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主治
從中醫(yī)的角度上來說,人體是由心、肝、肺、脾、腎五大功能系統(tǒng)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氣血陰陽,是提供這五大功能系統(tǒng)正常發(fā)揮作用的物質基礎。所以對于五臟的治療,一是必須理解五臟的常態(tài)和病變;二是必須理解氣血陰陽,以及天之五氣、地之五味、情之五志和五臟之間的相關聯(lián)系。
對于上述的相關問題,《內經》“宣明五氣篇”已經講得很明了,再經過《難經》的補充使之完整化,后來歷代名醫(yī)都有所發(fā)揮,F(xiàn)代中醫(yī)藥大學的《中醫(yī)基礎理論》教材,更是把這些基礎上的知識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再通過白話文的講解,形成一本相對獨立的教材。
治病要用到中藥,學中藥必要理解地之五味和五臟的關系,《內經》“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
另外,《內經》針對五臟為病的用藥治療法則也進行了講解。后來張元素的《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五臟補瀉主治例”把上述的治療法則進行了具體化,張元素的學生李東垣又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些補充,使之完善。這些治療法則,可以說是五臟論治的總綱,如果這個基礎法則不掌握,還是機械的去套學什么藥治什么病,學中醫(yī)一輩子,也是一個庸醫(yī)。
五臟所欲
欲是想要、需要、希望的意思。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心欲耍,急食咸以耍之,以咸補之,以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
肝主疏泄,辛藥主行、主發(fā)散,所以肝以發(fā)散為補。肝為風臟,所以風藥是辛味,也就是說一切風藥都可以疏肝,因為肝主升發(fā),風藥有升發(fā)之性,所以可以疏肝,比如麻黃、生姜、柴胡、蘇葉等都可以疏肝散邪。肝主疏泄,調節(jié)一身之氣機,所以理氣藥是辛味能散能行。肝藏血,所以活血藥也是辛味,也能散能行;酸藥主收斂,所以對于肝來說,酸反而是泄。但從臨床上來說,肝陰血是肝疏泄的物質基礎,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肝是不能進行有效的疏泄的,所以真正要養(yǎng)肝,還是在于收斂肝的陰血,而不是辛藥的發(fā)散。臨床上很多醫(yī)生治病片面的疏肝,疏肝藥都有耗傷肝陰血的副作用,肝的陰血耗傷嚴重,反而起疏病越重的。所以《神農本草經疏》提出了治肝在于斂養(yǎng),這種理解是正確的。
心欲耍,耍,應理解為軟的意思,也就是說心氣急、心悸嚴重,要用用咸寒一類的藥來鎮(zhèn)心,比如生牡蠣等藥。因為心火要下潛于腎,才能達到心腎相交,腎陽才能足,腎陽足了,才能讓津液氣化上承于心,心才能得養(yǎng),所以說咸補心。心主血脈,血脈要通暢,得有陰營的一方面,也要有氣陽的一方面。但補陰血之藥,大多對血脈的暢行不利,而補藥多甘,所以會說甘是泄心。但心的陰血不足了,還得以甘藥來補養(yǎng),比如《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就是重用甘藥來補心之陰血。甘入脾,血之生成,脾的運化(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至關重要,所以也要用到甘藥,為什么對于心體受損的心臟病,治療得以“四君子湯”為核心來治療,也就是為了促進脾腎的消化吸收功能,心體才能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來補養(yǎng)。
