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Xi hong hua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卡西瑪爾-古日古木
|
考證 | 本品載于《論說醫(yī)典》!墩J藥白晶鑒》稱:“花棕黃色,高尺余,稱札崗瑪,為上品……”《晶珠本草》引自《馬拉雅之釋》稱:“紅花分札崗瑪、卡西瑪爾、勒布崗瑪、尼泊爾、西藏紅花等五種……總之紅花棕黃色,零散,氣香,味甘,汁多。分別來說,札崗瑪紅花混有少許碧綠葉片,根如天南星莖,氣味極好,產品奇妙?ㄎ鳜敔柤t花色很黃,花蕊黃褐色,無其他雜質,該品大多由皂格人從印度帶來;勒布崗瑪紅花氣味淡,色紅黃鮮艷者。印度紅花氣味不大而顏色鮮艷,有黃色汁。尼泊爾紅花花色黑,軟弱,無汁液。上述兩種葉大莖長!睋鲜鲋参镄螒B(tài)、品種產地、藥材性狀與目前蒙醫(yī)所認用的西紅花特征基本相符,故依據文獻記載及蒙醫(yī)臨床認用經驗,認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卡西瑪卡-古日古木即卡策-古日古木(西紅花)。
|
中藥材基原 |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番紅花Crocus satiuus L.
多年生草本。地下鱗莖呈球狀,外被褐色膜質鱗葉。葉9~15片,自鱗莖生出,無柄,葉片窄長線形,長15~20cm,寬2~3cm,葉緣反卷,具細毛,基部由4~5片廣闊鱗片包圍;斏,直徑2.5~3cm;花被6片,倒卵圓形,淡紫色,花筒長4~6cm,細管狀;雄蕊3枚,花藥大,基部箭形;雌蕊3,心皮合生,子房下位,花枝細長,黃色,頂端三深裂,伸出花被,下垂,深紅色,柱頭頂端略膨大,有一漏斗狀開口。蒴果長橢圓形,具三鈍棱,長約3cm,寬約1.5cm。種子多數(shù),圓球形,種皮革質;ㄆ10~11月。
分布于南歐各國及伊朗等地。我國有少量栽培。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怕酷熱,耐寒。幼苗能耐一10℃左右低溫,開花氣溫14~20℃,土溫14~15℃為宜;地上部分生長適宜溫度為15℃。以向陽、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忌連作,忌雨澇積水。
栽培技術 用球莖繁殖。栽種前選地,耕翻,耙碎,作1.3m寬的高畦,平整畦面。4~5月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出球莖,按大、中、小分級,25g以上為一級,8~25g為二級,8g以下為三級。貯藏過夏,9~10月栽種。 8g以上按行株距15cm×15cm,8g以下按行株距10cm×1Ocm開穴,種后覆土,蓋草,F(xiàn)亦有用室內開花后露地繁殖的方法,可提高花枝、柱頭的產量。
田間管理 出苗后揭去蓋草并松土除草、開花前后中耕除草結合施追肥,以腐熟餅肥為主,12月施土雜肥,翌年早春施人畜糞肥。遇春雨及時開溝排水。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①腐敗病,可采用“室內開花露地繁殖”法,錯開發(fā)病期;在栽種前用5%石灰液浸種20min;苗期可噴50%葉枯凈1000倍液或75%白菌清500倍液防治。②腐爛病,可選排水良好的土地種植,栽種前每1hm腦施1500kg石灰粉,翻入土內消毒;發(fā)病期用50%托市津1000倍液澆灌。③花葉病,可選無病植株的球莖種植。蟲害有蠐螬、螻蛄等,還有鼠及野兔為害。
|
采收加工 | 秋季花盛開時選擇晴天早晨采收花朵,取其雌蕊柱頭,隨即曬干,或在55~60℃下烘干,即為干紅花。若再加工,使油潤光亮,則為溫紅花。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由多數(shù)柱頭集合成松散狀,柱頭為彎曲的細線形,長2~3cm,暗紅色,上都較寬而略扁平,頂端邊緣顯不整齊的齒狀,內側有一短裂隙,下端為殘留黃色花柱。體輕,質松軟,干燥后質脆易斷。入水則柱頭膨脹,呈喇叭狀,散出橙黃色色素,水被染成黃色。氣特異,微有刺激性,味微苦。
以色紫紅、油性重、有特殊香味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橙紅色。表皮細胞表面現(xiàn)長條形,壁薄,微彎曲,有的細胞外壁凸出呈乳頭狀或絨毛狀,表面隱約可見纖細紋理。柱頭頂端表皮細胞絨毛狀,直徑26~56μm,表面有稀疏紋理。草酸鈣結晶聚集于薄壁細胞中,呈顆粒狀、圓簇狀、梭形或類方形,直徑2~14μm。
理化鑒別 (1)取本品少許,置白瓷板上,滴加濃硫酸1滴,硫酸液顯深藍色,漸變?yōu)樽仙缶従徸優(yōu)樽丶t色。(檢查西紅花苷和苷元)
(2)紫外光譜 取本品,置硅酸干燥器中,減壓干燥24h,研成細粉,精密稱取30m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70m1,加熱回流至提取液無色,放冷,提取液移置100ml量瓶中(必要時濾過),用甲醇分次洗滌提取器,洗液并入同一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5ml置50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釋至刻度,搖勻,在432nm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不得低于0.50。且458nm處吸收度與432nm處吸收度的比值為0.85~0.90。
