禁。
五味子丸:治下元虛寒,火不生土,以致命門不暖,關(guān)門不閉,名曰腎泄,亦名脾腎泄。
人參 白術(shù)(炒) 北五味子(炒) 破故(炒,各三兩) 山藥(炒) 白茯苓(各兩半) 吳茱萸(湯泡,炒) 川巴戟(去心,炒) 肉果(面煨,各一兩) 龍骨( ,五錢)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余丸,食前白湯或米湯任下。
《得效》蓽茇丸:治滑泄中寒者宜之。
蓽茇 川姜(炮) 丁香(不見火) 附子(炮,去皮臍) 良姜 胡椒 吳茱萸(湯浸,炒,各一兩) 山茱萸 草豆蔻(去皮,各半兩)煮棗肉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前陳米飲下,日三服。
《局方》肉豆蔻丸:治脾胃虛弱,脹滿,水谷不消,臟腑滑泄。
肉豆蔻(面煨) 蒼術(shù)(制) 干姜(炮) 濃樸(制) 陳皮(各四兩) 炙甘草 茴香(炒) 肉桂川烏(炮,去皮臍) 訶子肉(各二兩)
上用湯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白滾湯下。
(陳氏)肉豆蔻丸:方在小兒。治腸滑瀉痢。
《濟(jì)生》訶梨勒丸:治大腸虛冷,泄瀉不止,腹脅引痛,飲食不化。
訶梨勒(面裹煨) 附子(炮) 肉豆蔻(面裹煨) 木香 吳茱萸(湯泡,炒) 龍骨(生用)白茯苓(去皮) 蓽茇(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生姜汁煮面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良方》濃樸丸:治寒中洞泄,實(shí)滯脹滿等證。
濃樸(炒) 干姜(炒,等分)
上水拌炒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百一》縮脾丸:治滑泄不禁。
白術(shù)(炒) 濃樸(姜炒) 赤石脂 肉豆蔻(面煨) 干姜(炒,各一兩) 附子(制) 蓽茇神曲(炒,各五錢)
上為細(xì)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三因》桂香丸:治臟腑虛寒,為風(fēng)寒所搏,冷滑注下不禁,危篤者累效。
附子 肉豆蔻(面煨) 白茯苓(各一兩) 桂心 干姜(炒) 木香(各半兩) 丁香(二錢半)
上為末,面糊丸,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五、七十丸。
《寶鑒》陳曲丸:磨積,止瀉痢,治腹中冷痛。
陳曲(一兩半) 人參 白術(shù)(炒) 當(dāng)歸(炒) 干姜 肉桂 甘草(炙) 濃樸(制,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淡醋湯任下,日二服。
(楊氏)萆 厘清飲: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或服寒涼刮藥過多,小便白濁,頻數(shù)無度,澄如膏糊等證。
益智仁 川萆 石菖蒲 烏藥(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六錢,水一鐘,入鹽一捻,煎七分,食前溫服。一方加茯苓、甘草。
益志湯:治腎經(jīng)虧損,遺精白濁,四肢煩倦,時(shí)發(fā)蒸熱等證。
鹿茸(酥炙) 巴戟肉 枸杞子 熟地黃 蓯蓉(酒浸) 牛膝(酒浸) 附子(炮,去皮臍)桂心(不見火) 山茱萸 白芍藥 炙甘草 防風(fēng)(各等分)
上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五分,鹽少許同煎,空心服。
《局方》安腎丸:治腎經(jīng)積冷,下元衰憊,目暗耳鳴,四肢無力,夜夢(mèng)遺精,小便頻數(shù),臍腹撮痛,食少體瘦,神困健忘。常服壯元陽,益腎水。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 川烏(炮,去皮臍,各一斤) 白術(shù) 山藥 茯苓 肉蓯蓉(酒浸,炙) 巴戟(去心) 破故(炒) 萆 桃仁(面炒) 石斛(炙) 白蒺藜(炒去刺,各三斤)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疝氣,茴香湯下。《三因》安腎丸無茯苓、肉桂二味。
小安腎丸:治腎氣虛乏,下元冷憊,夜多漩溺,體瘦神倦,腰膝沉重,泄瀉腸鳴,眼目昏暗,牙齒蛀痛。
川楝子(一斤,用香附子、川烏各一斤,加鹽四兩,水四升同煮,候干去香附、川烏不用,取川楝切焙) 小茴(十一兩) 熟地(八兩) 川椒(四兩,去閉口者,微炒出汗)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臨臥,鹽湯或酒任下。
(西蜀)石刻安腎丸:治真氣虛憊,腳膝軟弱,夜夢(mèng)遺精,小便滑數(shù)。
