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氏云∶小兒痢疾,皆因飲食無(wú)節(jié),或餐果食肉,不知厭足,乃脾胃尚弱,不能克化,停積于臟,故成痢也,熱搏則赤。風(fēng)寒之氣入于腸胃,致令津液凝滯則成白。痢或夾青者,有驚積,或如魚腦肚中疼甚者,大抵八痢,但冷熱赤白,藥性雖有不同,治法不相遠(yuǎn)矣。又有赤白相雜者,當(dāng)先去其熱積,須用大黃、枳實(shí)、樸硝之類,以去其熱毒,然后黃連、黃芩、黃柏解其熱,痢自止,疼自定,此妙法也。如痢不止,則用地榆熟艾等劑調(diào)理,自然平復(fù)。脾虛者,不可輕用罌粟澀滯等劑,必致危困,須用沒(méi)石子、黃連、阿膠、地榆以止之,方為盡善,其枳殼、芍藥皆要藥也。噤口痢不能食者,石蓮散主之,香脯散亦可。冷痢如豆汁,肚疼者,胃風(fēng)湯主之。脾毒痢,臟熱,當(dāng)服香連丸、黃連香薷散去桂、五苓散(驚)、茅花湯,當(dāng)歸、芍藥、枳殼、地榆、川芎等劑,先與解毒退熱,卻與開胃進(jìn)食,分利水谷,寬腸定痛,先與水浸丹、《局方》敗毒散(痘初熱)、地榆飲、寬腸枳殼散。有熱而痢不止者,三黃熟艾湯主之。積滯不通者,神芎丸亦可用。熱甚煩躁者,黃連解毒湯解之(煩躁),潑火散亦效!苍吵喟字,世人莫不曰赤為陽(yáng)為熱,白為陰為冷,或曰無(wú)積不成痢。至于調(diào)治,若以冷熱之劑互進(jìn),或投去積之藥,必難取效,不究其原,何由可療。且四時(shí)八風(fēng)之中人,五運(yùn)六氣之相勝,夏秋人多痢疾,《內(nèi)經(jīng)》曰∶春傷于風(fēng),夏生飧泄。《至真要大論》曰∶少陽(yáng)在泉,火yin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其可拘于無(wú)積不成痢之說(shuō),若專以積為論,豈一歲之中,獨(dú)于夏秋人皆有積,春冬不然。蓋風(fēng)邪入胃,木能勝土,不為暴下,則成痢疾赤白交雜,此為陰陽(yáng)不分,法當(dāng)分正陰陽(yáng),五苓散以導(dǎo)其逆,理中湯以溫其胃,使色歸一,然后施治。若一分之后,仍赤白同下,則當(dāng)究其所患之因,若先白后赤,乃內(nèi)傷生冷,失于蓋覆,由元?dú)飧杏谑顭,治法先救其里,次解暑毒。若先赤后白,乃先傷熱而后失蓋感冷,先宜解熱,后治其痢。有夾熱而痢者,則下純鮮血,此風(fēng)能動(dòng)血,宜冷服黃連香薷散(吐瀉)川草散、及當(dāng)歸散(潮熱)加醋炒蒸柏葉,水姜煎服,或羌活散加三和湯,水姜倉(cāng)米煎。
有挾冷而痢者,則下純白凍,或白上有粉紅色,或似豬肝瘀血,皆為陰證,蓋血得寒則凝澀故也,先用 咀五苓散加守中湯(瀉)煎投,次以附子理中湯帶涼服,或固真湯(慢驚)。倘不辨其虛實(shí)冷熱,妄行施治,必致脾胃愈虛,不能乳食,成噤口痢者則難療矣。又有里急后重,蓋里急為陽(yáng),后重為陰,未圊前腹痛為里急,已圊后腹痛為后重,故里急者大腸澀也,先以大順飲加寬氣飲(急驚)和解,及羌活散水姜倉(cāng)米煎服,次下寬腸丸。后重為氣虛,用 咀五苓散加人參、水姜煎服,并投香連丸。若二證俱作,前二丸子并進(jìn),或雙金飲、金粟丸亦佳。然瀉痢二字,自是兩證,糞夾水,來(lái)多而順者曰瀉,帶血凍白凍,來(lái)三五點(diǎn)而痛者曰痢,輕重陰陽(yáng),于此而分,斯為治法。有膿血交雜,經(jīng)久不止,晝輕夜重,或晝夜頻數(shù),食減痛多,并用萬(wàn)金散、神效散、主之。有五色痢者,乃因五臟蘊(yùn)熱,日久不散,故有是證,蓋五臟受熱,榮衛(wèi)不調(diào),五谷不化,熏腐臟腑,神氣昏沉,此候已危,最苦是腹中刺痛,兒小者無(wú)治法,蓋五色者,乃五臟之色皆見于外,兒大者可用《局方》三神丸,或小來(lái)復(fù)丹以五苓散送下,或者可療,若投藥如故,不可為也。又有風(fēng)痢,多是黃褐色,與疳瀉頗同,但不臭為異耳,此風(fēng)毒停滯于脾,宜去脾經(jīng)風(fēng)毒,瀉黃散主之,若見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少,澀痛熱并作,唇裂眼赤,氣促心煩,坐臥不安,狂渴飲水,谷道傾陷,時(shí)復(fù)面容如妝,飲食不進(jìn)者難治!惭Α冲X仲陽(yáng)云∶瀉痢黃赤黑,皆熱也。瀉痢青白,米谷不化,皆冷也。東垣云∶白者濕熱傷于氣分,赤者濕熱傷于血分,赤白相雜,氣血俱傷也。海藏用四君、芎、歸治虛弱之痢,四君、干姜治虛寒之痢。愚嘗治手足指熱飲冷者,為實(shí)熱,用香連丸。手足指冷凍飲料熱者,為虛寒,用異功散送香連丸。若兼體重肢痛,濕熱傷脾也,用升陽(yáng)益胃湯。小便不利,陰陽(yáng)不分也,用五苓散。若濕熱退而久痢不愈者,脾氣下陷也,用補(bǔ)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瀉痢兼嘔,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虛寒也,用異功散加炮姜、木香;蜃兌鵀榀懻撸慰似⒁,用六君、升麻、柴胡、釣藤鉤。若積滯已去,痢仍不止者,脾氣虛也,用四君子送下香連丸。若因乳母膏粱濃味,六yin七情,致兒為患者,當(dāng)各推其因,仍兼治其母,并參冷熱瀉及積滯腹痛等證覽之。
