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engxeng 于 2012/10/11 01:54 編輯 jfsoft.net.cn/rencai/睡了一覺,已經是夜深了,醒來精神尚可。中午喝了小酒酒,剛剛讀了一會《中醫(yī)火神派三書》,又用手機看了會民間中醫(yī),有很多感慨,想一吐為快,與廣大中醫(yī)學者共勉,目的一個,促進大家客觀正確的看待中醫(yī)。
學習研究中醫(yī)已經很久了,自2008年末(大概),我開始學習中醫(yī)。當時是自學,從最簡單的入手,那就是聽講座。我在網上下載了很多中醫(yī)資料,現在這些資料都丟了,很可惜。我依稀記得最早學的是《
黃帝內經》講座。我是一集一集的看完了的,當然那個時候接受能力還很差,所以似懂非懂,但總算是正式開始了,也獲得了一些最基本的中醫(yī)知識,那就是天人感應,說白了就是要崇尚自然。里面有些五腑六臟啊,天人感應啊,順應自然啊,保護脾胃啊,五行學說啊、陰陽學說啊等等。特別印象深刻的是里面有一個活了一百三十多歲的山野村夫,還有一個百歲村,還有一張有像男人陽具的石頭圖,和像女人外陰的石頭圖,自然天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從這本書中我獲得了養(yǎng)生的觀點,但是于治病缺沒有多大的作用。因為養(yǎng)生和治病的距離很大,病了不是靠養(yǎng)生就能好的,當然這是今天具備了多年中醫(yī)素養(yǎng)的看法。
但當時的想法很簡單,《黃帝內經》不講用藥,那還得看看用藥的書籍,要使用藥物才能治病。于是網上搜索中醫(yī)經典書籍。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四大經典《黃帝內經》《
傷寒論》《金貴要略》《神農本草經》。還有一種說法是把《神農本草經》換為《溫病條辨》組成四大經典。甭想了,《內經》已經領略了,那就學沒有爭議的《傷寒》和《金貴》吧。依然是從簡單入手,看視頻。網上一搜索,出現最多的當然是郝萬山版本的《傷寒論》,王雪華版本的《金貴要略》。就從這兩個視頻開始學。呵呵,當時是學得一知半解,最喜歡聽的是講條文時,附帶講的醫(yī)案。我現在還記得郝萬山老師講的用
芍藥當歸散(大約,沒查資料)治好一個長期拄著拐杖的人,這個方子拿去給別人傳抄,但是就沒有效果,證不一樣。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是王雪華老師講的一個換腎病人用中醫(yī)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她有一句經典的話,面黑要么為
虛勞,要么為有淤血(大約這么說的),F在回想起來這兩個視頻給了我入門中醫(yī)的知識。不過那個時候還是不滿意,覺得中醫(yī)不好學,一會這樣,一會那樣,很耗費精力,所以兩個視頻都沒有看完,都只選學了部分,應該有一半以上,感興趣的章節(jié)應該是看了兩三遍的,F在想來,大概是這兩個視頻的講解都太全了,太詳細了,太中規(guī)中矩了,特別是王雪華老師的,或許是女人的細致,講得更是全面,沒有半點遺漏,理法方藥都給你講全了,還有很多比較歸納,好是好,學到很多,不好的是樂趣少了,完全是灌輸性的學習。有趣度講,郝萬山老師醫(yī)案多一點,比王雪華老師更有趣味點。但比起后來接觸到的胡希恕版的《傷寒論》《金貴要略》生動性,簡潔性,樂趣性,要差多了,聽胡希恕的講座一點都不感覺很累,不知不覺聽了好幾個小時了,都還滋滋有味,或許這就是大家。
