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乃命脈,氣血統(tǒng)宗;氣能率血,氣行血從。
《內(nèi)經(jīng)》亦言血脈,而氣在血先之義自見,并無語病。后人著《脈經(jīng)》,遂謂脈為血脈,氣往應之。其下文 又云:脈不自行,氣動脈應。先說氣應脈,后復言脈應氣。尺幅之中,自相悖戾,今特正之。
右寸為肺,所以主氣;百脈上通,呼吸所系。
左寸為心,血生之經(jīng);一氣一血,賴以養(yǎng)形。
天地之大用,莫先于水火;人身之至寶,不外乎氣血。陰以抱陽,陽以攝陰,陰陽生長,互相為根,故兩寸 又為諸經(jīng)之統(tǒng)領。胸中附右寸,膻中附左寸,此上以候上之義也。
其在右關(guān),脾胃屬土;倉廩之官,水谷之府。
右外以候胃,內(nèi)以候脾。土為萬物之母,脾胃不敗,則正氣猶存,病家所以重胃氣也。
其在左關(guān),肝膽之部;風陽易動,不宜暴怒。
左外以候肝,內(nèi)以候膽。肝膽應春,所以生長,然風陽易動,亢則為害,最宜善調(diào)。
右尺命門,釜下之火;日用必需,是可補助。
經(jīng)謂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五臟惟腎有兩枚,故兩尺不分左右,皆屬于腎。腹中則統(tǒng)命門,大小腸、膀胱皆在其中。究竟不分發(fā),則混淆無主,后人無所持循。今將命門歸于右尺,大腸隸之。命門火衰,便 不能熏蒸脾土,百病從此而生,但宜善為溫養(yǎng),不可過燥。
左尺腎水,性命之根;與右尺火,并號神門。
腎歸左尺,膀胱小腸隸之。天一生水,性命之源。尺脈有神,縱有重恙,猶能轉(zhuǎn)吉;若兩尺敗壞,決無生理。
部位既明,當知脈象;切脈之時不宜孟浪;以我中指,先按關(guān)上;前后兩指,寸尺相向。
掌后高骨,是名曰關(guān)。先將中指正按關(guān)上,再將前后二指,平放寸尺之上。人長,排指宜疏;人短,排指宜密。
脈有七診,浮中及沉;左右判別,上陽下陰。
寸脈浮取,關(guān)脈中取,尺脈沉取。左與右,即左右手分屬之臟腑;上與下,即寸以候上,尺以候下也。
九候之法,即浮中沉;三而三之,分部推尋。
浮以候寸,中以候關(guān),沉以候尺,是合寸關(guān)尺為三候也。每部之中,又各有浮中沉三候,是分寸關(guān)尺為九候也。
別有一種名曰斜飛;尺則猶是,寸關(guān)相違。
斜飛之脈,尺部如常,關(guān)寸之脈斜行透過高骨。一手如此者甚多。浮沉之間,與常脈稍異。
更有一種,正位全無;反出關(guān)后,大象模糊。
反關(guān)之脈,正位全無,反出關(guān)后,形如血管。大象至數(shù),不甚分明,畢竟反常之事,不足為訓,診時尤宜善會。
男脈左大女脈右盛;男子寸強,女子尺勝。
男為陽,女為陰,故男脈左大,女脈右大。男子寸盛尺虛,陽盛于陰也;女子尺盛寸虛,陰盛于陽也。
脈應四時,遞相判別;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春初發(fā)生,有枝無葉,故脈弦以象之。夏令繁盛,枝葉暢茂,故脈洪以象之。秋令整肅,草木黃落,故脈毛 以象之。冬令閉藏,水土堅凝,故脈石以象之。長夏屬土,則脈更宜于和緩。
