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元和紀用經》。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夏,五味子加4兩,通稱12兩;
四季,蓯蓉加6兩,通稱半斤,各18日四立之前也;秋,仙人杖加6兩;冬,細草加6兩;戊寅、戊申相火司天,中見火運,飯后兼餌養(yǎng)肺平熱藥。
|
功效 | 主養(yǎng)五臟,補不足,秘固真元,均調二氣,和暢榮衛(wèi),保神守中;久服輕身耐勞,健力能食,明目,降心火,交腎水,益精氣,開心臆,安魂魄,消飲食,養(yǎng)胃和中。
|
主治 | 男子絕陽,庶事不堪,女子絕陰,乃不能妊。腰膝重痛,筋骨衰敗,面黑,心勞志昏,寤寐恍惚,煩憒多倦,余瀝夢遺,膀胱邪氣,五勞七傷,肌肉羸悴,上熱下冷。
|
制備方法 | 上為末,蜜煎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至30丸,食前溫酒送下;不飲者,鹽湯送下;春,干棗湯送下。
|
用藥禁忌 | 不犯金、石、桂、附。
|
臨床應用 |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本方為原書“耘苗丹”之第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