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左) 脾虛則生濕,氣弱則生痰。然中氣空虛,何至膽陽上逆而為眩暈。脈滑,重取濡軟。良以脾虛胃實,脾虛則液滯為痰,胃實則膽逆為暈。擬外臺茯苓法出入。
人參須(一兩另研和入) 廣陳皮(一兩五錢) 苦杏仁霜(三兩) 白僵蠶(一兩) 海蛤粉(二兩水飛) 炒野于術(shù)(二兩) 煨天麻(一兩五錢) 云茯苓(五兩) 焦枳實(一兩二錢) 白蒺藜(炒去刺二兩) 豬苓(一兩)制半夏(三兩) 建澤瀉(一兩五錢) 姜汁炒鮮竹二青(一兩)
上藥研為細末,用生姜五兩,煎湯泛丸如小桐子大,每晨服三錢,下午服一錢,橘紅湯送下。
林(左) 經(jīng)云: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足見陽氣流行,斷不容有所留阻。氣虛生痰,痰濕內(nèi)伏,流行被阻,衛(wèi)氣不能敷布。四肢每欠溫和,神情難于振卓,而脈形沉弦?guī)Щ。有似陽衰,其實陽氣不能從中用事耳。擬補氣化痰,宣暢陽氣。
人參須(一兩另研和入) 野于術(shù)(二兩) 制半夏(三兩) 川斷肉(炒一兩五錢) 川桂枝(六錢) 白蔻仁(三錢另研和入)白蒺藜(一兩五錢炒去刺) 枳實(七錢) 濃杜仲(一兩五錢) 炒杞子(一兩五錢) 廣藿香(一兩) 豬苓(一兩) 澤瀉(一兩) 云茯苓(三兩) 橘紅(一兩) 苦桔梗(八錢)
上藥如法研為細末,水泛為丸。
秦(左) 大凡伏暑之癥,必兼濕邪,以熱蒸則濕動也。熱盛而投以瓜水,熱戀而投以甘寒,致脾困于濕,胃失通降脾受困則四肢懈惰,胃失降則納少微眩,面油目赤,正與大實似虛之旨恰合,故得以橘半而奪參耆之效,苓術(shù)而掩膠地之長。稂莠既除,嘉禾自植,調(diào)理之策,于此推求可耳。
炙綿 (三兩) 遠志肉(五錢) 陳廣皮(三兩) 炒杞子(二兩) 廣木香(五錢) 當歸炭(一兩五錢)炒野于術(shù)(二兩) 炒酸棗仁(一兩) 沉香曲(一兩五錢) 白蒺藜(炒去刺二兩) 枳實(一兩三錢) 云茯苓(四兩) 整砂仁(七錢另研和入) 制半夏(四兩) 澤瀉(一兩五錢) 人參須(一兩三錢另研和入)
上藥研末,水泛為丸如桐子大,橘皮薏米湯送下。
薛(左) 脘脅肋攻撐,甚則作痛,脈象沉弦,為飲氣內(nèi)伏,曾用控逐之法,瀉水甚多,然氣分仍難舒展。夫中脘屬胃,兩脅屬肝,胃喜通降,肝喜條達,脾胃失于健運,則胃中之水濕停留,中土氣滯,木難疏泄,以致厥氣郁滯,與土相仇,攻撐痛滿之類紛至矣。從肝胃疏和。
淡吳萸(四錢) 郁金(五錢) 范志曲(一兩五錢炒) 制香附(二兩) 茯苓(二兩) 公丁香(五錢)白蒺藜(一兩五錢) 麩炒枳殼(一兩) 東白芍(一兩五錢炒) 小青皮(八錢) 制半夏(二兩) 撫川芎(七錢) 炙甘草(五錢) 廣陳皮(八錢) 茅山蒼術(shù)(一兩三錢米泔浸同芝麻炒去芝麻) 白蔻仁(六錢)
上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晨服二錢,下午服一錢五分,砂仁湯送下。
某 尾閭為督脈所過之處,為二陰關(guān)鍵之區(qū)。淋濁止?jié)瑵駸醿?nèi)留,遂致尾閭作酸,諸藥罔效,日久不瘳,甚至投以參茸,猶未能卻病。濕壓氣墜,少腹似脹似痛,濕勝而脾運不及,大便既溏,而且?guī)。及至利氣調(diào)中,苦溫合化,如鼓應桴,諸恙若失?坍敵跤,似須補其真陰,調(diào)其督脈,殊不知補陰之藥,性多呆滯,若漫行嘗試,濕熱復壅,所得不償所失也。茲擬于調(diào)中利氣,苦溫合化之中,參以補而不滯之品。當否正之。
人參須(一兩五錢另研和入) 云茯苓(三兩) 制半夏(三兩) 川斷肉(一兩五錢) 野于術(shù)(二兩五錢)廣陳皮(一兩五錢) 炒川黃柏(三兩) 濃杜仲(一兩五錢) 澤瀉(一兩) 茅山蒼術(shù)(二兩米泔浸同芝麻炒去芝麻) 枳實(七錢) 炒棗仁(一兩) 蜜炒香附(一兩五錢) 炒牛膝(一兩五錢) 廣郁金(七錢) 焦秫米(八錢)
上為細末,水泛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過(左) 心痛徹背,本有成法可遵,無如宿有喉癥,辛熱之藥,不能飛渡,所以攻逐痰水,以展其胸中之陽氣,辛潤滑利,以通其胸中之陽氣,復以辛溫大熱之品,匱以進之喉無所苦,其為陰邪厥逆上干,可以顯見。故喉痛一層,確是陰盛逼陽于上,若是陰虛火炎,斷無一腔之內(nèi)而相反若是者。進遵金匱成法,似不為過。
