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土人參、百丈光、天瓠、粉沙參、紅黨參、金雞爪、山蘿卜、明沙參 |
漢語拼音 | ming dang shen |
英文名 | Medicinal Changium Root, Root of Medicinal Changium |
藥材基原 | 為傘形科植物明黨參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全株被白霜,無毛。根有兩種形狀;一種是圓柱形,細長,另一種是紡錘形或橢圓形,表面均呈淡黃色或黃褐色,斷面白色。莖直立,圓柱形,表面具細縱條紋,中空,上部分枝,灰綠色;~有長柄,柄長3-15cm;葉片三出或二至三回羽狀全裂,一回羽片廣卵形,長4-10cm,柄長2-5cm,二回羽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2-4cm,柄長1-2cm,三回羽片卵形或卵圓形,長1-2cm,基部截形或近楔形,邊緣3裂或羽狀缺刻,末回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4mm,寬1-2mm;莖上部葉呈鱗片狀或鞘狀。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總苞片0-3;傘輻4-10,長2.5-10cm;小總苞片數(shù)個;小傘花序有花8-20,花蕾時略呈淡紫紅色,開放后呈白色;萼齒;花瓣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2-2mm,寬1-1.2mm,先端漸尖而內折;雄蕊5,花絲長約3mm,花藥卵圓形至卵狀長圓形,長3-4mm,寬2.5-3mm,分生果兩端稍窄,背部向外隆起,表面有8-12條具節(jié)的棱,主棱隆起不明顯。分生果橫剖面呈橢圓形或不顯著的五邊形,每棱槽內分布油管3-5,合生而4-6,胚乳腹面深凹,呈馬蹄形;ㄆ4-5月,果期5-6,果期5-6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及湖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地稀疏藻林下土壤肥厚處或山坡巖石縫隙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濕潤氣候,耐蔭、耐寒、怕強光直射,喜疏光。怕澇。宜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土栽培。種子有胚后熟特性,種胚分化發(fā)育要求溫度在5-10℃經30-40d完成胚后熟,種子才能萌發(fā)。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從4-5年生留種田的植株上于6-7月上旬,果實呈褐色時,分批采集種子,濕沙貯藏。將已處理備播的種子當年10月至翌年2月進行播種。條播,行距約30cm,溝深約5cm左右,播后蓋土層以不見種子為度。苗床可采用撒播或條播。直播繁1hm2需種子22.5-30kg左右,條播為37.5-75kg,撒播75-105kg。種苗按各地物候情況不同,可掌握在須根萌動期前移栽為宜。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移栽,按行株距20cm×10cm開穴栽種,移栽苗以當年生為好,苗大移栽易斷根,要當日挖苗當日移栽,按行株距將參苗斜放溝中,芽頭向上,根不彎曲,芽頭以上蓋土6cm左右。定苗可于第2年出苗后進行,除去病、弱、小和過密株,留足苗數(shù),及時查苗補缺。 田間管理 播種后要保持土壤溫度,以提高出苗率。出苗后及時拔除雜草。4月中旬,結合除草、松土,施入少量稀糞水。苗期注意防旱和排水,可適當在畦面或行間種植高稈植物遮蔭,或與農作物間作,定植或移栽出苗后,每次結合除草、松土適當追施人畜糞水,冬季清溝保墑,追施臘肥。移栽2-3年為生長速度最快時期,。施肥次數(shù)和數(shù)量均需增多,并配合施用磷、鉀肥。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裂根病、灼熱病、猝倒;蟲害有胡蘿卜微管蚜、黃鳳蝶。防治方法參見“白芷”條。 |
