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以萬計的中藥名,蘊(yùn)藏著大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和信息。通過對常用中藥名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們加深了解古人對中藥的認(rèn)知方法和中藥命名的思維方式。為了便于學(xué)習(xí)和查尋,特按章將常用中藥名釋義如次,共計中藥210味。
一、解表藥
麻黃 本品“其味麻,其色黃”(《本草綱目》),因色黃味麻而得名。
桂枝 “桂枝,即桂樹之枝”(《本草便讀》),“唯以嫩枝破卷成圓者用之”(《本草經(jīng)集注》),因藥用桂樹之嫩枝而得名。
紫蘇 紫,以其葉背色紫而名;“蘇性舒暢,行氣和血,故謂之蘇”(《本草綱目》)。主要根據(jù)顏色和功用而得名。根據(jù)其藥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蘇葉”、“紫蘇梗”和“紫蘇子”之名。
香薷 “薷,本作柔”(《本草綱目》)。因其氣香,其葉柔而得名。
防風(fēng) “防者,御也,其功療風(fēng)最要”(《本草綱目》),“能防御外風(fēng),故名。”(《本草害利》)。因功用而得名。
白芷 芷,初生之根干。本品藥用其根,色白氣香,故名。
細(xì)辛 “細(xì)辛其根極細(xì),其味極辛,故名”(《本草便讀》),因其形、味而得名。
羌活 “羌,古地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辭!)。本品“以羌中來者為良,故有羌活……諸名”(《本草綱目》),因產(chǎn)地而得名。
辛夷 “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本草綱目》)。本品因形、味而得名!侗静菅芰x》云:“以其花未開時,其花苞有毛,光長如筆,故取象曰木筆”,又名“木筆花”。又因“其花最早,南人呼為迎春”(《本草拾遺》),又名“迎春花”。
蔥白 “蔥白,即蔥之近根處白莖也”(《本草便讀》)。因顏色而得名。
藁本 藁本“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藁本。本,根也”(《新修本草》)。因形狀和藥用部位而得名。
牛蒡子 本品藥用其果實,在古本草中多以“惡實”為正名!侗静菥V目》云:“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惡實即牛蒡子也。又因其“外殼如栗球,小而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粘子’”(《圖經(jīng)本草》)!捌涓~皆可食,人呼之牛菜,術(shù)人隱之,呼為大力也”(《本草綱目》),故又名“大力子”。
桑葉 本品因藥用桑樹的葉片而得名。因“桑葉以夏秋再生者為上,霜后采之”(《圖經(jīng)本草》),故又名“冬桑葉”、“霜桑葉”。
蟬蛻 本品為“蟬所蛻殼也”(《圖經(jīng)本草》)。故又名“蟬殼”、“蟬衣”、“蟬退”、“蟲退”等。
柴胡 本品藥用其根,在古本草中多以“茈胡”為正名!侗静菥V目》解釋說:“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音紫,茈胡之茈音柴。柴胡生山中,嫩者可茹,老則采而為柴,……而根名柴胡也”。
升麻 本品“其葉似麻,其性主升,故名”(《本草綱目》)。根據(jù)形狀及升浮之性而得名。
二、清熱藥
石膏 本品為礦石,水飛后細(xì)膩光滑如膏脂,故名。
蘆根 本品因藥用蘆葦?shù)母o而得名。
天花粉 本品為栝樓之根,又名“栝樓根”。古時常搗爛濾汁作淀粉用,“其根作粉,潔白如雪,故謂之天花粉”(《本草綱目》)。
竹葉 本品因藥用禾本科淡竹的葉片而得名。又名“淡竹葉”。
梔子 本品藥用其果實,原名“卮子”!侗静菥V目》云:“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梔”。因其形狀而得名。
