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碎米椏、山茴香 |
漢語拼音 | ma ye xiu qiu |
英文名 | Root of Blume Spiraea |
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繡球繡線菊的根或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繡球繡線菊 灌木,高1-2m。小枝細,開張,稍彎曲,深紅褐色或暗灰褐色,無毛,冬芽小,卵形,先端急尖或圓鈍,無毛,有數(shù)個外露鱗片。單葉互生;葉片菱狀卵形至倒卵形,長2-3.5cm,寬1-1.8cm,先端圓鈍或微尖,基部楔形,邊緣自近中部以上有少數(shù)圓鈍缺刻狀鋸齒或3-5淺裂,兩面無毛,下面淺藍綠色,基部具有不明顯的3脈或羽狀脈。傘形花序有總梗,無毛,具花10-25朵;花梗長6-10mm,無毛;苞片披針形,無毛;花直徑5-8mm;萼筒鐘狀,外面無毛,內(nèi)面具短柔毛;萼片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先端短漸尖或急尖,內(nèi)面疏生短柔毛;花瓣寬倒卵形,先端微凹,長2-3.5mm,寬幾與長相等,白色;雄蕊18-20,較花瓣短;花盤由8-10個較薄的裂片組成,裂片先端有時微凹;子房無毛或僅在腹部微具短柔毛,花柱短于雄蕊。蓇葖果直立,無毛,花柱位于背部先端,傾斜開展,萼片直立;ㄆ4-6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500-2000m的向陽山坡、雜木林內(nèi)或路旁。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旱、耐貧瘠,宜選排水良好、疏松濕潤的土壤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扦插和分株繁殖法。種子育苗移栽法:2-3月將種子撒播于半干半濕的苗床上,覆土0.5-1cm,保持濕潤,約1星期可萌發(fā)。苗培育1年,移栽至苗圃,培養(yǎng)2-3年,苗高80cm左右時即可出圃定植。扦插法:春季,選取一年生枝條,剪成12-15cm長作插穗,按行株距15cm×10cm扦插,插后澆水,遮蔭,插活后移栽于苗圃,培育2-3年,便可出圃。分株法:10-11月,挖出植株,抖去泥土,分成5-7枝為1束栽種,按行株距80cm×50cm開穴定植。 田間管理 栽后每年進行中耕除草1-2次,冬季施廄肥1次。 病蟲害防治 有蚜蟲為害。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呆挖取根、根皮,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微溫 |
歸經(jīng) | 肺;心;肝經(jīng) |
功效 | 活血止痛,解毒祛濕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 |
主治 | 跌打損傷,瘀滯疼痛,咽喉腫痛,白帶,瘡毒,濕疹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侵酒。外用:適量,研末,浸油搽。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跌打內(nèi)傷,瘀血積滯疼痛:麻葉繡球根(干的)二兩,泡酒一斤。日服三次,每次一兩。(《貴州民間藥物》)②治咽喉腫痛:珍珠梅根一兩,半邊蓮、金銀花各五至六錢,水煎,加白糖服。(《浙江天日山藥植志》)③治白帶:麻葉繡球根三錢,蒸白糖服。(《貴州民間藥物》)④治碎米瘡:麻葉繡球根皮適量,研末泡菜油,搽患處。(《貴州民間藥物》)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貴州民間藥物》:調(diào)氣止痛。洽白帶,瘡毒。 |
考證 | 出自《貴州民間藥物》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piraea blumei G.Don |
科屬分類 | 薔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