羌活散 治傷風(fēng)時(shí)氣,頭痛發(fā)熱,身體煩疼,痰壅咳嗽,失音鼻塞聲重。及解時(shí)行下痢赤白。
人參(去蘆) 羌活 赤茯苓(去皮) 柴胡(去蘆) 前胡(去蘆) 川芎 獨(dú)活 桔梗(銼炒)枳殼(去瓤,麩炒微黃色) 蒼術(shù)(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干,銼片,炒至微黃色) 甘草(各一兩)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薄荷三葉,煎七分,無(wú)時(shí)溫服。發(fā)散風(fēng)邪,入蔥白同煎。痢證,姜、倉(cāng)米煎。
〔湯〕治痢之法,若欲取積,只用《官局》進(jìn)食丸(痞)甚穩(wěn),雖取積,又能治痢,萬(wàn)無(wú)一失。積以下,急以四君子湯加豆蔻、訶子補(bǔ)之,次服濃腸香連丸得效。
〔丹〕治小兒痢疾。
黃連 黃芩 大黃 甘草上煎服。赤痢,加紅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治小兒赤白痢,多體弱不堪下,大困重者。麻子一合炒令香熟,為末,每服一錢匕,蜜漿水和服,效。
水浸丹 治瀉痢,先鋒之藥。
黃丹(研細(xì),一兩) 巴豆(大者、二十五個(gè),去皮膜研細(xì)、出油;螯S丹二兩半)
上研勻,用黃蠟半兩,熔作汁拌勻,量大小旋丸,水浸,吞下。湯使更臨病隨意用。一方,黃丹一兩,巴豆四十九粒,乳香二錢,麻油二錢,蠟半兩熔汁和丸,名頓止丹。又,冷證,加木香二錢半。
寬腸丸 治痢后里急,大腑閉澀不通。
枳殼(水浸,去穣,銼片,麥麩、炒微黃,仍用清油浸透,一兩、焙干五錢) 麻仁(去殼) 木通(去皮節(jié)) 大黃(半生半炮) 檳榔 大腹皮(凈洗,焙干。各二錢半)
上,除麻仁用乳缽極細(xì)杵,外五味,檳榔不過(guò)火,余焙,同研成末,入乳缽中與麻仁再杵勻,煉蜜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仍以枳殼、甘草煎湯,空心送下。一二歲嬰孩,溫蜜湯下。
海藏治赤痢用四君子加赤芍藥、當(dāng)歸,入粟米少許同煎。
黃連解毒湯 治時(shí)疾三日,已汗解,苦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cuò)語(yǔ)不得臥,亦治熱痢。
黃連(三錢) 黃柏(半兩) 梔子(四個(gè),擘) 黃芩(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
潑火散 治中暑煩躁,發(fā)渴口干,及治血痢。
青皮(去白) 赤芍藥 黃連(去須) 地榆(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冷水調(diào)下。如蓄熱而氣血妄行,加甘草。
芍藥柏皮丸 治一切惡痢,窘痛膿血。
芍藥 黃柏(各一兩) 當(dāng)歸 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熟水下。加枳殼。
寬腸枳殼散 順氣止痢。
甘草(六錢,炙) 枳殼(去穣、炒,二兩四錢)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diǎn)服。
三黃熟艾湯 治積,臟腑下痢赤白,及治傷寒四五日而大下熱痢,服諸藥多不止,宜服之。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七錢半) 熟艾(半雞子大)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地榆散 治瀉痢血痢。
地榆 訶子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鹽米湯調(diào)下。有熱,加黃芩。
又方地榆 訶子 濃樸(姜制。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姜棗煎服。
地榆飲 治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并。
地榆 甘草 芍藥 枳殼(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白水煎。加黃連妙。
又方地榆 烏梅 柏皮 甘草 當(dāng)歸(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煎服。
川草散 治腹痛下痢赤白,不拘遠(yuǎn)近。
川芎 白芷 甘草(半生半炙。各七錢) 赤芍 當(dāng)歸(酒洗) 凈黃連(各五錢)
上,銼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白痢,白姜湯調(diào)。赤痢,甘草湯調(diào)。赤白痢,溫米清湯調(diào)。并空心服。
治熱痢備急方用井花水調(diào)臘茶蜜,磨生姜,渴則飲之。
《本事》治小兒赤痢。
搗青藍(lán)汁二升,分四服。(《圣惠方》治小兒中蠱下血)
治小兒屎血。
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歲兒一日服令盡。
