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油蒿、 鄂爾多斯蒿、沙蒿、籽蒿
|
漢語拼音 |
hei sha hao
|
英文名 |
Herb of Ordos Wormwood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黑沙蒿的莖葉及花蕾。
|
動植物形態(tài) |
黑沙蒿 半灌木,高50-100cm。主根粗而長,木質(zhì),側(cè)根多數(shù);根狀莖粗壯,直徑1-3cm,有多數(shù)營養(yǎng)根。莖多分枝,莖皮老時灰黑色,縫裂,當年枝外皮灰黃色,不育枝紫紅色。葉黃綠色,多少肉質(zhì),無毛,干后堅硬;莖下部葉寬卵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cè)有裂片3-4枚,葉柄短;中部葉長3-7cm,寬2-4cm,一回羽狀全裂,裂片2-3對,狹條形,長1.5-3cm,寬約1mm;上部葉短小,3裂或不裂,裂片狹線形,無柄;苞花序多數(shù),在莖頂和枝上排列成復總狀花序,有短梗和條形苞葉;總苞片形,長3mm;總苞片3-4層,寬卵形,邊緣寬膜質(zhì),背面黃綠色;外層雌花10-14朵能育,內(nèi)層兩性花,5-7朵能育,內(nèi)層兩性花,5-7朵不育,子房退化。瘦果倒卵形,果壁上具細縱紋并并有膠質(zhì)物。花、果期7-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現(xiàn)陜西、寧夏、甘肅已引種栽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干草原或干旱的坡地上;荒漠和半芒漠地區(qū)常組成優(yōu)熱種群落。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莖葉4-8月采收,嫩梢和花蕾5-7月采,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苦;性微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除濕;解毒消腫
|
功效分類 |
祛風濕藥
|
主治 |
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感冒頭痛;咽喉腫痛;癰腫瘡癤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或作發(fā)泡劑。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一、黑沙蒿葉、鮮枝及花蕾搗爛,外敷痛處,至發(fā)癢起泡為止,將泡挑破流出黃水,用消毒紗布包扎,防止感染,以夏季伏天用效果最好。 (《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二、黑沙蒿莖葉、老鸛草各五錢,馬先蒿三錢。水煎服。 (《內(nèi)蒙古中草藥》)②治感冒頭痛: 黑沙蒿花蕾三錢,水煎服。 (《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內(nèi)蒙古中草藥》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Artemisiae Ordosic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