人參須(五錢另研和入) 野于術(shù)(八錢) 整砂仁(五錢) 制烏附片(五錢) 云茯苓(二兩) 廣木香(四錢) 炙黑草(四錢) 炒蜀椒(四錢) 赤石脂(五錢) 炒淡干姜(五錢)
上藥研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每空心服二錢。
江(右) 肩背作痛,脊強腰折。夫腰為腎之府,背為陽明之府,腰背皆痛,而脈浮弦,良由腎本素虧,風與濕郁,遂致太陽之經(jīng)氣不行。宜于養(yǎng)營和絡之中,參以勝濕而宣暢氣分。
杭白芍(一兩淡吳萸三錢同炒) 炒西潞黨(二兩) 左秦艽(一兩) 羌活(七錢) 青防風(七錢)野于術(shù)(一兩三錢) 蔓荊子(五錢) 臺烏藥(一兩) 獨活(七錢) 川斷肉(二兩) 白歸身(二兩酒炒)熟地炭(三兩) 炒杞子(二兩) 川芎(七錢) 金鈴子(一兩五錢) 制首烏(三兩) 制香附(一兩五錢)本(七錢)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服三錢。
沈云卿夫人 脈象常數(shù),左部帶弦。繞耳前后,痰 重疊,遇勞即發(fā),發(fā)則似痛似脹,幸按之不堅,根腳尚帶浮動。四肢不時灼熱,心悸不寧,氣分攻撐,頭旋眩暈,腰酸帶下。夫耳之前,后為少陽部分,肝主生發(fā),若一遇怫郁,即不能遂其暢茂之性,氣郁則生火,火郁則生痰,肝火挾痰上升,而膽經(jīng)之氣,偏主下降,欲升不能,欲降不得,于是橫行漫溢,流入于少陽之經(jīng),凝而不散,所以壘壘然有形矣。木火既盛,則營陰被爍,以致陰分日見其虧,氣分日見其旺,氣撐肢熱火升等象,皆出于此。陽氣震撼,故心神怔悸,而眩暈頭旋。木郁不調(diào),脾清淪陷,津液隨之滲泄,故帶下連綿,液耗腎虛,腰府酸楚矣。擬泄木養(yǎng)營,和陰凝神,參以消散痰 。當否即請云卿正之。
龜甲心(五兩刮去白酥炙) 黑元參(三兩) 霜桑葉(一兩) 酒蒸女貞子(三兩) 粉丹皮(二兩)真阿膠(三兩蛤粉炒松) 川貝母(三兩去心) 白歸身(二兩酒炒) 夏枯草(二兩) 天花粉(二兩) 海蛤粉(三兩水飛) 生熟香附(各一兩五錢) 朱茯神(二兩) 炒滁菊(一兩五錢) 大貝(三兩) 廣郁金(二兩) 小黑豆衣(四兩) 杭白芍(一兩五錢酒炒) 炒香棗仁(一兩五錢)
上藥如法研極細末,用吉林參七錢,微烘另研和入藥內(nèi),竹瀝泛丸如綠豆大,每晨服二錢,下午半饑時服二錢,開水送下。
李(左) 平時咯吐灰黑稠痰,漸致吐血,疊投清養(yǎng)上中,以平浮熱,復入辛溫,而血得止。今諸臻平適,黑痰亦不多見。脈象沉細,右寸關(guān)滑大。確系濕痰內(nèi)盛,水寒之氣,迫熱上行,損于肺胃之絡,不然安有血癥而可投辛溫之理,且投辛溫而可奏效之理。藥既應手于前,法當遵循于后。
生地炭(三兩) 西潞黨(三兩) 云茯苓(三兩) 炒山藥(三兩) 炒于術(shù)(一兩) 牛膝炭(二兩)川貝母(一兩) 茜草炭(一兩) 甜杏霜(二兩) 蘇子霜(二兩) 海蛤粉(三兩水飛) 炮姜(六錢)橘紅(一兩) 旱蓮草(一兩五錢) 蜜炙紫菀(一兩) 上沉香(三錢勿見火另研和入)
上為細末,藕湯泛丸。
潘(左) 痰多稠粘,甚至帶出粉紅,咽中作痛,疊投清化,痰漸轉(zhuǎn)稀,粉紅亦退。夫痰為膠濁,惟濕盛液滯者才得有此。繼進育陰之劑,食飲如常,足見濕化然后痰消,氣行然后濕化,陰虛不能化氣,氣不運濕,而痰自內(nèi)生,張介賓先生謂熟地為化痰之圣藥,即此之謂矣。不然,清化之下,繼以育陰,二者必有一失矣,今既和平,宜守育陰化氣為法。
制洋參(一兩五錢炒) 海蛤粉(一兩五錢水飛) 桔梗(五錢) 海浮石(一兩五錢) 炒黃川貝(一兩二錢) 冬瓜子(二兩)廣郁金(一兩) 鹽水炒橘紅(一兩) 生薏米(二兩) 甜杏仁泥(二兩) 生地炭(三兩)百合心(二兩) 山藥(三兩) 云茯苓(三兩) 法半夏(一兩五錢) 福澤瀉(一兩五錢)
上藥如法研為細末,用二泉膠一兩五錢溶化打糊為丸,每服二錢,漸增至三錢。
竇(左) 少陰之脈系舌本,循喉嚨,喉有石鵝,不時身熱。夫手少陰心,火也,足少陰腎,水也惟火旺斯水愈虧,惟水虧則火愈旺,兩者相因也。童真未足,所見癥象如前,其為陽有余陰不足何疑。
補其不足,瀉其有余,不易之定理也。
大生地(二兩炙) 大有 (炙二兩) 杭白芍(炒一兩五錢) 炙鱉甲(三兩) 大熟地(二兩炙) 川黃柏(鹽水炒七錢) 西潞黨參(一兩五錢元米炒) 龜甲心(四兩炙) 生山藥(一兩五錢) 大麥冬(一兩炒) 制首烏(二兩切) 粉丹皮(一兩) 小黑豆衣(一兩五錢) 制洋參(炒一兩五錢) 福澤瀉(一兩)茯神(一兩) 女貞子(一兩五錢酒炒) 龍骨(一兩飛)
