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蒺藜(《爾雅》)、蛆(《爾雅》)、天龍。 |
釋名 | |
產(chǎn)地 | 《別錄》曰:蜈蚣生大吳川谷及江南。弘景曰: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長山、高麗山、茅山,《蜀圖》曰:生山南川谷,及出安、襄、鄧、隨、唐等州土石間,人家屋壁中亦有。時珍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 |
生境 | 于腐爛積草處得之, |
性味 | 辛,溫,有毒。 |
歸經(jīng) | 蓋厥陰經(jīng)藥也。 |
藥物形態(tài) | 形似馬陸,身扁而長。宗奭曰: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黃。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勿令傷,曝干。七八月采之。 |
加工 | |
鑒別 | 斅曰:凡使勿用千足蟲,真相似,只是頭上有白肉,面并嘴尖。若誤用,并把著,腥臭氣入頂,能致死也。凡治蜈蚣,先以蜈蚣木末(或柳蛀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去木末,以竹刀刮去足、甲用。 時珍曰:蜈蚣木不知是何木也。今人惟以火炙去頭、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葉火煨用之。 |
貯藏 | |
炮制 | 凡治蜈蚣,先以蜈蚣木末(或柳蛀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去木末,以竹刀刮去足、甲用。時珍曰:蜈蚣木不知是何木也。今人惟以火炙去頭、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葉火煨用之。 |
質(zhì)量鑒定 | 頭、足赤者良。黑頭赤足者良。 |
主治 | 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本經(jīng)》)。療心腹寒熱積聚,墮胎,去惡血(《別錄》)。 治癥癖(《日華》)。小兒驚癇風(fēng)搐,臍風(fēng)口噤,丹毒禿瘡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傷(時珍)。則蜈蚣之治蛇蟲、蛇毒、蛇瘕、蛇傷諸病,皆此意也。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 |
功用 |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yīng)用 | 故《胡洽方》治尸疰、惡氣、痰嗽諸方多用之。今醫(yī)家治小兒口噤不開、不能乳者,以赤足蜈蚣,去足,炙研,用豬乳二合調(diào)半錢,分三、四服,溫灌之,有效。 |
配伍應(yīng)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黃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以火炙令赤當之,非真也。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
全文 | 蜈蚣 (《本經(jīng)》下品) 【釋名】蒺藜(《爾雅》)、蛆(《爾雅》)、天龍。 弘景曰:《莊子》:蛆甘帶!痘茨献印吩疲韩肷哂戊F而殆于蛆。蛆,蜈蚣也,性能制蛇。見大蛇,便緣上啖其腦。 恭曰:山東人呼蜘蛛一名蛆,亦能制蛇,而蜘蛛條無制蛇之說!肚f子》、《淮南》并謂蜈蚣也。 頌曰:按:《爾雅》:蒺藜,蛆也。郭注云:似蝗而大腹長角,能食蛇腦。乃別似一物。 時珍曰:按:張揖《廣雅》及《淮南子注》,皆謂蛆為蜈蚣,與郭說異。許慎以蛆為蟋蟀,能制蛇。又以蛆為馬蚿,因馬蚿有蛆蟝之名,并誤矣。 【集解】《別錄》曰:蜈蚣生大吳川谷及江南。頭、足赤者良。 弘景曰: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長山、高麗山、茅山,于腐爛積草處得之,勿令傷,曝干。黃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以火炙令赤當之,非真也。蜈蚣嚙人,以桑汁、白鹽涂之即愈!妒駡D》曰:生山南川谷,及出安、襄、鄧、隨、唐等州土石間,人家屋壁中亦有。形似馬陸,身扁而長。黑頭赤足者良。七八月采之。 宗奭曰: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黃。有被毒者,以烏雞屎,或大蒜涂之,效。性畏蛞蝓,不敢過所行之路,觸其身即死,故蛞蝓能治蜈蚣毒。 時珍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jié)節(jié)有足,雙須歧尾。性畏蜘蛛,以溺射之,即斷爛也。南方有極大者,而本草失載。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綏定縣蜈蚣,大者能以氣吸蛇及蜴蜥,相去三四尺,骨肉自消。沈懷遠《南越志》云:南方晉安有山出蜈蚣。大者長丈余,能啖牛。俚人然炬遂得,以皮鞔鼓,肉曝為脯,美于牛肉。葛洪《遐觀賦》云:南方蜈蚣大者長百步,頭如車箱,肉白如瓠,越人爭買為羹炙。張耒《明道雜志》云:黃州岐亭有拘羅山,出大蜈蚣,袤丈尺。土人捕得熏干,商人販入北方貨之,有致富者。蔡絳《叢談》云:嶠南蜈蚣大者二三尺,螫人至死。惟見托胎蟲,則局縮不敢行。蟲乃登首,陷其腦而食之。故被蜈蚣傷者,搗蟲涂之,痛立止也。珍按:托胎蟲即蛞蝓也。蜈蚣能制龍、蛇、蜴蜥,而畏蛤蟆、蛞蝓、蜘蛛,亦《莊子》所謂“物畏其天”,《陰符經(jīng)》所謂“禽之制在氣也”。 