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脹滿門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脹滿門

病機《內經》曰∶諸腹脹大,皆屬于熱。又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又曰∶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又云∶腹?jié)M 脹,支鬲 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郁遏也。又曰∶諸腹脹大,鼓之如鼓,皆屬于熱。《原病式》云∶氣為陽,陽為熱,氣甚則如是也!夺樈洝吩弧梅蛎洝

病機

《內經》曰∶諸腹脹大,皆屬于熱。又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又曰∶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又云∶腹?jié)M 脹,支鬲 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郁遏也。

又曰∶諸腹脹大,鼓之如鼓,皆屬于熱!对∈健吩啤脷鉃殛枺枮闊,氣甚則如是也。

《針經》曰∶夫脹者,皆在于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蜇蕷庠谙,榮氣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摶,乃合為脹也。

陰陽應象論曰∶濁氣在上,則生 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愚謂脹滿只是濕熱飲食,勞倦內傷,脾氣積滯之所始致,是為脹滿?喾e損jfsoft.net.cn/zhuyuan/既久,脾氣日虧,氣凝血聚,漸著不行,由脹滿而成鼓脹。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于鼓,堅固難治,俗名單腹脹。以其四肢皆不腫,而惟腹中脹腫如鼓,乃氣血結成蠱毒之形,而不可解釋消散,故又名曰蠱。血化為蟲,因字之義而命名也。生氣通天論曰∶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不通也。)良醫(yī)弗為,此之謂也。

脹滿只是腹脹中滿,雖主于脾,有濕熱寒暑氣血之殊異,而非四肢腫脹,為水溢經絡皮膚之下。治以消水,《內經》所謂開鬼門,潔凈府者是也。水腫之病輕而易治,脹滿之病重而難治。學人詳之。

經曰∶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是則脾胃中土,主生萬物,雖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凡有七情思慮傷脾,及房勞過傷,飲食失節(jié),則脾土之陰受虧,而轉輸之官失職,致使心肺之陽不降,腎肝之陰不升,而成天地不交之痞。清濁相淆,而成壅塞,濕氣不流,郁而為熱。濕熱積留,因成脹滿。

經曰∶臟寒生滿脹!睹}經》曰∶胃中寒則脹滿。脾為陰中之至陰,故經曰∶太陰所至為蓄滿。大抵脾濕有余,無陽不能施化。如土久于雨水則為泥矣,豈能生化萬物?必待和風暖日,濕去陽生,自然生長矣。若此者,宜以辛熱藥治之。其有外感者,如東垣所謂八益之邪自外而入,感風寒之邪,傳入于里,寒變?yōu)闊幔魑笇,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是太陽陽明并病,大實大滿者,大承氣湯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湯下之。五常政大論曰∶下之則脹已是也。

陳無擇云∶臟氣不平,勝乘相因為病。如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正,必脹于胃,名曰勝克。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于大腸,名曰乘克。憂思結聚,本臟氣郁,皆內所因;蛎昂暑風濕,隨經絡傳至陽明致脹者,皆屬外因。飲食饑飽,生冷甜酸,結聚不散,或作痞塊,膨脹滿悶,屬不內外因也。

《靈樞經》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吐噦,四肢煩熱,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jié)M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脹∶胃脹者,腹?jié)M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 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jié)M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脈候

《針經》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脈經》曰∶關上脈虛則內脹。脈遲而滑者脹。脈盛而堅者脹。

嚴氏曰∶脹脈浮者易治,虛者難治。

治法

夫脹滿之病,皆因脾失健運之常,須要補脾養(yǎng)肺,以制肝木,俾脾無賊邪之患,滋腎以制心火,使肺氣得清。兼以節(jié)飲食,戒慮念,無有不安者古方用禹余糧丸,所以實脾制肝,若善用者,以之增減,因證使之,殊為切當。