研細蜜丸,淡鹽湯送。
張(左) 胃痛日久,曾嘔涎水凝瘀,蓋胃為陽明,陽明為多氣多血之鄉(xiāng),停飲留阻,痛則不通,無形氣滯之極,有形之血,亦因而痹阻,凝積為瘀,壅極而決,決則通,通則不痛也。所慮者,胃府雖通,而疇昔之凝滯于絡中者,必然未盡,是即涓涓之流,星星之火也。茲以丸藥溫通胃陽,而培脾土,冀其二土旋運,庶停留于絡中者,潛消而默化耳。
人參須(一兩另研和入) 高良姜(四錢) 上徭桂(二錢去粗皮另研和入) 白蔻仁(三錢另研和入)野于術(shù)(二兩炒) 玄胡索(酒炒一兩) 云茯苓(三兩) 土炒白芍(一兩) 制香附(二兩) 瓦楞子(四兩醋水飛) 甜杏仁霜(二兩) 炙甘草(四錢) 新會皮(一兩) 公丁香(三錢) 制半夏(二兩) 豬苓(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服二錢,米湯送下。
陳(左) 右脈微滑,左關(guān)脈獨弦,弦為風木,偏亢之征。據(jù)述別無他恙,惟有時冒眩。夫陰虛木旺,木燥生風,亦令眩暈,若系陰虛,安得于眩暈之外,別無兼癥。吾人臟陰而腑陽,臟升而腑降,體之陰者其用陽,是謂陰中有陽,體之陽者其用陰,是謂陽中有陰,故離虛其中,坎滿其中也。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肝為臟而膽為腑,一臟一腑,表里相應,與脾臟胃腑相附而升,相附而降,故肝合脾升,而心血以生,膽合胃降,而命火以長。今右脈微滑,胃有濕痰,而胃欠通降。胃降不及,則膽經(jīng)之氣,安能獨向下行。于是肝脾之升也有余,而膽胃之降也不及,有余不及,即是偏勝之肇端,陽偏于升,而為眩為暈,亦固其宜。若壯水以涵養(yǎng)肝木,而潛其陽氣,惟陰虛陽亢者,有陰以制陽之效。若膽胃少降者,得陰柔之品,則胃府愈窒,膽愈難降,斯肝愈上升。欲平其肝,當降其膽,欲降其膽,當降其胃,管窺之見,未識有當否。
制半夏(三兩) 廣陳皮(一兩五錢) 粉丹皮(一兩) 枳實(一兩五錢) 茯苓(四兩) 滁菊花(一兩五錢) 海蛤粉(四兩飛) 黑山梔(一兩五錢) 豆衣(三兩) 桑葉(一兩五錢)
上藥曬干勿見火,研為細末,用水竹茹四兩煎湯泛丸,每晨服一錢五分,下午半饑時服二錢。
巫(左) 陡然發(fā)厥,厥后不時 雜,然得食又復痞滿不舒,脈來弦;擞商禋鈨(nèi)滯,甲木升浮,遂致一時之間陰陽閉塞,胃失通降之權(quán),木邪從而搖撼。宜通補之中,參以化痰熄肝。
人參須(八錢烘研細和入) 制半夏(一兩五錢) 制南星(五錢) 新會皮(一兩) 白僵蠶(一兩炒打)真野于術(shù)(一兩五錢) 山梔(七錢姜汁炒黑) 煨天麻(一兩) 焦蒼術(shù)(八錢) 枳實(一兩) 上川樸(五錢) 云茯苓(二兩) 沉香曲(一兩五錢) 白蒺藜(二兩) 整砂仁(七錢) 郁金(七錢)
上藥研細末,水泛為丸。
孫(右) 胃痛嘔吐者久,疊從肝胃主治,旋止旋發(fā),數(shù)年以來,未得大效。脈象沉弦。夫肝雖橫暴。無剛銳無窮之理,胃雖被犯,無終始不和之理。蓋由胃有痰滯隱伏,雖曾攻逐一鼓而下,其膠稠凝聚者,依然內(nèi)踞。特猛劑斷非久病所宜。擬以胃苓法,寓猛于寬,以覘其后。
茅山蒼術(shù)(七錢米泔浸一宿取出同芝麻炒去芝麻) 茯苓(一兩五錢) 上川樸(五錢) 生熟于術(shù)(各四錢)廣陳皮(七錢) 豬苓(一兩) 生熟甘草(各二錢) 官桂(四錢) 澤瀉(七錢) 白螄螺殼(五錢 )
研末為丸,每空心服五錢。
陳(左) 類中之后,諸恙漸復,然歷投之劑,并非氣血交補之方,其屬風痰為患,已有明征。今大勢已退,惟絡隧不能流利,什一之病,斷無即為更章之理,略參顧本可耳。
人參須(一兩) 制半夏(二兩) 白僵蠶(一兩) 防風(八錢) 杭白芍(一兩五錢) 東洋參(五錢炒)制南星(六錢) 左秦艽(一兩五錢) 炒野于術(shù)(二兩三錢) 木防己(一兩) 煨天麻(一兩二錢) 炙綿 (三兩) 廣橘紅(八錢) 獨活(一兩) 川桂枝(四錢) 云茯苓(二兩) 桑寄生(二兩) 蜜炙麻黃(三錢)
上研細末,用姜汁一分竹瀝九分泛丸,每晨服三錢,漸加至四錢,下午亦服二三錢。
。ㄓ) 經(jīng)事愆期,虛寒為多。然虛則肢體必形軟弱,或微微身熱,寒則腹中痛,脈必沉細。今經(jīng)來日遲,諸若平人,惟四肢作酸,脈象濡滑。此痰濕占于血海,營衛(wèi)之氣不克宣通。宜理氣化痰祛濕,不治血而治其所以病血者。
