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金匱要略》之消法運用特色
    

傷寒雜病:《金匱要略》之消法運用特色

“消者,去其壅也”。邪氣留止,聚而不去,則變生以壅積為特征的癥證。如宿食、瘀血、水濕、熱毒等壅積為患,則癥瘕積聚,瘡腸癰、痰飲腫脹等疾由生。故凡能去此諸邪之壅者,皆可謂之“消”。《金匱要略》素被稱之為雜病論治之宗,八法無不賅備,雖未明言“消”,但就其論治已見消法之運用特色。
  去瘀血之壅 瘀為凝聚不散之血。瘀血壅滯,則因其所阻部位不同,導致不同病證。
  1.化癥 癥為有形之積,常因瘀血壅積而成。欲化其癥,必先消其瘀。如瘧疾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一旦“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治用鱉甲煎丸。該方以活血消瘀化癥為用。張路玉認為,本方最善消積,不僅可消瘧母,還可以消“一切痞積”。王孟英曰:“凡有形癥瘕按之不移者,雖非瘧母,亦可借以緩消!庇秩缢抻邪Y病而復成孕者,癥病妨害胎元而見胎動不安、漏下不止,仲景用桂枝茯苓丸。方中丹皮芍藥、仁即化瘀而除癥,癥消則胎安,瘀去則癥即消。
  2.退黃 瘀血阻絡經絡,膽汁不循常道,外泛于肌膚,是發(fā)黃的病因之一。女勞疸之因于瘀血者,“非亟去膀胱少腹之瘀血,乃無生路”。仲景用硝石礬石散治療。硝石入血以消癥,礬石入血以清熱,即是消瘀退黃之法。用于瘀血燥結發(fā)黃之豬膏發(fā)煎,以豬膏代水煎亂發(fā),亦以消瘀退黃為用。張路玉謂此方“較硝石礬石散,雖緩急輕重懸殊,散瘀之旨則一也”。故今人有“黃疸必傷血,治疸要活血”之論。
  3.理虛 瘀血內停,一則阻礙新血化生,二又耗傷氣血精元。久之,則臟腑、經絡、肌腠等失養(yǎng),而見“虛極羸瘦,腹?jié)M不能飲食……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等證。此時,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仲景用大黃 蟲丸,以大黃、 蟲等行氣活血之品煉蜜為丸,漸消緩化,令瘀去滯行,經絡氣血暢通,虛勞可借以恢復。張路玉云:“舉世皆以人參、黃芪、歸、地等補虛,茍非神圣,不能行是法也!逼鋵,此乃寓補于消中也。
  4.通經 瘀血壅滯胞宮、胞脈閉阻,可致經水不利,甚或閉經,須消瘀以通經。如“經水不利,少腹?jié)M痛,經一月再見者”,《金匱要略》用土瓜根散調營消瘀以通經。若瘀血內結致經閉,見少腹鞭滿,便黑發(fā)狂等證,用抵當湯消瘀破血以通經。
  5.止漏 因瘀血阻滯而致的崩漏之證,宜去瘀血阻滯而致的崩漏之證,宜去瘀血以止崩漏。如婦人曾經半產而瘀血未盡、阻礙血行不能循于常道而發(fā)為崩漏,瘀血不去則漏下不止,故治宜溫經湯,以溫經養(yǎng)血消瘀。瘀去血歸常道,則漏自止。
  6.止痛 “不通則痛”。瘀血壅阻,常致氣閉不通而發(fā)為疼痛。如婦人經期或或產后出現“腹中血氣刺痛”,用紅蘭花酒治療。紅蘭花善行血消瘀,以溫通這酒為羽翼,使瘀去滯開,則疼痛可止。若瘀滯較重者,“腹中干血著臍下”,則直須消瘀方可止痛。故下瘀血湯,用大黃、桃仁、 蟲一派活血破瘀之品,取蜜為丸,酒煎丸服,以漸功緩行,使瘀消而痛止。