經曰∶下之則脹已。此因濕熱飲食有余脾胃充實者言也。如仲景治傷寒邪入三陰經,及入于里而成內實,腹?jié)M堅實,大便秘而不利者,宜以三承氣湯下之可也。若因脾虛內寒不足,而氣不能連化精微而成腹?jié)M者,故宜以甘溫補脾為主,少佐以辛熱,行其壅滯之氣,庶使脾土旺健而脹營運,斯可愈矣即經所謂塞因塞用,從治之法耳。醫(yī)者不察乎此,惟執(zhí)下之脹已,急于獲效。病者苦于脹滿,喜行利藥,以求通快殊不知暫快一時,則真氣愈傷,腹脹愈甚,去死不遠。俗謂氣無補法者,以其痞塞,似難于補,不思正氣虛而不能營運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是也。

若因內傷飲食濃味,大實大滿,氣滯,脈洪大實者宜下之。若因過服下藥瀉利后所致,或脾胃素弱,不能運化者,皆宜補益助脾行濕。蓋此時正氣已衰矣,況積而脹乎?故云平治之。又如血蓄血瘀而致者,當以血藥治之。寒者熱之,熱者清之,結者散之,清濁混淆者分消之;蛏灯錃猓蛳麑湫,皆宜適事為故可也。

治案

丹溪治一人,年五十,嗜酒,病瘧半年患脹。診其脈弦而澀重,則大瘧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狀。予教以參、術為君,當歸、川芎、芍藥為臣,黃連、陳皮、茯苓、濃樸為佐,生甘草些小作濃湯飲之,一日定三次。彼亦嚴守戒忌,一月后瘧愈,又半年小便長而脹愈。

中間雖稍有加減,大意只是補氣行濕。

一人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時見血,春間患脹,色黑腹大,形如鬼狀,脈澀而數重似弱,以四物湯加苓、連、木通、白術、陳皮、濃樸、生甘草作湯與之,一月而安。一補氣,一補血,余藥大率相出入,皆獲安;蛟弧脷鉄o補法,今何補氣而安?曰∶氣無補法,俗論也。痞悶壅塞,似難于補,不思正氣虛者,不能自運。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若不補氣,邪何由行?

一人年近五十,得腹脹,自制禹余糧丸服之。其脈弦澀而數。丹溪曰∶此丸新制, 煉之火邪尚存,溫熱之藥味太多,宜自加減,不可執(zhí)方。病者曰∶此方不可加減。服之一月,口鼻中出黑血,骨立而死;几姑洶粗煌凑邽樘,按之痛者實也。腹中滿不減,不驚人,此當下之。舌黃沫下者,下之黃自去,腹?jié)M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以溫藥。

腹?jié)M口中苦干燥,腹中有水,是飲也。跗陽脈微弦,法當腹?jié)M。不滿者,必下部閉塞,大便難,兩腳下疼痛。此虛氣寒氣從下向上,當以溫藥服之取瘥。腹?jié)M轉痛來趣小腹,為欲自下利也。

藥方

(《濟生》)蘇子 治憂思過度,致傷脾胃,心腹脹滿,喘促嘔逆,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

紫蘇子(一兩) 大腹皮 草果 半夏 濃樸 木香 陳皮 木通 白術 枳實 人參 甘草(各半兩)

上每服五錢,水盞半、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濟生》)大正氣散 治脾胃怯弱,為風寒濕氣所傷,遂致心腹脹滿,有妨飲食。

白術 陳皮(各二錢) 半夏(制) 藿香葉 濃樸(姜炒) 桂枝 枳殼(炒) 檳榔 干姜(炮。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時溫服。

(《濟生》)平肝飲子 治喜怒不節(jié),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暈嘔逆,脈浮而弦。

防風 枳殼 桔梗 赤芍藥 桂枝(各一錢) 木香 人參 檳榔 川芎 當歸 陳皮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七分,不時服。

(《濟生》)強中湯 治食啖生冷,過飲酒漿,有傷脾胃,以致腹脹。

人參 青皮 陳皮 丁香(各錢半) 白術(一錢) 附子(制) 草果仁 干姜(各七分)濃樸(姜制) 甘草(炙。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嘔者加半夏。食面腹脹者加籮卜子。