炒全當歸(二兩) 左秦艽(一兩五錢) 制半夏(三兩) 白蒺藜(去刺炒一兩) 撫川芎(一兩三錢)云茯苓(四兩)川斷肉(一兩五錢) 杭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制香附(三兩) 蘄艾葉(三錢) 橘白(一兩五錢) 獨活(一兩) 澤瀉(一兩) 焦蒼術(shù)(八錢) 粉丹皮(二兩)
上研細末,水泛為丸,上午半饑時服三錢,下午半饑時服二錢,橘皮湯送下。
李(右) 血得熱則妄行,所以經(jīng)事參前,多屬于熱。特熱迫血行,何至腹痛。惟血虛則不固而氣勝,氣勝則滯,滯則為痛矣。氣為血帥,宜正其氣。
香白芷(一兩) 生甘草(五錢) 全當歸(三兩酒炒) 老蘇梗(三兩) 川樸(一兩) 野于術(shù)(炒一兩五錢) 大腹皮(二兩) 制香附(三兩) 縮砂仁(六錢另研和入) 廣陳皮(一兩) 茯苓(四兩) 川芎(一兩五錢) 廣藿香(一兩五錢) 廣木香(五錢) 半夏曲(三錢炒) 桔梗(一兩)
上研極細末,姜棗湯泛丸,每晨三錢,下午服一錢五分。
周(右) 經(jīng)、常也,不失其時,其來有信,故請之經(jīng)。然必沖脈通流,心脾生化,源源相濟,自無阻滯之虞。今月事每數(shù)月而來,臨行并無痛脹澀少之類,惟于清晨陽旺之時,腹中微微而熱。脈濡細,左關(guān)微弦。此營血不足,雖至一月,沖脈未滿,所以遲遲其來。擬調(diào)氣以生血。煎方恐不耐性,而淺嘗輒止,用以丸藥緩調(diào),丸藥盡再覘動靜投藥。
西黨參(元米炒三兩) 炒野于術(shù)(一兩五錢) 云茯苓(二兩) 川斷肉(二兩) 生熟甘草(各三錢) 杜紅花(七錢酒炒) 全當歸(二兩酒炒) 紫丹參(二兩) 撫川芎(一兩五錢) 女貞子(一兩五錢) 大熟地(三兩砂仁拌炙) 制香附(三兩) 大生地(一兩姜炙) 杭白芍(一兩五錢酒炒) 丹皮(一兩五錢) 茺蔚子(二兩)小黑豆(一兩五錢)
上研細末,水泛為丸。
宣(右) 經(jīng)事愆期,腹并不痛,惟來反過多。脈小軟左澀,良以氣血不足,營衛(wèi)流行遲鈍,八脈擁護無權(quán)。擬補氣益血,參以升清。
大熟地(五兩炙) 撫川芎(八錢) 人參須(一兩三錢另研和入) 炙綿 (三兩) 全當歸(三兩炒) 杭白芍(一兩七錢酒炒) 西潞黨參(三兩) 炙升麻(七錢) 廣陳皮(一兩二錢) 野于術(shù)(二兩)
研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晨服三錢,下午服一錢五分。
孫(右)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氣熱則血熱,氣寒則血寒,故曰氣為血帥,調(diào)經(jīng)以理氣為先也。平素經(jīng)每預期,來輒過多,腹?jié)M氣滯痛脹。良以氣滯則壅,壅極則厥也。前人往往以正氣散先正其氣,茲仿此意。
上川樸(七錢) 苦桔梗(七錢) 香白芷(七錢) 廣陳皮(八錢) 川斷肉(二兩) 白茯苓(二兩三錢)大腹皮(一兩五錢酒洗炙) 白蒺藜(二兩雞子黃拌炒去刺) 野于術(shù)(二兩三錢枳實五錢煎湯收入)廣藿香(二兩二錢) 半夏曲(炒一兩五錢) 炒棗仁(一兩五錢) 濃杜仲(二兩) 老蘇梗(二兩) 生熟甘草(各一錢五分) 制香附(三兩) 全當歸(三兩炒)
上藥研末,姜棗湯泛丸。
徐 (左) 色白者多氣虛,蒼瘦者多血虛。至于體既豐偉,色復華澤,述其病則曰頭暈而刺痛也,鼻塞也,鼻淵也,頷下結(jié)核也,飄飄乎其若虛也,何哉。蓋人身之陰陽,如權(quán)衡之不可偏勝。由濕生痰,由痰生火,陽太旺矣。陽旺則升多而頭痛作,痰阻清竅而鼻塞作,濁火熏蒸而鼻淵作,火襲經(jīng)絡而結(jié)核作。陽形其有余,故陰形其不足,非真有所不足也。惟有削其有余,以就其不足而已。不然,與色白色蒼之說,豈非大謬乎哉。維知者能識之耳。
制半夏(三兩) 山梔仁(三兩炒黑) 夏枯草(一兩五錢) 白蒺藜(去刺炒二兩) 栝蔞仁(壓去油四兩)陳膽星(八錢) 淡黃芩(一兩五錢酒炒) 廣橘紅(一兩) 桑葉(一兩五錢) 澤瀉(二兩) 苦杏泥(三兩) 煨天麻(二兩) 甘菊花(一兩五錢) 云茯苓(三兩) 大有黃 (四兩重鹽水浸透炙) 枳實(二兩)郁金(一兩五錢) 炒白僵蠶(二兩)
上藥研為細末,用松蘿茶三兩鮮枇杷葉四兩去毛絹包一同煎湯,去渣,將湯略略收濃,再用鮮首烏八兩打絞汁,與前湯相合,拌藥為丸如桐子大,每食后隔時許用開水服二錢,晚上弗服,禁食動火生濕之物。