五臟之脈,各部分見;先能知常,方能知變。
五臟之脈,各有本象,反常則為病。
心脈浮大;肺脈浮澀;肝脈沉弦;腎脈沉實;脾胃之脈,和緩得中;右尺命火,與心脈同。
舊說心脈之浮,浮大而散;肺脈之浮,浮澀而短;肝脈之沉,沉弦而長;腎脈之沉,沉實而濡等語,予竊有所未安。夫心為君火,火性炎上,故脈宜浮。君火柔和,故浮大而不洪數(shù)。但用浮大二字,狀心脈最佳;若 兼散象,則氣血虛脫,疾不可為矣。散字宜節(jié)去。肺主氣,故脈亦浮;其兼澀者,氣多血少故也醫(yī)學檢驗網(wǎng);若兼短,則氣病而為肺害。短字宜節(jié)去。肝脈沉弦,固也。若長脈,當候于寸尺,不當候于關(guān)上。長字宜節(jié)去。又云腎 脈之沉,沉實而濡。濡脈之象,浮而且小,與沉實相反,斷不能相兼。濡字更宜節(jié)去。
臨診脈時,虛心靜氣;虛則能精,靜則能細。以心之靈,通于指端;指到心到,會悟參觀。
切脈之道,全貴心靈手敏,活潑潑地一片化機,方能因應。此在平日講求精切,閱歷既多,指下之妙,得之于心,不能宣之于口,實有此種境界。即如六陽之脈,偏于浮大;其沉候,即在常脈之中候,不得謂之 沉候全無也。六陰之脈,偏于沉細;其浮候,即在常脈之中候,不得謂之浮候全無也。又況病有新久,體有強弱,年有壯老,見癥雖同,施治不一,化裁通變,則泛應各當矣。
脈來太過,外感為;脈來不及,內(nèi)傷之癥。
外感六yin,風寒暑濕燥火也,其脈必有洪數(shù)弦緊滑大等象。內(nèi)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也,其脈必有細澀濡微弱小芤散等象。
人之大氣積于胸中;呼吸出入,上下流通。呼出之氣,由心達肺;吸入之氣,肝腎相濟。
大氣積于胸中,所以統(tǒng)攝一身,呼出則由心達肺,吸入則由肝納腎。故論根氣,則歸本于腎,而樞紐實在中州。
呼吸定息,遲數(shù)可別;一息四至,和平之極。五至為常,亦無差忒。三至為遲,遲乃寒結(jié);二損一敗,不可復活。
六至為數(shù),數(shù)即病熱;七至為疾,熱甚危極;若八九至,陽竭陰絕。
一息四至,脈極和平。其謂五至無 ,閏以太息者,是言四至中時多一至,乃人之息長,如三年一閏,五年再閏,非論一息五至之本脈也。其實一息五至,常人甚多,亦非病脈。惟三遲、六數(shù)、七疾,乃為寒病、熱 病。其一二至與八九至,則為陰絕、陽絕,無從施治。
浮脈在上,輕按即得;肌膚之間,百不失一。沉脈在下,主里主陰;按至筋骨,受病最深。
浮脈屬陽主表,沉脈屬陰主里。
浮沉遲數(shù),脈之大端;四者既明。余脈jfsoft.net.cn/kuaiji/詳看。
浮遲表寒,浮數(shù)表熱;沉遲里寒,沉數(shù)里熱。余可類推。
大綱秩然,條目宜審;滑澀虛實,亦為要領。
浮沉以辨表里,遲數(shù)以辨寒熱,是為脈之大綱;c澀,所以驗氣血之通塞;虛與實,所以分邪正之盛 衰;是為脈之條件。脈癥雖多,不外乎此,故以下分為八門以總括之。
浮脈上泛,如水漂木;輕取即得,重按不足。芤脈如蔥,輕手而空;浮沉俱有,但虛其中。如按鼓皮,其名曰革; 中沉俱空陽亢陰竭。
浮脈為陽,主一切表病,故脈在肌膚之間。芤主失血,中空者氣不能攝血故也。革脈弦大而浮,故謂虛 寒相搏,其實乃陰不抱陽,孤陽上浮,真陰下脫之象。
