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jiang nan qi mu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樺木科植物江南榿木的莖、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喬木,高約10m。樹皮灰色或灰褐色,光滑;枝條暗灰褐色,無毛;小枝黃褐色或褐色;芽有柄,芽鱗2枚,光滑。葉柄細(xì),長2-3cm;葉片倒卵形或橢圓形至橢圓狀寬卵形,有時長枝上的葉為披針形或橢圓形,長6-16cm,寬2.5-7cm,先端短尾狀或驟尖,基部近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不規(guī)則細(xì)疏齒,上面無毛,下面有腺點(diǎn),脈腋間簇生髯毛;側(cè)脈6-13對。雄花序春季先葉開放,多個簇生。果序橢圓形,2-4個排成總狀;果序梗長1-2cm,果苞長5-7mm,木質(zhì),基部楔形,先端有5個淺裂片。小堅(jiān)果寬卵形,長約3mm;果翅厚紙質(zhì),寬及果的1/4,種子扁圓。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谷、溝邊、河岸及村落附近。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陰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濕疹;蕁麻疹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煎水洗。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lnus trabeculosa Hand.-Mazz. |
科屬分類 | 樺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