那時候我瘋狂的收集所有的中醫(yī)資料,也接觸到了很多有用的東西,這大概在2009年的時候。我依稀記得有一段視頻是《全國名老中醫(yī)專家臨床經驗高級講習班》,很多名醫(yī)大家都來講。像何任講護脾胃,治療癌癥扶正驅邪,顏德馨講活血化瘀,路正志,朱良春,焦樹德,王洪圖等等。很久沒有再去看,細節(jié)記不得了。這些視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些大家的方言特別的重,聽起來比較費力。當時我聽了一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當然看了還是有收獲,只是很多很難理解,畢竟當時的功底太淺,還沒學走,就學跑了,呵呵。還有一些資料,是屬于pdf的,像什么中醫(yī)學啊,一些清朝的醫(yī)案等等,這些我更沒有看過,就中藥學(確切說是很多味中藥的詳細解釋,有古代歸經,現代藥理解釋,方書引用,很全)看了一下。
收獲不是很大。
還是回到看郝萬山《傷寒論》講座吧。那個時候,我一邊看視頻,總是有不舒服的地方,那就是沒有文字。網上下載吧,讀屏幕又不舒服。于是上當當網買書。買中醫(yī)書成立我的嗜好,因為我有一個理念,學中醫(yī),不讀個幾十本書,怎么能夠學好呢?就像你做其他事情,學個技術一樣,過一門考試一樣,要真真正正的學到東西,必須都有大量的書籍做基礎。就本著這個理念,于是一路下來買了將近30多本中醫(yī)書。最先買的是黃本何任編的《金貴要略》,劉渡舟講座版本《劉渡舟傷寒論講稿》(這書我一直沒看過,因為胡希恕講得太好了,沒抽出時間來讀劉渡舟版本的),后來又根據《金貴要略》書前的介紹陸續(xù)買了黃本的《傷寒論》《脾胃論》《溫熱論,濕熱論》《丹溪心法》《格致余論》,后來又有《中醫(yī)火神派三書》(《醫(yī)理真?zhèn)鳌贰夺t(yī)法圓通》《傷寒恒論》《祝味菊醫(yī)案經驗集》《扶陽論壇》《扶陽講記》《扶陽食療法要》《扶陽名家治驗良方》《吳佩衡醫(yī)案》《扶陽論壇》,之后又有《岳美中論醫(yī)集》《王洪圖內經講稿》《岳美中醫(yī)案集》《從病例談辯證論治》張錫純系列《中藥親試記》《中醫(yī)論說集》《醫(yī)案講習錄》《屢試屢效方》,《胡希恕講溫病條辨拾遺》《魏長春中醫(yī)實踐經驗錄》《近代著名中醫(yī)誤診挽治百案析》《金貴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中醫(yī)火神派醫(yī)案全集》《經方臨床運用一》《經方臨床運用二》《經方發(fā)揮》,《丁甘仁醫(yī)案》《經方試驗錄》《金貴發(fā)微》《曹氏傷寒發(fā)微》。當然買書的順序不是這樣,這些都是09年到10年之間胡亂買的。當時還想買很多書,但是想想節(jié)約錢,先讀了再買。
說說讀書歷程吧,這或許對朋友們更有幫助。這些書有的精讀過,有的翻閱了就沒在看,有得根本就沒怎么看,為什么呢,還多從開始說起。網上看《傷寒論》視頻,底下就在《傷寒論》書上做記錄,因為胡希恕,所以自己不知不覺都成立一個純經方派的弟子了。當時厭惡一切時方,接著又讀了他的《金貴要略》也是一個思路。他這個講座里面,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
瀉心湯治療口腔潰瘍,他說一個口腔醫(yī)生就這個方,真是治好了不少人,療效顯著。我對于自己身體也搞不清楚,看到
四逆湯,治寒,所以就網上查了查,眼前一亮,扶陽派就在我心中落下了根。我轉向扶陽派,接著就買了很多扶陽派的書籍。特別是熱心《中醫(yī)火神派三書》,因為這個鄭欽安是火神派的開山祖師爺,我還做了批注,當然其他的扶陽書籍也讀?墒欠盟哪鏈鬀]效果,當然是少量的服用。我我記得我給別人服用了后,她月經倒來了,想來是有效果。不行我又轉回來,繼續(xù)學習經方派。然后網上啊到處找經方大師,又眼前一亮,《經方實驗錄》不錯,于是認真讀,這本書我完整的不下讀了三遍,還不算有時候隨便翻閱,當時的感覺是這個作者
