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云∶舌者音聲之機也。喉者音聲之關也。小兒卒然無音者,乃寒氣客于會厭,則厭不能發(fā),發(fā)不能下,致其門闔不致,故無音也。若咽喉音聲如故,而舌不能轉運言語,則為舌喑,此乃風冷之邪,客于脾之絡,或中于舌下廉泉穴所致也。蓋舌乃心之苗,心發(fā)聲為言,風邪阻塞其經絡,故舌不能轉運也。若舌不能轉運言語,而喉中聲嘶者,則為喉喑。此亦為風冷所客,使氣道不通,故聲不得發(fā),而喉無音也。然或風痰阻塞,或因心驚氣虛,或因脾之脈絡受風,或因風痰滯于脾之絡,或因脾氣不足,或胃中清氣不升,皆足以致喑。大抵此癥,亦有稟父腎氣不足不能言者;有乳母五志之火,遺兒熏閉清道不能言者;或兒病津液耗損會厭干涸不能言者;或腎氣不充,虛火上炎,傷肺不能言者;有驚風中風不能言者。若遺熱與津液耗損者,用七味白術散。清氣不升者,用補中益氣湯。稟腎不足與虛火傷肺者,用六味地黃丸。若仰首咳嗽,肢體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顱呵欠切牙等癥,悉屬腎虛,非用地黃丸,不能救也。
治驗一小兒面色目睛多白,兩足脛常熱,所患之癥,悉屬腎虛。畢姻后,唾痰口干,頭暈久瀉,忽然失音。先君云∶此亦腎虛也。用補中益氣湯,八味、四神二丸,補之尋愈。
一小兒亦面色目睛多白,大便頻泄,侵晨作瀉,肌體骨立,食少唾痰。先君謂腎氣不足之故。不信,后加頭暈聲喑,足脛逆冷,復請治,仍欲祛痰。又云∶頭暈聲喑,中氣不能上升也,足脛逆冷,陽氣不能充達也。遂用補中益氣湯及四神、八味二丸,以補命門之火而愈。
一小兒患泄瀉,聲音不亮。雜用清熱等劑,聲音如啞,飲食少思,去后多在侵晨。朝用地黃丸加五味子,夕用補中益氣湯,其瀉頓止,卻專服前丸,不兩月聲亮而愈。
一小兒目睛白多黑少,吐瀉后喉喑口渴,大便不實,朝夕悉服地黃丸而痊。后患瀉,其喉復喑,仍服前丸遂愈。
一小兒十一歲,形羸骨立,面皎口干,白睛多而黑睛少,不能頓言,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其形漸充,年余而能言。
一小兒解囟不言,其形屬腎虛而兼疳癥。先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又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肺金,半載漸愈,年余,疳病痊而能言。
一小兒喉音不亮,至十九歲,咽仍不響,面色赤白,睛多畏明。畢姻后,頭覺脹,視物皆大,作渴飲冷,亦用前二藥,喜其遠幃幕、戒濃味,二年諸癥悉愈,其聲響亮。
世傳通關散 治驚風愈后,聲啞不能言者。以大南星一個,炮為末,每服二分,豬膽汁調下,便能言語。
治要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怒,衄血面黃,五心煩熱,或咽喉痛,舌本作強。
茯苓(四錢) 桂心 甘草(炒。各三分) 紫石英( ) 人參(各一錢) 大棗(二枚) 麥門冬(去心,一錢上水煎服。
導痰湯
上姜水煎服。
防風散 治脾臟中風,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能動,色微黃,不嗜食,舌強語澀,口眼斜,或肌膚不仁,腹膨心煩,翕翕發(fā)熱,神思如醉,其脈浮緩,胸滿痰涎,志意昏濁。
獨活(一錢五分) 防風 茯神(去木) 人參 附子(炮,去皮臍) 前胡 沙參 半夏(湯洗七次) 黃(炒) 旋復花 羚羊角(鎊) 甘草上水煎服。
半夏湯
半夏 桂枝 甘草(各等分)
上水煎,細細呷之。
雞頭丸 治小兒諸病后不能語。
雄雞頭(一個,炙) 鳴蟬(三個,炙焦) 大黃(錦紋者濕紙裹, ) 甘草(炙,一兩) 木通 人參(各半兩) 當歸 黃 川芎 遠志(去心,姜汁制,略炒) 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分)
jfsoft.net.cn/job/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平旦米飲下五jfsoft.net.cn/Article/丸,日三服,兒大者加之,久服取效。
射干湯 治夏秋暴寒喘咳,喉啞失聲,喉中如梗。
半夏(五錢,湯泡) 生姜(四錢,泡) 杏仁(三錢,去雙仁,皮尖) 射干 甘草(炙) 紫菀 肉桂枳實(炒) 當歸 橘皮 獨活 麻黃(去節(jié)泡。各二錢)
上每二三錢,水煎服。
菖蒲丸(方見語遲)
錢氏全蝎散(方見偏風噤)
地黃丸(方見腎臟)
七味白術散(方見積痛)
補中益氣湯(方見虛羸)
二陳湯(方見吐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