夏枯草 “此草冬至后生葉,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本草便讀》)。因生長特性而得名。
黃芩 “芩,說文作荃,謂其色黃也;蛟栖苏咔,黔乃黃黑之色也”(《本草綱目》)。本品因色黃而得名。
黃連 本品藥用其根,“其根連珠而色黃,故名”(《本草綱目》)。本品因其根莖多分枝,常3~6支成束,呈稍彎曲狀,形如鷹爪、雞爪,故又有“鷹爪連”、“雞爪連”之名。
龍膽草 本品“葉似龍葵,味苦如膽,因以為名”(《本草綱目》),根據(jù)形狀、味道而得名。
苦參 本品藥用其根,陶弘景謂,其“根味至苦惡”。本品因其味極苦,形似參而得名。
穿心蓮 本品“花形似蓮,其花蕊穿心而過,故名”(《中華藥!)。
生地黃 本品藥用其塊根。因生于地下,色黃,故名。簡稱“生地”。
玄參 “玄,黑色也”(《本草綱目》)。陶弘景云:“其莖微似人參,故得參名”。本品因形狀、顏色而得名。又稱“黑參”、“黑玄參”。后因避清代康熙(玄燁)之諱,改“玄”為“元”,而得“元參”之名。
牡丹皮 本品“以色丹者為上。雖結(jié)子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本草綱目》)。因藥用其根皮而得名。
紫草 “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本草綱目》),因顏色而得名。
金銀花 “花初開者,蕊瓣俱色白,經(jīng)二三日,則色變黃,新舊相參,黃白相映,故呼金銀花”(《本草綱目》)。本品依據(jù)花蕾開放時間先后不同而有黃白二色,猶如金銀搭配,故又稱“二花”、“雙花”,簡稱“銀花”。
連翹 本品藥用其果實,“其實似蓮作房,翹出眾草,故名”(《圖經(jīng)本草》),因形狀而得名。
青黛 《本草綱目》記載:“黛,眉色也!瓬缛ッ济,以此代之,故謂之黛”。本品因古作畫眉之用而得名。
千里光 本品長于清熱明目,善療多種目疾,《滇南本草》“喻其恢復(fù)目力可及千里也”,因功用而得名。
決明子 藥用其種子,有明日之功,故名。因其形似馬蹄,故有“馬蹄決明”之稱。又因其為植物(草類)藥物,故稱“草決明”。
白頭翁 本品原植物莖葉密被白色長柔毛,“近根處有白茸,狀似白頭老翁”(《本草經(jīng)集注》),因其形狀而得名。
馬齒莧 “其葉比并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本草綱目》)。本品因形狀、性質(zhì)而得名。
貫眾 “此草葉似鳳尾,其根一本而眾枝貫之。故草名風(fēng)尾,根名貫眾”(《本草綱目》)。因形狀而得名。
白鮮皮 本品藥用其根皮!侗静菥V目》云:“鮮者,羊之氣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氣”,根據(jù)其藥用部位、氣味及顏色命名。
漏蘆 《本草綱目》云:“屋之西北黑處謂之漏,凡物黑色謂之盧。此草秋后即黑,異于眾草,故有漏盧之稱”。
土茯苓 本品原名“禹余糧”,“相傳昔禹行山中,采本品充饑,而棄其余糧,故名。形似茯苓,后遂謂之土茯苓也”(《中國藥學(xué)大辭典》),前者根據(jù)傳說得名,后者根據(jù)形狀得名。
魚腥草 本品因氣味而得名!侗静菥V目》云:“其葉腥氣,故俗呼為魚腥草”。本品因有濃烈的魚腥氣味,藥用全草而得名。
敗醬草 陶弘景云:其“根作陳敗豆腐氣,故以為名”,本品因有腐敗的豆醬氣,藥用帶根的全草得名。
紅藤 本品藥用其藤莖,“根外紫紅,……浸酒一宿,紅艷如血”(《簡易草藥》),故名。又名“大血藤”。
半邊蓮 本品“秋開小花,淡紅紫色,止有半邊,如蓮花狀,故名”(《本草綱目》),因其形狀而得名。
山豆根 本品藥用其根及根莖,《圖經(jīng)本草》云:“苗蔓如豆,根以此名”。主要根據(jù)形狀而得名。
射干 “射干之形,莖梗疏長,正如射人長竿之狀,得名由此爾”(《圖經(jīng)本草》)。本品因形狀而得名。
蚤休 蚤休,即早日康復(fù)之義!侗静菥V目》云:“蟲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諸名”。本品善療蟲蛇之毒,能使之早日康復(fù)!侗静荼阕x》云:“其苗一莖直上,每層七葉,至頂而花”,又名“七葉一枝花”。
地骨皮 “本品乃枸杞之根皮,入土極深,皮亦極厚,力能至骨,故名”(《中華藥海》)。