姜佐景咋個這么有學問,在書中批評這個,批評哪個,當然同時也接觸到了他批評的對象。像陳修園啊,陸玖芝啊,柯韻伯啊,吳鞠通啊,章次公啊,揮鐵樵啊,王孟英啊,喻嘉言啊,祝味菊啊,葉天士啊,張隱庵啊,成無己啊,吳又可啊,劉河間啊,黃坤載啊,陸自量啊,尤在涇啊,熊廷詔啊,李時珍啊,丁甘仁啊,孫思邈啊,張錫純啊,章太炎啊,吳香巖啊等等。這些人,姜佐景都一一道出其觀點有不足的地方,當時我就很崇拜這個人,絕對是儒雅之士,飽讀醫(yī)書,所以要好好讀這本書,并且這本書寫得也是非常的好,很有文筆,有點讀文學著作的感覺。但是網上就沒有姜佐景公的醫(yī)案,也沒有他的介紹,后來通過極少的資料了解到他解放后去了臺灣,那邊出的書大陸就不得而知。并且啊這個《經方實驗錄》中只講三陽病,對于三陰病沒有,不得不說是個遺憾。如果臺灣有姜佐景公的著作,我一定買,不知道到臺灣旅游可不可以帶書回來。
《經方試驗錄》還沒讀完,我對姜佐景的老師曹家達更是崇拜不得了。弟子都如此了,更何況老師,于是網上又找曹家達的著作。就兩本,《曹氏傷寒發(fā)微》《金貴發(fā)微》。接著又讀,聯系胡希恕來看,可以說是一脈相承,那是絕對的經方派。我這個時候就不再讀扶陽派的書籍了,只看經方派,對經方派那是崇敬有加。一路下來,我就讀找胡希恕的書,但很少,找到一本《胡希恕講溫病條辨拾遺》,勉強讀懂了一些,因為有很多方,很多理法是溫病的方,溫病的理法。所以看得個似是而非。但是這不影響我對經方的崇拜。帶著這些,我又讀了《經方發(fā)揮》啊,《金貴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啊,反正就是圍繞《傷寒雜病論》的書籍。讀得最多的當然是《傷寒論》《金貴要略》,不下五遍詳細閱讀。對書中的理法方藥,應該說已經熟記于心。完了,我就在網上繼續(xù)查,太多的書沒讀,很多經典沒看。比如日本經方派叫什么空洞的有個《藥編》這么一書。還有個什么《重慶堂隨筆》怎么的一書。反復學習,我覺得既然條文弄得差不多了,該看看實際使用了,因而又重新來到民間中醫(yī)網。我雖然等級低,可是注冊時間是2009年的,看來資格還是蠻老的(嘿嘿)。中間有間歇,原因是當時水平很低,無法看方,也不懂方,所以到民間中醫(yī)網上也沒多少用,所以自己在下面學習。學好了再上來,拿別人的驗方來用,來學習,來研究。直到今天才能看懂別人的方,當然民間中醫(yī)網上也是魚龍混雜,有高手也有小蝦。感覺還是蝦多龍少,有很多人喜歡在上面問醫(yī)問方,其實很多人給了方子,但是大部分都是供參考,因而對于一個患者而言,并沒有多大的用處。我倒是喜歡高人,把自己的驗方拿來曬,給別人啟發(fā)。像水火中,的確是高手,當然還有幾位。
學習了經方,我就本能的到處要找醫(yī)案來驗證?墒巧侔,我就在原來30多本書中找,最近讀了《岳美中醫(yī)案集》《從病例談辨證論治》《屢試屢效方》等等,讀出了點苗頭。中醫(yī)不能偏頗。以前受胡希恕的影響太大,不用滋陰藥物,總認為滋陰藥物是膩,傷脾胃,不好。這個認為之后,就太偏了。后來看《胡希恕講溫病條辨拾遺》,批
評王孟英,仔細的閱讀序,才明白王孟英的溫病條辨的方子就兩個類型,治陽明的
白虎湯和承氣湯,再加一個發(fā)表的類
桂枝湯的
銀翹湯,還有一個就是滋陰的方。我就在想,人家王孟英就能夠用這些方取得這么好的療效,說明人家還是有人家的優(yōu)點,至少是在方子上大大發(fā)揚了經方。只是王孟英太不謙虛,自己要好仲景并立,另起爐灶,只好被純經方的人攻擊了。這讓我曾經一度很反感王孟英,其實平行而論,客觀來講,王孟英也應該說是一代醫(yī)學大家,不能容忍他的人品,連他高超的醫(yī)術也一并摒棄,確實不該。有了這一層意思,現在更能客觀了。
