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中醫(yī)所說的“痰”,并不僅僅是指咳吐而出的粘稠之物,它還泛指一切“非人體生理所需的代謝性分泌物”。人體周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無處不需水谷精微及津血滋養(yǎng),若有阻滯,則膏脂凝聚而生痰濁。故凡氣血不暢之處,即津凝生痰之所。
脾主濕,肺主津,濕聚津凝則為痰,故前人有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雖生于脾肺,但隨氣血潛移默行,于人體周身,可無處不至?韧掠诜挝刚撸擞行沃;蘊藏于腠理者,乃無形之痰。無形之痰伏于體內(nèi),隨痰濁多少之不同、潛伏部位之不同,而變癥百出。因其病機隱晦,難以辨察,故醫(yī)者時常感嘆:“怪病多痰”、“百病皆因痰作祟 ”!
痰,最初本是病理的產(chǎn)物,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淪為了致病的因素,是致病最為廣泛的實邪之一,欲為良醫(yī)者,當深究之!
B、何以辨知痰濕體質(zhì)?辨證要點如下:1、舌苔厚膩,脈滑濡 2、口腔粘膩 3、頭腦昏朦,沉沉欲睡 4、胃
脘痞滿,惡飲水 5、面目浮腫 6、肢體困重 7、大便粘滯難解 8、小便渾濁,騷腥味重 9、汗出酸膩,頭發(fā)油膩,眼屎多、耳垢多。10、皮下硬結(jié)包塊,或皮膚瘡
癰潰爛多水。
C、因氣機升降出入之異,臟腑寒熱虛實之別,痰之特性,亦各不相同。治痰之法,歸納如下:
一、溫化寒痰法:陽虛之人,痰從寒生,其痰清稀而色白!安√碉嬚撸斠詼厮幒椭奔词茄源。
二、清化熱痰法:火旺之人,煉液成痰,痰亦化熱,其痰粘稠而色黃。當清解其熱,熱不去,痰難消。
三、燥濕化痰法:脾主濕,濕聚生痰。濕氣者,當以燥氣克之。
四、滋陰化痰法:陰虛者,津液粘稠,難以運行,凝而生痰,當滋陰以稀釋之,而后能化。
五、軟堅化痰法:頑痰膠結(jié),或生
瘰疬、或生囊腫、或生癭瘤、或生腫瘤,尋常化痰之法,攻之不克,需軟堅散結(jié)而化之。
六、降氣化痰法:水漲則船高,氣逆于上,痰濁不降,治當降氣為主,兼以化痰。
七、順氣化痰法:氣行則津行,氣滯則津凝。氣機宣暢,如風吹云動,痰涎自會消散。
八、開竅化痰法:痰濁壅盛,閉塞心竅則神識迷亂;閉塞上竅則五官不靈,治當化痰開竅。
九、搜剔頑痰法:痰涎久伏,深據(jù)體內(nèi)隱僻之處,尋常之藥,力不能及,當以峻猛之品搜剔之。
十、涌吐痰涎法:痰在脘腹之下者,可瀉之;痰在胸膈之上者,可吐之。此因勢利導之法也。
----------- D、痰癥病案舉例:
1、溫化寒痰法·
心絞痛 奚風霖醫(yī)案:章××,男,58歲。胸悶,咳喘多痰已10余年。近3年來戒除香煙后有明顯減輕,冬時易發(fā)。半年來胸部時發(fā)悶窒作痛,連及兩脅,甚則牽引背部,胃脘痞脹,欲作噯氣,心泛欲嘔,多涎,舌質(zhì)淡胖,苔白膩濁,脈沉緊而滑。肺部透視,胃部鋇餐攝片,均未見異常,心電圖提示T波改變。診斷:冠心病、心絞痛。此由胸陽痹阻,胃陽不足,陰寒飲邪彌漫胸膈,胃脘氣機郁滯使然,診為
胸痹,心胃同病。治以通陽逐飲,溫中開痹。處方:
桂枝15克 生
姜5克
枳實15克
薤白30克
半夏10克
瓜蔞實15克
厚樸5克
茯苓15克 開心果15克。
復診:藥進5劑,胸背
脅痛約減其半,逆
氣胸悶脘痞稍有減輕,原方續(xù)進5劑,惟瓜蔞實加量為每劑30克。
三診:證狀基本消失,本方制小其劑,用其半量,再服10劑。諸癥平復。今已一年,未見痛悶。心電圖復查:大致正常。
溫化寒痰法·咳喘
李長青醫(yī)案:黃某某,男,47歲。患咳喘多年,每逢秋末冬初病情加重,用西藥消炎鎮(zhèn)咳只能緩解,曾服中藥效果不顯。診見形寒畏冷,面容憔悴,晨起顏面浮腫,口唇發(fā)紺,呼吸困難,張口抬肩,夜不能平臥,咳吐白沫痰,舌質(zhì)紫暗,苔淡白,兩寸脈沉遲,關(guān)脈緊數(shù),兩尺無力,此乃虛寒咳喘之證,肺為寒邪侵困,故短氣不足以息,肺為嬌臟,沉寒痼冷,日久天長,尤逢夜半陽氣衰弱之時,則病情加重,日中陽旺之時則稍緩解,故投括蔞薤白白酒湯。方如下:全栝蔞75克,薤白40克,
干姜20克,
細辛5克,
五味子20克,白酒10毫升。每劑煎分二次溫服白酒后入。服藥一次后即咳吐大量白痰,氣短隨之好轉(zhuǎn),按上方共服14劑,后又服真武湯20劑,如今咳喘均愈,能參加勞動。(黑龍江中醫(yī)藥1989;(4):31)
按語:本案咳喘為痰飲壅塞,肺中虛冷所致。故用栝蔞薤白白酒湯以寬胸化痰,加干姜、細辛、五味子以溫肺化飲,標本同治,咳喘遂愈。
溫化寒痰法·咳喘
劉渡舟醫(yī)案:柴某某,男,53歲,1994年12月3日就診。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輕,經(jīng)過許多大醫(yī)院均診為“
慢性支氣管炎”,迭用中西藥治療而效果不顯。就診時,患者
氣喘憋悶,聳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則加重,不能平臥,晨起則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惡寒。視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脈弦.寸有滑象。斷為寒飲內(nèi)伏,上射于肺之證,為疏
小青龍湯:
麻黃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細車6克,半夏14克
白芍9克
甘草10克。服7劑咳喘大減,吐痰減少,夜能臥寐,胸中覺暢,后以《金廈》桂苓五味甘草湯加杏、夏、姜正邪并顧之法治療而愈。
按語: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惡寒,舌苔水滑,為寒飲內(nèi)擾于肺,肺失宣降所致。與
小青龍湯證機相符,服本方則使寒邪飲去,肺氣通暢而咳喘自平。
溫化寒痰法·汗出
張育清醫(yī)案:吳某某,女,49歲,1986年9月18日初診;颊
自汗已三年,不分冬夏,稍動則汗出浸衣,甚以為苦,醫(yī)作表衛(wèi)不固,迭進益氣固表藥,乏效。診得患者汗出清冷,背部常有惡寒感,頭暈,乏力,口中和,胃納一般,二便自調(diào),舌苔薄白滑,脈沉弦。證屬飲邪阻肺,治節(jié)失職,汗孔
開合失司。治擬溫肺化飲,小青龍湯加味:麻黃、細辛各3克,桂枝8克,白芍12克,干姜、五味子各7克,
茜草5克,麻
黃根、法半夏各10克。服2劑,汗出減少。再進2劑,自汗止。續(xù)服
玉屏風散,以善其后。
按語:自汗以衛(wèi)陽不因者多,然本案久服益氣固表之劑乏效,因究肺主皮毛,汗出不時,乃廢理開閱不利之故。今肺有飲邪內(nèi)阻,治節(jié)失職,不主宣發(fā),致汗孔開合失常。予小青龍瀝溫肺化飲,以絕病本,加
麻黃根一味,不僅收斂止汗治標,而且與麻黃相配,一開一圃,以助廢理開因復常。辨治得當,頑疾盡拔。
溫化寒痰法·
閉經(jīng) 馮顯遜醫(yī)案:羅XX,女,32歲,未婚,1981年11月初診。月經(jīng)紊亂10年,停經(jīng)半年多。
咳嗽,痰多,時有頭昏,飲食睡眠無所苦,二便自調(diào),形體肥胖,舌體胖嫩,苔白,脈滑。月經(jīng)史:15(3-4天/30天)量中(1包紙),末次月經(jīng)1981年4月X號。自幼形體肥胖,幼年患氣管炎,平時痰多,18歲下鄉(xiāng)六年,經(jīng)期不慎調(diào)攝,冒雨涉水,1972年10月調(diào)回成邪。診斷為閉經(jīng)(痰濕阻滯,腎陽不足),治以祛痰除濕,溫腎調(diào)經(jīng),用蒼附導痰丸加味。
法夏12克、
陳皮12克、茯苓15克、
南星12克、
枳殼12克、
蒼術(shù)12克、
香附12克、苡仁20克
當歸12克、
川芎12克、
鹿角片30克、
巴戟天12克、yin羊藿15克、甘草5克。
二診(1981年11月12日):服上方四劑病情無變化,月經(jīng)仍未來潮,咳嗽痰多,痰清稀色白,舌脈如故。仍用前方加
肉桂6克,溫化痰飲。
三診(1981年11月19日):服前方痰量減少,舌轉(zhuǎn)紅活,余癥同前。繼續(xù)與服前方,惟去肉桂以免辛溫太過之虞,加
白芥子(因缺藥改海
浮石24克)增強除痰之功。
四診(1981年11月26日):停經(jīng)7個月,服上方共十二劑,于11月21日月經(jīng)復潮,用紙約一包,色紅,有少量血塊,五天干凈,少
腹痛,痰亦大減,舌紅活,苔薄白,脈滑。繼續(xù)溫腎祛痰調(diào)治。鹿角片30克、杭巴戟12克、yin羊藿15克、法夏10克、茯苓32克、陳皮10克、蒼術(shù)10克、苡仁15克、香附10、枳殼12克、海浮石24克。追訪三月,一切正常,后結(jié)婚懷孕。(成都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婦科馮顯遜)
------------------------------------------------------------------------------------------------------
2、清化熱痰法·恐懼黑夜癥
患者,男,32歲;颊咦允2年來長期
失眠,每入睡即有天下巨石砸頭之感,隨即驚醒,惶恐不安,心中悸動,徹夜不眠,再次入睡仍有上述之感。為此,患者恐懼黑夜,痛苦至極。由于久病不愈,身體漸衰,倦怠乏力,口燥咽干,
便秘尿黃。2年來多處求醫(yī)診治,鎮(zhèn)靜安神,滋補心腎,鎮(zhèn)肝潛陽,滋陰降火,瀉下清熱,安神養(yǎng)心,皆罔效,故來余處診治。診見患者精神不振,面黃無華。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據(jù)患者脈癥詳細剖析,此病乃痰火實熱所致。擬滌痰攻逐法,給予
礞石滾痰丸服之,并加服中藥。
【處方】
青礞石30g、
大黃10g、
沉香10g、
木香l0g、
黃芩10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服藥1劑后,瀉下黏液性稀便10余次,當夜入睡2小時,已無落石之感。服2劑后,已能安然入睡,諸癥盡除。
【按語】該患者2年來長期徹夜不眠,暗耗陰液,陰虛生內(nèi)熱,熱灼津液,膠固成痰,痰積日久,好似溝渠污濁壅郁,倒流逆上,痰濁上涌,故而有閉目天下巨石之感,正如古人云:“百病多由痰做祟!碧捣e日久,膠固已甚,非一般祛痰藥所能勝,故必用滌痰攻逐法,引而決之。選用礞石滾痰丸,方中青礞石逐頑痰,大黃、黃芩引痰火下行,沉香調(diào)暢氣機。四藥配合,滌痰清熱,引火下行。礞石滾痰丸原出元代王隱君所著《丹溪心法附余》,用其治療實熱老痰、頑痰膠固之癥,以口燥咽干、便秘為用方依據(jù),后《張氏醫(yī)通》又補充了舌紅、苔黃、脈滑為應用指征。(馬榮,劉艷榮,暴宏伶.頑痰固疾治驗1例.