白薇 “微,細(xì)也。其根細(xì)而白也”(《本草綱目》),本品因形狀、顏色而得名。
胡黃連 胡,“泛指外國或外族的”(《新華字典》)。本品為外來藥物,故稱為“胡”。“其性味功用似黃連,故名”(《本草綱目》)。本晶因產(chǎn)地、性味功用而得名。
紫花地丁 因其花色紫,地下根如釘,故名。簡稱“地丁”。
大青葉 本品藥用其葉片,因“其莖葉皆深青,故名”(《本草綱目》)。
三、瀉下藥
大黃 本品色黃,故名。因其蕩滌腸胃,推陳致新,如戡定禍亂,以致太平,故有“將軍”之號,誠如陶弘景所云:“大黃,其色也。將軍之號,當(dāng)取其峻快也”。又因其質(zhì)佳者切面之紋如錦,故又名“錦紋”。
芒硝 《本草綱目》云:“此物見水即消,又能消化諸物,故謂之消!鍩捜肱瑁Y(jié)在下,粗樸者為樸硝,在上有芒者為芒硝”。芒硝為含硫酸鈉的天然礦物經(jīng)精制而成的結(jié)晶體。芒是指結(jié)于上而細(xì)芒如峰者,謂其形;硝,即消,言其功用。本品因形和功用命名。
巴豆 “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本草綱目》)。本品因產(chǎn)地、形狀而得名。
牽牛子 陶弘景云:“此藥始出田野人牽牛謝藥,故以名之”。李時珍云:“近人隱其名為黑丑,白者為白丑。蓋以丑屬牛也”,今又名“二丑”。
大戟 本品“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本草綱目》)。因味、副作用而得名。
蘆薈 蘆,黑色;薈,聚也。本品采集后從中提取液汁,色黑而凝聚如飴,故名。
四、祛風(fēng)濕藥
威靈仙 “威,言其性猛也;靈仙,言其功神也”(《本草綱目》)。本品因其性及功神而得名。
防己 防己功能利水消腫,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名曰防己者,以脾為己土……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為古人命名之真義”(《本草正義》)。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海桐皮 本品“生南海山谷中,樹似桐皮而皮黃白色,有刺,故以名之”(《海藥本草》)。因產(chǎn)地和顏色而得名。
徐長卿 “徐長卿,人名也。常以此藥治邪病,人遂以名之”(《本草綱目》)。本品因人名而得名。
五加皮 “五加皮,其樹一枝五葉,有交加之象,故名”(《本草便讀》)。因其根皮入藥,故名五加皮。
白花蛇 “諸蛇鼻向下,獨(dú)此鼻向上,背有方勝花文,以此得名”(《本草綱目》)。本品以李時珍的故鄉(xiāng)湖北蘄州產(chǎn)者為道地藥材,又名“蘄蛇”。
豨薟草 古書上指豬;薟,指氣味辛毒之草!侗静菥V目》解釋云:“楚人呼豬為豨,呼草之氣味辛毒為薟。此草氣臭如豬而味薟螫,故謂之豨薟”。本品因氣味而得名。
桑枝 本品藥用桑樹之嫩枝而得名。
伸筋草 本品能祛風(fēng)濕、舒筋活絡(luò),有利于筋脈的屈伸,藥用全草,故名。
桑寄生 “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鳥立于上,故名寄生”(《本草綱目》)!爸T樹多有寄生,……方家唯須桑上者”,(《蜀本草》),因而得名“桑寄生”。
狗脊 本品藥用植物的根莖,蘇恭云:此藥“根長多歧,狀如狗之脊骨”,因形狀而得名。
木瓜 本品藥用其果實,“木實如瓜,酢而可食,則木瓜之名取此義也”(《本草綱目》)。
五、化濕藥
藿香 因“豆葉曰藿”(《本草綱目》),本品葉似豆類植物的葉,氣味芳香,故名。
佩蘭 《本草綱目》云:“其葉似菊,女子、小兒喜佩之”。本品夏月佩之,辟穢,氣香如蘭,故名。據(jù)記載,夏月采置發(fā)中,令頭不埴”。埴,意粘,即頭發(fā)中積的脂膏又不疏通者(《古醫(yī)籍詞義》)。將本品采置發(fā)中,則發(fā)不粘膩,故又有“醒頭草”、“省頭草”之名。
白豆蔻 《本草綱目》云:“凡物盛多曰蔻”。本品藥用其果實,形似豆,殼白厚,故名。
砂仁 本品藥用其果實,脫去果皮后,內(nèi)有種仁30~60粒,縮聚成團(tuán),散之如砂粒,故名。
厚樸 本品因“其木質(zhì)樸而皮厚”(《本草綱目》)得名。