錢氏黃柏丸 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柏(去皮,半兩) 赤芍藥(四錢)
上為末,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量?jī)杭訙p。
梔子丸 治少小熱痢不止。
梔子(七枚) 黃柏(三分) 黃連(五分) 礬石(四分) 大棗(四枚,炙令黑)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外臺(tái)》子芩湯 療小兒熱痢。
子芩(十二分) 知母 女萎(各六分) 竹葉(切八分) 黃柏 甘草(炙各四分)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圣惠》梔子仁散 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干,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梔子仁 當(dāng)歸(銼、微炒。各半兩) 黃柏 地榆(微炙,銼。各三分)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三四服,量?jī)捍笮〖訙p。
烏梅散 治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
烏梅(二枚,微炒,去核) 黃連(去須,微炒) 藍(lán)葉(各一分) 犀角(屑)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譁p服之。
《形證》治赤痢開胃散
白術(shù) 茯苓 人參(各半錢) 石蓮子(去皮殼心,十個(gè))
上為末。藿香湯下半錢。
(孔氏)治赤白痢骨立。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升半,去滓,煎如餳,空腹服。
黃連例(錢氏法) 加黃柏,為二圣丸(治疳)。加橘皮,為橘連丸(治疳)。加榆仁,為榆連丸(治疳)。加黃芩、大黃,為三黃丸(治積熱)。加阿膠、茯苓,為阿膠丸(治痢)。加訶子、木香,為小香連丸(治痢)。加豆蔻、木香,為豆蔻香連丸(治瀉)。加木香、白附子,為白附子香連丸(治痢)。加阿膠、當(dāng)歸、干姜,為駐車丸(治痢)。
〔海藏〕治白痢,用四君子等分,加干姜減半,入粟米少許,同煎。
大順飲(見吐)
養(yǎng)臟湯 主生津益氣,溫腸止痢。
人參(去蘆) 甘草(炙。各二錢半) 白芍藥 白術(shù)(各半兩) 南木香 肉桂(去粗皮。各一錢) 肉豆蔻 罌粟殼(去蒂,銼,蜜水炒) 訶子肉(各一錢半)
上件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入倉(cāng)米同煎。
《廣濟(jì)》療客冷白痢。
人參(六分) 濃樸(炙) 甘草(炙。各四分) 茯苓 桔梗(各五分) 粱州櫸皮(八分,炙)
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可一合為度,以瘥止。忌如常法。
《嬰孺》治五六歲兒冷痢。
當(dāng)歸 黃連 龍骨(各四分) 赤石脂 濃樸(炙) 干姜 酸石榴皮(各二分)
上切,以水三升半,煮一升六合,為四服。相去一炊久服。
雄朱散 治小兒腸胃虛冷,下痢頻并,日夜疼痛,不可忍。
雄黃(一分,細(xì)研、水飛過(guò)) 乳香(細(xì)研) 白礬( 。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陳米飲調(diào)下。一日三服。
玉脂散 治冷痢,大便色青,甚則有膿。
白石脂 當(dāng)歸(洗,焙干) 丁香 白術(shù)(炮。各一兩) 草豆蔻(去皮) 濃樸(生姜汁制。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半錢,以粥飲調(diào)下。量?jī)捍笮〖訙p。
治白痢艾湯
艾葉(微炒) 當(dāng)歸(各一兩) 干姜(炮) 木香 訶梨勒皮(炮。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粟米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養(yǎng)臟湯 治白痢頻并。
當(dāng)歸(洗。焙干) 烏梅肉(炒干) 干姜 黃 白術(shù)(炮) 龍骨(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姜、粟米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前。最大小加減。
《圣惠》治秋深冷痢不上,灸臍下二三寸動(dòng)脈中、三壯,炷如麥。
香連丸 治赤白下痢。煩渴作痛。
南木香(半兩,不過(guò)火) 凈黃連(一兩,銼,用茱萸炒,仍去茱萸) 烏梅肉(二錢半,薄切,用屋瓦,慢火焙干)
上為末,用阿膠半兩,銼碎,炒脹,水化為糊,候冷,入乳缽內(nèi)同前藥末亭分杵勻,丸作麻仁大。赤痢每服三十三丸至五十五丸或七十七丸,甘草湯空心下。
白痢丸數(shù)同前,白姜湯空心下。赤白交作溫米清湯空心咽服。
