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ban dian hu er cao |
英文名 | blotch saxifraga |
藥材基原 | 為虎耳草科植物斑點虎耳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斑點虎耳草 多年生草本,高22-33cm。根莖較粗,有多數(shù)須根。莖疏被腺柔毛;~數(shù)枚蓮座狀;葉柄長3-10cm,疏被腺柔毛;葉片腎形,長1.6-5.5cm,寬1.9-6.5cm,先端鈍尖或急尖,或有短尖頭,基部心形,上面被腺柔毛,下面無毛,邊緣有鋸齒,并具腺睫毛。聚傘花序圓錐狀;多花,花梗疏生短柔毛及腺毛,長2-15cm;苞片線狀披針形或線狀條形,長1-5mm;花萼紫色,5深裂,無毛,花開放時反卷,闊卵形至卵形,長約1.3mm花瓣5,白色或帶粉紅色,有橘黃色斑點,卵狀長橢圓形,基部箭形,有短爪;雄蕊10,稍短于花瓣,花約近圓形,花絲棒狀;子房2室,由2心皮構成,下部合生;花柱分離。蒴果,長約3mm,先端具2喙狀。種子多數(shù)。花期6-7月,果期7-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地區(qū)。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600-2300m的紅松林下、河邊及林緣等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根莖圓柱形,多分枝,長約4cm,粗細不一,具多數(shù)須根;表面灰褐色至灰黑色,具毛狀小鱗葉。葉基生,葉片卷曲皺縮,完整者展平后呈腎形,暗灰色,長1-4cm,寬2-6.5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并具睫毛,上面有腺柔毛;葉柄長3-10cm,幾無毛。花葶長約30cm,疏生柔毛;圓錐花序疏有短柔毛及腺毛,花多數(shù),白色或帶粉紅色,有的可見果實,2果瓣上部叉開,基部合生。氣微,味苦、辛。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平 |
歸經(jīng) | 入心經(jīng) |
功效 | 解毒消腫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 |
主治 | 瘡癰腫毒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9-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用于疔瘡腫毒。 |
考證 | 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Saxifragae punctat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axifraga punctata L. |
科屬分類 | 虎耳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