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對帝王不能直稱其名,此即所謂避諱。清顧炎武說:“諱名之禮,始自周人。”其后,成于秦漢,盛于唐宋,至明清達(dá)于極致。凡書簡、文牘、卷宗、奏章等一切文字,遇帝王名諱,必須改用他字,或空字,或缺筆,或以墨圈避之。漢代因避武帝劉徹諱,改“徹”為“通”。宋代因避始祖玄朗諱,清代因避康熙玄燁諱,“玄”字均被改作“元”字。于是,“玄色”成了“元色”,“玄妙”成了“元妙”,“唐玄宗”成了“
唐元宗”,等等。甚至連“弦”、“炫”、“!钡茸,也須在書寫時缺末點(diǎn),以示避諱。那么哪些中藥因避諱而改名了呢?
常山原為“
恒山”
中藥常山,本明恒山,李時珍謂,“因本植物始產(chǎn)于恒山,故得此名”,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原稱“恒山”,后因西漢漢文帝劉恒諱“恒”,故地名、藥名都改成“常山”。改朝換代后,在醫(yī)藥典籍中,“常山”曾恢復(fù)。恒山”的原名;便到了宋代,因避宋真宗趙恒的名諱,而改為缺筆的“恒”,如“恒山湯”的“恒”宇就缺去了最后一筆。
“玄”藥改名避祖諱
方藥中的“玄”宇避諱的例子不少,歷時也較長。乃因北宋皇帝之始祖為趙玄朗、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燁,宋真宗下令要避趙氏始祖之諱,故均諱“玄”。
因此,中藥的“
玄胡索’改為”
元胡索”,“
玄參”改為“
元參”,“
玄明粉”改為“
元明粉”。常用方劑“真武湯”亦與諱“玄”有關(guān)。為避祖諱,宋真宗把四方諸神中的北方玄武神,改為“真武神”,故以四方諸神命名的方劑成為青龍湯(東)、
白虎湯(西)、朱
雀丸(南)與真武湯(北)了。
清李中梓著《本草通玄》,后為避康熙玄燁諱,改書名作《本草通元》;書中所載“玄參”,也隨之易名為“元參”。在這一時期,為同一原因改名的中藥還有“元明粉”(原名“玄明粉”)。
山藥原名“
薯蕷”
山藥:是一味補(bǔ)脾益腎的佳品。在歷史上經(jīng)歷2次改名換姓。山藥入藥始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其名為“薯蕷”。初因唐代宗叫李豫,因“蕷”與“豫”同音,便將其改名為薯藥,到了宋代,又為了避諱宋英宗趙曙之諱(因“薯”與“曙”同音)而改名為“山藥”;并一直沿用至今。許多滋補(bǔ)方劑,如六味
地黃丸、
杞菊地黃丸、
歸脾湯、參苓
白術(shù)散等中藥都含有山藥……宛西制藥在河南焦作武陟縣建立山藥基地,從源頭上保證“
六味地黃丸”的原材料質(zhì)量,為生產(chǎn)優(yōu)質(zhì)安全的中藥提供重要保障。
黃瓜本稱“胡瓜”
在《本草綱目》中,黃瓜也是一味中藥。事實(shí)上,黃瓜(不管食用,還是藥用)原來叫“胡瓜”,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種子種植而得,因?yàn)閬碜晕饔蚝,所以稱它為胡瓜。到了建立后趙政權(quán)的石勒,因自身是胡羯族人,并且信奉“胡天教”,因此下令諱“胡”字,遂把“胡瓜”改稱為“黃瓜”,并沿用至今。
延胡索
常常用來治療
胃脘痛的延胡索,在歷史上也經(jīng)歷了數(shù)次的“改名換姓”。早在南北朝時期該藥已開始入藥,名為“玄胡”,唐代始有“玄胡索”之名(見于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元代名醫(yī)王好古曰:“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諱,改玄為延也!痹撍幰虼硕妹把雍鳌薄C鞔Z所學(xué)在《藥品化義》中稱其為“元胡索”,現(xiàn)常簡稱為“元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