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04-3-261)
清化熱痰法·周期性臍周疼痛
常某,女,6歲,1991年5月20日初診。患者周期性臍周疼痛2年。2年來無明顯誘因經(jīng)常發(fā)作性臍周疼痛,每月發(fā)作2~3次,可自行緩解,痛時頭身汗出,頭昏沉,輾轉(zhuǎn)不安,腹痛拒按,多次服驅(qū)蟲藥不效,平時納呆厭食,夜臥不寧。無抽風史、便蟲史及皮膚瘀斑史。肝功能及消化道鋇餐未見異常,大便查蟲卵3次均陰性。1991年5月17日查腦電圖偶見棘尖波形;純好嫔S,精神倦怠,腹部柔軟,未捫及異常包塊及條索狀物。舌質(zhì)紅,舌苔黃厚膩,脈弦滑,指紋紫滯。證屬痰熱互結(jié),阻滯胃腸。治宜清熱化痰,行氣和中,益脾鎮(zhèn)驚。
【處方】陳皮8g、白
芍藥12g、半夏8g、
鉤藤12g、云茯苓8g、石
菖蒲10g、
竹茹8g、
連翹15g、枳實8g、
白礬2g、
郁金8g、
青黛2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二診:服藥7劑后,腹痛未發(fā),食納有增,舌尖紅,舌苔膩不黃,脈滑數(shù)。熱象有減,原方去青黛、連翹,加川
黃連3 g、
龍齒10g,繼服15劑。三診:藥后腹痛未發(fā),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微厚,脈細滑數(shù),復查腦電圖已正常。以
溫膽湯合四君子湯加減,以益脾鎮(zhèn)驚,清化熱痰,鞏固療效。腹痛至今未再發(fā)作。
清化熱痰法·胃痛案
劉渡舟醫(yī)案:孫x x,女,58歲。胃脘疼痛,按之加甚;且心下部位有一包塊外鼓,大如雞蛋,按之濡軟而不硬。飲食正常,但大便不爽,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滑!
傷寒論》說:“
小結(jié)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小陷胸湯主之”。處方:糖栝蔞30克 黃連9克 半夏9克。服藥二劑后,大便瀉下黃涎許多,爾后胃痛止而包塊消。
【解說】小結(jié)胸證是由于痰熱邪氣凝聚于胃中,阻塞氣機所引起!罢谛南拢粗畡t痛”是本證的診斷依據(jù)。由此可見,大小結(jié)胸證的主要區(qū)別是在于病變范圍的大小不同,也正是由于病位大小不同,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方藥治療。
清化熱痰法·夢游癥
王某,男,17歲。其母代訴:患者1年前某夜間入睡后,突然起床在屋外行走,良久回屋就寢。起初家長未在意。近期家人發(fā)現(xiàn)其夜間頻繁起床外出,問其原因,不欲回答。被扶持強行上床睡眠,白天詢問,茫然無知。曾在本市某院做腦電圖、頭顱cT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詢問患者,頭目昏沉欲寐,上課思想不集中,胸滿脘痞不欲食。查面色委黃,舌尖邊紅,舌苔白膩,雙手脈均弦細,右關(guān)脈稍滑。
【處方】黃連9、
梔子10g、膽南星12g、半夏12g、炙
遠志12g、
石菖蒲12g、炒
酸棗仁12g、陳皮12g、
茯神15g、
桔梗9g、煅
牡蠣30g、枳殼12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二診:服藥6劑后,精神轉(zhuǎn)佳,飲食增加,期間夜游1次,舌質(zhì)淡紅,舌苔白,脈沉細。上方去梔子、煅牡蠣,加五味子15g、當歸15g。再服6劑,諸癥悉除,眠安神爽。
【按語】此病案以心
肝血虛為本,痰熱擾魂為標。方用
黃連溫膽湯清熱化痰,健脾和胃。取其胃和臥安之意。用炒酸棗仁、當歸、五味子、炙遠志補血寧心安神;桔梗升提,引藥入心經(jīng);牡蠣重鎮(zhèn),使浮越之陽入于陰,陰平陽秘而取效。(韓素萍,李傳河.怪病從痰論治驗案三則.河南中醫(yī)藥學刊,1997-6:55~56)
清化熱痰法·腹中有蟲行感案
鄧XX,女,41歲。1958年4月12日就診。自訴腹中有蟲行感。爬至何處,何處即不舒。兩足肌肉時有
抽搐。病已年余,經(jīng)各種檢查,原因不明。初起極輕,近漸加重,且時覺腸內(nèi)外有刺熱感。服中西藥皆無效。查其脈沉滑,苔黃膩。此濕熱與痰火相結(jié),久蘊不化,流入絡脈,氣機阻滯,諸恙乃作。以清熱通痹為治。制南星4.5克、制半夏9克、廣陳皮6克、絲爪絡9克、川
黃柏4.5克、淡黃芩4.5克、生
川軍4.5克、生甘草3克、川
貝母4.5克、竹茹9克、
赤芍藥4.5克。二劑。二診(4月14日):上藥服后,諸恙較安。但大便未暢。郁熱尚盛。前方加瓜
蔞仁12克(打),二劑。上藥連服七劑后,諸癥消失,經(jīng)年未發(fā)。(上海中醫(yī)學院附屬曙光醫(yī)院張羹梅供稿)
[編者按]痰之生其由非一。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痰之為病,千奇百怪,無定位定狀。故《雜病廣要》引《濟世全書》云:“凡奇怪之癥,人所不識者,皆當作痰癥而治之也!笨芍^概括之語。惟痰有風痰、濕痰、熱痰、食痰、寒痰、酒痰、氣痰、驚痰等不同性質(zhì);有滯于經(jīng)絡,留于肌腠,阻于竅道,
流注眩節(jié),停于臟腑等不同病位。故當分辨清楚,精選方藥,始能應手取效。臨證每見不少奇癥,醫(yī)者也能從痰論治,而效果不佳者,就是未能辨清病位病性,以致用藥隔靴搔癢之故。主治者對本例病人的蟲行感,肌肉抽搐,根據(jù)脈滑、苔黃膩,斷為痰火入絡之證而取效,使病者年余之苦,霍然而愈,若非經(jīng)驗豐富者難成其事。
清化熱痰法·重舌案
吳XX,男,61歲,農(nóng)民。1982年4月1日初診。主訴舌下及頷下腫塊已一年,在當?shù)蒯t(yī)院治療無效,乃去杭州某醫(yī)院就醫(yī),診斷為1.導管口結(jié)石;2.左
頜下腺炎。動員手術(shù)治療;颊邞峙率中g(shù)而來我院門診。見舌下腫塊似雞蛋大,疼痛,
發(fā)熱、口干、尿赤,納呆,苔黃厚膩,舌尖紅,脈滑數(shù)。此為熱毒熾盛,痰火凝結(jié)。治宜清熱解毒瀉火,佐豁痰軟堅散結(jié)。
銀花藤15克、
蒲公英15克、黃連5克、
木通5克、淡
竹葉5克、
夏枯草10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
浙貝母10克、
生地20克、
玄參20克、生牡蠣30克。另用生
蒲黃20克搽患部,一日三次。服藥十劑,導管口排出
石灰樣如米粒六二枚結(jié)石,重舌消除,左領(lǐng)下腫塊減小如核
桃大,納佳,舌苔薄膩,脈細軟,再予本方加減而愈。(來根:《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83年第4期)
-----------3、燥濕化痰法·口冷如噙冰塊案
鄧XX,女,49歲。1980年5月25日初診。自訴半年前因患泌尿系感染,曾服大量清熱利濕的中草藥。病愈后,覺口淡,飲食無味,繼之出現(xiàn)口腔冰冷,如噙冰條,甚至難于忍受。曾經(jīng)多方診治,久服大量附、桂、姜等溫熱之品,并多次服
人參未效,又用附桂理中湯、
吳茱萸湯、
補中益氣湯等百余劑,全無效果。自以為得此怪證,難以治愈,十分焦急,四處訪醫(yī)求治,而隨夫特來就診。診見患者無寒熱,惟感口腔奇冷,用手探其口腔各處亦有清冷感,納差,飲食無味,畏進水,自覺喉中有痰,難于咯出,二便正常,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沉滑。按前已服過大量溫補脾腎藥物無效,細察病情,脈癥合參,擬屬痰濕阻滯中焦,治以燥濕化痰為主,投二陳湯合平