裘(右) 頭痛起于新產(chǎn)。前人于頭痛,都以眉骨之痛否,辨外感之有無今額作辛脹,而眉骨卻不作痛,且脈見細軟,其為血虛風壅陽絡,略見一斑。仿竹林子玉露散法。
人參須(一兩另研和入) 川芎(二兩) 桔梗(二兩) 生熟草(各五錢) 赤苓(一兩) 全當歸(一兩八錢酒炒) 香白芷(二兩) 炒玉竹(三兩) 赤芍(一兩五錢)
上藥如法研末為丸,每食后半饑時服二錢。
沈(右) 暴厥之名甚多,總不外乎陰陽逆亂,升降失常,氣道閉塞而成。稚年無七情之感,陽氣漸充,陰氣不攝,風激痰升,故屢次發(fā)厥而不省人事也。
川黃柏(一兩五錢鹽水炒) 白芥子(三錢炒) 煨天麻(一兩) 炒黨參(二兩) 淡干姜(五錢) 制南星(五錢) 白蒺藜(一兩五錢炒去刺) 制半夏(一兩五錢) 炒于術(shù)(一兩) 茯苓(一兩五錢) 白僵蠶(一兩五錢) 枳實(一兩) 木豬苓(三兩) 磁石(七錢水飛) 郁金(一兩) 牡蠣粉(一兩五錢)廣橘紅(一兩)
上藥為末,陳關(guān)蟄煎湯泛丸,每晨服二錢。
程(左) 目糊不明,并不紅赤腫脹。歷投藥餌,凡屬陰滯之劑,即覺欠適,余則如化濕祛風豁痰之品,尚屬和平。脈象沉細而糊。經(jīng)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睛。又云:瞳子黑眼法于陰。故目疾由于陰精不足者多。然經(jīng)文又云:陰陽合傳而精明也。足見陰虛而陽火離散,與氣滯濕郁而真火無光,皆足為障礙之緣起。擬藥如左,備質(zhì)專門名家。
川椒(二兩去目) 金鈴子(二兩) 熟附片(一兩) 白蒺藜(三兩) 白茯苓(四兩) 巴戟肉(二兩)左秦艽(一兩五錢) 大茴香(一兩) 制半夏(一兩五錢) 廣郁金(一兩五錢) 澤瀉(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用干山藥四兩酒煮打糊為丸,每服十六七丸,漸加至二十二三丸,鹽湯下。
左 膈消之癥,疊投清金益陰,制伏君火,大勢已退。而口渴終不能全愈,苔黃心糙。良以肺熱來自少陰,而胃府濁痰,郁即生熱,胃脈通心,故令君火日動不已,則必移肺。茲擬開展氣化,弗令胃中有所蘊郁,即是不治熱而治熱之法也。
炒香豆豉(二兩) 炒半夏曲(三兩) 南沙參(四兩) 紫口蛤殼(二兩水飛) 廣郁金(一兩五錢) 天花粉(二兩) 北沙參(三兩) 炒黃川貝母(二兩) 光杏仁(三兩) 炒麥冬(二兩) 粉丹皮(一兩)茯神(二兩)
上藥研細末,用枇杷葉膏打糊為丸,每服三四錢。
王(左) 失血往往盈盆而至,然屢經(jīng)大吐,未幾一切如常,若論陰虧,則火且由虛而起,何況血去之甚多乎。今診右關(guān)脈滑大有力,兩尺俱覺斂靜。其血之上沖,由于胃之濕熱蒸燔,迫而使涌,不言可喻。所以血去多而一切如常者,以陽明多氣多血故也?滔伦竺{時覺霍霍有聲,蓋胃熱上蒸,則肺肝氣逆。
調(diào)理之策,惟宜清降胃土,而平肺肝,勿犯實實虛虛之戒。
廣郁金(二兩) 澤瀉(一兩五錢) 木豬苓(一兩五錢) 川連炭(四錢) 枳實(一兩) 川貝母(一兩五錢去心) 炒黑丹皮(一兩二錢) 杏仁霜(二兩) 蘇子霜(二兩) 釘赭石(一兩五錢 透研水飛)橘白(鹽水炒七錢) 生薏仁(二兩) 茯苓(三兩) 栝蔞仁(壓去油二兩) 降香屑(四錢) 牛膝炭(三兩)茜草炭(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用水炒竹茹三兩煎濃湯帚灑泛丸,每服二錢,每日二次。
虞(左) 曲直動搖,風之象也。因有是言,故世俗凡遇心中震蕩之疾,莫不以為心血之虧,肝液之耗也。殊不知動搖雖系風象,而仲景痰飲門中,則曰心下悸者,為有水氣,足見悸蕩之疾,有虛有實,全在臨癥辨認之耳。脈象沉弦,面色晦黃,全無陽氣有余之象。而每遇操勞,或暮夜臨臥之時,心中輒悸,平素多濕之人,正與金匱水停為悸之條符合。用藥不宜呆補,溫理脾胃,即是補中寓瀉,瀉中寓補之法也。
上黨參(元米炒二兩) 廣陳皮(八錢) 澤瀉(一兩五錢) 白蒺藜(去刺炒二兩) 東洋參(元米炒三兩) 淡干姜(五錢) 藿香梗(一兩五錢) 川斷肉(一兩五錢) 酒炒杭白芍(一兩五錢) 野于術(shù)(三兩) 制附子(七錢) 白蔻仁(三錢另研和入) 云茯苓(四兩) 炙黑草(四錢) 生熟薏仁(各八錢)炒沉香曲(一兩) 制半夏(一兩五錢) 炒牛膝(一兩五錢) 濃杜仲(二兩) 炒棗仁(一兩五錢)炒杞子(一兩五錢)
上藥為末,水泛為丸。