(《秘方》)大異香散 治失饑傷飽,痞悶停酸,旦食不能暮食,病名殼脹。

三棱 蓬術 青皮 半夏曲 陳皮 藿香 桔梗 枳殼(炒) 香附(炒) 益智(各一錢)甘草(炙,三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局方》)紫沉通氣湯 治三焦氣澀,不能宣通,腹脹便澀。

(《局方》)沉香降氣湯 治中脘脹滿,時復脅肋肚痛,每要噫氣則快,不噫則不快,日漸面浮。磨檳榔入紫蘇同煎,下保神丸尤妙。

(《局方》)木香流氣飲調榮衛(wèi),利三焦,行痞氣,消脹滿。(三方并見諸氣門。)

(《拔萃》)木香順氣湯 治濁氣在上,則生 脹。

木香 草豆蔻(面包煨) 蒼術(制。各二分) 濃樸(制,四分) 當歸(五分) 青皮 益智仁 白茯苓 陳皮 澤瀉 干姜 吳茱萸(泡 半夏(各二分) 升麻 柴胡(各一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服。忌生冷硬物,惱思房勞。

《內經》曰∶留者行之,結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發(fā)散清氣,營運陽分為君;以生姜、半夏、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熱,消散中寒為臣;以濃樸、木香、蒼術、青皮苦辛大溫,通順滯氣;以當歸、陳皮、人參之辛甘溫,調和榮衛(wèi),滋養(yǎng)中氣。濁氣不降,以苦泄之,吳茱萸之苦熱泄之者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茯苓、甘草平,澤瀉咸平氣薄,引導濁陰之氣自天而下,故以為佐。氣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使清濁之氣各安其位也。

范天睞夫人先因勞役飲食失節(jié),加之憂思氣結,病心腹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兩脅刺痛,診其脈弦而細。至夜?jié)彡幹畾猱斀刀唤担?脹尤甚。大抵陽主運化,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陽氣不能運化精微,故為脹滿。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發(fā)之氣上行陽道,又以前藥助之,使?jié)彡幹畾庾源硕狄印?/p>

(《拔萃》)人參芎歸湯 治腹脹煩躁喘急,虛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曰血脹。

人參 木香 辣桂 靈脂(炒) 烏藥 蓬術(煨) 甘草(炙) 砂仁(各五分)川芎(一錢半) 當歸 半夏(泡。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蘇葉四個,煎八分,食前服。

(《拔萃》)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躁寒厥,奔豚不收并治之。

益智 半夏(制) 木香 茯苓 升麻(各一錢) 人參 青皮 川烏(制) 當歸 柴胡 干姜 蓽澄茄 黃連(各六分) 黃 黃柏 吳茱萸 草豆蔻 濃樸 麻黃 澤瀉(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忌戒酒色漿面,食生冷硬物。

(《拔萃》)廣術潰堅湯 治胸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大便小水帶滯,氣促上喘,面色痿黃。

廣術(煨) 黃連 柴胡 甘草 神曲(炒) 澤瀉(各一錢) 黃芩 吳茱萸 青皮 升麻(各五分) 陳皮 草豆蔻 濃樸(制) 當歸尾 益智(各五分) 紅花(二分) 半夏(制,五分)干葛(二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先浸藥少時,煎至一盞,禽遠服。忌灑面。中滿服后漸減,積塊未遺,再服半夏濃樸湯。

半夏濃樸湯

半夏(一錢) 濃樸(八分) 神曲(六分) 仁(十四粒) 黃芩(生用) 澤瀉 紅花 白茯苓 橘紅 蘇木 青皮 吳茱萸 蒼術 草豆蔻 黃連 當歸尾 豬苓 三棱 升麻(各四分)干生姜 肉桂 甘草 柴胡 昆布 干葛(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服。