胃散加減。陳皮9克、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蒼術(shù)15克、厚樸12克、白
豆蔻9克、
藿香9克 神麯12克、甘草6克。二劑
二診(5月27日):藥后,清晨起床時有痰涎咯出,但口冷減輕。再予前方加
吳萸12克,干姜9克,二劑。
三診(5月29日):藥后,覺口冷又有所減輕,痰涎已少,舌苔轉(zhuǎn)薄白。藥已見效,囑再服二劑。
四診(6月1日):口冷已除,食欲增進,亦已知味,再按前方服四劑,以資鞏固。
[原按]口冷一癥,臨床較為少見,且本例非一般口涼,乃是冷之出奇,如同含食冰條。中醫(yī)謂脾開竅于口,可知本癥與脾有密切關(guān)系。結(jié)合脈癥,辨為痰濕阻滯中焦。中焦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若痰濁壅滯,脾胃升降失調(diào),清陽不升,濁陰上逆,可見口淡,甚則口冷。故治從脾胃痰濕入手,投二陳湯合
平胃散加減,以燥濕化痰為主,酌加升發(fā)脾陽藥物調(diào)其升降,運化復常,而口冷即除矣。(廣東新豐縣醫(yī)院溫甫卿:《新中醫(yī)》1982年第11期)
燥濕化痰法·口香案
劉X,女,36歲。1980年春就診?谥杏X有香氣三年。詢及長期口膩乏味,胸悶腹脹,大便稀軟,日行一、二次,面色黃滯,白帶腥稠,脈緩,苔白膩,舌質(zhì)淡紅。曾在某醫(yī)院診為
宮頸炎,未作其他結(jié)論。綜觀證屬濕滯于中,阻塞上焦,運化失常,肺氣不利。乃遵河間“上焦宣化,中焦宜燥”之旨,燥中焦之濕,宣胸中之痹。擬平胃散加味。蒼術(shù)20克、厚樸10克、陳皮10克、
草果10克、苡仁30克、
杏仁10克、甘草3克。
服五劑,癥減十之七八。繼服十劑后,調(diào)理脾腎,以固根本,竟獲痊愈。(
湖南中醫(yī)學院中基理論研究室潘江濤;《遼寧中醫(yī)雜志》1981年第3期)
[編者按]古有口苦心熱、
膽熱亦口苦,口淡
胃熱、口甘脾熱、口咸腎熱、口酸肝熱,口辛肺熱之說,此皆五味合五臟的關(guān)系,口香屬何臟?尚未之有聞。本案主治者從整體脈癥分析,其口香屬肺脾,而治之收效,當是一經(jīng)驗。
燥濕化痰法·口麻案
尹XX,男,41歲。1978年7月4日診?谏嗦槟尽⒉晦q五味已一月余。曾經(jīng)中西醫(yī)藥多方治療未效,心中郁悶不安,食物不香,食欲減退,食量減少。近感四肢發(fā)麻。詢問過去史,平素頭昏脹,腹脹,便溏,口痰特別多,常覺身體乏力,有時困倦,尿清長。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濡細。證屬脾虛,濕郁于脾,濁痰滯澀經(jīng)絡,治擬健脾滲濕、益氣通絡。用
六君子湯方加味。
黨參15克、
白術(shù)12克、茯苓12克、法夏9克、陳皮9克、竹茹9克、枳殼9克、甘草6克、
橘絡6克、
絲瓜絡6克。服藥四劑,口舌麻木已減,已能辨五味,其余諸癥亦減輕。宗原方繼服四劑,諸癥霍然。(饒宏孝:《新中醫(yī)》1983年第10期)[編者按]麻主氣虛,木主濕痰瘀血,而脾開竅于口,本案診治有理有據(jù),故效。
燥濕化痰法·五味不辨案
白XX,男,64歲。1981年12月7日初診。十多天來,五味不辨,食糖不知甜,食醋不知酸,
食鹽不知咸,納少,時流口涎,疲乏無力。脈弦滑重按無力,舌淡體胖,苔中根白厚膩。脾開竅于口,
脾氣虛弱,不能上養(yǎng)其口,故口不知味,脾主運化,脾氣不足,運化無力,故納少;胃以降為和,脾氣虧損,
胃氣上逆,故時流口涎,脾氣虛弱,不能溫養(yǎng)形體,故疲乏無力;脈弦滑重按無力,舌淡體胖,苔中根白厚膩,均為中氣虛弱,寒濕內(nèi)停之象。治擬健脾和胃之法,仿
香砂六君子湯加減。黨參9克、白術(shù)9克、茯苓9克、陳皮9克、木香9克、半夏9克、蒼術(shù)9克、神麯9克、
炙甘草3克。服上方六劑后,食醋已知酸味。原方加干姜9克,又服二十劑,食糖、醋、鹽均已知味,病告痊愈。(陶明斗:《河南中醫(yī)》1983年第1期)
燥濕化痰法·小兒跌倒案
劉萬山醫(yī)案:曾治一五歲男孩,平素其喜動不欲靜,學步以來,與同齡無異。近一月來突然步履蹣跚;時時跌倒,有如醉酒之狀。多方求治,有人診為“小兒多動癥”,以此醫(yī)之無效。又經(jīng)內(nèi)、兒、神經(jīng)科檢查,無異常所見。僅五官科檢查發(fā)現(xiàn)其眼球
震顫,但施治無策,請中醫(yī)會診。觀患兒于母親懷中手足躁動,無有安時。令其下地,以物引之,則三步一倒,兩步一跤,難于平穩(wěn),與母親所述無異;純浩剿夭豢薏霍[,飲食如常,睡臥則安。偶見其在朦朧之中,或有躁擾不寧,似有所苦。我欲辨其證,可又百思不得其解。細察其脈,脈來濡數(shù),觀其舌淡紅,苔微黃而有滑膩之象。于是猛然醒悟:按痰論治!遂開導痰湯清熱滌痰,重用半夏、
膽星、枳實,配伍陳皮、茯苓、竹茹、
知母、甘草等味,令其連服四劑。
復診時,其母大悅;純悍幒螅m走路仍不平穩(wěn),但已無趺仆之虞。遵前方繼投兩劑,患兒病癥若失。復查時患兒
眼球震顫近于消失。后又調(diào)理治之,服藥不過十余劑,病痊愈。經(jīng)隨訪年余,未再復發(fā)。一病治愈,相傳百里。時隔不久,又有一患兒求治。病癥與上述雷同,又用上法收功。
脾位中州,司運化,主四肢肌肉。脾健則津液輸布,氣血流通,體健身輕。脾虛則津液不化而為痰濕,內(nèi)困臟腑,外滯經(jīng)脈。 小兒為稚陽之體,發(fā)育快而營陰不足,脾弱則肝強,故筋脈或縱緩或攣急而不能收持,出現(xiàn)是證。治療中緊緊抓住痰濕這一環(huán)節(jié),燥濕滌痰,則中焦轉(zhuǎn)樞得利,一通可通。方中主藥,滌痰之力較強,配枳實行氣化滯,消積散結(jié)以逐痰濁,膽星、竹茹配合,導痰而對痰濁郁久化熱者尤宜,知母除煩清熱,故初戰(zhàn)獲勝,一舉成功。百病皆因痰做祟,又稱痰生百病。先賢有訓干前,后世有驗于證。偶遇怪病別無良策之時,筆者本此說,在臨證中時有所得。
燥濕化痰法·上半身頑固性痰核案
趙XX,男,27歲。1983年5月19日初診。自訴上半身長結(jié)節(jié)五年多。結(jié)節(jié)潰后流出黃白色粘膿,愈后又長,連綿不斷,面部敷貼紗方長年不休。曾住某部隊醫(yī)院治療月余,連續(xù)服中藥八十余劑,亦未見明顯好轉(zhuǎn)。平素嗜好煙、酒、茶;颊唧w壯。顏面、頸項,前胸及后背可見紫褐色腫塊數(shù)十個,大如
棗核,小如
豌豆,有的質(zhì)硬,與周圍組織粘連,有的質(zhì)軟,如瘰疬將潰。昨日面部兩處潰破,流出黃白色粘膿,貼敷兩塊消毒紗方?谥心仢Π缀衲,脈濡滑。診斷為頑固性皮下痰核。治擬燥濕滌痰、化結(jié)消核法。蒼術(shù)30克、茯苓20克、半夏15克、陳皮15克、白
芥子20克(打爛)
萊菔子20克(打爛)、
蘇子15克(打爛) 桔梗12克、
川貝母15克、
花粉20克、麻黃克、
澤瀉15克、
大戟6克、
甘遂6克。三劑。服法:大戟、甘遂共研細末,均分成九包。余藥水煎二次,藥液混合,再分次送服藥末一包,日服二次。如初服即見
腹瀉三次以上稀水便,則酌量緩服或服湯藥,或湯散具停服。若一日二服不應,改為日三服。
二診(22日):服完三劑,病情大減。由于患者求效心急,首劑湯藥首次就沖服二包,服后約三小時,接連瀉下粘糊便三次,上半身微出粘汗。后遵囑每次沖服一包,間或只服湯藥。每日均要瀉下粘糊便5~10次。質(zhì)軟的腫塊明顯縮小。面部潰破處已無膿液,再不貼敷紗方。舌脈如前。用前方去川貝母、大戟、甘遂、蘇子,加炮穿
山甲12克,二劑。服法:前方大戟、甘遂末還剩二包,用此方煎湯,酌送服。
三診(24日):二劑盡。日瀉粘糊稀便3~5次。小便明顯增多。質(zhì)硬的腫塊開始軟化。舌脈如前。在二診方中去桔梗,加連翹20克,大戟、甘遂各3克,改
白芥子、
萊菔子各為20克。余藥不變。二劑。服法:大戟、甘遂共研末,均分成6包。按初診時的服法服用。
