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黎檬、洋檸檬。 |
漢語拼音 | ning meng ye |
英文名 | Lemon Leaf |
藥材基原 | 為蕓香科植物黎檬Citrus limonia Osbeck或檸檬Citrus limon(L.)Burm.f.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1.黎檬 常綠灌木,具硬刺。葉互生,葉柄短,有狹翼,頂端有節(jié)。葉片小,長圓形至橢圓狀長圓形,先端短銳尖或鈍,邊緣有鈍鋸齒。花單生或簇生于葉腋;萼5裂,杯狀;花瓣5,條狀長圓形,下部漸狹,外面淡紫色,內面白色;雄蕊20個以上;子房上部漸狹, 8-10室,花柱大,脫落,每室有胚珠數個。柑果近圓形,先端有不發(fā)育的乳頭狀突起,長約4.5cm,寬約5cm,黃色至朱紅色,皮薄易剝,且有粘土味,瓤囊8-10瓣,味極酸。種子3-4顆,卵形。花期春季。 2.檸檬 與黎檬的主要區(qū)別為:本種果實為橢圓形。 |
資源分布 | 1.原產亞洲,F我國南部多有栽培。 2.廣東有栽培。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黎檬的葉中含黃酮類、香豆精類,有機酸等。黃酮類中,有槲皮素(Quereetin)和根皮素(Phloretin)。香豆精類中;有傘形花內酯(Uipbelliferone)、東莨菪素(Scopo.letin)和馬栗樹皮素(Esculetin)。有機酸中,有阿魏酸(Fe-rulicacid)、p-香豆酸(p-Coumaric acid)、水揚酸(Salicy-1ic acid)、p-羥基苯乙酸(p-Hydroxyphenyl acetic acid)、芥子酸(SinaPic acid)、p-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香莢蘭酸(Vanillic acid)、龍膽酸(Gentisicacid)和 o-香豆酸;還含香莢蘭醛(Vanillin)。以上各成分,主要均以結合形式存在,其中傘形花內酯、阿魏酸和水楊酸同時以少量的游離形式存在。葉中還含揮發(fā)油、維生素 C l19-232mg%和葉綠素a、葉綠素b、葉黃素(Lutein)、蝴蝶梅黃素(Violaxan-thin)等色素。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甘;微苦;微溫 |
歸經 | 肺;胃;大腸經 |
功效 | 化痰止咳;理氣和胃;止瀉 |
功效分類 | 祛痰藥 |
主治 | 咳喘痰多;氣滯腹脹;泄瀉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9-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止咳,化痰,開胃。辟腥甚佳。 2.《陸川本草》:行氣,止喘咳。治氣喘,咳嗽,腹脹,腹瀉。 3.《南寧市藥物志》:行氣,驅風,祛痰,健胃。治咳嗽氣病。 |
考證 |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Citrus limonia Osbeck 2.Citrus limon(L.)Burm.f. |
科屬分類 | 蕓香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