后來在看張錫純的《屢試屢效方》,他的用藥規(guī)律依然是宗仲景的,只是喜歡用一些強壯的藥。其實很多還是補氣的、滋陰的強壯藥。他最常用的藥有
知母啊、
白芍啊、
生地啊、
玄參啊、
黃芪啊、
雞內金啊、
人參啊,
山藥啊等。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這是他的用藥特點。還有一點是張錫純這個人很博學,知道得很多,連西醫(yī)也知道很多,這大概和他的時代有關。他用藥就不偏不倚,自己還觀察到了很多病,命名了很多證。例如大氣下陷證,腦充
血證等等。當然這些還都沒來得及一一研究學習。不過應該說張錫純是一位大家,一位學貫中西和古今的大家。
進來又翻到了《中醫(yī)火神派三書》,《醫(yī)理真?zhèn)鳌贰夺t(yī)法圓通》《傷寒恒論》,又有所獲。剛才不是講過了嗎,我當時從傷寒轉到火神派,又轉到傷寒派,又從傷寒派轉到各家各派。我今天沒帶立場來讀這《中醫(yī)火神派三書》,才覺得這根本就不是什么火神派,確切的說是傷寒派,不過稍微注重用扶陽的法子。認真讀了之后,鄭欽安一樣要用滋陰的法子,他就明確提過三法滋陰,急下存陰,利水育陰,還有清熱潤燥扶陰,滅火救陰。可惜大家都看到人家用姜附,不看到人家用歸、地。片面理解他的思想,還把人家三本書合為一本取名《中醫(yī)火神派三書》簡直就是嘩眾取寵,吸人眼目,誤導大眾。曾經我也被誤導了,現在才得以糾正。說實在的,這三本書寫得相當的好,特別是作者以陰陽來統(tǒng)方,加深了我們的對于《傷寒論》的認識,唯一不足的是這本書沒大提到《金貴要略》的理發(fā)方藥。這種統(tǒng)方思想,對于我們治療一些疑難雜癥,無從下手的疑難雜癥,給力一個啟發(fā),對于假陽證的治療,根本上還是要以驅邪為主,陽虛的還得要扶陽,真正不偏不倚才是辯證論治的根本。
我想,在不斷閱讀中醫(yī)經典中,才能獲得進步,依靠醫(yī)案佐證來獲得提高,這是中醫(yī)學習的門徑。特別是要客觀的看待中醫(yī)經典《傷寒論》《金貴要略》,其方還是多有不備,有耐于后世在實踐中不斷的完善。但基礎還是不變的,他所創(chuàng)造的理法方藥,辨證論治永遠光輝。以前因受胡希恕老師的影響,對醫(yī)經派既用《黃帝內經》來講《傷寒雜病論》很反感,因而也就不看《黃帝內經》,現在想來《黃帝內經》還是要看的,醫(yī)經派的也有精華,也可以補充完善《傷寒雜病論》,可以治病養(yǎng)生。這也算一個修正。
如此說來,像什么方劑學里面的君臣佐使的配方方法,辛甘苦燥,甘寒滋陰等之類的提法也是可以借鑒的,不并全部反對。好的東西就拿來用,不好的不用就是,不必一竿子打死。
至今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藥物歸經,呵呵,也許有的歸經有道理,也許有的純粹就是胡亂扯。
說完了,我在中醫(yī)學習上走了很多彎路,最近看這本書,就喜歡用這本書思路的方子,最近看另一本書,又覺得這本書也不錯。想想,真是以偏概全,學習中還不夠客觀,不夠實事求是。這些經驗我想寫出來和大家共勉。我們再看看那些名醫(yī)大家,哪一位不是讀
百本書,擁有多年的臨床經驗,辯證一步到位,辯證對了,幾味藥就可以治病,辯證不對藥而無功;而這個功力是要對《傷寒雜病論》有深入的研究,有擴展性的研究,了然于心的結果。最后還想說說,中醫(yī)不是萬能,有很多病中醫(yī)也治不好,你看很多老中醫(yī)寫的醫(yī)書上也說什么病不治,十治一二,說明同志們不要怪中醫(yī),不要給中醫(yī)太大壓力,還中醫(yī)一個本來面目。