金粟丸 治下痢赤白,水谷不化。
凈黃連(一兩) 川芎 枳殼(制) 谷芽(凈洗,焙干) 赤茯苓(去皮) 白芷 南木香(各半兩) 神曲(一兩,別研為末,作糊)
上,除木香別銼,不過(guò)火,余六味焙,入木香同為末,用神曲末煮糊丸,粟谷大。每服七十丸至百丸,空心溫米清湯下;虿痪袝r(shí)。
白附香連丸 治腸胃氣暴傷,乳哺冷熱相雜,渴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扭撮,晝夜頻并,乳食減少。
黃連 木香(各一錢) 白附尖(二個(gè))
上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食前。日夜各四五服。
豆蔻香連丸 治泄痢,不拘寒熱赤白,陰陽(yáng)不調(diào),腹痛腸鳴切痛,立效如神。
黃連(炒,三分) 肉豆蔻 木香(各一錢)
上為細(xì)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服。食前米飲下。
木香丸 治小兒泄瀉青白,膿血相雜。
黃連(吳茱萸同炒,去茱萸,一兩) 肉豆蔻(煨,二個(gè)) 木香(一錢)
上為細(xì)末,面糊丸,如黍米大。赤痢,粟米飲下。白痢,濃樸湯下?招姆。
小香連丸 治冷熱腹痛,水谷利,腸滑。
木香 訶子肉(各一分) 黃連(半兩)
上為細(xì)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三五十丸,食前頻服之。
〔吉氏〕香連丸 治赤白痢。
黃連 木香 訶子皮(各一兩) 肉豆蔻(二個(gè)) 子芩(半兩)
上末,蜜丸綠豆大。空心煎醋漿湯下,大人十丸,小兒五丸,空心日午再服,煎姜蜜湯下。
《嬰童寶鑒》論小兒腸寒,即下白膿腹痛。
《顱囟經(jīng)》治孩子冷毒疳痢,白膿疳靛,日加瘦弱,不吃食,腹痛。
青木香(一分) 黃連(半兩)
上末,以蜜丸,如梧子大。一歲以上,空心熟水下一丸,三歲五歲服二丸。藥性熱,不宜多服。忌生冷!妒セ荨肥罩卫錈崃。锏确。
《葛氏肘后》雞子餅 療小兒秋夏暴冷痢,腹脹,乍寒乍熱,白帶下。
上,用雞子一枚,胡粉一丸碎,絹篩,合雞子黃白共搗研調(diào),熬令熟,如常雞子餅,兒年一歲,一食半餅,日再,不過(guò)二餅即瘥,兒大倍作。凡羸弱不堪與藥,宜與此餅。
《王氏手集》治大人小兒純膿白痢,其效如神。脂附丸
大附子(一枚)
上,先用豬膏擄成油半盞許,蘸前件附子,令裂,澇出,放冷,削去皮臍,碾為細(xì)末,以棗肉和丸。
大人如梧子大。小兒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二十丸,米飲湯送下,空心食前服。
《朱氏家傳》治小兒白膿冷痢,臍下絞痛。
訶子皮 青木香(各等分)
上件,并為末,以粳米飯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五丸。
長(zhǎng)沙醫(yī)者丁時(shí)發(fā)傳附子散 治小兒疳痢,多有白膿,腹內(nèi) 痛。
附子(炮,去皮尖,一枚) 龍骨 赤石脂(各半兩) 密陀僧 黃丹 胡粉(炒) 烏賊魚骨(燒灰) 赤芍藥(各一分)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米飲下,一日三服。
巢氏云∶小兒痢如膏血者,此是赤痢,腸虛極,腸間脂與血俱下故也。《圣惠》夫小兒血痢者,由熱毒折于血,血入大腸故也,血隨氣循環(huán)經(jīng)絡(luò),通行臟腑,常無(wú)停滯,若為毒熱所乘,遇腸虛,血滲入于腸,則成血痢也。《寶鑒》小兒腸熱,即痢下鮮血,一如腸風(fēng)!锻馀_(tái)·廣濟(jì)》療小兒熱毒血痢方。
犀角(十分) 地榆(六分) 蜜(三分) 地麥草(五合)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量大小服之。
又方蔥白(三兩) 香豉(三合) 梔子(綿裹,七枚) 黃連(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
《外臺(tái)·劉氏》療小兒血痢方。
地榆 黃柏 黃連 黃芩(各六分) 馬藺子(二分) 茜根(一兩) 生姜(三分)
上七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大小量之,與一合至二合為度。
〔陳藏器〕小兒寒熱丹毒中惡注忤痢血方上,并煮草犀根汁服之。更良,生水中者,名水犀也。
《食醫(yī)心鑒》治小兒血痢方上,取生馬齒莧絞汁一合,和蜜一匙匕,空心飲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煩熱口干腹痛。黃連散
黃連(去須,微炒) 犀角(屑) 白 荷根 黃芩 蔓青根 吳藍(lán)(各一兩) 白頭翁(三分)甘草(炙微赤,銼) 當(dāng)歸(銼,微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血痢不瘥馬齒菜汁粥方
馬齒菜汁(一合) 蜜(半合) 粟米(一合)
上,以水一大盞煮作粥,后入二味和調(diào),食前服之。
〔張渙〕水蓼丹 治血痢疳瘦。
蛇蛻皮(燒灰) 雞頭殼(燒灰存性。各一兩) 胡黃連 水蓼(各半兩。以上各搗羅為細(xì)末,次用) 朱砂(半兩) 真蘆薈 牛黃 粉霜(各細(xì)研,一分)
