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度量衡制一、漢代的衡重 班固《漢書·律歷志》:權(quán)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輕重也……千二百黍重十二株,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文物實測:漢光和大司農(nóng)銅權(quán),鑄于光和二年閏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79年)是12斤權(quán),實測為2996克,1斤為249.7克,約等于250克,是推算漢制的權(quán)威標準。漢1斤=250g;1兩=15.625g;1銖=0.65g 二、漢代的容量 《漢書·律歷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子谷柜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 文物實測: 漢1合=20ml;1升=200ml 1斗=2000ml;1斛=20000ml三、漢代的度量 《漢書·律歷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一黍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 文物實測: 漢1寸=2.3cm ; 漢1尺=23cm漢1丈=230cm四、中國度量衡制的變化
漢代以后的兩千年來,上述度量衡制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晉朝以後到唐到宋,其變化尤其顯著。衡重每斤由250克增至600克左右,量器的容量每升由200毫升增至1000毫升以上,尺度每尺由23厘米增至33厘米以上。到宋以後元、明、清則基本穩(wěn)定。五、中藥計量的歷史變革 在唐代以前,中藥計量(含唐代)保留了漢制。只不過從晉代起在漢制的銖和兩之間加了一個分,即6銖為1分,4分為1兩。 《晉書·律歷志》 :“醫(yī)方,人命之急,而秤兩不與古同,為害特重! 《唐會要》:唐秤有“大小兩制”,“公私悉用大者”、“內(nèi)外官司,悉用大者”,小秤則與漢秤同,只限于“合湯藥”、“調(diào)鐘律”。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六、經(jīng)方藥量的折算 以重量計量者,折算為現(xiàn)代計量(1兩=15克),以容量和尺度計量者,折算為現(xiàn)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稱重。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稱重約180克;半夏半升=50~60克;五味子半升=30克;厚樸1尺(中等厚,寬3.5厘米,長23厘米)=15克。以數(shù)量計量的藥物,可直接用原數(shù)量(如大棗、烏梅),需稱重者,可按原數(shù)再稱重。如杏仁100枚=40克、桃仁100枚=30克、枳實1枚=18克、附子1枚=10-25克、大附子=30克,野生烏頭1枚=5克。七、經(jīng)方藥量實際應(yīng)用 麻黃3兩=45克;桂枝2兩=30克 ;甘草1兩=15克;杏仁70個=28克 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一次治療量實為全方藥量的三分之一,也稱一服。一服就可以達到汗出病差的目的。今天應(yīng)當用經(jīng)方的一次治療量。 以當?shù)爻S盟幍某S昧繛榛鶞,以?jīng)方各藥計量比例做參照,是方便的方法。八、經(jīng)方藥量變化規(guī)律 因人制宜: 十棗湯“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三物白散、四逆湯都有強人、羸人用量不同。 因病制宜:相同的病證,病邪的盛衰強弱也各有不同,這就要求在藥量使用上做到藥證相當。如小承氣湯、調(diào)胃承氣湯的服法。 因藥后反應(yīng)增減藥量:十棗湯,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匕,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匕。理中丸,日服三四丸,夜服二丸,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 -------------------
-------------------
呵呵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味甘溫) 桂技二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一兩(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個(湯去皮尖,味辛溫)(21-30g)
怎么解釋呢?
-------------------
-------------------
-------------------
-------------------
樓主的研究很不錯。
但解放前的中藥均用幾兩、幾錢、幾分,這個與克又該如何計算呢?例如清代和更晚一些的名家醫(yī)案均為此標示,不知如何換算。
請樓主根據(jù)你的研究資料解答一下。
另外,大棗一枚是幾克?
-------------------
漢1兩=15.625g
這個數(shù)據(jù)近些年在
傷寒學派中流傳,但我想知道度量衡史學界的觀點,他們認可這個數(shù)據(jù)嗎?
對于古代度量衡問題,還是利用這方面專業(yè)考證的數(shù)據(jù)為好,非這方面專業(yè)人士的考證恐怕很難優(yōu)于度量衡史或科技史專家的考證。
-------------------
度量衡史學家丘光明先生認為漢光和大司農(nóng)銅權(quán)上未刻標稱值,尚難折算此權(quán)量值。他用統(tǒng)計法測算,分組確定東漢一斤的量值明顯不是250克。他綜合各種因素,認為東漢一斤應(yīng)約為220克。東漢的橫的量值與秦、西漢相比具有下降的趨勢。
-------------------
重癥當然要用到一兩15克啊,但是對于一般人這個劑量就太大了。還是需要臨床經(jīng)驗呀!但是對于傷寒論原書中的比例堅決不能改變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