附子(制) 肉桂 川烏(制) 川椒(去目,微炒出汗) 菟絲(制) 巴戟(制) 破故(酒炒) 赤石脂( ) 遠(yuǎn)志(制) 茯神 茯苓 蒼術(shù)(米泔浸炒) 山茱萸 杜仲(制) 石斛胡蘆巴(炒) 柏子仁 韭子(微炒) 小茴(酒炒) 肉蓯蓉(酒浸) 川楝子(酒蒸,去核,各二兩) 鹿茸(制,一兩) 青鹽(四錢) 山藥(四兩,作糊)
上為末,酒煮山藥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鹽湯或白湯下。
《元戎》小已寒丸:一名強(qiáng)中丸。治脾胃積冷中寒,洞泄倦怠,不思飲食。進(jìn)食,止自汗,濃腸胃。見《肘后》,甚驗(yàn)。
艾葉(四兩) 蒼術(shù)(一兩,炒) 吳茱萸(炒) 陳皮(炒,各二兩)
上用米醋二升浸一宿,漉出曝干,再于原醋內(nèi)拌勻,炒令紫色,焙干為末,稀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米湯、白湯任下。
《局方》大已寒丸:治臟腑虛寒,心腹 痛,腸鳴泄瀉,自利自汗,米谷不化,手足厥冷,陰盛陽衰等證。
蓽茇 肉桂(各四兩) 干姜(炮) 良姜(各六兩)水煮面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元戎》大已寒丸:治諸沉寒冷秘等證。
吳茱萸 官桂 干姜 良姜 烏頭 附子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日二服。無所忌。
(海藏)巳寒丸:此丸不僭上而陽生于下。治陰證服四逆輩,胸中發(fā)躁而渴者,或數(shù)日大便秘,小便赤澀,服此丸,上不燥,大小便自利。
肉桂 附子(炮) 烏頭(炮) 良姜 干姜 芍藥 茴香(各等分)
上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招臏厮挛、七十丸,或八、九十丸,食前亦可。酒醋糊丸亦可。海藏云∶已寒上五味雖熱,以芍藥、茴香潤劑引而下之,陰得陽而化,故大小便自通,如得春和之陽,冰自消矣。
十補(bǔ)丸:治腎臟虛冷,面黑足寒,耳聾膝軟,小便不利等證。
附子(炮) 五味(各二兩) 山藥 山茱萸 丹皮 桂心 鹿茸(制) 茯苓 澤瀉(各一兩)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鹽湯下。
《百選》十補(bǔ)丸:治小腸寒疝。
附子(一大枚,制) 胡蘆巴 木香 巴戟天 川楝肉 玄胡索 官桂 蓽澄茄 大茴香破故紙(炒,各一兩)
《集成》神應(yīng)散:治寒疝諸疝,心腹痛不可忍,散氣開郁。
玄胡索 胡椒 小茴香(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diào)下。
《金匱》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治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
當(dāng)歸(三兩) 生姜(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術(shù)一兩。如加生姜,亦須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丹溪)腎氣丸:治諸疝痛。
小茴香(炒) 破故紙(炒) 吳茱萸(鹽炒,各五錢) 胡蘆巴(七錢半) 木香(三錢半)
上為末,蘿卜汁丸,桐子大。鹽湯下五、七十丸。
《百選》胡蘆巴丸:治小腸氣 蟠腸氣,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jié)繞臍攻刺,嘔吐者。
胡蘆巴(炒,一斤) 大巴戟(炒) 川烏(炮,去皮,各六兩) 川楝子(炒,十八兩) 茴香(二十兩) 吳茱萸(湯浸七次,炒,十兩)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溫酒下。
(東垣)丁香楝實(shí)丸:治寒疝氣血留滯。
當(dāng)歸(酒洗) 附子(炮) 川楝肉 茴香(各一兩)
以上 咀,用好酒三升同煮,酒盡焙干為末,每藥末一兩,入沒藥,丁香、木香(各五分) 全蝎(十三個(gè)) 玄胡索(五錢)。
上俱為末,拌勻,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加至百丸,空心溫酒送下。
苦楝丸:治奔豚小腹痛,神效。
川苦楝子 茴香(各二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上三味,用酒三升,同煮盡為度,焙干為末,每藥末一兩,入玄胡索(二錢,一作五錢)全蝎(十八個(gè),炒) 丁香(十八粒。)俱為末,和勻,酒糊丸,桐子大。溫酒下五十丸,空心服。如痛甚,煎當(dāng)歸酒下。