  去熱毒之壅 熱毒壅積,多形成瘡瘍癰腫。消法能去熱毒之壅,使腫瘍得以消散,免受潰瘍及手術之苦,故是腫瘍的重要治法!督饏T要略》于內癰外腫皆用消法去其熱毒之壅,且有內治外敷之不同。
  1.內治 以瀉熱活血解毒之藥,使壅積之熱毒之藥,而達到消癰的目的。如腸癰見“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時時發(fā)熱”,系膿未成之實熱證,仲景用大黃牡丹皮湯,以瀉熱消瘀、排膿消癰。徐忠可謂:“此方雖為下藥,實內消藥也。故稍有膿則從下去,無膿即下出血之已被毒者而腫消矣。”此外,赤小豆當歸散之治惑病內發(fā)膿瘍,見“目赤如允鳩眼”等膿已成之證。赤小豆、當歸活血行濕排膿。升麻、鱉甲湯治陰陽毒見“咽喉痛,唾膿血”等候,升麻、鱉甲等解毒軟堅散瘀,均系消熱毒壅積之法。
  邪毒久郁不散,可轉為慢性癰瘍,見“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等癥,治以薏苡附子散。方中薏苡去濕而消滯,敗醬解毒而消癰,少佐附子辛熱溫陽取行郁滯之氣。全方令積冷者去、凝滯者化,從而達內消之效。本方于慢性虛寒性膿已成之瘡癰療效較好。
  2.外敷 將具有滲透及消散作用的藥物敷于患處,直接作用于癰膿,使瘡癰壅結之毒得以移深居淺、自表而出,或毒勢潰散、潛消默化、內消于無形,以收腫消毒散之功。如濕熱毒邪聚于皮膚而成浸yin瘡,用黃連粉主之。該方于清熱燥濕與收斂生肌并用,凡乳瘡、諸顯瘡、黃爛疤瘡均可用此方消之。
  去痰濕之壅
  1.溫陽消飲 《金匱要略》治痰飲病,以“溫藥和之”。魏念庭曰:“言和之,則不專事溫補,即有行消之品……蓋痰飲之邪,因虛而成,而痰亦實物,必少有開導。”仲景以苓桂術甘湯腎氣丸為主方治療。苓桂術甘湯乃溫中去濕之劑,“胃寒痰生,胃暖則痰消也,脾濕飲留,脾燥則飲祛也”(魏家庭語)。溫中則脾運而飲蠲也。腎氣丸為溫腎利水之品,且能“烘暖中焦之陽,使胃利于消而脾塊于運,不治水而飲自無留伏之患。是治痰飲以升胃陽,燥脾土為第一義,而于命門加火,又為第一義之先務也!笨梢,化痰消飲欲待先溫脾腎之陽,尤以溫中陽為要。篇中苓甘五味辛湯一組方劑,其中姜辛味是濁寒化飲之妙品,使飲從內消;茯苓淡滲利水,令水從下出;甘草益胃。脾胃健運,則水飲自消。此組方劑雖可隨證加減、變化靈活,但總以溫陽消飲為原則。又如胸痹病多因胸陽不足、陰邪上乘,所用栝蔞薤白白酒湯類方劑,則屬通陽散結、消胸中痰飲聚結之法。
  2.理氣消痰 痰隨氣行,氣壅則痰聚,氣順則痰消,故理滯結之氣,亦能去壅聚之痰。如梅核氣多因七情郁結、痰凝氣滯、壅積于咽喉之間所致,仲景用理氣消痰之半夏厚樸湯治療,以行氣調氣之力而收化散痰結之功。又如熾術湯治療氣滯飲停而致心下堅、如杯如盤之證,因痰飲之痞結因于氣聚,故以枳實理氣消脹為君,白術健脾燥濕為輔,所謂“治痰先治氣,氣順則痰消”。
  “以消為貴”,不僅是外科疾患的治法總例,也是內科有形壅積之疾的重要治則。消能使有形之邪消散于無形,能使沉疴痼疾免受手術之苦!督饏T要略》將消法靈活應用于內、外科疾患,其方法值得借鑒。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