六、利水滲濕藥
茵陳蒿 “此草似青蒿而不香,葉背色白,經(jīng)冬不死,至春則更因舊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陳之名”(《本草便讀》)。本品因生長特性而得名。
澤瀉 “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本草綱目》),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葫蘆 “壺,酒器也;盧,飯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為酒飯之器,因以名之”(《本草綱目》),本品因形狀而得名。
椒目 本品藥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種子,“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名之椒目”(《本草綱目》),本品因色黑及形狀而得名。
海金沙 本品藥用植物的孢子,“其色黃如細(xì)沙也。謂之海者,神異之也”(《本草綱目》)。本品因形、色而得名。
萆薢 本品“力能外拓而性復(fù)下趨,故驅(qū)風(fēng)寒濕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謂萆薢也”(《本草思辨錄》)。因功用而得名。
滑石 本品為礦石類藥物,其“性滑利竅,其質(zhì)又滑膩,故以名之”(《本草綱目》)。
石韋 《本草綱目》云:“柔皮曰韋”。本品藥用植物的葉片,該植物“蔓延石上,生葉如皮”(《名醫(yī)別錄》)且柔軟,故名石韋。
虎杖 “杖言其莖,虎言其斑”(《本草綱目》)。本品藥用其根莖和根,莖表面散在著紅色或紫色的斑點(diǎn),因藥用部位和莖上的斑點(diǎn)而得名。
木通 本品藥用其藤莖,古稱“通草”。因莖中“有細(xì)細(xì)孔,兩頭皆通,故名通草,即今所謂木通也”(《本草綱目》)。
車前 “此草好生道邊及牛馬跡中”(《本草綱目》),故曰“車前”;藥用其種子謂“車前子”,藥用其全草謂“車前草”。
七、溫里藥
烏頭、附子 二者同出一物,“初種為烏頭,像烏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烏頭如芋魁,附子如芋子,蓋一物也”(《本草綱目》),皆因其形狀而得名。
高良姜 “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本草綱目》)。因產(chǎn)地而得名。
蓽茇 本品原生波斯國,其名為音譯而來。
蓽澄茄 本品“生fo誓國”(《開寶本草》),其名為音譯而來。
胡椒 因其味辛辣似椒,多產(chǎn)于國外,故名。
八、理氣藥
陳皮 原名為“橘皮”。習(xí)慣認(rèn)為,新鮮橘皮味較辛辣,氣燥而烈,入藥一般以放置陳久,辛辣之味緩和者為宜,故名“陳橘皮”、“陳皮”。
青皮 本品乃“橘之未黃而青色者”(《本草綱目》),故名。
香附 本品藥用植物的根莖,因“其根相附連續(xù)而生,可以合香,故謂之香附子”(《本草綱目》)。因形狀及香氣而得名。
木香 “本名蜜香,因其香氣如蜜也”(《本草綱目》),故名。原產(chǎn)于印度、緬甸、巴基斯坦等,以前從廣州進(jìn)口,故名“廣木香”。
枳實 “枳乃木名,從只,諧聲也;實乃其子,故曰枳實”,本品因?qū)嵢胨幎妹?br >fo手 本品藥用植物的果實,“其實狀如人手,有指,俗呼為fo手柑”(《本草綱目》),根據(jù)形狀而得名。
烏藥 本品藥用植物的塊根,其表面黃棕色或棕黑色,古人謂之烏色。因“烏以色名”(《本草綱目》)而得名。
川楝子 原名“楝實”,因“楝實以蜀川者為佳”(《圖經(jīng)本草》)而得名。又因“其子如小鈴,熟則黃色,名金鈴,象形也”(《本草綱目》),故又有“金鈴子”之名。
沉香 本品藥用木的心材,體重,有“置水則沉”(《本草綱目》)的特性,又因其氣味芳香而得名。
荔枝核 本品藥用植物的果實,因“此木結(jié)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型取其枝,故以為名”(《本草綱目》)。
九、消食藥
