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為梅樹未成熟的果實(青梅),經(jīng)加工蒸制,待變?yōu)闉鹾谏闯,其味酸、澀、性平。入肝、脾、肺、大腸經(jīng),功能收斂生津、安蛔驅(qū)蟲,臨床應(yīng)用范圍較廣,除藥學(xué)典籍所述外,更有養(yǎng)陰潤膚以止癢、收斂脾精以降糖、和胃生津以增酸之妙用,用之得當(dāng),能建奇功。
1、養(yǎng)陰潤膚以止癢:烏梅不僅能清涼生津,潤膚止癢,而且又具有已為現(xiàn)代藥理實驗所證實的抗過敏之妙用。因此,凡對
血虛風(fēng)燥所致皮膚
瘙癢癥、
癮疹、頑癬,均可用之。如施今墨創(chuàng)立的過敏煎(烏梅、
防風(fēng)、銀
柴胡、
甘草),就為治療癮疹而設(shè)。其取烏梅之潤膚止癢和抗過敏的雙重功效。在臨床每用
四物湯為主方(重用
生地30克),伍入烏梅、
蟬衣、
白鮮皮、
徐長卿等,治療血虛風(fēng)燥所致
皮膚瘙癢癥、癮疹、頑癬,奏效殊捷。
2、收斂脾精以降糖:烏梅味酸而澀,入脾,具有收斂脾精、止漏濁之功效,故可用治
糖尿病尿糖不降之癥。如《本草求真》謂:“烏梅,酸澀而溫,其有類于
木瓜,但此入肺則收,入腸則澀……無不因其酸澀收斂之驗乎。不似木瓜功專疏泄脾胃筋骨濕熱,收斂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癥則不及也”。在臨床常取烏梅配
五味子的酸收之性,一則收斂脾精,二則封固腎關(guān),止漏濁,使水飲不急于下趨,從而達(dá)到了治療糖尿病之目的。
3、和胃生津以增酸:根據(jù)葉天士“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之說,遵其所創(chuàng)脾胃之疾養(yǎng)胃陰之法,用酸甘化陰之烏梅伍木瓜,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所致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癥,從而使津液來復(fù),通降和合,胃得濡養(yǎng),“萎縮”可望漸復(fù)。此宗《內(nèi)經(jīng)》所謂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之理也。
-----------請問老師,烏梅可以治療
腹水鼓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