(《良方》)沉香散 治腹脹氣喘,坐臥不得。

沉香 木香(各二錢) 枳殼 蘿卜子(各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直指》)香橘湯 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

香附子 橘皮 半夏(各二錢) 甘草(六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通口服。

(《圣惠》)木通散 治胸腹膨脹,脅肋刺痛,小便赤澀,大便不利,或腫。

木通 紫蘇莖 陳皮 甘草(炙。各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燈心十莖煎一盞,不拘時通口服。

(《良方》)甘露散 治脾虛水濕不利,腹脹中滿。

人參 白術 茯苓 豬苓(各半兩) 滑石(六兩) 澤瀉(半兩) 甘草(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前滾白湯調下。

(《良方》)撞關飲子 治關格不通,氣不升,脹滿。

丁香(不見火) 沉香(不見火) 砂仁 白豆蔻 三棱(炮) 香附米 烏藥(各一錢半)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七分,食遠溫服。

(《良方》)溫胃湯 治憂思聚結,脾肺氣凝,陽不能正,大腸與胃氣不平,脹滿上沖咳,食不下,脈虛而緊澀。

附子(制) 濃樸 當歸 白芍藥 人參 甘草(炙) 陳皮(各一錢) 干姜(一錢)川椒(去合口,炒出汗,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前服。

(《拔萃》)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腹脹,氣脹水脹熱脹。

濃樸(制,一兩) 半夏 枳實(炒。各半兩) 黃芩 干姜 知母(各四錢) 茯苓 砂仁 澤瀉 陳皮(各三錢) 豬苓 人參 姜黃 白術 甘草(各一錢) 黃連(四錢)

上為細末,湯泡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熱食后熱湯送。寒因熱用,故焙服。

(《圣惠》)木香拓氣丸 治中滿腹脹,下虛損者。

木香 胡椒 草豆蔻(面包煨) 青皮(各三錢) 蘿卜子(炒) 陳皮(各五錢) 蝎梢(二錢半)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忌油膩,只吃白粥百日為佳,量人大小與之。

苦陰囊腫者,以青鹽白面干姜為末,水調敷上。

(《和劑》)禹余糧丸 治中滿氣脹喘滿,及水氣脹。

蛇含石(大者,三兩,以鐵銚盛入炭火中 ,與鐵銚子一樣通紅鉗出,將藥傾入醋碗中淬之,候冷研極細末) 真針砂(五兩,水淘凈控干,銚內炒入禹余糧一處,用水醋二升就銚內煮令醋干為度,卻用銚子同一藥入炭火中 令通紅鉗出銚子,傾藥在凈磚上,候冷研極細)

禹余糧(三兩,同入針砂內制。上三品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 木香 牛膝(酒浸)莪術(炮) 白蒺(炒) 桂心 川芎 白豆蔻 土茴香(炒) 三棱(炮) 羌活 茯苓 干姜(炮)青皮 附子(炮) 陳皮 當歸(酒浸一宿)

上各半兩。虛人老人用半兩。壯實之人隨意減之。共為細末拌勻,以湯泡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忌鹽并咸物,犯此則發(fā)病愈甚。

(《拔萃》)木香分氣丸 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脹滿,脅膨喘咳,干嘔,咽喉不利,飲食不化。服此最效。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三棱 莪術(炮) 干姜 姜黃 玄胡赤茯苓 白術 枳殼 肉豆蔻(各等分) 秋分加丁香

上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湯下。忌生茄、馬齒莧。

(《良方》)十全丸 治心腹痞悶,脅肋脹滿食少。

丁香 木香(各一兩) 枳殼(炒) 三棱 蓬術(炮) 青皮 陳皮 砂仁 檳榔(各二兩)香附子(炒,四兩)

上為細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飲送下。

(《集要》)蓽澄茄丸 治痞滿脹滿殼脹氣脹皆用。

蓽澄茄 白豆蔻 砂仁 青皮 蘿卜子 木香(各三分) 肉豆蔻 茴香(炒) 辣桂 丁香(各一分半) 陳皮(三分)