《良方》三層茴香丸:治腎與膀胱俱虛,邪氣搏結(jié)不散,遂成寒疝,臍腹疼痛,陰丸偏大,膚囊壅腫,有妨行步,或瘙癢不止,時(shí)出黃水,浸成瘡瘍,或長怪肉,或外腎腫脹,冷硬如石,日以漸大,須溫導(dǎo)陽氣,漸退寒邪,補(bǔ)虛消疝,暖養(yǎng)腎經(jīng)。凡一應(yīng)小腸氣寒疝之疾,久新不過三料。
第一料∶舶上茴香(用鹽半兩,同炒焦黃,和鹽秤用一兩,連下共重四兩) 川楝子(炮,去核)沙參(洗) 木香(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日三服。小病一料可安,病深者,一料才盡,便可用第二料。
第二料∶如前方加蓽茇(一兩) 檳榔(五錢)
上六味,共重五兩半,根據(jù)前糊丸,服如前。若未愈,再服第三料第三料∶如前方加白茯苓(佳者,四兩) 附子(炮,去皮臍,或五錢或一兩)
上八味,共重十兩,丸服如前,漸加至三、四十丸。凡小腸氣頻發(fā)及三十年者,或大如栲栳者,皆可消散,神效。
奪命丹:治遠(yuǎn)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痛,臍下脹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陰間濕癢等證。
吳茱萸(揀凈,一斤,分四分用,酒、醋、鹽湯、童便各浸一宿,焙干) 澤瀉(凈片,二兩,酒浸一宿)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鹽酒或鹽湯下。
《良方》奪命丹:方在婦人。治瘀血入胞,脹滿難下。
(萬氏)奪命丹:方在痘疹。治痘瘡倒陷,解毒發(fā)痘。
《外科》奪命丹:方在外科。治疔瘡發(fā)背,惡毒惡證,有奪命之功。
《局方》二氣丹:治虛寒積冷,小便不禁,老人虛人尺脈微弱患此者。
硫黃(制,研細(xì)) 肉桂(各二錢半) 干姜(炮) 朱砂(研為衣,各二錢) 附子(制,半兩)
上以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鹽湯下。
《局方》半硫丸:治高年冷秘虛秘,及 癖冷氣!逗喴住吩弧么藵檮┮病
半夏(湯泡七次,焙干為末) 硫黃(明凈者,研極細(xì),用柳木槌子殺過)
上等分,以生姜汁打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用無灰酒或生姜湯任下。
養(yǎng)正丹:治上盛下虛眩運(yùn),此藥升降陰陽,及咳逆翻胃,霍亂吐瀉,中風(fēng)涎潮,不省人事,傷寒陰盛,唇青自汗。
硫黃(為末) 黑錫(熔凈) 水銀 朱砂(研,各一兩)
上將錫熔化,入硫末,漸入漸攪為末,再入水銀同擂。如硬,再于火上微 ,又擂勻放冷,研極細(xì)末,糯米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局方》黑錫丹:治痰氣壅塞,上盛下虛,腎水虧竭,心火炎盛,或一應(yīng)下虛陰寒,真頭痛等證,及婦人血海久冷無子,赤白帶下。
黑錫(去滓,二兩,炒末) 硫黃(二兩) 肉桂(五錢) 附子(炮) 木香 沉香 舶茴香 故紙陽起石(水飛) 葫蘆巴(酒浸炒) 肉豆蔻(面裹煨) 金鈴子(蒸,去皮核,各一兩)
上用新鐵銚將錫化開,下硫黃末,提起,以木杵擂極細(xì),放地上退火毒,同余藥研一日,至黑光色為度,酒糊丸,桐子大,陰干入布袋內(nèi)擦令光瑩,每服四十丸,空心姜鹽湯下,女人艾棗湯下。
《局方》紅丸子:和脾胃,消宿食,去膨脹,治大人小兒脾胃之證,極有神效。
京三棱(浸軟切片) 蓬術(shù)(煨) 青皮 橘紅(各五斤) 干姜(炮) 胡椒(各三斤)
上為末,用醋糊丸,桐子大,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湯送下。小兒臨時(shí)加減與服丸,治飲食所傷,中脘痞滿,服之應(yīng)手而愈。妊婦惡阻嘔吐,全不納食,百藥不治者,惟此最妙,可佐二陳湯服之。但人疑其墮胎,必不信服,每易名用之,時(shí)有神效;但恐妊婦偶爾損動(dòng),未免歸咎此藥,是當(dāng)酌而防之。
椒囊法:辟一切瘴疾時(shí)氣,風(fēng)寒時(shí)氣。
紅川椒(去閉口者)以絳紗囊貯椒兩許,懸佩身傍近里衣處,則一切邪氣不能侵犯。
椒紅丸:治元臟傷憊,目暗耳聾。服此百日,覺身輕少睡足有力,是其效也;服及三年,心智爽悟,目明倍常,面色紅悅,須發(fā)光黑。
川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搗取紅一斤) 生地黃(搗自然汁,熬取濃汁,一升)
上將生地汁熬至稀稠得所,和椒末搗丸,梧子大。每空心溫酒下三、四十丸。合藥時(shí),勿令婦人雞犬見。有詩曰∶其椒應(yīng)五行,其仁通六義。欲知先有功,夜間無夢(mèng)寐。四時(shí)去煩勞,五臟調(diào)元?dú)猓髂垦惶,身輕心健記。別更有異能,三年精自秘,回老返嬰童,康強(qiáng)不思睡,九蟲頓消亡,三尸自逃避。若能久餌之,神仙應(yīng)可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