四診(26日):質(zhì)硬的腫塊明顯縮小,其余腫塊已消散;继幠w色紫黯。苔薄白微膩。脈微現(xiàn)濡滑。
蒼術(shù)20克、茯苓20克、半夏12克、陳皮12克、白芥子12克(打爛)炮穿山甲15克、麻黃3克、澤瀉12克、連翹40克、
桃仁122克(打爛)、
紅花12克、花粉20克。三劑。水煎,一日一劑。半年后信訪回復:已痊愈,未見復發(fā)。
[原按]本病辨證并不困難,問題在于遣方用藥上是否有膽識。初診即選用峻猛攻下逐水藥大戟、甘遂,并配伍大隊燥濕滌痰之品,用以蕩滌膠粘頑痰,達到化結(jié)消痰之目的。全過程終守燥濕祛痰的蒼術(shù)二陳湯加麻黃、白芥子、花粉、澤瀉。麻黃配白芥子宣肺利氣,治皮里膜外之痰,澤瀉伍大戟、甘遂,為痰邪開拓出路,花粉生津防攻逐耗液傷津,又能助全藥祛痰,由于痰瘀同源,且易化熱,故以蘇于、萊菔子、桔梗、貝母、連翹、穿山甲、桃仁、紅花等加減,各藥配合緊密,絲絲入扣。再者,其主方主藥中蒼術(shù)用量最大,共270克。加減藥中大戟、甘遂最小,二藥總量18克,分數(shù)次服,中病減量,在其二診時病去一半,三診即減白芥子、大戟,甘遂量。四診時病去大半,主方主藥大多減量,只保持花粉用量以生津補液,并除去攻逐峻猛的大戟、甘遂。麻黃在主方主藥中用量最小,十劑共51克。用麻黃意在開達肺氣以宣皮毛、調(diào)水道,導邪從水道而出。故二診時上半身微出粘汗(肺氣開達),三診時小便明顯增多(宣皮毛調(diào)水道)。至于服藥方法,古今都很講究。仲景有一服,二服,更服,停后服,不必盡劑,湯藥送服……等服藥方法。本例所用方藥峻猛,若服用方法不當,必將導致失誤。頑固病必用峻猛藥時,服藥方法甚為重要。否則,誤人殺人于頃刻,醫(yī)之罪也。(四川省樂山市健豐衛(wèi)生院萬保安供稿)
-----------4、滋陰化痰法·梅核氣
王光晃醫(yī)案:黃某某,男,54歲,1978年3月26日初診。罹患
慢性咽炎,咽部干燥不適,近二月來,咽喉灼熱,似有物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疑為癌證,赴某醫(yī)院確診為神經(jīng)官能癥,經(jīng)人介紹就診。患者精神憂慮,身體瘦弱,面色萎黃,大便于結(jié),舌紅少津,苔薄黃,脈細數(shù)。此乃虛火所致,法當清降虛火,順氣化痰,擬予
麥門冬湯加味。黨參、
沙參、
粳米、
石斛各15克,半夏、栝蔞仁、
山豆根、麥門冬、枳實、知母、甘草各10克,
大棗5枚水煎服。連服14劑后,喉中梗物感明顯減輕,仍咽部灼熱,矢如羊糞,前法既效,毋庸
更方,再加玄參10克,迭進30劑。喉中梗物感完全消失,余癥悉平,隨訪至今未復發(fā)。(吉林中醫(yī)藥1987-4-24)
按語:本例梅核氣證,為素體陰虛,虛火上炎,灼津液為痰,痰氣上逆,凝滯咽喉所致。治用
麥門冬湯加蔞仁、石斛、知母、枳實、山豆根。法于“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以清降虛火為主,佐以順氣消痰,使氣陰得復,咽喉暢利,故“咽中如有炙臠”感自除。
滋陰化痰法·脫發(fā)
陸XX,男,41歲,工人,1980年5月26日初診。始為局限性圓形斑狀脫發(fā),十余年來,病變范圍逐漸增大,終至發(fā)稀疏無幾,毛色淡,質(zhì)軟,根淺易脫,不耐碰觸。進而眉毛、胡須、腋毛、陰毛、毳毛俱脫,并伴咳嗽,痰稠色黃,口渴飲水,面白身癢,腰酸頭昏,舌質(zhì)偏紅紅,苔中根薄黃,脈軟數(shù)等證。胸透兩肺紋理增粗。血栓:血色素10克,紅細胞355萬,血小板9.5萬。經(jīng)曰:“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先擬清肺化痰為主,養(yǎng)陰為佐。桑
白皮12克、
南沙參12克、
北沙參12克、黃芩15克、
天花粉15克、
石膏30克、
蛤殼30克、
蘆根30克、苡仁20克、天
麥冬各10克
二至丸(包煎)30克。十劑。藥后咳減痰稀,痰色逐漸由黃轉(zhuǎn)白,苔薄,頭發(fā)不易再脫,余癥如前。
前法更添涼血養(yǎng)陰為助:
桑白皮12克、南北沙參各12克、玄參12克、
紫草12克、天麥冬各10克、生地15克、蛤殼30克、
大青葉30克、清金散(包煎)30克、
玉竹15克。十劑。藥后肺家痰熱已解,頭部
斑禿處見黃白色細發(fā),柔軟如絨。
擬益腎補血為主,佐以清肺養(yǎng)陰。生
地黃10克、
山藥10克、
黃精10克、
百合、玉竹各10克、南北沙參各10克、首烏12克、當歸12克、桑白皮12克、天麥冬各10克、蛤殼30克、金散(包煎)30克。十劑。此后毛發(fā)漸長,逐漸增粗變黑。服至六十余劑后,禿頭巳被新發(fā)所覆蓋,眉、須、毳毛生出,腋毛,陰毛長得更快。前后共服百劑以上,停藥后毛發(fā)未再脫落,且略有所長,療效鞏固,(吳縣木溪人民醫(yī)院毛惠仁:《江蘇中醫(yī)雜志》1981年第4期)
滋陰化痰法·癲狂
班世民醫(yī)案:1979年中秋時節(jié),應友人之邀,診一瘋女,年方二十有一,病已半載。此女素情易怒,因與同事口角,而神識漸亂,夜不寐、晝不臥、驚悸不安,非打即罵,不知饑飽,時而湯水不進,時而食飲無度,目珠紅赤,苦熬家人,四處求醫(yī)。前醫(yī)診為癲狂,未加詳辨,曾以大劑重鎮(zhèn)安神之品,如
朱砂、
磁石、
琥珀等,而罔效。若以大量鎮(zhèn)靜安眠西藥,僅可使其入睡,但醒后則旋又打罵不休。雙親一愁莫展,因求治多時,不見轉(zhuǎn)機,棄醫(yī)已兩月余。
余觀其舌質(zhì)紅赤,苔黃而干,脈見弦急,遂暗自思忖:該女雖見心神錯亂,但系七情內(nèi)傷,肝膽郁火,上擾神明之狂證,性屬陽熱,故非單以重鎮(zhèn)所能奏效,而應以清肝瀉膽為要。但舌苔黃而干,可見陰液已傷,故當佐以養(yǎng)陰生津。
余仿丹梔
逍遙散化裁,授
丹皮15克 梔子15克
柴胡15克 當歸20克 白芍15克 黃連15克 知母20克 生地15克 寸冬15克
龍骨50克 郁金20克,四劑,每劑煎至200毫升,每日分兩次口服。藥后果見功效,患者諸癥俱減,未再叫罵、打鬧,午夜過后可合衣入寐。但見其口唇燥烈,苔仍少津,是為陰傷未復,余熱未盡之征,再進上方加
葛根20克、
枸杞子15克,以助養(yǎng)陰,又投六劑。三診,患者精神轉(zhuǎn)為常態(tài),夜寐亦安,納食有常,僅見心煩,合家歡欣。為清其余熱,鞏固療效,又予上方五劑,即告痊愈;謴凸ぷ鳎瑫r已五載,未再復發(fā),現(xiàn)已成婚,并生有一子。
-----------5、軟堅化痰法·生殖器痰核
陳××,男,49歲,1953年3月8日初診。望診:面上黃黯較瘦,舌苔白,微黃而膩。聞診:講話氣短。問診:自1950年每起陽,陰莖就疼痛,冬季痛的更厲害。至1952年間,已成了
陽痿癥,可是那時候不知陰莖有核,也沒有治療過,直到1953年2月,才發(fā)現(xiàn)陰莖左邊中間有核如黃豆粒大,右邊上端有核如杏核大,均略園而硬。當時感到很害怕,因為稍一發(fā)展,就會堵塞尿道。切診:左寸弱,左關(guān)弦而結(jié),左尺虛而結(jié)。右寸虛,右關(guān)弱而無力,右尺虛弱而結(jié)。在省二院化驗血、尿、大便,證明無
梅毒,但不能確定為何病。診斷印象:痰核腫瘤之類。治療方法:擬化痰、活絡、變質(zhì)、解凝之藥。處方:化
橘紅30克 半夏24克 橘絡18克
用原
燒酒(50~60度)半斤,放瓶中密閉浸7日,每日振搖數(shù)次,用
棉花過濾,加蒸餾水一磅,置砂鍋內(nèi)煮沸數(shù)分鐘,使酒精揮發(fā),待冷加入碘化鉀5克,溶化裝瓶內(nèi),用時振搖,勿使沉淀。服法:開始服時,每天服2次,早晚飯后各服一次,每次服2毫升,再加白開水3毫升服之,服后可多喝開水,服1星期后,須停服休息2天。以后每天可服3次,早、中、晚飯后各服1次,服完第一瓶,再配第二瓶,可連續(xù)服3瓶。