上為細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空心陳皮煎湯下。

(《三因》)七物濃樸湯 治腹?jié)M發(fā)熱,脈浮數,飲食如故,脹滿者為熱。

濃樸(制,六錢) 大黃(炒,三錢) 甘草(炙) 枳實(炒。各二錢) 桂心(一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姜棗煎,食遠溫服。嘔者加半夏。

(《醫(yī)林》)枳殼銼散 治熱證脹滿。

濃樸(制) 枳殼(炒) 桔梗(各二錢) 甘草(炙) 大黃(制。各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服。

(《簡易》)桃溪氣實丸 治心腹脹滿,腰脅俱病,如抱一甕,肌腠堅硬,按之如鼓,兩腳腫滿,屈膝仰臥,不能屈伸。一切氣積飲食不下,腹內氣走,大便秘結,寒熱往來如傷寒宜服此。

黑牽牛(取頭末) 檳榔 青皮(各一兩) 大黃(制,一兩半) 木香 茴香 羌活 陳皮 川芎 當歸(各半兩)

上為細末,皂角熬膏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生姜燈心湯下。

(《簡易》)是齋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腹脹。

檳榔 陳皮 黃芩 枳實 大黃 黑牽牛(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白湯送下。

(《拔萃》)沉香交泰丸 治濁氣在上而擾清陽之氣,郁而不伸為腹脹。

沉香 陳皮(去白) 白術(各三錢) 枳實(炒) 澤瀉 當歸(酒洗) 白茯苓 吳茱萸(湯泡)青皮 木香(各二錢) 大黃(制,二兩) 濃樸(制,半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白湯送下,微利為度。

(《良方》)消脹丸 治諸脹。

木香 大黃 茯苓 濃樸(姜制) 澤瀉(各一兩) 黑牽牛(取頭末) 滑石(各六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姜湯下。

(《宣明》)雞屎醴散 治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成嘔逆鼓脹。

雞屎醴(干者炒) 大黃 桃仁(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服。

(《宣明》)肉豆蔻丸

肉豆蔻 檳榔 輕粉(各一錢) 黑牽牛(取頭末,一兩半)

上為末,糊丸,綠豆大。每服一三十丸,食后連翹湯下,日三服。

(《澹寮》)導氣丸 治諸痞塞關格不通,腹脹如鼓,大便秘結,小腸腎氣等疾,功效尤速。

青皮(用水蛭等分同炒赤去水蛭) 莪術(用虻蟲等分同炒赤去虻蟲) 三棱(干漆炒去漆) 檳榔(斑蝥同炒去蝥) 茱萸(牽牛同炒去牛) 干姜( 砂同炒去 ) 附子(青鹽炒去鹽) 赤芍藥(川椒炒去椒) 胡椒(茴香炒去茴香) 石菖蒲(桃仁同炒去仁)

各等分銼,與所同炒藥熱,去水蛭等不用,只用青皮等十味為細末,酒糊丸,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紫蘇湯下。

(《澹寮》jfsoft.net.cn/yaoshi/)三棱煎丸 治心腹堅脹,脅下滿硬,胸中痞塞,喘滿短氣。常服順氣,消積滿,除膨脹。

京三棱(生,半斤,搗為細末,以酒三升于銀石器內熬成膏子) 杏仁(泡去皮尖,炒黃色)干漆(炒煙盡) 麥芽(炒。各一兩) 青皮(去穣) 蘿卜子(炒) 神曲(炒。各二兩)砂(五錢)

上為細末,三棱膏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米飲下。

(東垣)沉香海金沙 治一切積聚,脾濕腫脹,肚大青筋羸瘦。

海金沙(錢半) 沉香(一錢) 輕粉(一錢) 牽牛末(二兩)