采收和儲藏 | 移栽后的第3年5月中、下旬收獲,晴天割去地上部分,將根挖出,洗凈泥土,按大、小分級,而后分別放入沸水中煮10-15min,煮至內無白心,撈出放清水中漂洗數(shù)次,刮去外皮,曬干。如不經湯煮,直接刮去外皮曬干入藥者,商品名“粉沙參”。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明黨參:干燥的根,呈紡捶形或長紡錘形。長至15cm,直徑1.5cm。外表面淡黃白色,具蠟樣光澤,有明顯支根痕。質堅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黃白色,半透明,粉質。形成層與木質部極易分離。氣微香,味甘甜。以粗壯均勻、質堅實而重、皮細、斷面黃色而半透明者為佳。主產四川、安徽、江蘇、浙江等地。 粉沙參:干燥的根,大小與明黨參相似,唯外表面淡黃色,不現(xiàn)蠟光。質硬,斷面類白色,粉狀,棕色形成層極明顯。氣微香。以身干、色白者為佳。主產浙江、江蘇等地。 顯微鑒定:根橫切面:木栓導為多列木栓細胞。皮層為6-8列切向延長的細胞;有少數(shù)分泌道。韌皮部較寬,篩管群呈放射狀排列,近形成層處較顯著;分泌道多數(shù),由5-7個分泌細胞圍繞而成,切向50-95μm,徑向40-60μm,內含黃棕色物;韌皮射線寬3列細胞。形成層連成環(huán)。木質部導管常單個散在或2-4個成君,放射狀排列,直徑24-80μm;木射線寬3列細胞;初生木質部二原型。本品薄壁細胞含演粉粒。粉末:黃白色。 淀粉粒多數(shù),單粒圓球形,臍點裂縫狀,層紋不明顯;復粒由2-6個分粒組成。 網紋導管多見。 分泌道碎片棕色,分泌細胞長方形,縱向排列,微帶黃棕色分泌物。此外,可見糊化淀粉塊、木栓細胞及棕色塊狀物。 商品按加工方法不同,分明黨參和粉沙參兩種。明黨參按其質量分四等;一等(銀牙)長條形,長7.5-15cm,直徑通常不超過1cm,色明亮,淡黃色,質堅實,多銷香港;二等:(勻條)條較粗大,長不足15cm,直徑一般1-1.5cm,淡黃色或黃棕色,質堅實;三等(粗枝)條粗,完整無碎,直徑一般2cm左右,色略深,中心較疏松:四等(大頭)粗條,大頭空心破嬖枝,有的充滿棕色塊狀物。 |
中藥化學成分 | 根含揮發(fā)油0.08%,其中主成分為6,9-十八碳二炔酸甲酯(methyl-6,9-octadecadiynoate),占總油量的52.48%,還含β蒎烯(β-pinene),橙花叔醇(nerolidol),丙酸橙花醇酯(nerylpropionate),已酸十二醇酯(dodecylacetate),已酸十四醇酯(1-tetradecanolacetate),1,7,7-三甲基二環(huán)[2。2。1]-2-庚烯[1,7,7-trimethyl-bicycol[2.2.1]hipt-2-ene],1,2,4a,5,6,8a-六氫-4,7-二甲基-1-異丙基萘[1,2,4a,5,6,8a-hexahydro-4,7-dimethyl-1-(1-methylethyl)naphthalene],十氫-1,6-雙(亞甲基)-4-異丙基萘[decahydro-1,6-bis-(methylene)-4-(1-methylethyl)naphthalene],2,3,4,5,6,7-六氫-1六氫-1h-2--茚醇(2,3,4,5,6,-hex-ahyldro-1H-inden-2-ol)等[1]。又含游離脂肪油0.68%和結合脂肪油0.67%;主要的游離脂肪酸為9,11-十八碳二烯酸(9,11-octadecadienic acid),還有6-苯基壬酸(6-phenylnonano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等;主要的結合脂肪酸為2-羥基-1-甲基-9,12-十八烯酸(2-hydroxy-1-hydroxymethyl-9,10-octadeca-dienoic acid),還有2-甲基十六酸(2-methylexadecano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5-苯并環(huán)辛醇(5-benzocy-clooctenol),硬脂酸(stear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棕櫚酸等[2]。還含磷脂,其中有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磷脂酰膽堿(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中結合的脂肪酸為棕櫚酸,9,11-十八碳二烯酸(9,11-octadecadienoic acid),10-十八碳烯酸(10-oc-tadecenoic acid),15-甲基十六酸(15-methylhexadecanoic acid),辛酸(octanoic acid)等[3]。