脾欲緩,緩是舒緩舒服的意思。脾虛則運化無力而使中焦痞滿,脾虛不能散精,升陽不能達于四肢,所以肢體困重無力,人就不舒緩,治脾虛之藥必是甘藥,所以說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臨床上常見醫(yī)生治療消化不良的,都是用一些消導藥(比如山楂、神曲等助消化藥),要知道用助消化藥來促進消化,這是治療食積的實證而已,是中醫(yī)治療八法中的消法,對正氣都是有損的。這種以消導藥為主來治療痞證,對于一時的食積可以,但對于脾虛不運化的情況,只會更加耗傷人的元氣,讓人越治越損。所以對脾實的情況,還加了“以苦瀉之”,臨床上用于消化不良的食積上來看,主要是大黃、厚樸等藥來苦泄。另外脾主運化一身之水濕,氣虛則無力運化水濕,內濕重,也要以苦藥來燥濕,所以先賢會說白術是健脾圣藥,白術主要作用無非也是取其苦燥去脾濕而已。把脾濕泄了,脾也就健運了。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肺主一身之氣,對水液的代謝可以起到調節(jié)的作用,所以說肺是水之上源。從肺對水液的代謝上來看,主要是肺的宣肅功能正常達到這作用。肺氣宣發(fā),則一身的亂孔張開,汗液外排,通過排汗的方式去除體內多余的體液。比如人受寒后,毛孔閉了汗(熱)不能出來,內體寒濕重,就會出現(xiàn)《傷寒論》中的麻黃湯癥,所以治療上用麻黃和桂枝的辛來宣發(fā)肺氣,這辛的瀉,主要是針對肺宣的一方面而定,也就是說辛味的風藥可以促進肺的宣。用風藥治療感冒,無非也就是通過辛散的風藥促進肺氣的宣發(fā),毛孔開瀉了,汗外出而去病邪。如果說汗出太過,主要也是因為肺的宣發(fā)太過的原因,針對這種汗出太過的夏天,所以孫思邈創(chuàng)了“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用人參的甘補氣固肺,五味子的酸收斂肺氣。中醫(yī)治療肺病的宣肅,也就是通過藥味的酸收和辛散來進行,肺氣宣不足則加用辛藥,肺氣宣太過,則用酸藥來收。酸以收斂,所以說補肺,辛以宣散,所以說瀉肺。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對于以苦藥補腎,很多人覺得難以理解,對堅的意思也總是以某藥來論堅,而沒有從醫(yī)理上來說明,特別是朱丹溪說到到黃柏堅腎后,后世的醫(yī)家就是一直覺得黃柏是一個堅腎藥,但黃柏是怎樣達到堅腎的目的,大多無言。我們從腎的生理上來說,腎主水,是一身水濕氣化的根本,濕重則腎中的元陽不能發(fā)揮正常的生理作用。治療水濕得用苦藥來燥濕,濕去而腎的功能得正常的發(fā)揮,所以說苦補腎、堅腎。朱丹溪用黃柏來堅腎是針對腎有濕熱的情況,用黃柏來燥濕去熱而已。我們從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腎著湯”(炙甘草、炮干姜、茯苓、白術組成)和“澤瀉湯”(澤瀉、白術組成)兩方來看,就是兩個治療濕阻的處方。腎著湯是一個溫中化濕的藥方,主要是針對陽虛濕阻的病情而定,澤瀉湯是一個針對濕熱的情況而定。這兩個方都是用到了白術來苦燥去濕而讓腎安,所以臨床上不是說黃柏是堅腎的特定藥,丹溪只是吃透了《金匱要略》和《內經》的精神,根據(jù)臨床的需要而選擇黃柏來去腎中濕熱因為丹溪的名氣太大了,世人不善于學習,所以盲目的根風,才會弄出一個黃柏是堅腎的特定藥來。說到以咸瀉腎,主要是針對腎中內存元陽而說。人一身的陽氣得潛于腎才能用,不能潛則陽氣上擾而見虛陽上亢的病情出來,咸藥入腎,用來鎮(zhèn)潛腎中元陽,所以這里的咸指的是咸寒之意。虛陽上浮,用生牡蠣等咸寒的藥來鎮(zhèn)潛浮陽,虛陽得潛,所以說成是瀉了。
純印。七星灸(565937953) 20:05:02
五臟所苦
苦,是苦困之意。也可理解為疾病、痛苦。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肺苦氣上,急食苦以泄之。
肝苦急,急為急躁之意,比如人的情緒急躁(肝主疏泄,人的情緒是由肝來調節(jié)的),可吃甘寒的食物,比如梨子、百合等,可讓人的情緒和緩下來。肝主疏泄,另外還有調節(jié)一身氣機的作用,脾的運化,就是必要有肝的正常疏泄才能行,如果說肝氣急,脾為之運化太過(比如很多糖尿病就是因為肝的疏泄太過造成),脾為之受損,所以要吃甘藥來補脾。脾是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健運了,氣血才能足,血足肝才能得養(yǎng),所以要吃甘藥來舒緩肝氣。
脾主運化一身之水濕,濕重則困脾,去濕則吃苦藥來燥濕,所以健脾時必要用到蒼術、白術,就是取其苦燥去濕而使脾得健運。