神曲 本品為面粉、麥麩、鮮辣蓼、鮮青蒿、杏仁、赤小豆、鮮蒼耳等混合發(fā)酵而成的曲劑,功專消食和中!拔羧擞们,多是造酒之曲,后醫(yī)乃造神曲,專以供藥,力更勝之。蓋取諸神聚會之日造之,故得神名”(《本草綱目》)。因制作方法而得名。
麥芽 本品為大麥的成熟果實經(jīng)發(fā)芽而成,故名。
稻芽 本品為稻的成熟果實經(jīng)發(fā)芽而成,故名。
谷芽 本品為粟的成熟果實經(jīng)發(fā)芽而成,故名。
十、驅(qū)蟲藥
使君子 俗傳潘州郭使君療小兒諸疾多是獨(dú)用此物,后醫(yī)家因號為使君子也。根據(jù)人名而得名。
檳榔 “檳”同“賓”,“榔”同“郎”,賓、郎均為貴客之稱。本品藥用植物的果實,在產(chǎn)地檳榔作水果食,貴客臨門則先呈此果,以示歡迎,故名。
苦楝皮 本品藥用楝樹和川楝樹的根皮或樹皮,因其味苦而得名。
鶴草芽 本品藥用龍牙草(即仙鶴草)的冬芽,因藥用部位而得名。
雷丸 “此物生土中,無苗葉而殺蟲逐邪,猶雷之丸也”(《本草綱目》)。因形態(tài)、功用而得名。
十一、止血藥
地榆 陶弘景云:本品“其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故名”。
伏龍肝 又名“灶心土”!按嗽钪袑υ孪曼S土也。以灶有神,故名為伏龍肝,并以迂隱其名”(《本草綱目》)。伏龍者,灶神也。其色如豬肝,故名。
三七 據(jù)《云南土特概況》記載:“三七原名‘山漆’,現(xiàn)名‘三七’,則系此種植物之形態(tài),每株有三個枝干七個葉子而命名”。“云本名山漆,謂其能合金瘡,如漆粘物也,此說近之”(《本草綱目》)。因其苗似人參,故又名“人參三七”、“參三七”。據(jù)《增訂偽藥條辨》曹炳章按云:“三七,原產(chǎn)于廣西鎮(zhèn)安府,在明秀鎮(zhèn)隸田陽,所產(chǎn)三七,均貢田州,故名‘田三七”’。廣西田陽縣田州鎮(zhèn),歷史上是三七的集散地,因而得名“田三七”、“田七”。
白及 本品藥用其根莖,因“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曰白及”(《本草綱目》)。因“芨”與“及”同音異字,亦有將“白及”寫成“白芨”者。
側(cè)柏葉 “柏有數(shù)種,入藥惟取葉扁而側(cè)生者,故曰側(cè)柏”(《本草綱目》)。因藥用其枝葉,故名“側(cè)柏葉”。
白茅根 本品藥用其根莖,色白,因其“葉如矛,故謂之茅”(《本草綱目》)。主要根據(jù)藥用部位、顏色及形狀而得名。
紫珠 本品“至秋子熟,正紫,圓如小珠,名紫珠”(《本草拾遺》)。主要根據(jù)種子的顏色和形狀而得名。
血余炭 本品系人發(fā)煅制而成。因發(fā)乃血之余,故名。
蒲黃 本品藥用香蒲科植物的花粉,因粉粒細(xì)小,顏色鮮黃,故名。
血竭 本品藥用植物麒麟竭的果實及樹干中的樹脂,因其樹脂干后如血塊狀,故名。
炮姜 本品為干姜的炮制品而得名。
十二、活血祛瘀藥
姜黃 本品藥用其根莖,因其“根盤屈黃色,類生姜而圓”(《本草綱目》),故名。根據(jù)顏色、形狀而得名。
乳香 本品藥用其樹脂,因其“垂滴如乳頭”(《本草衍義》)而氣芳香,故名。根據(jù)形狀、氣味而得名。
土鱉蟲 本品藥用動物的蟲體,生活于土中,其“形扁扁如鱉,故名土鱉蟲”(《本草經(jīng)集注》),根據(jù)生活習(xí)性、形狀而得名。
自然銅 本品為礦石類藥物,因“其色青黃如銅,不從礦煉,故號自然銅”(《開寶本草》)。
骨碎補(bǔ) 陳藏器云:骨碎補(bǔ)“本名猴姜,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bǔ)骨碎,故命此名”。根據(jù)功用而得名。
紅花 原名“紅藍(lán)花”!侗静輬D經(jīng)》云:“其花紅色,葉頗似藍(lán),故有藍(lán)名”。因顏色而得名。
番紅花 番,“稱外國或外族的”(《新華字典》)。因其為外來藥物,故曰“番”!侗静菥V目》云:“番紅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國,即彼地紅藍(lán)花也”。以前經(jīng)西藏進(jìn)口行銷內(nèi)地,故又名“藏紅花”、“西紅花”。