治療效果:服完第一瓶,即感到核小而軟。服完第二瓶,左邊核已消化,右邊核已消80%。第三瓶服至一半即痊愈。不但陰莖不疼不墜,陽痿也好了,F(xiàn)一天能工作10小時還不累,身體很健康,精神也很好,現(xiàn)年54歲了,仍在泰安市發(fā)電廠任領(lǐng)導工作。
【按】患者生殖器所生之痰核,中西醫(yī)文獻上都沒有記載.劉惠民老醫(yī)師,用化橘仁、半夏、橘絡三種中藥,化痰核、活絡,加西藥碘化
鉀以變質(zhì),解凝。所以服用后,很快的就痊愈。(摘自《現(xiàn)代醫(yī)案選》第一集,第19~20頁,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0年)
軟堅化痰法·腫瘤
王××,男,5歲。初診:患兒于體檢時發(fā)現(xiàn)左肺上葉塊狀陰影。診斷為
肺結(jié)核,但無發(fā)熱、
盜汗等癥狀,
卡介苗試驗(一),試用
異煙肼,
鏈霉素等治療較長時間亦未見好轉(zhuǎn)。后至某醫(yī)院攝片診斷為左側(cè)
縱隔腫瘤。并有惡性變化之可能;純阂话闱闆r良好,頸淋巴結(jié)無明顯腫大,僅見活動后,稍有咳嗽痰多等現(xiàn)象,苔薄膩微黃,脈細帶數(shù)。證屬痰壅肺絡,瘀血凝滯。治擬消腫軟堅為主,佐以活血祛瘀化痰。
夏枯草15克
昆布9克 牡蠣18克 象貝3克 桔梗3克
橘葉4.5克 陳皮3克
生苡仁15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海藻9克
丹參6克
荊芥2.4克 4劑。
二診:服上藥后,縱隔腫瘤未見改變,咳嗽痰多氣短現(xiàn)象依然如前,苔薄膩而微黃。治法仍以軟堅化痰,佐以消腫。
夏枯草15克 昆布9克 海藻12克 象貝4.5克 連翹9克
煅牡蠣18克 丹皮3克 赤芍3克
天龍1.2克 桃仁3克
海蛤殼12克 煅瓦楞9克
冬瓜子12克 蘆根1支 7劑。
三診:脈癥如前,治法仍宗上意。原方:煅牡蠣改30克、煅瓦楞改15克、夏枯草改24克7劑。
四診:上方連服20帖左右,至某醫(yī)院攝片,縱隔腫瘤似有所縮小,惟活動后,仍有咳嗽,氣短等情況。前方既效:仍宗上意治之。
夏枯草30克 煅牡蠣60克 海蛤殼15克 煅瓦楞18克 赤芍3克 桃仁3克 連翹9克
冬瓜子9克 蒲公英9克 天龍1.2克 昆布12克 海藻12克 丹參6克 丹皮2.4克
象貝粉3克(吞) 生地9克 10劑。
五診:藥后一般情況良好,咳嗽亦止,苔薄脈細。治法仍照原意加減。
六診:藥后胃納未減,一般情況仍然較好。前方既已具效,仍宗上意加減。原方:煅瓦楞改30克、丹皮改4.5克、赤芍改4.5克。另加:茯苓6克、紅花2.4克 7劑。
連續(xù)服藥一個多月之后,至醫(yī)院攝片復查,縱隔腫瘤稍有縮小,于是在前方基礎(chǔ)上根據(jù)病情,稍作加減變化。如:發(fā)熱加蒲公英12克、黃芩6克、銀花6克;咳嗽痰多加
魚腥草12克、
前胡4.5克、生甘草3克、fo
耳草12克、瓜蔞6克;胃口不好加焦
山楂9克、焦
六曲9克、香
谷芽12克,大便溏薄加炒白7忙6克、炒
扁豆9克、淮山藥12克等。繼續(xù)進行治療一個多月,攝片復查,縱隔腫瘤續(xù)見縮小。連服5個月后,攝片復查,縱隔腫瘤完全消失。以后隨訪,患者非常健康。(摘自《上海老中醫(yī)經(jīng)驗選編·錢伯文》,第227~228頁,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0年)
軟堅化痰法·肝區(qū)脹痛
張××,男,44歲。患者于1976年6月作同位素掃描示肝右葉占位變,甲胎陽性,于7月8日來院治療。主訴肝區(qū)脹痛。舌偏紅,苔薄,脈弦。體檢:肝右肋下及劍突下均達7厘米。超聲波示肝波較多。經(jīng)用四味軟堅湯(海藻、
海帶、牡蠣、夏枯草。常加用有活血化痰軟堅作用的丹參、
鱉甲、山甲、川貝、象貝、赤芍、桃仁、
王不留行;有清熱解毒作用的
野菊花、
望江南、
蜀羊泉、
白花蛇舌草,
石見穿等),治療半年后,肝區(qū)痛減,甲胎定量下降為50,對流法陰性,肝臟縮小至右肋下l厘米余,劍下2厘米,同位素掃描示肝占位變已不明顯。1977年12月復查,甲胎定量為62。迄今已隨訪5年,一般情況良好,復查甲胎3次均<3l。
【按】我們認為,惡性腫瘤的特點乃積久成癥,邪勢彌甚,必須強調(diào)祛邪,始能遏制或減緩癌癥進展的勢頭,正氣才能得到伸張。所以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都采用廠軟堅散結(jié)的治療方法。但是在惡性腫瘤的各個不同階段,采用的側(cè)重面有所不同。
軟堅化痰法·男性乳房異常發(fā)育癥
陸某,男,40歲,1999年4月16日初診。患者近來感覺左側(cè)乳房脹痛,捫之發(fā)現(xiàn)乳房較右側(cè)明顯增大,觸之有一腫塊且疼痛,情緒不佳時乳房脹痛加重。查:左側(cè)乳房增大,乳暈顏色較右側(cè)加深,可觸到直徑約2 cm的圓形腫塊,質(zhì)軟,可移動,觸痛明顯,腋下淋巴結(jié)無腫大。舌質(zhì)稍紅,舌苔膩滑,脈弦。診斷為
乳疬病。辨證為肝郁脾虛,痰瘀互滯。治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痰,軟堅散結(jié)。
【處方】柴胡12g、香附15g、法夏12g、枳殼15g、
橘核12g、川芎15g、當歸20g、陳皮15g、
威靈仙15g、赤芍藥20g、
重樓15g、海藻18g、白芥子15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二診:上方服藥3劑后,疼痛減輕,乳房腫塊變小。藥已見效,守方再服6劑后,疼痛消失,左側(cè)乳房腫塊消散,兩側(cè)乳暈顏色一致。病告痊愈。
-----------6、降氣化痰法·支氣管炎
【案例】某男,60歲,農(nóng)民,于1995年12月22日初診;颊呖人裕┨10年,時輕時重,于冬季天寒冷時發(fā)作頻繁,近幾年來逐漸加重,短氣常不得臥。西醫(y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自訴此次發(fā)病已1周,咳嗽,痰黃不易咳出,動則氣急,胸悶飽滿,觀其體形倦怠,口唇紫紺,頸靜脈怒張,舌質(zhì)紅,苔薄膩黃,脈弦滑。聽診:兩肺聞及干濕噦音,處診肝肋下1.5cm,質(zhì)中,兩下肢浮腫。胸片示:兩肺紋理增粗,透亮度增加,肺動脈段突出,右下肺動脈干增粗。心電圖示:竇性心率,肺型P波,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證屬咳嗽,痰熱阻肺;擬
定喘湯加減,降氣平喘,清熱化痰。藥用:炙麻黃、杏仁、蘇子、桑白皮、
黃芪、法半夏、連翹、白芥子、
葶藶子、丹參各lOg,魚腥草20g,
白果7枚,甘草5g。水煎服,日1劑。
二診:3劑后,咳嗽減輕,痰能咳出。再3劑,咳自平,輕微活動已無氣急。[張文明.定喘湯治療老年慢性咳喘65例.浙江中醫(yī)學報1999-(3)-31]。
【按語】方中麻黃、杏仁宣肺平喘,白果斂肺定喘,半夏、蘇子降氣化痰,桑白皮、黃芩清肺。玲方具有清肺化痰,宣肺平喘,針對咳、痰、喘病機,故治療效果滿意。
降氣化痰法·
眩暈 【案例】程某,男,46歲。頭暈、目眩、
耳鳴、作泛
嘔吐兩天,今天加劇,視物旋轉(zhuǎn),頭不能轉(zhuǎn)側(cè),動則眩暈更甚,不思食,食入作泛嘔吐,西醫(yī)診斷美尼爾綜合征,用
溴化鈉、谷維素等治療無效。病人形體稍胖,閉目怕睜,時有干惡,苔白賦,舌質(zhì)稍胖淡,脈弦滑。此屬中焦運化失常,津停痰生,痰澀阻滯,兼有肝風夾痰濁上擾,清陽被遇所致。下氣消痰,降逆和胃,佐以平旰熄風,
半夏厚樸湯加減:半夏1O克 厚樸10克
蘇梗lO克
珍珠母30克 鉤藤15克(后下)