上件都拌勻,再研細(xì),軟飯和,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麝香湯下。量?jī)捍笮〖訙p,不拘時(shí)候。
〔張渙〕治熱乘于血,滲入腸胃,其病則赤。黃連丹方黃連(去須,二兩) 當(dāng)歸(洗,焙干,一兩) 白頭翁 蔓青根(湯洗,焙干。各三分) 木香 川楝子(面裹、炮。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粳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jī)捍笮〖訙p。
〔張渙〕茜根湯 治血痢不瘥。
茜根(銼) 地榆(銼) 黃連(去須) 赤石脂 阿膠(炙熟。各一兩) 甘草(炙) 黃柏(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濃腸丹 治血痢腸虛。
黃連(去須) 川楝子(各一兩) 木香 阿膠(炙) 吳茱萸(微炒) 當(dāng)歸(洗,焙干。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粟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乳食前,量?jī)捍笮〖訙p。
〔張渙〕圣效散 治血痢久不瘥。
赤石脂(燒赤) 白龍骨 阿膠(炙。各一兩) 訶梨勒皮 木香 干姜(炮) 黃連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半錢,煎粟米飲調(diào)下,食前。
〔張渙〕必效丹 治血痢頻并。
川黃連(去須,二兩) 大棗(半升) 干姜(一兩) 白礬(半兩)
上件,用瓦器盛,鹽泥固濟(jì),留一竅子,以木炭火燒,煙息為度,取出,搗羅為末,白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jī)捍笮〖訙p。
〔錢乙〕附方 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柏(去皮,半兩) 赤芍藥(四錢)
上同為細(xì)末,飯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粒,食前米飲送下。大者,加丸數(shù)。
《吉氏家傳》治小兒血痢方上用宣連為末,以雞子搜作餅子,炭火 令通赤,便蓋著勿令泄氣,候冷,細(xì)研?招拿罪嬒掳脲X,大人一錢。以意加減服。
又方上,只用熟水調(diào)下好郁金末半錢。
《吉氏家傳》地榆散 治小兒血痢,日久不瘥。
地榆(一分,炒) 訶子(五個(gè),炮、去皮) 陳槐 黃連(各一錢,炒)
上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或一錢,陳米飲下。
《圣惠》夫小兒膿血痢者,由熱毒在臟,血得熱則流溢,滲入大腸,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yùn)結(jié),血化為膿,腹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葛氏肘后》小兒毒下及赤滯,下如魚腦。白頭翁丸方白頭翁(三分) 黃連(六分,研) 石榴皮(三分,有毒、除石榴皮,用犀角屑三分)
上三物,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兒生四十日以五合為三服,大者,則加藥。
《肘后》乳母方
扁豆莖(一升,炙令干,乃切之) 人參(三兩)
上,以水三升,煎取一大升半,去滓取汁,煮粟米粥與乳母食之,良。常遍蓋覆乳勿冷,佳。又法,乳母常食粥,仍欲乳兒,先捻去少許,即當(dāng)佳。
《肘后·近效方》療小兒三歲即患痢,初患膿少血多,四日膿多血少,日夜四十余行。朱子丸方服即效。
上先溫腎脂令暖,分三四服,立效。乳母須禁食,并有乳母方在前。
《千金》黃柏湯 治小兒夏月傷暴寒,寒折大熱,熱入胃,下赤白滯如魚腦,壯熱頭痛,身熱手足煩,此太陽(yáng)之氣外傷于寒,使熱氣便入胃也,服此方良。若誤以利藥下之,或以溫脾湯下之,則熱劇。以利藥下之,便數(shù)去赤汁如爛肉者,或下之不瘥,后以澀熱藥斷之,下既不止,倍增壯熱者服之即效。或者溫病熱盛,復(fù)遇暴寒折之,熱入腹中,下血如魚腦者,服之良。
黃柏 黃連 白頭翁(一作白蘞) 升麻 當(dāng)歸 牡蠣 石榴皮 黃芩 寄生 甘草(炙。各二分) 犀角 艾葉(各一分)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兒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余日至期歲,一服三合半。
《千金》治小兒赤白滯下雜方 薤白一把,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柏葉、麻子末各一升,以水五升,煮三沸,百日兒每服三合。亂發(fā)灰、鹿角灰等分,三歲兒以水和服三錢匕,日三。牛角 灰,水和服三方寸匕。搗石榴汁服之。燒蜂房灰,水和服之。生地黃汁、白 荷根汁各五合,微火上煎。
單服生地黃汁一合。