鮑(右) 經(jīng)云:陽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病后而四肢常欠溫和,似屬病傷陽氣,陽虛則分肉不溫,所以肢為之厥。經(jīng)又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足見陽氣一失其所,尚如此之可畏,何況實系陽虛,而至于四肢厥逆哉。細察脈情,濡而帶滯,謂為病后濕郁,陽氣不能敷布于四末則可,謂為陽氣式微,不能充達于四肢則不可。蓋一由于陽氣之衰竭,一由于陽氣之不治,不可不辨也。若執(zhí)陽氣溫分肉之例為言,則與失其所折壽不彰之條刺謬矣。以意會之,自有至理存乎其中。擬補氣運濕,以宣其陽氣營運之道路。
西潞黨(元米炒三兩) 煨天麻(一兩五錢) 香白芷(一兩) 光杏仁泥(三兩) 川桂枝(六錢) 野于術(shù)(二兩炒)白僵蠶(二兩炒) 生熟薏米(各一兩) 郁金(一兩五錢) 草果仁(五錢炒) 云茯苓(三兩) 新會皮(一兩) 澤瀉(二兩) 白蔻仁(七錢另研和入) 中川樸(六錢) 制半夏(二兩) 本(八錢)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
陳(右) 經(jīng)閉之癥,大旨為生化不及而營血日枯,或郁滯不宣而營血以痹。則是枯竭之候,形瘦羸弱,內(nèi)熱骨蒸。痹塞之癥,寒熱往來,咳逆腹痛。一癥有一癥之見端,斷無閉阻數(shù)年,仍復起居如常之理。蓋經(jīng)漏淋瀝之后,沖任內(nèi)傷,血虛生熱,熱復耗血,生化與所耗相抵,故月信為之不行。有所耗亦有所生,故數(shù)載之久,起居尚能如舊。仿近賢補氣益血,作日就月將之計。
西黨參(四兩) 全當歸(二兩五錢酒炒) 山茱萸(去核炒一兩) 川斷(二兩) 生甘草(五錢) 大生地(五兩炙) 粉丹皮(二兩炒) 川芎(一兩二錢蜜水炒) 炙綿 (三兩) 澤瀉(一兩五錢) 炒松麥冬(二兩)酒炒杭白芍(一兩五錢) 野于術(shù)(一兩五錢炒) 香附(童便制三兩) 炒青蒿(一兩五錢) 生山藥(三兩)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
張建侯 大病之后,繼以失血,失血之后虛象畢集,或惡寒,或惡熱,痰多喘促,痰至盈碗,而復火從上升,動輒不寐。前以痰喘之甚。進以小青龍去麻辛,頓退十七。辛溫之藥,并未動血,茍非飲阻肺降,安能若此。而痰喘甫輕,連宵不寐,此由脾胃之陽氣薄弱,營液亦虧,致肝經(jīng)之陽氣,轉(zhuǎn)覺有余。治之之法,清之養(yǎng)之,必礙脾胃,溫之化之,必礙營液。夫肝自左升,膽從右降,則木火自熄,然膽不能自降也,必胃降而膽木之氣方得下行。計惟有補其脾土,降其胃土,化其濁痰,俾得肺腎交通,膽木不致漂拔,似為一以貫通之道。管窺之見,請質(zhì)之明敏者,以為然否。
奎潞黨(三兩) 云茯苓(四兩) 枳實(一兩五錢) 白蒺藜(去刺炒二兩) 炒玉竹(三兩) 陳膽星(八錢) 炒于術(shù)(二兩) 綿 (鹽水炒二兩) 陳廣皮(一兩三錢) 制半夏(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
尹(右) 中脘不時作痛,月事不調(diào),白帶綿下,甚則頭疼眩暈,遍身經(jīng)脈抽掣,骨節(jié)作痛。肝為風木,必得真水涵濡木火,遂其生生之機,自不致有化火生風之弊。今帶下頻仍,脂液耗損,木失涵養(yǎng),則厥氣沖胃,胃脘作痛。抑則為氣,升則為風,風主動搖,所以脈絡抽掣,甚而作痛也。宜養(yǎng)血調(diào)氣,兼益脾腎。至于孕育一層,茍得氣血充和,自有造化天然之理。
奎黨參(三兩) 川斷肉(三兩) 濃杜仲(三兩) 生山藥(二兩) 熟地炭(三兩) 桑寄生(二兩酒炒)綿(一兩五錢鹽水炙) 生胡麻仁(二兩) 川芎(一兩五錢) 木防己(一兩酒炒) 炒香玉竹(二兩)制首烏(五兩切)白歸身(三兩酒炒) 炒粉丹皮(一兩五錢) 金鈴子(切一兩五錢) 野于術(shù)(一兩枳實七錢二味同炒)延胡索(一兩酒炒) 紫丹參(二兩) 制香附(三兩) 生熟草(各三錢) 白芍(二兩酒炒) 左秦艽(一兩)制半夏(一兩五錢) 茯苓神(各一兩) 炒杞子(三兩) 潼沙苑(鹽水炒三兩) 砂仁(七錢另研和入)
上藥研為細末,用雞血藤膏一兩煎湯,和入白蜜,搗藥為丸如桐子大,每晨服二錢,下午半饑時服二錢,俱用開水送下。照方合三分之二。
