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近期內(nèi)查閱了葉天士醫(yī)案,葉先生在<中風>門治某嫗一案,應用了運氣,節(jié)令等學說,對我們今天學習有較大幫助,因此發(fā)出供大家參閱:
某嫗:今年風木司天,春夏陽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勞憂思,以致五志氣火交并于上,肝膽內(nèi)風鼓動盤旋.上盛則下虛,故足膝無力.肝木內(nèi)風壯火,乘襲胃土,胃主肌肉,脈絡應肢,繞出環(huán)口,故唇舌麻木,肢節(jié)如痿,固為中厥之萌.觀河間內(nèi)火召風之論,都以苦降辛泄,少佐微酸,最合經(jīng)旨.折其上騰之威,使清空諸竅,毋使?jié)崽祲鸦鹈杀?乃暫藥權(quán)衡也.至于頤養(yǎng)功夫,寒暄保攝,尤當加意于藥餌之先.上午服:
金
石斛10 化桔紅1.5 白蒺
藜6
秦皮3 草
決明6 冬
桑葉3 嫩勾藤3 生
白芍3
又 前議苦辛酸降一法,肝風胃陽已折其上引之威,是諸癥亦覺小愈.雖曰治標,正合歲氣節(jié)候而設(shè),思夏至一陰來復,高年本病,預宜持護,自來中厥,最防于暴寒驟加,致身中陰陽兩不接續(xù)耳.議得攝納肝腎真氣,補益下虛本病.
九制
熟地240
肉蓯蓉120 生
虎脛骨60 淮
牛膝90 制首烏120 川萆解120 石斛240
赤白
茯苓120 柏子霜60
右藥照方制末,另用小黑穞豆皮八両應煎濃汁法丸.毎早百滾水服三錢.
議 晚上用健中運痰兼制亢陽.火動風生,從外臺茯苓飲意:
人參60 熟
半夏60 茯苓120
廣皮60
川連30
枳實60 明
天麻60
鉤藤90 白疾藜90
地栗粉60 右末,用
竹瀝一杯,
姜汁十匙,法丸,食遠開水服三錢.
-----------又 近交秋令,燥氣加臨,先傷于上,是為肺燥之咳。然下焦久虛,厥陰繞咽,少陰循喉,往?谠锷嗝,是下虛陰火泛越.先治時病燥氣化火,暫以清潤上焦.其本病再議.
白
扁豆9
玉竹9 白
沙參6
麥冬9 甜
杏仁6 象
貝母6 冬桑葉3 卷心
竹葉3
洗白
糯米七合,清湯煎.
又 暫服煎方.
北沙參9 生扁豆6 麥冬9
百合4.5 白
茯神4.5 甜杏仁4.5
又 痰火上實,清竅為蒙。于暮夜兼進清上方法。
麥冬240
天冬120 苡米240
柿霜120 沙參240
扁豆衣240 甜梨汁1000
甘蔗漿1000
水熬膏,其真柿霜收.毎服五錢,開水送下。
又 夏熱秋燥,陽津陰液更傷,口齒咽喉受病,都屬陰火上乘,氣熱失降使然.進手太陰清燥甘涼方法甚安.其深秋初冬調(diào)理大旨,以清上實下,則風熄液潤,不致中厥.至冬至一陽初復再議.
燕窩菜 洗凈另熬膏一斤 甜梨 去皮核絹袋絞汁熬膏二十個 人參 另熬收三兩
九制熟地 水煮四兩 天冬二兩 麥冬四兩
黃芪皮四兩 炙
甘草二兩 茯神三兩
-----------大醫(yī)就是在這體現(xiàn)了。
-----------又 左關(guān)尺脈獨得動數(shù),多語則舌音不清,麻木偏著右肢,心中熱熾,難以言狀,此陽明脈中空乏,而厥陰之陽夾內(nèi)風以糾擾,真氣不主藏聚,則下無力以行動,虛假之熱上泛,為喉燥多咳,即下虛者上必實意.冬至后早服方,從丹溪虎潛法:
九制熟地 240 肉蓯蓉120 天冬120
當歸60 白芍90 石斛熬膏240藥
黃柏鹽水炒60
淮牛膝90 右為末,另用
虎骨膠90,溶入蜜,搗丸.服五錢,滾水.
又 太太諸恙向安.今春三月,陽氣正升,肝木主乎氣候.肝為風臟,風亦屬陽,卦變?yōu)橘?兩陽相合,其勢方張,內(nèi)風夾陽動旋,脂液暗耗而麻痹不已.獨甚于四肢者,風yin末疾之謂也.經(jīng)云:風yin于內(nèi),治以甘寒.夫痰壅無開形之火,火灼有形之痰。甘寒生津痰火風兼治矣。
天冬120 麥冬240 沙參240 天麻120 白
蒺藜120 甜梨汁500
蘆根汁240 蔗漿500
鮮竹瀝240 柿霜120
先將二冬,沙參,天麻,白蒺藜加
泉水煎汁濾過,配入四汁同熬成膏,后加柿霜收.每日下午食遠服五錢,百滾水調(diào)服.
又 下虛上實,君相火亢,水涸液虧,多有暴怒跌仆之虞.此方滋液救焚,使補力直行下焦,不助上熱,議鐵甕先生
瓊玉膏方:
鮮生地 水洗凈,搗自然汁二斤,綿陽市紙濾清,隨和入生白沙蜜一斤 另置一
鉛罐,或圓鉛球,盛前藥,封堅固,用鐵鍋盛清水,中做井字木架,放罐在上,桑柴火煮三晝夜,頻添水,不可住火,至三日后,連器浸冷水中,一日頃取出,入后項藥:
人參研細末180 白茯苓研粉十六兩 真
秋石煅,候冷研30
三味拌入前膏,如干豆沙樣,收貯小口瓷瓶內(nèi),扎好勿令泄氣.每早百滾水調(diào)服五六錢.