《圣惠》吳藍(lán)散 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腹痛。
吳藍(lán) 川升麻 赤芍藥 龍骨(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豉三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分減溫服。
樗根皮散 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困重。
臭樗根皮(一分,銼,炒微黃) 枳殼(去瓤,麩炒微黃) 黃連(去須,微炒) 蕪荑(微炒) 赤芍藥(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三十粒、蔥白一莖,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分減溫服。
人參散 治小兒膿血痢,多時(shí)不瘥,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人參(去蘆頭) 當(dāng)歸(銼,微炒) 地榆(微炙、銼)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黃連(去須,微炒) 子芩 黃柏(微炙,銼) 赤芍藥 蕪荑(微炒)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薤白一莖,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分減溫服。
雞屎礬丸 治小兒膿血痢不瘥,漸加瘦弱。
雞屎礬(燒灰) 龍骨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黃連(去須,微炒。各一兩) 胡粉(一分,炒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煎釅醋為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暖漿水下七丸,日三四服,量?jī)捍笮。砸饧訙p。
《養(yǎng)生必用》黃連阿膠丸 治熱痢下重,膿血疼痛,腹中痛不可忍。老人、產(chǎn)婦、虛勞人、小兒、并宜服。
黃連(去須,各兩半) 白茯苓 白芍藥 阿膠(杵碎,慢火、炒如珠子白色,別杵為細(xì)末。各半兩)
上,上三物為細(xì)末,斟酌米醋多少,熬膠得所,和勻入臼,杵萬(wàn)下,眾手丸如綠豆大。每服自二十丸為始,止于五十丸,食前溫米飲下,日二三,以知為度,未知加藥。更丸一等如黃米大,與小兒服。
燔發(fā)散 治腸 ,下膿血。
白石脂(一分) 發(fā)(燒) 甘草(炙。各二分)
上為末。米汁和二刀圭,日二服。
〔張渙〕健胃丹 治泄利兼膿血,日漸羸瘦。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白礬(一分,枯令汁盡) 烏梅肉(炒) 龍骨 白石脂 神曲(炒) 干姜(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醋煮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jī)捍笮〖訙p。
青橘丹 治冷熱相交,赤白相雜膿血。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 當(dāng)歸(湯洗,焙) 黃連 干姜(各一兩) 濃樸(生姜制) 肉豆蔻(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白面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長(zhǎng)沙醫(yī)者王充傳通神丸 治小兒大人痢疾下膿血,里急腰重,臍腹疼痛。
沒(méi)藥 五靈脂 乳香(各研細(xì),炒,一錢) 巴豆(七枚,去皮心膜、壓出油)
上四味,同研令細(xì)勻,滴水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粒,生木瓜研水下,不拘時(shí)候。
《形證論》歌曰∶五色之痢最多端,見此方知有五般,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多食積在脾間,白色冷虛腸胃患,赤為積熱最難安,雞肝隱積多成片,黑血相和不易安,唇搐胸高兼露齒,臉紅筋出每居前,急安臟腑和湯散,醫(yī)者留心按古賢。又歌曰∶五色之痢莫言奇,四歲之前始有之,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因食積毒于脾,赤黑已知心腎病,白多殘害是脾為,三七以前無(wú)變動(dòng),休令多睡飲餐遲。此疾,且須和五臟,補(bǔ)榮衛(wèi),方漸漸安愈,如目腫,不進(jìn)飲食(楊云是惡候)只與調(diào)胃散補(bǔ)之。
漢東王先生 湯丸 治小兒瀉痢,五色膿血如爛魚腸,并無(wú)大便,只是膿血,腸中攪痛。
粉霜 輕粉 砂(各一錢) 朱砂(抄一錢匕) 白丁香(匙抄四錢) 乳香(半錢,別研)巴豆(七粒,去皮心,不出油)
