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前,2013年11月30日下午,某4歲男孩高燒2日來診,下午到晚上燒,最高燒到39.5度,即刻:高燒39度多,精神萎靡,怕熱,有汗但不多,納呆,唇干,喝水較多,大便正常但臭,舌淡紅苔厚膩,雙脈伏,處方白虎承氣湯2劑(
石膏20
知母6炙
甘草4
厚樸8
枳實4
大黃4)。
當(dāng)天下午回去服半付藥,當(dāng)晚高燒即退,第二天上午很好,下午2點半起又開始燒到38度多,還沒等吃藥,睡一覺出了一身大汗后燒退,自此沒再燒。12月2日復(fù)診,脈已出。
當(dāng)天下午服半付藥,晚上服半付,第二天上午服半付,尚余半付藥沒喝,病就好了,期間大便一直正常。
此案的關(guān)鍵在于高熱反見脈伏,熱郁于里,沒有表證,屬于陽明里證。
此種發(fā)燒病案,百難見一,故記錄在此。
附錄: 為寫此文,百度了一下脈伏,搜到一篇清·徐鏞的講脈伏的文字,附錄如下,以供參考:
治脈伏醫(yī)案前營游擊舒公,初夏病感,寒熱頗輕,但右脅以下掣痛不安,
頭痛亦在右邊,大便不實。醫(yī)以為類
傷寒證,用辛溫表散不效。余按其脈隱伏不彰,舌上灰色,苔厚而濕潤欲滴,初疑濕勝于熱,用吳氏
達(dá)原飲,繼疑
寒熱互結(jié),用進(jìn)退
黃連湯,但有二三分效驗。舒公深信不疑,然必終奏全效,余心始安。沉思良久,頭痛
脅痛俱在右邊,此熱氣郁遏陽明,故脈象不彰,遂揀去溫藥,專用三黃石膏,堅服二十余劑而愈。時前營守備邢公亦患熱病,初起即舌絳
神昏,醫(yī)皆用蔥豉湯透表,余用
涼膈散清中,授方不服,聽其津干液涸五日而亡,官在同營,病在一時,或信或不信,判若恩仇,舒公曰:總難逃一命字。
附錄與姚敬修書令愛之證,肝藏積熱,肺受暴寒,故
沖氣上逆,
咳嗽發(fā)喘。余用仲景麻杏甘膏湯,發(fā)散外邪,掃除內(nèi)熱,失此不治,必延勞怯。因受足下重托,故再四沉思而用此方也。得汗后,用錢仲陽補肺
阿膠散,大下宿垢瘀滯后,用喻氏
清燥救肺湯。石膏搜剔余邪,
人參補氣,阿膠補血,乃虛實兼到之方。寫方時,賢喬梓細(xì)問畢竟吉兇何如?予一口擔(dān)承,何嘗有片言驚駭。其方其案,尚在尊齋,可覆視也。足下受方不用,先自彷徨,更請某師診治,誤認(rèn)虛脫之證,揚言左脈已無,遂令合家大小,涕淚交零,并通知媒氏,通知許字之家,謂此證已被石膏吃壞,今已不治矣。噫!某師久負(fù)盛名,何徒恃妄才而不達(dá)古訓(xùn)也。夫脈之郁也,被火逼勒耳,非無也。精究古大家書,則悟此奧義矣。某師言此是怯證。非時邪也,殊不知怯證初起,亦須下去惡物。古方百勞丸,許州陳大夫托名仲景而傳者也,某師亦嘗精究其義乎。人言某師所定之方,與予方相似,不知實判天淵。余以人參、石膏同用,意仍在于清火,某師以人參、五味、
陳皮同用,意專在于補虛,不知此證大積雖去,余火尚多,稍帶溫補,尚慮復(fù)焰之勢,人參只宜些少,足下過費人參,反致增病。尊居之北,有俞姓女病伏熱,綿延四十余日,人用輕清不效,余用石膏而效。今歲少陰司天,陽明在泉,運氣使然也。某師讀景岳書,不達(dá)
玉女煎用石膏之旨,其能升其堂而入其室乎。前俞姓女服石膏后,發(fā)出暑毒滿身,其母不以為藥之過,而以為藥之功。奇哉婦人有識,乃遠(yuǎn)勝于丈夫也。敬修得書之后,其膽始壯,余仍大進(jìn)寒涼,下利五日而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