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菜豆藤、產(chǎn)后補、能藤、螞蝗藤、長打破碗、腰骨藤、火燒 角、黃心泥藤、亞八藤、筆須藤、厚皮藤、鉤婆藤、坭藤母、紅杜仲 藤、乳汁藤、多須根、麻子藤 |
漢語拼音 | hua guai teng ge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夾竹桃科植物簾子藤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木質(zhì)攀援灌木,長達(dá)9m。全株具乳汁;枝條柔弱;平滑,小枝被微毛。葉對生;葉柄長1.5-4cm;葉片薄紙質(zhì),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2cm,寬3-7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兩面無毛;側(cè)脈每邊4-6條,斜曲上升,至葉緣前網(wǎng)結(jié)?偁钍骄蹅慊ㄐ蛞干晚斏,長8-25cm,花多數(shù);花萼短,裂片寬卵形,外面被短柔毛,內(nèi)面具腺體;花冠紫紅色或粉紅色,裂片5,向右覆蓋;雄蕊著生于花冠筒喉部,花絲被長柔毛,花藥箭頭狀,基部具耳;子房被長柔毛,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花柱中部加厚,柱頭圓錐狀;花盤環(huán)狀5裂。蓇葖雙生,線狀長圓形,細(xì)而長,下垂,長達(dá)40cm,綠色,無毛,外果皮薄。種子線狀長圓形,長1.5-2cm,先端具白色絹質(zhì)種毛;ㄆ4-8月,果期8-10 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200-1600m的山地疏林中,或濕潤的密林山谷中,攀援樹上或山坡路旁、水溝邊灌木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均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辛;性微溫 |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
功效 | 祛風(fēng)除濕;活血通絡(luò) |
功效分類 | 活血祛瘀藥;祛風(fēng)藥 |
主治 | 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婦女閉經(jīng)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90-120g;或浸酒。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泉州本草》:活絡(luò)行血,除濕去風(fēng)。治跌打損傷,關(guān)節(jié)痛風(fēng),癰疽及婦女閉經(jīng)。 2.《廣西藥植名錄》:治貧血。 |
考證 | 出自《泉州本草》。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ottsia laxiflora(Bl.)O.Kuntze[Val- laris laxiflora Bl.] |
科屬分類 | 夾竹桃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