【修治】斅曰:凡使勿用千足蟲,真相似,只是頭上有白肉,面并嘴尖。若誤用,并把著,腥臭氣入頂,能致死也。凡治蜈蚣,先以蜈蚣木末(或柳蛀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去木末,以竹刀刮去足、甲用。 時珍曰:蜈蚣木不知是何木也。今人惟以火炙去頭、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葉火煨用之。 【氣味】辛,溫,有毒。 時珍曰:畏蛞蝓、蜘蛛、雞屎、桑皮、白鹽。 【主治】鬼疰蠱毒,啖諸蛇、蟲、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本經(jīng)》)。療心腹寒熱積聚,墮胎,去惡血(《別錄》)。 治癥癖(《日華》)。小兒驚癇風(fēng)搐,臍風(fēng)口噤,丹毒禿瘡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傷(時珍)。 【發(fā)明】 頌曰:《本經(jīng)》云“療鬼疰”,故《胡洽方》治尸疰、惡氣、痰嗽諸方多用之。今醫(yī)家治小兒口噤不開、不能乳者,以赤足蜈蚣,去足,炙研,用豬乳二合調(diào)半錢,分三、四服,溫灌之,有效。 時珍曰:蓋行而疾者,惟風(fēng)與蛇。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風(fēng),蓋厥陰經(jīng)藥也。故所主諸證,多屬厥陰。按:楊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風(fēng)氣暴烈者可以當之。風(fēng)氣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貴藥病相當耳。設(shè)或過劑,以蚯蚓、桑皮解之。又云:瘭瘡一名蛇瘴,蠻煙瘴雨之鄉(xiāng),多毒蛇氣。人有不伏水土風(fēng)氣而感觸之者,數(shù)月以還,必發(fā)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為上藥,白芷次之。又《圣濟總錄》云:嶺南樸蛇瘴,一名鎖喉瘴。項大腫痛連喉。用赤足蜈蚣一二節(jié)研細,水下即愈。據(jù)此,則蜈蚣之治蛇蟲、蛇毒、蛇瘕、蛇傷諸病,皆此意也。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并陸羽《茶經(jīng)》載《枕中方》治瘰疬一法,則蜈蚣自能除風(fēng)攻毒,不獨治蛇毒而已也。 【附方】舊四,新十六。 小兒撮口:但看舌上及上下腭有瘡如粟米大是也。指甲刮破,以蜈蚣研汁,敷兩頭肉,即愈。如無生者,干者亦可。(《子母秘錄》)。 小兒急驚:萬金散:蜈蚣一條(全者,去足,炙為末),丹砂、輕粉等分研勻,陰陽乳汁和,丸綠豆大。每歲一丸,乳汁下。(《圣惠》) 天吊驚風(fēng):目久不下,眼見白睛,及角弓反張,聲不出者,雙金散主之。用大蜈蚣一條去頭足,酥炙,用竹刀批開,記定左右。又以麝香一錢,亦分左右各記明,研末包定。每用左邊者吹左鼻,右邊者吹右鼻,各少許,不可過多。若眼未下,再吹些須,眼下乃止。(《直指》) 破傷中風(fēng)欲死:《圣惠》:用蜈蚣,研末,擦牙,追去涎沫,立瘥。《儒門事親》:用蜈蚣頭、烏頭尖、附子底、蝎梢等分為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熱酒灌之,仍貼瘡上,取汗愈?谘?斜,口內(nèi)麻木者:用蜈蚣三條(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并去頭足);天南星一個(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紙裹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錢,通為末,入麝少許。每服一錢,熱調(diào)下,日一服。(《通變要法》) 腹內(nèi)蛇癥:誤食菜中蛇精,成蛇瘕,或食蛇肉成瘕,腹內(nèi)常饑,食物即吐。 以赤足蜈蚣一條炙,研末,酒服。(《衛(wèi)生易簡方》) 蝮蛇螫傷:蜈蚣,研末,敷之。抱樸子。 射工毒瘡:大蜈蚣一枚,炙研,和酢敷之。(《千金方》)。 天蛇頭瘡:生手指頭上。用蜈蚣一條,燒煙熏一、二次即愈。或為末,豬膽汁調(diào),涂之。(《奇效》) 丹毒瘤腫:用蜈蚣一條干者,白礬一皂子大,雷丸一個,百部二錢,研末,醋調(diào)敷之。(《本草衍義》) 瘰疬潰瘡:荼、蜈蚣二味,炙至香熟,等分搗篩為末。先以甘草湯洗凈,敷之。(《枕中方》) 聤耳出膿:蜈蚣末,吹之。(鮑氏) 小兒禿瘡:大蜈蚣一條,鹽一分,入油內(nèi)浸七日。取油搽之,極效。(《海上方》) 便毒初起:黃腳蜈蚣一條,瓦焙存性,為末。酒調(diào)服,取汗即散。(《濟生秘覽》) 痔瘡疼痛:《直指》:用赤足蜈蚣,焙為末,入片腦少許,唾調(diào)敷之。孫氏《集效》:用蜈蚣三、四條,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錢,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點上油,即時痛止,大效。 腹大如箕:用蜈蚣三、五條,酒炙研末。每服一錢,以雞子二個,打開入末在內(nèi),攪勻紙糊,沸湯煮熟食之。日一服,連進三服,瘳。(《活人心統(tǒng)》) 腳肚轉(zhuǎn)筋:蜈蚣,燒,豬脂和敷。(《肘后》) 女人趾瘡:甲內(nèi)惡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條,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圍。(《醫(yī)方摘要》)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