閑話很多,拉雜談之,語言不夠精煉,沒濃縮,還望見諒。
-----------你看的書還真的多啊。我也是差不多那個時候開始接觸中醫(yī)的。也自己開始看郝萬山和王雪華的視頻,郝萬山的那個傷寒論大概我只看了3、4集的樣子,看不下去了,好多專業(yè)的東西不懂。王雪華的視頻大概只看了2集,大概像你說的,她太細致了,我看了有點抓不住重點,再者,他們的醫(yī)案太少,難吸引人。
我后來入門是看了漢唐的一些視頻,老倪雖然有點吹噓的嫌疑,但是課程講得很風趣,一下子吸引了我,我至少反復聽了有3遍。但年初老倪去世了,讓我也在懷疑他的講法是否靠譜,F在也在看火神派三書,還有李可的一些書,覺得他們的書也很有意思。
-----------老倪的沒看過,但是上次在論壇上看到有人紀念他,覺得應該是個人物吧,搜索了一下他的視頻講座,看他講課時的面色就感覺是人不是很健康,面色暗黑夾黃,結果人就去了,氣色真是很重要。對于講課的內容沒怎么聽,模糊了;鹕袢龝拇_不錯,不過對應書中的卦象說,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精力好可以看看,還是有些道理,《易經》統(tǒng)百書嘛,精力不好這部分可以忽略這部分,免得把人搞玄了。其他內容真是很客觀,整部書是真?zhèn),假火神,大家一定不要被火神派名字給忽悠了;但心中藏有兩個疑問:用姜附撫陽可以,但是長期用是否不放心,況且在《傷寒論》中多見用四逆,而《金貴要略》少用四逆,有人就此判斷認為這是四逆適宜治療傷寒,不適宜治療雜。绰圆),適宜危癥絕癥起亢奮作用救急用,不適宜長期服用。這一點我還沒有判斷。既然都是強壯作用,是否可以像張錫純哪樣用健胃藥物加滋陰強壯的藥物代替姜附長期服用呢。這一點我依然是沒有判斷。所以啊,接下來還得認真讀書,聯系醫(yī)案仔細分析,希望多交流提高。
-----------恭喜。請問你為什么愛上中醫(yī)學?
-----------呵呵俺也是用中藥
弄好了困擾了很久的鼻炎而喜歡上了的
-----------你看過劉志杰的書沒?我覺得你可以看看。咱倆的經歷挺像的,實際上看了許多書,最后還是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方子。
-----------
回復 jasonzyx 的帖子《金貴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就是劉志杰編的,看了小部分。這本書的特點就是將《外臺》《千金》等唐朝及以前的書籍中許多源于或是發(fā)揮于《傷寒雜病論》的方子補了進來,這應該是這本書的精華,大大豐富完善了仲景學說。只是感覺書太厚不便閱讀,其實該書定位在進階階段的話,基礎的《金貴要略》講解可以少一些,著重講解補充的《外臺》等東西就好了,書本就薄些,讀來更舒服。認識也僅僅在這個程度,以后估計有時間了再詳細閱讀。
-----------向你學習!
-----------這個網友寫的很實在,我的感受搞中醫(yī)一是理論,二是實踐,二者缺一不可,實踐尤其重要,你只有親自給患者看病,取得了活生生的療效,才能有真正的發(fā)言權,否則就是言之無物。
-----------喜歡就邊學邊試吧,自己試驗。
至于扶陽滋陰,藥物歸經。六經病欲解時等等,至于自己經歷過,才能有更深的體會。
我個人認為都有道理。
藥物配伍還是要研究傷寒雜病論,很多東西不理解沒關系,信而好古,試試知道效果就行了。
沒有幾個人能知道1+1=2是為什么,但是不妨礙大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