代赭石15克(先下) 陳皮5克 炒蒼術(shù)10克 澤瀉lO克 5劑。服3劑后,自覺眩暈好轉(zhuǎn),已能進食,繼N%2劑后,已能自行活動,唯頭昏乏力,納果,上方加
太子參15克、炒白術(shù)10克以健脾益氣,囑服5劑,患者自服10劑病愈。(《江蘇中醫(yī)雜志》1980-6-32)
降氣化痰法·嘔吐
【案例】某女,46歲。因嘔吐痰涎,質(zhì)地清稀,其味辛辣,食人嘔吐加重,噯氣頻頻,胸脘痞悶,便干,旬日未解而前來我醫(yī)院就診;颊咦杂X食道有不適感5年余,舌胖,苔薄白,脈弦滑。綜觀病史,肺氣不利上泛為痰,痰氣郁結(jié),氣逆于上故見有食道不適感。久病傷肺,水津不布,金不制木,肝木橫逆克脾土,脾胃升降失司,氣逆于上故見上述諸多證候,予蘇子降氣湯和
旋覆代赭湯加減,以降氣納沖,標本兼顧。水煎服,4劑,每日2次。服后,精神轉(zhuǎn)佳,身健力增,噯氣除,吞咽順利,嘔吐大減,便干而不秘?紤]其久病之后,正氣不足,標病已除,即當固本。治宜培土扶正,以香砂六君子湯收功[李雪梅.蘇子降氣湯臨床應用舉隅.遼寧中醫(yī)雜志2001-4-236]。
【按語】蘇子降氣湯為治上順下之劑,顧及肺腎二臟,具有祛痰降氣之妙功,以降氣平喘、止咳祛痰除其標,溫腎納氣治其本為其特點。本例方中蘇子降氣,祛痰,利膈;
旋覆花降逆消痰;赭石沉降,善鎮(zhèn)沖逆,墜痰止嘔;
生姜散寒止嘔,和胃化痰;半夏燥濕化痰;陳皮、厚樸理氣化痰;前胡與厚樸合用又有疏邪之能;佐以少量當歸養(yǎng)血,合肉桂以溫補下元。在臨床運用的過程中,本案嘔吐證之病機為肺失輸布,聚濕成痰之上實,以及陽虛水冷之下虛。故根據(jù)中醫(yī)學“異病同治”的原則,均選用蘇子降氣湯為主,從而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降氣化痰法·
胃癌 馬俊嶺醫(yī)案:田某,男性,1982年在河北省醫(yī)院確診胃癌末期,已不能手術(shù)。主證:精神萎糜、面色青黑、消瘦無澤,日食少量奶粉,頻頻做噎,嘔吐痰涎粘液,舌苔白膩,脈弱。遂投旋復代赭湯加光茨菇1.5克、
三七粉3克、
血余炭18克、
肉豆蔻10克,并囑其用藥液沖服光茨菇與三七粉,堅持服藥半年,諸癥消失,能參加輕體力勞動。
旋復代赭湯載張仲景《傷寒論》,為和中降逆之名方。如《傷寒附翼》說:“旋復半夏作湯合代赭末,治頑痰結(jié)于胸膈或痰沫上涌者最佳!狈揭
旋復花下氣消痰,赭石重鎮(zhèn)降逆;伍人參、甘草、大棗扶脾益胃;半夏、生姜降逆化痰,配合精當。臨床用治反胃、
噎膈、嘔吐、
呃逆而見心下痞滿、
胃氣虛弱者頗宜。胃癌末期所現(xiàn)癥狀與旋復代赭湯適應證大致相符,故余效此方加味,治療胃癌,收到一定效果。上方宗旋復代赭湯立法,加光茨菇、三七粉、
血余炭解毒抗癌,肉豆蔻燥濕健脾溫中。如兼脾虛甚加白術(shù)10克、
砂仁10克,肝郁加香附10克。臨證加減,且莫拘泥死方。
降氣化痰法·
解顱 狄XX,男,1歲。1963年9月30日初診;純侯^大異常(頭圍近56厘米。按;正常男孩一歲時頭圍大約45厘米)。頭顱裂縫,并繼續(xù)增大增寬,頭皮光急,青筋顯露,神情
癡呆,體瘦面晄白,頸軟無力,眼斜,經(jīng)XX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檢查確診為“先天性
腦積水”,多方醫(yī)治無效,遂來我院就診。以降氣化痰逐瘀,佐以祛風之法治之,治以
升降散加減,口服外敷并用。
(1)口服方;
僵蠶15克、
蟬衣15克、
姜黃6克、
生軍6克、杏仁6克、厚樸6克、
藁本6克、瓜殼6克、瓜蔞仁15克、每劑服兩天,每天空腹時服4~5次,每次服20~30毫升,按年齡酌為增減,連續(xù)服至病愈為止。如有
感冒、食滯等情況應停服。
(2)外敷方:
通草24克、香
白芷15克、蜂房15克、
青皮15克、陳皮15克、蟬衣15克、僵蠶15克、川紅花6克。上藥共為細末,以酒15~30克,
童便40~50毫升,水適量,面粉10克,調(diào)制糊狀,先將患兒頭發(fā)剃凈,把藥直接涂于頭顱(包括枕、顳,額部及太陽穴),再用紗布包裹。如敷藥干了,可用溫水濕潤。每天換藥一次,換時先用溫水洗凈,涼頭1~2小時再敷藥,直到病愈為止。
二診:頭部停止長大,精神好轉(zhuǎn),飲食增加,繼用上方。
三診:頭部變小,精神更佳。原方連用二十余劑,歷時兩月,顱縫完全愈合,頭部大小趨于正常(頭圍48厘米),頭發(fā)增多,面色紅潤,青筋微顯,頸項不軟,活潑喜玩耍,飲食二便均正常,每月追訪患兒一次,迄今情況良好,頭部發(fā)育趨于正常,智力、神志均佳。(成都市中醫(yī)院王靜安主治,徐世祥整理:《中醫(yī)雜志》1964年第6期)
-----------7、順氣化痰法·吐痰
李佃貴醫(yī)案:王某52歲,咳吐白粘痰二年余,每天吐痰約碗許,伴胸悶,納呆,舌苔白滑而厚膩,脈象滑而有力。曾用二陳湯,礞石滾痰丸效不著。余以枳實lO克、陳皮9克、廣木香9克、瓜簍12克、清半夏9克、蘇子9克、萊菔子9克、茯苓12克 白術(shù)6克、甘草6克,服三劑,患者痰去大半,胸悶消失。繼以上方加山藥12克、
薏米12克,連服十劑咳痰基本消失,食欲大增。
原按:見痰休治痰,治氣痰自消:痰證之狀,變化無窮,一般的醫(yī)生多不察其標本,而只處消痰之方,此見痰治痰之法,往往不能奏效,于是不少人稱其為怪病。善治者,只要治療生痰之源,那么不用消痰之藥,即可獲除痰之效。痰屬濕, 為津液所化,古人謂之:“行者為液,聚者為痰”。其流行或停聚,依依靠氣的推動功能,氣不能運行津液,即可聚集成痰。所以,在治痰時,除痰閉于咽喉,不得不暫用豁痰之藥,以開其竅外,余皆當行氣以治其本,氣順則津液行于周身,痰即無生化之源。見痰即消痰,此治痰之誤。吾每治痰時必加用行氣之藥,如枳實、陳皮、廣木香、砂仁之類,往往能獲滿意療效。
順氣化痰法·聲嘶
楊××,男,45歲。兩個多月以前,突然感到說話有些費力,其舌聲音日漸嘶啞,并同時發(fā)現(xiàn)喉結(jié)部有一腫物,并日漸增大,某院診為囊腫。先用抗菌素治療—周不效,后又配合中藥軟堅散結(jié)之劑治療一個多月仍不效,建議手術(shù)治療。因患者害怕手術(shù),而邀余診治。細審其證,喉結(jié)部上方有一如杏核大的腫物,偶有隱隱作痛感,時有胸滿心煩,頭暈而脹,舌苔白,脈弦滑。綜合綜證,反復思考:喉當屬肺,胸亦肺之所主,肺主肅降,能宣布津液,而肺之降,又非肝木之升而不得降,肝郁則肺滯,肺滯則痰生,痰熱凝結(jié)則成核。治宜舒肝理氣,化痰散結(jié)。四逆香fo二花湯加減。處方:柴胡10克 枳殼10克 白芍10克 甘草6克
香櫞10克 fo手10克
玫瑰花10克 代代花10克 連翹9克
元參3克服藥六劑,喉結(jié)囊腫消失,說話聲音恢復正常,頭暈頭脹,胸滿心煩均解,為徹底鞏固效果,繼服六劑以善后。
某醫(yī)問:從四逆香fo二花湯的組成來看,沒有什么治療腫瘤的藥物,而事實證明確有效果,其故何也?答曰:腫瘤的治療歷代醫(yī)家多主張軟堅散結(jié)、活血逐淤。事實證明這些方法確實有效,然而正氣有盛衰,兼證有不同,諸種病因主次有分別,所以治法常常不同,至若四逆香fo二花湯所治者,因其氣滯為主,故以此方治之而效。
順氣化痰法·囊腫
郝××,男,65歲。兩側(cè)頸部拘急疼痛,胸部囊腫。半年多以前發(fā)現(xiàn)頸部兩側(cè)拘急疼痛,活動不便,經(jīng)某院治療一個多月不見好轉(zhuǎn),一個多月后,在兩腿腘窩部又發(fā)現(xiàn)兩個如鴨蛋大的腫物,按之微硬,乃在某脘外科住院治療,住院后,將右側(cè)腘部腫物切除,后經(jīng)病理切片確診為囊腫,因多種原因,左側(cè)腘部囊腫未切除。審其除上癥外,并見胸脅竄痛,煩躁易怒,頭暈時痛,舌苔白,脈沉弦。綜合脈證,診為肝郁氣結(jié),痰滯血淤之證。故擬舒肝理氣,化痰散結(jié)。柴胡橘葉煎加減。處方:柴胡10克 赤芍10克 瓜蔞15克 青皮10克 橘葉10克 枳殼10克 甘草10克 白蒺