心苦緩,這緩應理解為渙散之意。喜為心之志,過喜則心氣渙散。心氣渙散則心的陰血隨之而耗損。酸味主收斂,所以對于心氣渙散的病人得吃酸味以收斂心陰。比如失眠的病人,就是心氣渙散太過!督饏T要略》的“酸棗仁湯”(棗仁.html" target="_blank" >酸棗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組成)熬制而成,就是用酸棗仁的酸來收斂心陰,再加用清熱行血藥,達到養(yǎng)血安神和清熱除煩等之功效。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陰為一身之元陰,耗傷腎陰,無非以肝郁化火為最,辛能行能散,所以散解郁結的肝氣,必用辛藥。肝郁得解,則不再耗傷腎陰,所以反說是潤腎之燥。這種用辛藥來潤腎燥的原理,和“承氣湯”的急下存陰一樣的,是去病之源,達到治療的目的。并不是說辛藥能潤養(yǎng)腎,如果真的腎陰虧虛,還得大補腎陰,見肝郁再在養(yǎng)陰的基礎上來疏肝。比如《續(xù)名醫(yī)類案》的“一貫煎”沙參.html" target="_blank" >北沙參、麥冬、地黃、杞子四藥來大養(yǎng)腎陰以治本,川楝、當歸辛散解郁來治標。高鼓峰則以六味地黃湯加柴胡為治,稱為“水中疏木”,也是取柴胡的辛散解郁,讓六味地黃湯能更好的達到補腎養(yǎng)陰的效果。
肺苦氣上,急食苦以泄之。肺病最常見的就是哮喘和咳嗽,都是氣機不能肅降為見癥?嗨幠茉,但苦寒的則能瀉,所以治療肺氣上逆的咳嗽、哮喘,都是以葶藶子、杏仁.html" target="_blank" >苦杏仁等藥來降氣泄肺之實邪。
五臟所損
這是《難經》補充《內經》的內容。《難經》第十四難說“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wèi);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虛則補之”是歷代醫(yī)家論治虛損病必宗之法,但補不是機械的針對某藥入某臟機械的選擇幾味藥來拼湊治療,而是必要根據(jù)五臟五大系統(tǒng)的相互關系,以及本臟的物質和功兩方面的關系進行有機的分析,再來取舍用藥。
比如肝損,治療的大法是“損其肝者,緩其中”。肝主疏泄,體陰而陽用,性喜條達,苦急而喜舒緩。根據(jù)《內經》“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和散之”,養(yǎng)肝得以甘寒陰柔的藥來舒緩肝急為治本之道,但片面的柔養(yǎng),肝氣則為之不疏,所以有必要進行疏肝,讓肝的物質和功能兩方面都正常,肝才能為用。比如冶肝陰不足的一貫煎,就以沙參、生地黃、麥冬、枸杞子等甘寒滋養(yǎng)藥來柔養(yǎng)肝而緩急.少佐川楝子和當歸之辛散,讓肝的疏泄生理機能正常發(fā)揮。
比如腎損,治療是“損其腎者,益其精”。腎主封藏,內寓元陰元陽,其生理機能的運動趨勢有兩方面,一是向上蒸騰氣化,以溫煦濡養(yǎng)諸臟;二是向下滲利,但向個得有腎陰的物質基礎以供腎陽的氣化,水濕的下滲又得有腎陽的溫煦才能氣化開,體現(xiàn)出了陰陽互根的主要性。所以治腎損,除滋補腎中精氣外,同時也要恢復腎的蒸騰氣化滲利的生理功能。如治《金匱要略》中的“崔氏腎氣丸”,地黃、山萸肉、山藥以固腎,促進腎的封藏之力,以補腎之損;加用茯苓、澤瀉以促下滲之力;附子、肉桂溫腎陽,以助腎蒸騰氣化,讓津液上承以養(yǎng)它臟和滲下;腎虛則行血不暢,行血不暢則易化熱而產生伏熱,所以用丹皮涼血行血去伏熱;謴湍I的基本生理功能,這才是真正的治損。
五味入五臟,五臟要平衡身體才能健康,五味有偏則增氣太過也一樣會生病,所以平時飲食上五味要平衡。對于五味致病方面,《內經》講到“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另外,《內經》還講“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以甘藥”。從文中的“調”字可以看出,對于身體大虛之人,和以甘藥緩補。甘藥能補,所以對虛者要用甘藥,更有另一層意思是健運脾胃。因為甘入脾,用甘藥是可以理解為調理脾胃的。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一切治療,必要先查胃氣,這是五臟治療的關鍵,也是一切病治療的關鍵。一個中醫(yī)生,如果連脾胃病都不會治,必是庸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