郁金 金,言其色黃;郁,言其善治郁病。誠如朱丹溪所云:“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也”。主要根據(jù)顏色、功用而得名。
桃仁 本品藥用桃或山桃的種仁,故名。
雞血藤 本品藥用植物的藤莖,“土人得之,以刀斫斷,則汁出如血”(《本草綱目拾遺》),因其砍斷后流出赤色汁液如雞血而得名。
益母草 原名“充蔚”。因“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充蔚”(《本草綱目》)。本品“消瘀化水,是其所長。以產(chǎn)母必有瘀濁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則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本草便讀》)。根據(jù)其功用命名。
川芎 原名芎藭,因功用、產(chǎn)地而得名!叭祟^穹癃窮高,天之象也。此藥上行,專治頭腦諸疾,故有芎藭之名”(《本草綱目》)。因主產(chǎn)于四川,故名“川芎藭”,簡稱“川芎”。
延胡索 原名“玄胡索”,簡稱“玄胡”。本品因避諱而兩易其名。宋避真宗諱,改玄為延;清避康熙諱,改玄為元,故有“延胡索”、“元胡索”之名,分別簡稱為“延胡”、“元胡”。
劉寄奴 “按李延壽南史云:宋高祖劉裕,小字寄奴……每遇金瘡傅之即愈,人因稱此草為劉寄奴草”(《本草綱目》)。因人名而得名。
牛膝 本品藥用植物的根。因“其莖有節(jié),似牛膝,故以為名”(《本草經(jīng)集注》)。根據(jù)藥材形狀似牛的膝關(guān)節(jié)形而得名。
王不留行 “此物性走而不住,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本草綱目》)。主要根據(jù)其性善走竄之特點(diǎn)而得名。
五靈脂 本品為動物復(fù)齒鼯鼠之糞便。“其屎名五靈脂者,謂狀如凝脂而受五行之靈氣也”(《本草綱目》),因其形狀而得名。
荊三棱 蘇頌云:“三棱,葉有三棱也。生荊楚地,故名荊三棱以著其地”。因產(chǎn)地和形狀而得名。
月季花 本品藥用植物的花蕾或初開放的花,因其“逐月開放不結(jié)子”(《本草綱目》),花開四季而得名。
馬錢子 原名“番木鱉”。所謂“番”,一般“稱外國或外族的”(《新華字典》)。本品為外來藥物,故謂之番。藥用其成熟的種子,“如木鱉,其核小于木鱉而色白”(《本草綱目》),故名番木鱉。又因“狀似馬之連錢,故名馬錢”(《本草綱目》)。因形狀而得名。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藥
半夏 《禮記·月令》云:“五月半夏生,蓋當(dāng)夏之半也,故名”。提示半夏之塊莖在仲夏成熟,此時夏季剛過一半,故名“半夏”。
貝母 本品因其“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本草經(jīng)集注》)。
紫菀 本品藥用其根及根莖,因“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本草綱目》)。主要根據(jù)其顏色和質(zhì)地得名。
旋覆花 本品藥用植物的頭狀花序,因其“花綠繁茂,圓而復(fù)下”(《本草衍義》),故名。
馬兜鈴 本品藥用其果實,此物“蔓生附木而上,葉脫時,其實尚垂,狀如馬項之鈴”(《本草衍義》),故名。主要根據(jù)果實的形狀而得名。
桔梗 《本草綱目》云:“此草之根結(jié)實而梗直,故名”。
海蛤殼 “海蛤者,海中諸蛤爛殼之總稱,不專指一蛤也”(《本草綱目》)。本品主要源于海中蛤殼而得名。
浮海石 本品為動物的骨骼,因生于海中,體輕,入水浮而不沉,故名。
款冬花 “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本草綱目》),本品根據(jù)花開的時間而得名。
百部 本品藥用其塊根,因“其根多者百十連屬,如部伍然,故以名之”(《本草綱目》)。主要根據(jù)其根的形狀而得名。
枇杷葉 本品藥用其葉片,以“其葉形似琵琶,故名”(《本草衍義》)。主要根據(jù)其葉的形狀而得名。
昆布 “昆,大也;形長如布,故名昆布”(《醫(yī)學(xué)入門》)。