上為末,獨蒜搗如泥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百沸湯空心通草湯下,量人虛實與之。

(《良方》)遇仙如意丹 治氣積氣脹, 癖水蠱與之。

白茯苓 青皮 陳皮(各一錢) 白豆蔻 白術 人參 丁香 三棱(炮) 石菖蒲 砂仁 官桂 蓬術(炮) 遠志 木香(各三錢) 山藥(半兩) 香附子(五兩) 牽牛(頭末,半斤)甘草(五分)

上為細末,醋打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二十丸,臨睡白湯下?蠢仙偬搶嵓訙p服,忌生冷硬物。氣蠱水蠱每服三百丸,立消。若風病,加地骨皮(一兩)。婦人月信不調,產后腹中有塊作痛,并宜服此。服后利數行,吃冷水一口即止,服前甘露飲補之。

(《良方》)小檳榔丸 治脾虛腹脹不食,快氣寬中極效。

檳榔 蘿卜子(炒) 木香 牽牛(炒。各等分)

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姜湯下。

(《醫(yī)林》)陳橘皮丸虛勞堅癖,腹脹羸瘦,飲食不消,面痿黃,四肢無力。

陳橘皮(去白炒) 木香 檳榔 濃樸(制) 硫黃(另研) 大黃(炒)

上為丸,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飲或酒下。

治腹脹堅硬如石,或陰囊腫大,先用甘草煎湯一盞服之,后用此藥敷腫處。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和藥涂腫脹處。

(二穴,在背脊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隨年壯灸之。)(二穴,在九椎下兩傍各開一寸半,灸百壯。)三焦 (二穴,在十三椎下兩傍各開寸半,治心腹脹滿,背痛,飲食吐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分水(一穴,在臍上一寸,治腹脹繞臍結痛,灸百壯愈。)

一法∶蹲坐住心,卷兩手發(fā)心向下,左右手搖臂,遞互欹身盡轉勢,卷頭筑肚,兩手沖脈至臍下,來去三七。去腹腫急悶,食不消化。

一法∶腹中若脹有寒,以口呼出氣三十過止。

一法∶若腹中滿,飲食苦飽,端坐伸腰,以口納氣數十,滿吐之,以便為故,不便復為之。有寒氣腹中不安,亦行之。

一法∶端坐伸腰,口內氣數十,除腹?jié)M食飲過飽,寒熱腹中痛。

一法∶兩手向身側一向偏相極勢,發(fā)頂足氣散下,又似爛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右相背然,去來三三,始正身前后轉動膊腰七。去腹脹,膀胱腰脊臂冷,血脈急強悸。

一法∶脾主土,要暖,始得發(fā)汗,去風冷邪氣。若腹內有氣脹,先須暖足,摩上下并氣海,不限遍數,多為佳,始得左回右轉,立七扭氣,如用腰身內一十五法回轉三百六十骨節(jié),動脈搓筋,氣血布澤,二十四氣和調,臟腑均氣,用頭搖動,振呼向上,吸氣向下,分明知氣去來莫御,平腰轉身摩氣,蹙回動盡,心氣放散,送至涌泉穴,不失氣之行度,用之有益。

《千金方》∶治心腹脹滿,以草豆蔻一兩去皮為末,以木瓜生煎湯調下半錢,不拘時。

《衛(wèi)生易簡方》∶治心腹脹,用蕪青子(一合),水一升和研取汁一盞頓服,少頃得利或吐,腹中自寬,或得汗愈。

又方∶治腹?jié)M不能用藥,獨蒜(煨熟)去皮綿裹納下部中,冷即易。又治關膈脹滿,大小便不通,亦用上法,氣立通。

又方∶郁李仁(一合)搗末和面作餅吃,入口即大便通利,氣便安,大治身體腫,氣急臥不得。

又方∶治腹內氣脹滿喘息不得,用葶藶(一升)炒紫色,酒浸七日研爛,每服三匙,無時酒調下大效。

又方∶治腹內氣脹,用檳榔(為末),每服二錢,水煎食前服。

梅師方∶治腹?jié)M不能服藥,用煨生姜如指大一塊,綿裹乘熱內下部中,冷即易之。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