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monilial vaginitis
|
拚音 |
NIANZHUJUNXINGYINDAOYAN
|
別名 |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女性生殖器官炎癥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念珠菌性陰道炎是一種常見的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以白帶增多與外陰瘙癢為主要特征的陰道炎。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念珠菌性陰道炎多見于孕婦、糖尿病和接受較大劑量雌激索治療的患者。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改變陰道內微生物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長期應用免疫抑制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降低機體抗感染能力,均可促使念珠菌繁殖。復合維生素B缺乏、嚴重的傳染性疾病及消耗性疾病亦有利于念珠菌性陰道炎的發(fā)展。據統(tǒng)計,約10%非孕婦女和30%孕婦的陰道中有少量念珠菌寄生,卻不引起癥狀,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或當陰道酸度因糖原增多而增高時,念珠菌即迅速繁殖而致病。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此種真菌呈卵圓形,有芽生孢子及細胞發(fā)芽伸長而形成的假菌絲,芽孢與假菌絲相連成鏈狀或分枝狀。它對干燥、日光、紫外線及化學制劑等的抵抗力較強,但不耐熱,加熱至60℃1h即死亡。最適于它繁殖的pH為5.5。念珠菌可寄生在人的皮膚、粘膜、消化道或其他臟器中?谇、腸道與陰道粘膜上的念珠菌可交叉感染。此外,亦可通過性生活傳播。
|
發(fā)病率 |
發(fā)病率僅次于滴蟲性陰道炎。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主要癥狀為白帶增多與外陰瘙癢。白帶粘稠如凝乳或豆渣樣,有時白帶稀薄,含有白色片狀物。嚴重時,外陰的痛、尿頻、尿痛及性交痛。
|
體檢 |
檢查可見小陰唇內側及陰道粘膜紅腫,有易于剝離之片塊狀白色薄膜,粘附處的粘膜糜爛或有淺潰瘍形成。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典型病例臨床不難診斷。若在陰道排液中找到白色念珠菌,更可確診。一般采用懸滴法(見“滴蟲性陰道炎”內容)或作涂片予以革蘭染色。如癥狀明顯而多次檢查念珠菌陰性,應進行培養(yǎng)。患者如有肛門搔癢,應取肛拭培養(yǎng)。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確診后,首先消除誘因。立即停用抗生素、雌激素等藥物,積極治療糖尿病。治療時,應兼顧外陰及陰道炎。每日1次,用2%—4%碳酸氫鈉液沖洗外陰及陰道,10次為一療程。沖洗后,拭干,選用下列藥物:①制霉菌素片劑、栓劑塞入陰道或粉劑、軟膏涂搽陰道。每次10萬—20萬U,每晚1次,連續(xù)10—14d。外陰部涂以制霉菌素軟膏(10萬U/g)或3%克霉唑或2%咪康唑軟膏。②1%甲紫(龍膽紫)涂擦外陰和陰道,隔日1次,連續(xù)2周。妊娠8個月前的孕婦同法治療以防感染新生兒。治療期間應避免性生活,勤換內褲。內褲、毛巾、盆等均需用開水燙洗。如合并腸道念珠菌感染,口服制霉菌素50萬—100萬U,每日3次,7—10d為一療程。
|
中醫(yī)治療 |
|
中藥 |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