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胡瓜、王瓜、刺瓜 |
漢語拼音 | huang gua |
英文名 | Cucumber |
藥材基原 | 為葫蘆科植物黃瓜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蔓生草本。莖枝伸長,有縱溝及棱,被白以硬糙毛。卷須細,不分枝,具白色柔毛。單葉互生;葉柄稍粗糙;葉片三角狀寬卵形,膜質(zhì),長、寬均12-18cm,兩面甚粗糙,掌狀3-5裂,裂片三角形并具鋸齒,有時邊緣具緣毛;ㄝ嗪啰M鐘狀圓筒形,密被白色長柔毛,花萼裂征鉆形,開展與花萼近等長;花垸共同白色,長約2cm,花冠裂片長圓狀披針形,急尖;雄蕊3,花絲近無;雌花單生,或稀簇生,花梗粗壯,被柔毛。子房紡錘形,柱頭3。果實長圓形或圓柱形,長10-30(-50)cm,熟時黃綠以,表面粗糙,具有刺尖的瘤狀凸起,極稀近于平滑。種子小,狹卵形,白色,無邊緣;ā⒐跒橄、秋季。 |
資源分布 |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且許多地區(qū)均有溫室或塑料大篷進行栽培,已做到全年供應(yīng),現(xiàn)廣泛種植于熱帶和溫帶地區(qū)。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氣候。不耐高溫,不耐寒冷。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yán),宜選富含有機質(zhì)、肥沃、保水保肥力強的粘質(zhì)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育苗移栽法,南方春播于2-3,將經(jīng)浸種,催芽的種子播于保溫苗床內(nèi)的營養(yǎng)缽上,每缽下種2顆,待出苗后選留壯苗1株。1hm2地移栽的瓜苗約需種子1500-1875kg。當(dāng)瓜苗長出3-4片真葉時,按行株距60cm×20cm帶土移栽進大田。1hm2定植株數(shù)約為60 000株。 田間管理 苗期施提苗肥1次、抽蔓肥1次。盛果期,一般采收2-3次追肥1次,追肥以人畜糞尿和復(fù)合肥為主。知時灌溉和排水,避免干旱和漬水。定期松土、除草、培土。瓜苗抽蔓后及時插架引蔓上架和綁蔓,當(dāng)主蔓滿架時摘心,促使下面子蔓結(jié)瓜。 病蟲害防治 枯萎病、疫病、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始發(fā)病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20%粉銹寧乳油2000倍液,每7-10b交替噴霧或灌根。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采收果實;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甙類成分,已分離得到蕓香甙(rutin),還有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和精氨酸(arginine)的葡萄糖甙,又得到組成甙類的糖成分:葡萄糖(glueose),鼠李糖(rhamnose),半乳糖(galactose),甘露糖(mannose),木糖(xylose)和果糖(fructose)[1]。又含咖啡酸(caffeic acid),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2]以及天冬氨酸(aspartis acid),組氨酸(histidine),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等氨基酸[3]。尚含維生素(vitamin)B2[4]、C[5]。另含揮發(fā)成分(E,Z)-2,6-壬二烯醇(2,6-noninal),(Z)-2-壬烯醛[(E)-2-nonenal][6-7].種子含甾醇成分,松藻甾醇(codisterol),25(27)-去氫多孔甾醇[25(27)-dehy-drooriferasterol]赭桐甾醇(clerosterol),異巖藻甾醇(isofuc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25(27)-去氫菠菜甾醇[25(27)-dehydrochon-drillasterol],24β-已基-7,25(27)-膽甾二烯醇[24β-ethyl-25(27)-dehydrolathosterol],燕麥甾醇(avenasterol)菠菜甾醇(spina-sterol),24-甲基-7-膽甾烯醇(24-methyllathosterol),22-二氫菠菜甾醇(22-dihydrospinasterol)[8]。還含脂肪油,其中油酸(oleicacid)占58.49%,亞脂酸(stearic acid)3.72%[9]。黃瓜頭部的苦味成分是葫蘆苦素(cucurbitacin)A、B、C、D[7]。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家兔十二指腸給予黃瓜勻漿,收集腹腔淋巴液和血漿,檢查12h內(nèi)產(chǎn)生的干攏素,均無明顯作用。但如給予黃瓜的水解產(chǎn)物,則可增加淋巴液中的干攏素,提示黃反先經(jīng)過初步消化(可能經(jīng)胃的消化)后,可能有誘生干攏素的作用,在給藥后7h作用最強,但對血漿干攏素?zé)o影響。其有效成分對胰蛋白酰敏感,但對熱、酸穩(wěn)定[1]。 大鼠口服黃瓜已醇提取物250mg/kg不能降低血糖,對葡萄糖負荷后的血糖峰值亦無抑制作用[2]。 |
藥理學(xué) | 毒性較低。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性涼 |
歸經(jīng) | 歸肺;脾;胃經(jīng) |
功效 | 清熱;利水;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利水藥 |
主治 | 熱病口渴;小便短赤;水腫尿少;水火燙傷;汗斑;非瘡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適量,煮熟或生啖;或絞汁服。外用:適量,生擦或搗汁涂。 |
用藥禁忌 | 《滇南本草》:動寒痰,胃冷者食之,腹痛吐瀉。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小兒熱。耗埸S瓜同蜜食十余枚,(《海上名方》) 。②治水病肚脹至四肢腫:胡瓜一個,破作兩片不出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爛,空心頓服,須臾下水。(《千金髓方》)③治咽喉腫痛:老黃瓜一枚,去子,入硝填滿,陰干為未。每以少許吹之。(《醫(yī)林集要》)④治跌打瘡腫:六月取黃瓜入瓷瓶中,水浸之。每以水掃于瘡上。(《醫(yī)林集要》)⑤治火眼赤痛:五月取老黃瓜一條,上開小孔,去瓤,入芒硝令滿,懸陰處,待硝透出刮下,留點眼。(《壽域神方》)③治湯火傷的:五月掐黃瓜入瓶內(nèi),封,掛檐下,取水刷之,良。(《醫(yī)方摘要》)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ructus Cucumidis Sativ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ucumis sativus L. |
科屬分類 | 葫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