-----------又 立冬后三日,診得左脈小弦動數(shù),右手和平略虛,問得春夏平安,交秋后有頭暈,左目流淚,足痿無力,不能行走,舌生紅刺,微咳有痰.此皆今年天氣大熱已久,熱則真氣泄越,虛則內(nèi)風再旋.經(jīng)言痿生大熱,熱耗津液.而舌刺
咳嗽流淚者,風陽升于上也,上則下焦無氣矣.故補肝腎以攝納腎氣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涼不傷脾胃者宜之.
制首烏120 杞子45 天冬60
茺蔚子60 黃
甘菊45 黑穞豆皮60 茯苓60 石斛熬膏八両
虎骨膠60水溶 右末以石斛膏同溶化,虎骨膠搗丸。早上滾水服三四錢。
又 久熱風動,津液日損,舌刺咳嗽.議以甘藥養(yǎng)其胃陰,老年納谷為寶.
生扁豆120 麥冬120 北沙參90
天花粉60 甘蔗漿360 柿霜60 百合120熬膏,加
飴糖兩許.每服時滾水服三四錢,晚上服.
又 液燥下虧,陽夾內(nèi)風上引,陰不上承,舌絡強則言謇;氣不注則肢痿乏力步趨.凡此皆肝腎臟陰本虛,鎮(zhèn)補之中,微透通陽為法,以臟液虛,不受純溫藥耳.
九制熟地 120
阿膠6 0 女貞實60 穞豆皮60 淡肉蓯蓉30
旱蓮草60 石斛90
用精羯
羊肉膠為丸,早上滾水服四五錢.
又 暫服煎方:
生地 沙參 茺蔚子 黑穞豆皮 川斛 牛膝
又 晚服丸方:
桑葉 240 三角
胡麻120 九制首烏90 茯苓90 人參60
炙甘草30
酸棗仁炒60 苡仁60
右為末,
桂圓肉三兩煎湯法丸。每服三錢,百滾湯下。
-----------又 今年天符歲會.上半年陽氣大泄,,見病都屬肝胃,以厥陰為風臟,而陽明務盛陽耳.陰陽不肯相依,勢必暴來厥中,過大暑可免,以暑濕大熱,更多開泄,致元氣不為相接耳.然此本虛標實,氣火升騰所致.經(jīng)旨以苦寒咸潤酸泄,少佐微辛為治,議進補陽明,泄厥陰法.
人參3 生牡礪15 白芍6
烏梅肉1.2 川黃連1.8 熟半夏3 上午服.
丸方:
人參60 茯苓90 鹽水炒
黃連 半夏45
陳皮60 枳實45 白蒺藜45 白芍45 烏梅肉30
為末,竹瀝法丸.早上服三錢,百滾湯下.
又 夏月進酸甘泄熱,和胃通隧,為陽明厥陰治,甚安.入秋涼爽,天人漸有收縮下降之理.緣有年下虧,木少水涵,相火內(nèi)風旋轉(zhuǎn),熏蒸胃脘,逆沖為嘔;舌絡被熏,則絳赤如火,
消渴便阻,猶剩事耳.凡此仍屬中厥根萌,當加慎靜養(yǎng)為宜.
生
雞子黃一枚 阿膠4,5 白芍9 天冬3 川連0.3 上午服.
又 心火亢上,皆為營液內(nèi)耗.先以補心湯,理心之用.
人參3同煎 川連1.8
犀角6
玄參6 生地15
丹參3 卷心竹葉6
又 苦味和陽,脈左頗和,但
心悸少寐,已見營氣衰微。仿“金匱”
酸棗仁湯,仍兼和陽,益心氣以通肝絡。
酸棗仁15 茯神9 知毌3
川芎0.3 人參1.8 天冬3
醫(yī)案終.
按:葉氏本則醫(yī)案,前后十八診,歷時二年余.充分展示了葉氏周密,清湛的醫(yī)療風格,如神龍升天,光芒四射.我認為,可從如下幾方面領(lǐng)略他的醫(yī)道:
1.葉氏深究五運六氣學說,善于根據(jù)運氣偏勝,節(jié)氣風寒暑燥火的推移,結(jié)合病人的體質(zhì),活用內(nèi)經(jīng)治則,從而正確地處方.如第一診,他首先指出"今年風木司天",春夏陽升之候,病人又"平昔怒勞憂思,"以致肝木內(nèi)風因外風而鼓動盤旋,固為中厥之萌,也就是"中風先兆"了.在十五診,又提出"今年天符歲會".上半年陽氣大泄,見病都屬肝胃,以厥陰為風臟,而陽明為盛陽耳.葉氏在這二診中,提出了"苦降辛泄,少佐微酸","苦寒咸潤酸泄,少佐微辛",都可在經(jīng)中找到依據(jù),二法一字之差,當仔細玩味.另葉氏在季節(jié)推移中,春夏秋冬,風火燥寒,都分別給出了不同的應對,且做到絲絲入扣.
2.提出了"水不涵木,
肝陽上亢"的中風類型,有效地指導了中風病的治療.
3.在十八診中,葉氏使用了湯,丸,膏"等劑型,且體現(xiàn)了急則用湯,緩則用丸,調(diào)理用膏,用得恰到好處.且在制藥上強調(diào)道地藥材,強調(diào)制法,如九制熟地,就是典型例子.鐵甕先生瓊玉膏的制法,更是詳之又詳,若無身歷其境的歷練,是不可能說得那么詳細的.
[
本帖最后由 yeqin 于 2008/1/24 18:10 編輯 jfsoft.net.cn/ya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