李(左) 陰陽者,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故太過者病,不及者病,經(jīng)旨如此。憶自初診之時,腿股厥而欠溫,繼則每有重著之處,輒覺脈絡不舒。如謂腿股欠溫,陽氣必虛,虛則不能旁達,理亦近是。豈知陽氣衰微,必肌膚淡白而少華色,一經(jīng)溫補,必精神煥發(fā),百病蠲除。而見癥如前,容光華澤。補陰而至于血肉之品,則龜甲為陰之極也,補陽而至于血肉之品,則鹿茸為陽之極也,乃服鹿茸在前,諸病雜出在后,脈象濡而帶滑,因知陽氣并無所損,而有似乎損者,陽氣之有所不通也。補瀉之關(guān)鍵,毫厘之千里,于此而分。所以并無補養(yǎng)之品,藥輒應手,于以知陰陽相貫,則變化生生,自無太過不及之弊。今病象已得減輕,是善后之計,乃及今要務。夫陽氣營運,本無所阻,所以阻者濕也。濕土之下,燥氣乘之,所以濕郁之甚,而風即暗生,脈絡不和,諸象皆由此致。及今之計,惟有運化濁痰,分消濕熱。然分化太過,未免戕伐,因以補氣之藥參之,務期陰陽相生,道路交通,太過不及,各得其平,即是頤養(yǎng)天和之道。爰擬補氣培脾養(yǎng)肝,以作調(diào)攝之資。而上則宣肺,中則和胃,下則分利膀胱,三焦流暢,濕痰自無容足之地,譬如一室氤氳,洞開前后,頃刻干潔。拙見所及,質(zhì)之高明者,以為如何。
炙綿 土炒野于術(shù) 廣藿香 郁金 制半夏 別直參(另研和入)蒼術(shù)(米泔浸麻油炒黃) 白蔻仁(另研和入) 澤瀉 川雅連 豬苓 制首烏(炒切)炒霞天曲 奎黨參 云茯苓 生熟薏仁 白歸身 陳廣皮 苦杏仁(去皮尖炒) 左秦艽 酒炒杭白芍 桑寄生 枳實 桔梗
上藥如法研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丸粒稍大為妙,每晨服三錢,下午半饑時服一錢五分,開水送下。
祝(左) 膝臏后屈伸不利,病在陽明有余,陽明病則不能束筋骨而利機關(guān)。無如嗣續(xù)尚虛,精滑不固。
固其精氣,必致濕熱壅閉。然精欲其固,濕欲其泄,精之與水,本屬兩途,即從此意,用通澀并投之法。即請正之。
制半夏(三兩) 炒于術(shù)(二兩) 潼沙苑(鹽水炒二兩) 覆盆子(二兩酒浸九蒸) 廣陳皮(一兩五錢)川萆 (二兩) 山萸肉(一兩酒蒸) 澤瀉(二兩) 芡實(一兩) 川斷肉(一兩) 生米仁(三兩) 白茄根(一兩五錢) 甘杞子(二兩) 蓮須(三錢) 木豬苓(二兩) 菟絲子(二兩酒蒸)
上藥研為細末,用金櫻子膏打糊為丸如桐子大,上下午半饑時各服二錢,淡鹽湯送下。
某 脈右關(guān)獨大,飲食起居如平人,而面色無華,口有穢氣,時覺口渴。夫口臭者,胃熱也,口穢且渴,胃熱明矣。經(jīng)云: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今面色無華,又似心經(jīng)主病。良以心主血,營出中焦,今胃中常被熱灼,胃液常不能自養(yǎng),而欲求救于水,水谷之氣,化血微少,血液不充,自不能上華,其面。治之之法,清胃熱即所以裕其生血之源,非無理蠻補所能塞責者。
西洋參(三兩) 生甘草(七錢) 炒當歸(一兩) 炒杞子(三兩) 大天冬(二兩) 肥玉竹(二兩)奎黨參(三兩) 濃杜仲(三兩) 大麥冬(二兩) 炒山藥(三兩) 大生地(四兩) 大熟地(三兩)澤瀉(一兩五錢) 粉丹皮(二兩) 白茯苓(三兩) 淡黃芩(一兩酒炒) 柏子仁(二兩去油) 生于術(shù)(一兩五錢) 生扁豆皮(二兩) 炒棗仁(一兩五錢) 竹瀝半夏(一兩五錢) 橘紅(鹽水炒一兩) 生薏仁(二兩)
上藥研為細末,用川石斛五兩煎濃湯,糊丸如綠豆大,每晨服三錢,開水送下。
榮(左) 右肩臂作痛,前言陽明絡虛,風痰入絡,化痰宣絡,如鼓應桴。調(diào)理之計,似可執(zhí)守成法,無俟更章矣。豈知有不然者。病有標www.med126.com本,標可從治,化痰宣絡是也。病標既退,自當及本。即如氣喘曾發(fā)數(shù)次,至今行動每苦氣逆,如果因痰而喘,于痰邪之外,別無所因。則于喘過之后,平日必有咯出之痰,何能泯然無跡。吾人呼出之氣,出于心肺,吸入之氣,入于肝腎,所以肺在上主氣之出,腎在下主氣之納。惟下虛斯腎虛,不能仰吸肺氣下行,氣至中途,即行返出,此其所以為喘也。所以發(fā)而止,止而不輕復發(fā)者。
以下雖空乏,無所觸引,尚堪收攝,惟行動觸之,幾不能攝耳。肝為腎子,水虧不能涵木,木燥生風,肌肉跳動,時而眩暈,皆風木亢盛之象,故曰病標既退,自當及本。擬益腎陰而不涉膩滯,助腎氣而不涉剛燥,仍參蠲飲以治其上。