藜3克。服藥六劑后,頸部拘急疼痛消失大半,左腘部腫物較前明顯縮小,繼服六劑,頸部拘急疼痛消失,腘部腫物縮小三分之一,又服兩月而愈。
順氣化痰法·痰核·皮下
脂肪瘤 葛武生醫(yī)案:周姓婦女,臂上結(jié)核,形如雞卵,在皮里膜外;不紅不熱已十余日,此為痰注經(jīng)絡所致。治以活絡化痰,藥用:白芥子12克 竹茹4.5克 赤芍4。5克 酒黃芩4.5克 炒瓜蔞9克 海浮石6克 連翹6克
三棱4。5克
莪術(shù)5.5克
杜仲4.5克威靈仙3克 通草3克 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一劑。五劑服完即腫塊全消失。
另:李姓婦女,59歲,自1980年10月始,發(fā)現(xiàn)前胸后背及面部有十余枚如豆粒狀結(jié)塊,逐漸增多加大,臂部亦出現(xiàn),局部有酸楚感,伸屈受限,曾在本地幾所醫(yī)院治療,其效不著。并伴有心煩、
心悸、頭暈等,舌淡苔薄白,脈右弦滑左沉細。1982年9月來診,此為肝失疏泄,脾肺氣逆,水濕不化而成痰,結(jié)于肌膚。給予化堅二陳湯合柴胡清肝飲加減,以舒肝解郁,滌痰通絡散結(jié)。處方:柴胡10克 梔子10克
菊花10克 鉤藤10克 連翹10克 牡蠣12克 陳皮6克 清半夏10克 茯苓10克 白芥子10克
胡黃連6克木通6克
蟬蛻6克 僵蠶10克 玄參10克 海浮石15克 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后隨證稍有增損,共服藥二十八劑,結(jié)塊全部消失。
清代名醫(yī)何夢瑤在《醫(yī)碥》中說:“凡病有形者是痰,無形者是火,如紅腫結(jié)塊,或痛或不痛,皆形也,痰也!庇终f:“頭
面頸項身之中,下有結(jié)核,不紅不痛,不硬不作膿”,皆痰核,脾肺氣逆,痰滯于內(nèi),順氣消痰自愈。亦有郁怒傷損肝脾,血病結(jié)
核者,宜養(yǎng)血清肝火。”此說甚合道理。余臨床曾遇多例痰核患者,均按此法治療而獲愈。
-----------8、開竅化痰法·
發(fā)作性睡病 高某,女,26歲,于1996年10月2日就診;颊咧髟V熟睡難醒1月余。患者于1個月前某天下午被人誤會,發(fā)生爭吵,甚感委屈,情緒低落,當晚回家睡覺。翌晨,竟熟睡不醒,家人催喚亦不覺醒,舉家驚惶,各種方法推弄,均不見效。抬送當?shù)蒯t(yī)院檢查,血壓、心跳、呼吸均屬正常,只好任其自睡。除每天靜脈滴注
葡萄糖液和
能量合劑等維持正常代謝外,未做特殊治療,3天后自行蘇醒。醒后問之,一無所知,亦無所苦。自此,每隔3~5天發(fā)作1次,每次熟睡2—5天。先后服過不少中西藥物,效果不佳,請求診治。就診時一般情況良好,智力正常,癥情同上,脈象和緩,舌苔白厚。此病起自被人誤會,甚感委屈,心情抑郁,氣郁生痰,痰阻心竅,神志迷惘而致。治宜理氣滌痰,清心開竅,方用
滌痰湯加味。
【處方】石菖蒲15g、陳皮12g、白術(shù)15g、茯苓30g、
柏子仁15g、半夏12g、麥冬15g、郁金30g、膽南星12g、遠志15g、香附30g、大棗15g、甘草6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二診:上方服6劑后,發(fā)作減少,昏睡時間縮短,一天中可以自行覺醒。藥切病機,初見成效。繼服5劑,停止發(fā)作。減去石菖蒲、香附、郁金,加酸棗仁30g。繼服10劑,鞏固療效。后隨訪,未復發(fā)。
開竅化痰法·
嗜睡頑癥
龍某,男,55歲,1990年3月16日就診;颊咭蚋粢谎人谎,不分晝夜反復發(fā)作5個月,曾多方醫(yī)治無效而來診。經(jīng)軍醫(yī)大學做腦電圖、腦血流圖、腦cT檢查均正常。其弟代述:患者入睡前感覺全身乏力,精神極度困倦,哈欠不已,繼之進入睡眠階段。期間不吃不喝,鼻有鼾聲,心跳減慢,每分鐘48次,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蘇醒后感頭昏重,反應遲鈍,神疲納差,胸脘痞悶,大便正常,小便略黃。舌質(zhì)紅,舌苔黃厚而膩,脈濡數(shù)。脈癥合參,辨為濕熱釀痰,蒙蔽
心包。治宜清熱化濕,豁痰開竅。方用石菖蒲郁金湯加減。
【處方】鮮石菖蒲15g、
薏苡仁30g、郁金15g、菊花10g、
滑石(包)30g、竹葉10g、枳實15g、遠志10g、梔子15g、連翹10g、鮮
竹瀝(沖)5匙、姜汁(沖)3滴。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二診:服藥5劑后,自述頭不昏重,食欲好轉(zhuǎn),精神亦佳,10天已至,未有倦意,且如常人作息。舌苔薄膩微黃,脈濡數(shù)。后以健脾化痰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發(fā)。
【按語】《靈樞·口問》云:“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笔人嘁驒C體陰陽平衡失調(diào),陰盛而陽氣不得振奮所致。痰為陰邪,易致清陽之氣不得升發(fā)而嗜睡;痰濁蒙蔽心竅而致神識不清,故治從豁痰開竅立論而收效。(龍亞林.石菖蒲郁金湯加減治愈疑難病2則.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1991-4-12)
開竅化痰法·神亂案
劉渡舟醫(yī)案:董××,男.28歲。因精神受到刺激而犯病。心中煩躁不安,或膽怯驚怕,或悲傷欲哭,睡眠不佳,伴有幻聽、幻視、幻覺三幻癥。胸中煩悶難忍。舌苔白厚而膩,脈弦滑。辨為肝氣郁滯,痰濁內(nèi)阻而上擾心宮。桂枝6克 生姜9克
蜀漆4克(以
常山代替) 龍骨12克 牡蠣12克 黃連9克 竹茹10克 郁金9克 菖蒲9克 膽星10克 大黃9克 服藥二荊,大便作瀉,心胸頓覺舒暢。上方減去大黃,又服三劑后,突然嘔吐痰涎盈碗,從此病證大為減輕。最后用滌痰湯與溫膽湯交叉治療而獲痊愈。
【解說】在《傷寒論》中,仲景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由于火劫追汗,損傷心陽而引起的驚狂,臥起不安;而本案則偏重于滌痰清熱以開心竅,所以加上竹茹、膽星、菖蒲,郁金.黃連和大黃,同時去掉大棗,甘草以防其助濕化痰。 蜀漆乃常山之苗,其功用與常山相似,有較強的催吐祛痰作用。用量.一般在3—5克,但還要注意水炒先煎,以減少其對胃腸的刺激而消除致吐等副作用。如果藥店不備蜀漆,也可用常山代替。
-----------9、搜剔頑痰法·背寒冷如掌大
王德光醫(yī)案:單某,因郁怒日久,常覺脘悶脅痛,納呆泛酸,頭暈耳鳴,失眠乏力。診其脈弦而沉,舌赤苔薄黃。予疏肝理氣、踺脾和胃之品調(diào)理之。月余,諸證逐漸緩解,惟覺左背寒冷如掌大。初起淺不介意,兩個月后局部冷感難于忍受。吾用丹溪“郁痰則開之”之法,、予疏肝解郁、化痰通絡之劑治之。月余患者寒不減。其人身軀略肥胖,脈沉滑,舌淡苔薄白,余反復斟酌,以上治法本無差錯。其所以無效,是因藥力尚微,此時非攻下逐痰之猛劑,不足以觸動久著經(jīng)絡之頑痰。于是用煨甘遂細末2克,裝膠囊內(nèi),命其晨起空腹時一次頓服,連服三日,并囑患者若癥狀緩解則停服。三日后患者來診,自云服藥后,腹瀉約十多次,背部寒冷感頓減,第二、三日,瀉下雖不似前日之頻繁,但左背局部之冰冷感已完全消失。
原按:痰證是因痰所產(chǎn)生的多種病證。其中一些系疑難怪證。王隱君曾指出:“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背心常作心下一點冰冷。”這種背心局部冰冷即屬于頑痰怪證之一,往往非一般理氣化痰、通經(jīng)活絡之品所能奏效。必要時,需用甘遂、大戟、