十四、開竅藥
麝香 本品為成熟雄麝臍下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因其氣味極濃烈,香氣能遠(yuǎn)射,故名。其中顆粒較大,色紫黑者,常正對囊孔處,似有檔門之勢,又稱“當(dāng)門子”、“香子”。呈褐色粉末狀者又稱“元寸香”,簡稱“元寸”、“寸香”。
冰片 本品為龍腦香樹脂的加工品,“以白瑩如冰,及作梅花片者良”(《本草綱目》),故名,又名“梅花冰片”,簡稱“梅片”。
蘇合香 “此香出蘇合國,因以名之”(《本草綱目》),因產(chǎn)地而得名。
十五、安神藥
遠(yuǎn)志 “所謂遠(yuǎn)志者,以腎藏志,遠(yuǎn)志能宣泄腎邪,邪著則志不定,邪去而志自遠(yuǎn)大也”(《本草便讀》)!按瞬莘芤嬷菑(qiáng)志,故有遠(yuǎn)志之稱”(《本草綱目》)。因功用而得名。
磁石 又名“慈石”,俗稱“吸鐵石”。本品藥用礦石,具有吸鐵功能。磁石吸鐵,如慈母之招子,故名。
酸棗仁 本品藥用其果實,因果肉味酸而得名。
夜交藤 本品藥用何首烏的藤莖。相傳此藤夜則相交,晝則分離,故名。
合歡皮(花) 本品因功用而得名。蘇頌云:“欲蠲人之忿,則贈經(jīng)青裳。青裳,合歡也。植之庭院,使人不忿”。因合歡蠲忿,令人歡樂無憂,故名。其中,藥用其樹皮者名“合歡皮”,藥用其花或花蕾者名“合歡花”。
朱砂 本品為礦石類藥物,因其顏色朱紅而得名。
十六、平肝熄風(fēng)藥
牡蠣 “蛤蚌之屬,皆有胎生、卵生,獨(dú)此化生,純雄無雌,故得牡名。曰蠣……,言其粗大也”(《本草綱目》)。主要根據(jù)其粗大、獨(dú)生而得名。
石決明 本品為貝殼類藥物,“單片附石生”(《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又善明日,故名。習(xí)慣以邊有九孔者為佳,故又名“九孔石決”、“九孔決明”。
代赭石 本品為赭褐色礦石,主產(chǎn)于古代之代郡(今之山西),故名。
牛黃 所謂“牛之黃,牛之病也”(《本草綱目》)。牛黃系指牛的膽囊、膽管或肝管中的結(jié)石,色金黃或棕黃。因牛屬丑,為隱其名,又名“丑寶”。
鉤藤 本品藥用其莖枝,因“其莖間有刺”(《唐本草》),“其刺曲如釣鉤,故名”(《本草綱目》)。因其形狀而得名。
僵蠶 本品為家蠶發(fā)病而致死的僵化蟲體,故名。
天麻 原名“赤箭”。因其莖似箭桿,色赤,故名!疤炻榧闯嗉保ā侗静菥V目》)。
十七、補(bǔ)虛藥
黃芪 原名“黃耆”!侗静菥V目》云:“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bǔ)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因顏色、功用而得名。
人參 本品藥用其根,因“根如人形,有神”(《本草綱目》),故名。
太子參 本品原在南京明孝陵所發(fā)現(xiàn),故名。又因其塊莖很小,多用于小孩,又名“孩兒參”。
黨參 本品“原出山西上黨,而根形如參,故名”(《中藥材品種論述》)。因產(chǎn)地、形狀而得名。
西洋參 因產(chǎn)于大西洋沿岸的美國、加拿大,功似人參,故名。
山藥 原名“薯蕷”,因避諱而得名!耙蛱拼诿A(yù),避諱改為薯藥;又因宋英宗諱署,改為山藥”(《本草衍義》)。
甘草 本品因味甘而得名。舊時有“國老”之稱譽(yù)。甄權(quán)云:“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調(diào)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陶弘景云:“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
百合 “百合之根,以眾瓣合成也。或云專治百合病故名,亦通”(《本草綱目》)。因形狀或功用而得名。
yin羊藿 陶弘景云:本品“服之使人好為陰陽,西川北部有yin羊,一日百遍合,蓋服此藿所致,故名yin羊藿”。《本草便讀》謂:“yin羊藿一名仙靈脾。其葉似藿,羊食之則喜yin”,故名。
肉蓯蓉 本品“補(bǔ)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從容,和緩之貌”(《本草綱目》);其質(zhì)“似肉”(《本草經(jīng)集注》),故名。