上為末,蒸棗肉丸。每服嬰孩三丸如粟米大,二三歲如大麻子大,四五歲亦如麻子大,并旋成丸,煎 湯吞下,一日二服,間調(diào)胃氣藥與之。
三十六種內(nèi)治下五色惡物心神煩熱不止方地榆 白茯苓 黃柏(炙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分三服。
三霜丸 治小兒赤白或五色積痢。
巴豆(去皮,揀選白色肥好者、三錢,研細(xì),先用白絹包三二十重,次用白紙外面包定,大石壓令油盡,取二錢輕者為用) 真輕粉 粉霜(各二錢)
上三味,同研勻極細(xì),別取好黃蠟三錢,酒煮三二十沸,取出,去酒令凈,再熔入藥和之,如有煮酒蠟亦堪用,和成劑,油單內(nèi)盛,如服食,旋丸如小綠豆大。
三歲以下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溫熟水下,量?jī)捍笮〖訙p。
《吉氏家傳》治五色痢兼渴不止方茯苓 宣黃連 黃柏(各等分)
上件,取黃柏末以漿水打如面糊,良久和前二味為丸,如綠豆大。三歲,米飲下七丸。殺疳,熟水下五丸。
至圣丸 治五色痢。
濃樸(去皮,姜制) 黃柏(略去皮,以雞子白涂炙黃熟,如干、再上) 當(dāng)歸(酒浸)
上三味,等分,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小兒,細(xì)丸。濃樸湯下,每服四十丸,加減。
定粉散 治疳痢,五色痢。
定粉 龍骨 黃丹( 過(guò)。各二錢) 訶子(三個(gè),煨熟,取肉)
上為末。每服半錢,粥飲下,三歲以上半錢。
石蓮散 治小兒噤口痢,噦逆不食,止而復(fù)作。
蓮肉(去心,炒)
上,為末。每一錢,米飲調(diào)服。一方,用山藥為末,米飲調(diào)下,亦可。
香脯散 治小兒刮腸下痢,噤口不食,閉眼合口,至重者。
精豬肉(一兩、薄批一片) 膩粉上,將肉于炭火上慢炙,旋鋪膩粉,炙令成脯,每以少許與吃,如未知吃,且放鼻間,自然要吃。此方,治胃口有毒,至奇至妙。
〔丹〕小兒噤口痢釀乳法濃樸 枳殼(各五分) 白術(shù) 芍藥(各半兩) 滑石(一兩) 木通 陳皮 甘草(各五分)
上,分四帖,細(xì)研。桃仁七枚,水二盞半,煎取一盞,與母服,服時(shí)去宿乳令盡,為妙。
《肘后》治下痢經(jīng)時(shí)不止者,此成休息方取龍骨炙令黃焦,搗服方寸匕,日三服,即愈。
又方用龍骨四兩,搗如小豆大,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冷之,分為五服,效。
《保生信效》松焙餅子 治一切塊癖積滯,氣血瘕聚等一二十年者。
細(xì)墨(焙) 芫花(醋浸,炒焦赤) 青礞石 大戟 干漆(炒) 五靈脂 京三棱 蓬莪術(shù) 密陀僧 陳橘皮(去白) 牡蠣(燒。各半兩) 巴豆(一兩,去皮,用濕紙三處裹,燒紙焦止) 大干棗(十四個(gè),去核、燒存性) 白丁香 砂(研jfsoft.net.cn) 虻蟲(去翅足) 斑貓(各一分)
上同為細(xì)末,醋煮面糊丸,如皂子大,捏作餅子。記以所傷物煎湯或面湯送下一丸,須以齒嚙咽之。
其積漸漸移近下,再服再覺(jué)移下,更一丸,則積自下。若尋常要宣轉(zhuǎn),只以面湯下。血積塊癖、經(jīng)血閉塞、大人小兒久痢膿血、休息惡痢皆治之。
玉命丹 治小兒久患赤白痢,及休息痢不止,腹肚虛鳴,日漸羸瘦, 眉,多吃泥土可食者。
硫黃(研) 密陀僧 黃丹(各半兩) 寒水石 白礬(各研二兩,用新瓦瓶子入五味,用鹽泥固濟(jì), 令通赤,研勻細(xì)) 麝香(一字)
上件,六味研勻,以蒸餅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十粒,用烏梅、甘草煎湯下,大小加減。忌生冷毒物 面等。
《巢氏病源·小兒蠱毒痢候》歲時(shí)寒暑不調(diào),而有毒厲之氣,小兒解脫,為其所傷,邪與血?dú)庀嗖胗谀c胃,毒瓦斯蘊(yùn)積,值大腸虛者則變痢血,其痢狀,血色蘊(yùn)瘀如雞鴨肝片隨痢下,此是毒瓦斯盛熱,食于人臟,狀如中蠱,故謂之蠱毒痢也。《石壁經(jīng)》脾毒痢歌曰∶脾間有毒號(hào)純陽(yáng),本為醫(yī)人熱藥傷,致使大腸多結(jié)澀,多饒滴血在枯腸,如風(fēng)腹閉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zhuǎn)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急更如狂,先須解熱并開胃,便是明醫(yī)用藥良。此脾受熱積,失治則伏毒,治當(dāng)涼脾,次去其積,若胸前骨忽然高者,更加喘急,則不治也!而P髓經(jīng)》歌同有注云∶宜與金華散(實(shí)熱)、香連丸(即吉氏香連丸見前條)!缎巫C論》風(fēng)毒痢歌∶八痢之中風(fēng)轉(zhuǎn)難,形如青草汁多般,毒風(fēng)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赤不須先下積,閉眸食絕不堪看,若歸白痢遠(yuǎn)須下,臟腑頻溫得jfsoft.net.cn/yaoshi/本源。
《千金》治下血狀如雞肝,腹中攪痛難忍,號(hào)蠱毒痢方茜根 升麻 犀角(各三兩) 桔梗 黃柏 黃芩(各二兩) 地榆 白 荷(各四兩)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蠱痢血用之,小兒分減服。