(3)薄層色譜 取本品10mg,置小試管中,用玻璃棒攪碎后,加水少許濕潤,放置2~3min后,加甲醇lm1,于暗處靜置20min,濾過,濾液為供試品溶液,以西紅花苷作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用醋酸乙酯-異丙醇-水(65:25:10)展開,噴以茴香醛試液,于105~110℃加熱10min。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黃色斑點。
|
化學成分 | 花含藏紅花苷(croci),藏紅花酸(Croc-ti)[1],藏紅花苦素(picrocrocin),藏紅花醛(safranal)[2],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能果酸(ursollc acid),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樣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3],β-胡蘿卜素(β-carotene),玉米黃質(zeaxanthin),八氫番茄烴(phytoene),六氫番茄烴(phytoflu-ene)[4]及杧果苷-6′-O-西紅花;-l″-O-β-D-葡萄糖苷酯[5]等。
|
藥理作用 | 1.對血液系統(tǒng)的影響 西紅花熱水提取物在體外能延長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抑制ADP、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增強纖溶活性[1]。西紅花總苷灌服能明顯延長小鼠的凝血時間,緩解ADP、花生四烯酸誘導的小鼠膿血栓形成所致的呼吸窘迫癥狀,明顯抑制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家兔體內給藥,對ADP和凝血酶誘發(fā)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2]。西紅花提取物對纖維蛋白溶酶所致青綠色的發(fā)色性合成基質的分解及其對尿激酶所致的熒光性合成基質的分解均呈濃度依賴性抑制,抑制形式為非競爭性抑制[3]。雄蕊水提物在體內、體外亦能抑制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而雄蕊和花瓣的醇提物無明顯抑制作用[4]。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為腺苷[5]。 球莖水提取物及其總皂苷則具有誘導大鼠血小板聚集的作用[4,6]。小鼠腹腔注射球莖總皂苷30min后有顯著的止血作用且呈明顯量效關系[6]。 2.對子宮的作用 煎劑對多種動物的離體,在體子宮均有興奮作用,可引起子宮節(jié)律性收縮,提高子宮的緊張性與興奮性,大劑量時可出現(xiàn)痙攣性收縮,已孕子宮更為敏感[7]。乙醇提取物小劑量應用于未孕家兔子宮時,多呈抑制作用[8,9]。雄蕊與花冠的醇浸出物對豚鼠及初孕家兔的離體子宮亦有興奮作用[10]。 3.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作用 煎劑靜注,可使麻醉貓、狗血壓維持較長時間下降,并有興奮呼吸作用。降壓時狗腎容積縮小,顯示緊血管收縮,對蟾蜍血管亦呈收縮作用[6]。水浸劑能使蟾蜍、大鼠離體心臟、貓急性在位心臟迅速完全停跳于舒張期。對心血管作用與其中含多量的鉀鹽有關[11,12];ū、雄蕊和花粉對離體冠狀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擴張作用[13]。 4.對實驗性腎小球腎炎的治療作用 西紅花注射液靜注,連續(xù)6星期,對陽離子化牛血清清蛋白引起的家兔原位性腎小球腎炎有治療作用,能使尿蛋白量明顯減少,病理組織損害顯著減輕,腎小球中免疫復合物溶解和吸收加快[14~16]。 5.對腸平滑肌的作用 西紅花煎劑可使小鼠、豚鼠、家兔及狗的離體腸管興奮性增加,產生節(jié)律性收縮,但時間不持久[7]。 6.其他作用 西紅花能延長小鼠動情周期[17];ò甓嗵怯忻庖叽龠M作用[13]西紅花酸肌注,能抑制飼喂高膽固醇飼料引起的家兔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升高,其機可能是增加脂肪代謝能力[18]。西紅花酸鈉鹽及西紅花苷均有利膽作用,能增加兔膽汁分泌[18]。杧果苷-6′-O-西紅花;-1″-O-β-D-葡萄糖苷酯具有適應原活性,口服后產生抗應激、抗疲勞等作用[19]。 7.毒性 西紅花藥粉小鼠口服的LD50為20.7g/kg。死前動物委靡不振,活動呆滯,行為困難等。長期給藥小鼠眼部有黃色分泌物[20]。 |
性味 | 味甘、微苦,性涼。效重、鈍、軟、柔、固。
|
功效 | 清肝熱,調經,活血,止血,止痛,消腫,滋養(yǎng)正精。
|
主治 | 主治肝腫大,肝損傷,目黃,肝血熱盛,肝功衰弱,月經不調,腰腿酸痛,婦女血熱熾盛,肝包如病邪上沖或滲漏而吐血,便血,鼻衄,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2672
(2)Solinas M,et a1.C A,1988,110:378702
(3)Loukis A,et a1.C A,1984,100:188770m
(4)HansPeter P,et a1.Phytochemistry,1982,21(5):1039
(5)張培核棪,等.蘭州醫(yī)學院學報,1962,(1):35
藥理
(1)西尾孝,等.生藥學雜志(日),1987,41(4):271
(2)馬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