仙茅 《海藥本草》謂,因“其葉似茅,久服輕身,故名仙茅”。因形和功用而得名。
杜仲 “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本草綱目》)。根據(jù)傳說和人名而得名。
續(xù)斷 本品長于活血療傷,續(xù)筋接骨,故名。
益智仁 “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本草綱目》),藥用其種仁,故名。
蛤蚧 本品“因聲而名”(《本草綱目》)。雄者鳴聲如蛤,雌者鳴聲如蚧,雌雄相隨,鳴聲相續(xù),故名。
陽起石 《本經(jīng)》謂其主“陽痿不起”,《別錄》謂其“療男子莖頭寒”。證諸臨床,本品能起陽之不能起,質(zhì)為礦石,故“以能命名”(《本草綱目》)。
當(dāng)歸 李時珍云:“當(dāng)歸調(diào)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dāng)歸之名”。當(dāng)歸活血補(bǔ)血,能使氣血各有所歸,因功用而得名。
何首烏 “其藥本草無名,因何首烏見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為名爾”(《大明本草》)。根據(jù)發(fā)現(xiàn)者而得名。
阿膠 本品為驢皮經(jīng)漂洗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膠塊,又名“驢皮膠”。《圖經(jīng)本草》云:“出東阿,故名阿膠”。因產(chǎn)于山東省東阿縣者為最好而得名“東阿膠”、“阿膠”。
玉竹 原名“葳蕤”。因“其色白如玉,根節(jié)如竹也”(《醫(yī)學(xué)真?zhèn)鳌?,故名“玉竹”。
枸杞 本品因形而得名!拌、杞二樹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故兼名之”(《本草綱目》)。又因其果實色紅入藥,故又名“紅枸杞”。
龜甲 本品藥用烏龜?shù)母辜准氨臣锥妹?br >鱉甲 本品藥用鱉的背甲而得名。
墨旱蓮 本品藥用植物的地上部分,“此草柔莖,斷之有墨汁出”,又因其“細(xì)實頗如蓮房狀,故得蓮名”(《本草綱目》)。因形狀、顏色而得名。
女貞子 “此木凌冬青翠,有貞守之操,故以女貞狀之”(《本草綱目》),本品藥用其果實,故名。
十八、收澀藥
麻黃根 本品因藥用麻黃的根及根莖而得名。
浮小麥 本品藥用小麥未成熟的穎果,因其干癟輕浮,易浮于水面,故名。
五味子 本品藥用其成熟的果實,“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則五味具也”(《新修本草》),因其酸、苦、甘、辛、咸五味具備而得名。
覆盆子 本品藥用其果實,“因此子形似覆盆,故名”(《本草便讀》)。
肉豆蔻 《本草衍義》云:“肉豆蔻對草豆蔻為名,去殼只用肉”。因其花實似豆蔻無核,故名。
山茱萸 簡稱“山萸”,因藥用其果肉,又名“山萸肉”。本品炮制曬干后,形如黑棗皮,故又名“棗皮”。
蓮子 “蓮者連也,花實相連而出也”(《本草綱目》),藥用其成熟的種子,故名。
訶子 原名“訶黎勒”,從“波斯船上來”(《本草綱目》),故為音譯名,后簡稱“訶子”。
白果 原名“銀杏”。本品藥用其果實,“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本草綱目》)。
赤石脂 本品藥用多水高嶺石,因其色紅,質(zhì)地如脂,故名。
十九、外用藥及其他
砒石 “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今江西上饒),故人呼為‘信石’。而又隱信字為‘人言’”(《本草綱目》),以其毒大之故也。因性猛、產(chǎn)地而得名。
常山 原名“恒山”。因歷史上三個皇帝(漢文帝、唐穆宗、宋真宗)皆名“恒”,因避諱而易名“常山”。
藜蘆 “黑色曰黎,其蘆有黑皮裹之,故名”(《本草綱目》),因色黑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