制首烏(四兩炒) 阿膠珠(二兩) 大生地(姜汁炙四兩) 杭白芍(一兩五錢) 炒杞子(三兩) 云茯苓(二兩) 濃杜仲(二兩) 廣橘紅(一兩) 生蒺藜(二兩) 酒炒白歸身(一兩五錢) 小胡麻(一兩五錢) 川斷肉(一兩五錢) 煨天麻(一兩) 大有 (二兩防風三錢煎汁炒) 鹽水炒潼沙苑(二兩)龜板膠(二兩牡蠣粉炒) 吉林小兼條參(一兩另研和入) 生牡蠣(二兩另研和入) 大天冬(一兩五錢) 大麥冬(一兩五錢) 炒萸肉(一兩五錢) 牛膝炭(一兩) 滁菊花(一兩) 桑寄生(二兩) 炙黑草(五錢)炒于術(shù)(一兩五錢)制西洋參(二兩)
上為細末,用桑枝膏打糊為丸,每晨空心服三錢,下午半饑時服一錢五分,開水送下。
某 夙有哮喘,肺氣不克下降,脾土不主運旋,始則生痰聚飲,繼則氣機凝滯,不能通泄,以致少腹疝瘕,臍下有形,小腹脹滿,按之堅硬。少腹兩旁屬肝,居中為沖脈,經(jīng)謂沖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良由沖氣不調(diào),則脈絡皆阻,為積為聚,由是來矣。宜宣通脈絡。勿謂冬季膏丸,須藉滋補以養(yǎng)生卻病,邪之不去,正與何有。
全當歸(一兩酒炒) 制香附(一兩) 薄橘紅(八錢) 澤瀉(七錢) 炒小茴(三錢) 川芎(蜜水炒五錢) 制半夏(一兩) 炒薏仁(一兩五錢) 柏子仁(一兩五錢去油) 吳萸(鹽水炒三錢) 楂炭(一兩五錢) 白茯苓(一兩五錢) 酒炒杭白芍(七錢) 甘杞子(一兩五錢) 生熟草(各一錢) 臺烏藥(八錢) 酒炒延胡索(八錢) 上徭桂(一錢五分另研和入) 金鈴子(一兩) 干蓯蓉(一兩)
上藥研為細末,用青蔥連根葉三十莖,打爛糊藥為丸,如藥末嫌干,可加濃米湯,每晨服二錢,下午半饑時服一錢,俱用開水送下。
錢(左) 臥則氣逆,大便兼旬方解,四肢不時厥冷,甚則胸中熱辣,似線上沖,得嘔酸水則松,腿股筋掣,遺精頻發(fā)。脈沉弦,苔白。此由痰飲內(nèi)伏,上阻肺氣則氣逆,下困脾運則脾約,陽氣之流行為之不宣。胃土失降,膽木漂拔,精關(guān)為之混淆。徒事呆補無益也。擬補氣蠲飲,分化泄?jié)岱ā?p>別直參(一兩五錢另研和入) 炙綿 (三兩) 炒杞子(二兩) 干蓯蓉(一兩五錢) 炒于術(shù)(二兩) 炙黑草(五錢) 枳實(八錢) 霞天曲(二兩炒) 浙茯苓(四兩) 干姜(七錢蜜炙) 白蒺藜(二兩) 濃杜仲(二兩) 制半夏(三兩) 川桂木(七錢) 川萆 (二兩) 澤瀉(一兩五錢) 煨天麻(一兩) 木豬苓(二兩) 左秦艽(一兩) 廣陳皮(一兩五錢)
上藥研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日下午服二錢,晚間服二錢,俱用開水送下。如大便不通,每日空心服玉壺丹八分,亦用開水送下,服三四日后即停,不可常服。
葛(右)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理之常也。中脘作痛,顯屬肝木沖侮jfsoft.net.cn/zhicheng/胃土,而頭目昏暈,心下怔悸。仲圣云:心下悸者為有水氣。則知胃少通降,濁邪攢聚,疏和肝胃,尤必以祛逐濁邪為主。
制半夏(一兩五錢) 高良姜(五錢) 淡姜渣(三錢) 茯苓(三兩) 炙黑草(四錢) 甜廣皮(一兩五錢)公丁香(四錢) 藿香梗(三兩) 吳萸(三錢) 廣木香(六錢) 炒枳殼(一兩二錢) 臺烏藥(一兩五錢)縮砂仁(七錢另研和入) 白蒺藜(二兩) 炒棗仁(二兩) 杭白芍(一兩) 炒杞子(三兩) 野于術(shù)(八錢)東洋參(二兩) 制香附(三兩)
上藥如法炮制,研為細末,用薤白頭一兩打爛,水煎取汁,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半饑時服三錢。
俞(左) 瘧后忽起遺泄,旋至多夢紛紜,體軟力乏夫心實則夢可驚可憂,心虛則紛紜多夢。今脈象浮滑,且進厘清之劑,遺泄轉(zhuǎn)減。此蓋由脾濕有余,擾動精關(guān),心膽氣浮,故有似心虛見象也。
炒黨參(二兩) 制半夏(二兩) 海蛤粉(三兩) 白蒺藜(二兩) 甜冬術(shù)(三兩) 川萆 (一兩五錢) 茯苓(三兩) 辰砂(五分) 澤瀉(一兩五錢) 粉丹皮(一兩五錢) 生甘草(四錢) 遠志肉(六錢) 生薏仁(八錢) 橘紅(一兩) 桑皮(七錢) 枳實(一兩) 金箔(三張)
上藥研細,用大淡菜三兩,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