《圖經(jīng)》治蠱痢方側(cè)柏葉(焙干,為末) 川黃連(等分)
上二味同煎為汁服之。以療男子?jì)D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淀,所謂蠱痢者,治之有殊效,又能殺五臟蠱。
《子母秘錄》小兒蠱毒痢方上用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
《圣惠》 荷散 治小兒蠱毒痢不止,身體壯熱煩悶。
白 荷根 川升麻(各一兩) 敗鼓皮(一分,炙黃焦) 甘草(炙微赤、銼) 干藍(lán)葉(各半兩)赤芍藥 犀角屑(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二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分減溫服。
《圣惠》黃連散 治小兒蠱毒痢血,體瘦。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敗鼓皮(炙令黃焦) 白頭翁 甘草(炙微赤、銼) 藍(lán)青(各半兩)犀角(屑) 白 荷根 黃芩 茜根(銼。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譁p服之。
《圣惠》犀角散 治小兒蠱毒血痢,發(fā)盛心神煩悶,腹脹不欲飲食。
犀角(屑) 白 荷根 地榆(微炙,銼) 桔梗(去蘆頭) 蘇枋木(銼。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分減溫服。
《嬰孺》 荷根湯 治小兒蠱毒痢。
白 荷根(八分) 犀角(屑) 谷皮(四寸,炙) 升麻(十分) 甘草(四分,炙) 藍(lán)青(一升) 豉(三合) 芍藥(七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三服。
《嬰孺》犀角煎 治小兒谷痢,挾毒。
地脈草 黃連 葳蕤(各十二分) 黃柏 竹茹 茜草(各八分) 蜜(一升) 人參(六分) 牡蠣(十分)粱州櫸皮(十四分) 干藍(lán)(四分) 犀角(屑) 甘草(各五分)
上切。以水一斗,煮及二升半,絞去滓,下蜜,火上煎,余二升,三歲一合,三四歲一合半,日二夜一,量與之。
〔張渙〕白頭翁散 治蠱毒痢,及肛門脫出。
白頭翁 黃連(去須,微炒) 茜根(銼,焙干) 蘇枋木 故舊鼓皮(炙令黃焦。各一兩) 犀角(屑)地榆(炙、銼。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滓服,量?jī)捍笮〖訙p,乳食前。
地榆丹 消毒止痢。
地榆(炙,銼) 黃連 干藍(lán)葉 川升麻(各一兩) 川楝子 苦楝根(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xì)末。軟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jī)捍笮〖訙p,乳食前。
宣連丸 治毒痢。
宣連(一錢,作散,用雞子清和作餅,于瓦上燒干,再為末) 肉豆蔻(一個(gè),去心臍,內(nèi)入乳香、不拘多少、紙裹、火煨黃色) 朱砂 木香(各半錢) 杏仁(七粒,和皮燒) 巴豆(四粒、燒,七粒亦得)
寶童方 治臟毒痢,為吃諸藥不愈者。
槐花(半兩,炒) 白礬(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蠱短劇方取薺 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一方,可入地榆、臭椿根、同服。
雙金飲 治下痢赤白,晝夜頻數(shù),及泄瀉經(jīng)久。
大罌粟殼(去蒂,銼碎,蜜水炒透、候干,一兩) 大川芎(銼碎,醇醋炒透,候干,半兩)
上二味,再曬或焙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用占米清湯空心調(diào)服,或溫蜜湯下。
萬(wàn)金散 治水瀉下痢久不瘥者。
罌粟殼(去蒂,二兩,一兩銼碎醋蜜炒,一兩生用) 甘草(不去節(jié),二兩,一兩炙,一兩生用)
陳皮(去白,二兩)
烏梅(和核,一兩)
上,碎。每服二錢,熱湯一盞,略煎二沸,和渣傾出碗內(nèi),上以盞蓋定,候澄清去滓,空心溫服。
神效散 治赤白痢晝夜頻數(shù),食減腹痛,小便不利。
罌粟殼(去蒂,銼碎,梗,蜜炙炒) 白芷 烏梅(和核。各一兩) 乳香 撫芎(各半兩)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補(bǔ)中益氣湯(虛熱) 四君子湯(吐瀉) 六君子湯(吐瀉) 異功散(吐瀉) 參苓白術(shù)散(不乳食)
黃 (二錢) 半夏 人參 甘草(炙) 白術(shù) 黃連(炒。各一錢) 獨(dú)活 防風(fēng) 白芍藥 羌活(各五分) 陳皮 茯苓 柴胡 澤瀉(各三分)
上,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四分,食遠(yuǎn)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