肌肉之下,其脈為沉;重按乃得,病發(fā)于陰。弦大而沉,厥名曰牢;氣凝血結(jié),濁陰混淆。沉極為伏,三候如無; 氣機閉塞,真陽已孤。
沉脈屬陰,主一切里癥。牢則多主蓄血積聚。伏則氣分閉塞,清陽不能發(fā)舒。
遲脈為寒,氣凝血滯;若損與敗,不可復治。遲而一止,其名曰結(jié);氣血錯亂,兼主冷積。結(jié)雖時止,至數(shù)無常; 代則有定,氣血消亡。
遲為陰寒,氣不宣通,故至數(shù)艱緩。遲而時有一止,旋止旋還,并無定數(shù),謂之結(jié)脈,乃氣血錯亂,寒氣積 聚所致。若止不能還,兼有定數(shù),便是代脈。四動一止,五六日死;兩動一止,三四日死也。
數(shù)脈為熱,其陰必虛;若因風火,則為有余。熱甚則疾。一息七至;八九為極,煩冤而死。數(shù)而一止,其脈為促; 多主肺癰,郁熱陽毒。
數(shù)脈為熱,不外虛實兩端。疾則熱甚而危,極則必無生理。促乃數(shù)而一止,亦無定數(shù)。熱郁于中,故多肺胃之病。
滑脈主痰,亦主諸氣;氣盛痰多,往來流利。動脈如豆,多見于關(guān);若在寸尺,陰陽兩慳。
滑亦陽脈,痰氣盛,故往來流利。動脈多見關(guān)部,若在寸為陽動,主亡陽汗多;在尺為陰動,乃陰虛熱極。
女子寸關(guān)脈動,即為孕娠。
澀為血少,往來澀滯;血不養(yǎng)氣,艱難而至。
血少不潤,故往來艱澀。輕刀刮竹,如雨沾沙,俱極形似。
虛脈如何,往來無力;浮中如常,沉候虧缺。濡脈浮小,如水漂棉;輕取無力,重按豁然。微脈更虛,有無之間; 氣血虧損,病勢顛連。散脈無定,渙而不收;元氣將敗,如水浮漚。弱脈在下,似弦非弦;沉細而軟,不宜壯年。細則更沉,如發(fā)如絲;行于筋骨,虛寒可知。短脈氣病,見于寸尺;不能滿部,真陽遏抑。
虛脈往來無力,三候俱有,而沉候?qū)嵖。濡脈小而且浮,浮中俱有,沉候如無。微則但有浮中,并無沉候。
散則渙散無定,氣血皆脫之象。弱脈但有中沉兩候,浮候如無。細脈則更沉而且小,如一絲在筋骨之間。短則氣弱,真陽不能通暢。以上各脈,皆由氣血虛弱,故匯在虛字門中,不附于浮沉兩部。
實脈之來,三候有力;更大于牢,邪滯郁結(jié)。洪脈上涌,與洪水同;泛泛不已,熱盛于中。大脈較潤,來剛?cè)ト幔?正虛邪盛,病進可憂。弦脈勁直,如張弓弦;木旺克土,痰飲連綿。弦而彈轉(zhuǎn),其脈為緊;為寒為痛,沉浮宜審。
寸尺之脈,有時而長;過于本位,毗陰毗陽。
實脈三候有力,更大于牢,為邪滯郁結(jié)。洪則如涌如沸,邪熱熾盛。大則正虛病進,久病更危。弦為肝之本象,木旺克土,故主氣,又主痰飲。浮緊為寒,沉緊為痛,并為氣病。長過于寸,則毗陽而亡陰;長過于尺,則毗陰而亡陽;又為關(guān)格之征。以上各種,皆是實病,故匯入實字門中,不附別部。
惟有緩脈,悠悠揚揚;是為胃氣,見之吉祥。別有一種,怠緩近遲;血虛氣弱,積濕可知。
緩者從容和緩,所謂胃氣也。悠悠揚揚,意思欣欣,此八字最能傳緩字之神。病家得此,定可無害。若怠緩無神,乃是濕病,不可不知。
一切病癥,不外三因;何癥何脈,辨之貴真。不能殫述,自可引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