蕪花等逐水藥以蕩滌之。此等藥物快利通下,能搜剔頑痰巢穴,盡管頑痰潛伏于皮里膜外,或膠著于經(jīng)絡之中,只要正氣尚充,多能一鼓而下,痼疾隨之而愈。但因藥性猛峻,非體實痰飲內(nèi)積者,不可妄投。因而峻下逐水藥用之者日少。其實,有病則晡受之,用之得當,常能收桴鼓之效。
搜剔頑痰法·關(guān)節(jié)腫痛
萬濟舫醫(yī)案:1961年9月中醫(yī)院住院部萬濟舫醫(yī)生治一痹證,關(guān)節(jié)腫痛,當時醫(yī)囑“用
子龍丸一錢吞服”,值班護士不知藥之毒性,未經(jīng)仔細查對醫(yī)囑,即稱三錢給病人服。萬醫(yī)生關(guān)心病人服藥否,查詢護士,乃知錯給藥三錢,即三倍量。全科人員驚慌失措,怕出事故,有的建議急需洗胃,我(章真如)不同意,因服藥已近2小時,藥已溶化吸收,亦容易增加患者恐懼心理,反為不美,囑嚴密觀察。結(jié)果至午后,患者毫無不良反應,大家乃放心。患孝睡至半夜,腹瀉一次,亦無其它痛苦。第二天痹證疼痛大有減輕,并逐步治愈。
最后總結(jié)其教訓說明:①子龍丸毒性不大,三錢并不致造成危害。②保護性醫(yī)療,如果當時驚慌洗胃,亂成一團,患者恐慌更甚,其后果不堪設(shè)想。③患者因禍得福,病得治愈,此中有經(jīng)驗,有教訓,值得一記。
杏林簫客注:關(guān)節(jié)腫痛用子龍丸,非經(jīng)驗豐富者不能為之!津血同源,腫痛之處,多痰瘀膠著。所謂關(guān)節(jié)積液之類,皆當按中醫(yī)痰飲論治,若按尋常祛風利濕活血之法,則取效甚難。子龍丸,即
控涎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組成,毒性甚烈,若用之得當,收效也快。越是大毒之品,正是治病良藥。誤服子龍丸三錢,雖然過量,但有病則病受之,歪打正著之中,痹證獲愈,值得深思。
-----------------------------------------------------------------------------------------------------------
10、涌吐痰涎法·幻視
李其祿醫(yī)案:李××,男,43歲,1972年8月24日初診。其子因闌尾炎住院,為籌款困難而憂思甚重,致使精神失常。初起自稱青蛇附身,久則幻視,入夜總是見室內(nèi)有碗口粗青蛇數(shù)條。其一邊驚叫,一邊揮刀向墻上地上亂砍,攪得全家不寧,四鄰不安。白天患者以手擊胸.硬濰說胸中有碗口大硬物堵塞。經(jīng)縣醫(yī)院門診用鎮(zhèn)靜安神西藥治療和民間醫(yī)生用針灸治療3個月未愈。筆者據(jù)其病因和臨床體征診為癲癥,證屬氣結(jié)釀痰、痰迷心竅。治擬破氣開結(jié),豁痰開竅而醒神,方用
白金丸,每次4.5克,一服2次。
服至至第五日,吐出痰涎一碗多!用樹枝將痰壅挑起2尺不斷!再服仍吐,自覺胸中的堵塞感逍失。略減其服藥量,續(xù)服12天,服藥后不再吐痰涎,諸證也隨之消失精神完全恢復正常,唯感頭暈、身倦。察其面色淡黃,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弱。此為邪去正虛。繼以飲食調(diào)養(yǎng)月余,身體恢復健康,可正常參加勞動。1980年夏,再次因為憂愁的事致使自覺胸悶滿而煩,有點象8年前發(fā)病之前的感覺,求筆者設(shè)法預防。筆者即為他再配制白金丸一料,朱砂為外衣。其自服一周后,雖未吐痰涎,胸中卻也滿散煩消,一切正常。自1972年迄今已19年,除1980年問出現(xiàn)的胸中煩滿而外,癲癥一直未復發(fā)。
涌吐痰涎法·眩暈
1981年在門診時,有女性患者魯××,年38歲,春末來診。訴頭重眩暈,已七年余,胸中煩滿,欲吐不能,飲食無味,大便溏瀉,日三、四次,形體瘦弱,舌苔黃膩,寸口脈滑而關(guān)、尺反遲。查其病歷:自1958年11月起,一直在我院門診,發(fā)現(xiàn)其證春末夏初為甚,初秋至冬減輕(秋冬季半月或一月來診,至春、夏每隔三日必至),所服方藥,均合辨證論治之旨。而藥后都不顯效。因思寸口脈滑,眩暈欲吐,乃是痰阻于上之征,痰阻則元氣不周,故關(guān)、尺之脈反遲。
法當吐之,遂與
瓜蒂散:瓜蒂4.5克(炒黃研末)、
赤小豆9克(炒搗粗末)、
淡豆豉9克,濃煎如糜,濾去滓,頓眼。次日來診,云其未及服藥眩暈更甚,胸中窒熱。于是囑咐她二小時后,不吐時可喝杯熱開水;若吐得太厲害,就喝杯涼開水;若吐而汗出,須要避風;饑時可喝冷稀粥,飲食都要涼的。第二天患者自述昨日l0點煎好藥當即服下,到12點左右,即大吐痰涎,色黃而稠粘,眩暈減輕而入睡,醒后腹中大饑,喝兩大碗冷稀粥,又入睡今早5點才醒,眩暈已止,大便如常,盡量墮生尚微盔窒熱感。改投扼;豉暢,囑其如法煎服,如無不適,過七、八日再來。七、八日后,患者來說:“服了這兩付藥,七年多的病,完全好了!敝倬霸唬骸胺灿脳d豉湯,病人便微溏者,不可與服之。”此人原有大便日三、次溏瀉之證,為什么可用梔子豉湯呢?因此人以前多服補劑,形成氣機阻滯,陰陽升降失常,今氣機已暢,針對其胸中窒熱,故用梔子豉湯,而不會導致溏瀉。(宋孝志)
-----------軟堅散結(jié)法小議
作者:吳化林
軟堅散結(jié)法是使人體的腫物、癥塊消散或軟化的方法,屬八法中的消法。凡氣郁血積的腫物、癭瘤、癥塊、瘰疬等,都應結(jié)合軟堅散結(jié)法治療。清醫(yī)程鐘齡所創(chuàng)之
消瘰丸可謂此法的代表方劑。近年來隨著對腫瘤疾病的研究,軟堅散結(jié)法成為攻治癌癥的重要方法。
具有軟堅散結(jié)作用的中藥,首選鱉甲和牡蠣。鱉甲味成平,能滋陰清熱,軟堅散結(jié);牡蠣味亦成平,有斂陰潛陽、止汗?jié)、化痰軟堅之功。其次如連翹、公英、天葵、
半枝蓮、
蜈蚣、會蝎、
馬錢子能解毒散結(jié);
瓦楞子、海蛤殼、半夏、自
附子、海浮石等能化痰散結(jié);還有的藥物可
行氣散結(jié),如青皮、枳實、桔核、
荔枝核等;而
芒硝、元參、大貝能清熱散結(jié)。尤以獨角蓮具有解毒散結(jié)、消瘀之功,能治
毒蛇咬傷、瘰癘、跌打損傷。
獨角蓮膏外敷,對肝炎、
肝硬化、癌腫初起均有可觀療效。其次,
山慈菇、
貓爪草、
硇砂、
黃藥子均有不同的軟堅散結(jié)和解毒作用。
癭瘤、癥塊的產(chǎn)生有因風火熱毒壅遏而成,有因氣滯血瘀凝聚而生,也有因痰氣凝結(jié)郁阻而致。故軟堅散結(jié)應針對疾病產(chǎn)生 的原因,采用相應的治法,以圖其本。除常用鱉甲、牡蠣外,常有以下幾種配伍。
1.疏散風熱、軟堅散結(jié):用于上焦風熱挾痰而成之痰核。經(jīng)常配伍牛蒡、
薄荷、柴胡、連翹等藥。 .
2.清熱解毒、軟堅散結(jié):用于熱毒內(nèi)壅,癰腫瘡毒之初期。常配伍天葵。公英、獨角蓮、連翹、
白花蛇舌草、元參等藥。
5.理氣化痰、軟堅散結(jié):用于氣郁挾痰、流注肌膚而成之瘰癘、痰核,常伍以昆布、青皮、夏枯草、橘核、白芥子等藥。
4.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適用于瘀血停滯之乳房疬、癥瘕痞塊、癌腫等,可配伍穿山甲、
麝香、
乳香、
沒藥、三七、赤芍等。
上述諸法,應針對病機,或兩法同用,或數(shù)法聯(lián)合。曾遇一女,三十余歲,患乳疬數(shù)年。乳房疼痛,內(nèi)有硬塊,皮色不變。去某醫(yī)院就診,醫(yī)者皆以活血祛瘀法治之,皆用桃仁、紅花、當歸、丹參等藥,服藥數(shù)劑,略有好轉(zhuǎn),療效不佳。余稍減活血之品,加牡蠣50克、元參20克,服藥六劑,即見腫
決明顯縮減,疼痛減輕。調(diào)治月余而痊。以后每逢此證,多以軟堅散結(jié)法配合行氣、活血、化痰治之,其效甚佳。開展對軟堅散結(jié)法的研究,對攻克腫瘤難關(guān),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