另含明黨參多糖(changium smyrnioides polysaccharide)CSP,相對分子質量52 000,系由鼠李糖(rham-nose),阿拉伯糖(arabinose),木糖(xylose),甙露糖(mannose),半乳糖(galactose)和葡萄糖(glucose),按摩爾比0.09:0.25:0.17:1.0:1.56:11.94組成[4]。還含較多量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高量的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和精氨酸(arginine),以蘇氨酸(threonine),賴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纈氨酸(alanine),鳥氨酸(ornith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絲氨酸(serine)等共20種氨基酸[5];人體必需或有益的微量元素鈣、鈷、銅、鉻、鐵、鍺、鋰、鎂、錳、鉬、鈉、鎳、磷、硒、鋅、鋇等18種[6]。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用清水稍浸后撈出,潤透切片,曬干。在江蘇、浙江地區(qū),揀取粗壯者,不經煮沸,直接曬至半干,刮去外皮,再曬干。商品稱粉沙參。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陸平成等報道,小鼠腹腔注射1:10的明黨參煎劑0.5ml,24小時后,脾細胞NK活性明顯增高。體外實驗中,高濃度的明黨參煎劑(l:10)顯著抑制NK活性,較低濃度(1:160-1:640)時則促進NK活性。進一步實驗表明,明黨參對小鼠NK活性的促進作用部份依賴于粘附細胞的存在。陳建偉等報道,小鼠口服明黨參煎液15g/kg、明黨參多糖30mg/kg重復給藥4次,第1次間隔12小時,其后每8小時l次,36小時后收集小鼠腹腔巨噬細胞,作巨噬細胞C3b受體檢測。結果表明,明黨參煎液及多糖均能顯著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細胞YC-花環(huán)形成率,對照組為42.414±3.08,明黨參煎液組為55.573±3.428(P<0.001),明黨參多糖組為51.039±2.724(P<0.001)。說明明黨參具有促進小鼠NK活性,激活巨噬細胞Cb受體,增強機體防癌抗感染的能力。 2.抗脂質過氧化物作用:吳慧平等報道,明黨參的乙酸乙酯、丙酮、甲醇提取物對體外大鼠肝勻漿上清液中過氧化脂質生成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中以甲醇提取物作用最強。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配桑葉:清涼解表,化痰瀉火;配菊花:清肝明目;配半夏:燥濕化痰;配柴胡:舒肝理氣;配姜汁:養(yǎng)血生津。 |
藥性 | 味甘;微苦;性微寒 |
歸經 | 歸肺;胃;肝經 |
功效 | 潤肺化痰;養(yǎng)陰和胃;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平肝息風藥 |
主治 | 肺熱咳嗽;嘔吐反胃;食少口干;貧血;眩暈;婦女白帶;疔毒瘡瘍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6-12g;或熬膏。 |
用藥禁忌 | 1.氣虛下陷、精關不固及孕婦慎服。 2.《本草從新》:脾虛下陷、滑精夢遺俱禁用,以其下行而滑竅也。孕婦亦忌。 3.《飲片新參》:陰虛肝旺,內熱煩渴者忌用。 4.《四川中藥志》:外感咳嗽無汗者忌用。 5.《藥材學》:大量服食易引起浮腫。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本草從新》:土人參,性善下降,能使肺經治節(jié),使清肅下行。凡有升無降之證,每見奇效。 2.《本草從新》:補肺氣,通、下行,補氣生津。治咳嗽喘逆、痰壅火升,久瘧,淋瀝,難產,經閉,瀉痢由于肺熱,反胃噎膈由于燥澀。 3.《本草求原》:養(yǎng)血生津,消熱解毒。姜汁炒則補氣、生肌、托散瘡瘍。 4.《飲片新參》:溫脾,化痰濕,平肝風。治頭暈泛惡,中風昏仆。 5.《中藥志》:潤肺化痰止咳,和胃止嘔。治咳嗽,嘔吐;又能解毒治疔瘡。 6.《四川中藥志》:祛風,解熱,補肺鎮(zhèn)咳。治肺虛咳嗽有痰,頭昏目眩,風熱目赤及口干。 |
考證 | 出自《飲片新參》。 《本草從新》:土人參,出江、浙,俗名粉沙參。紅黨參即將此參去皮凈,煮極熟,陰干而成者,味淡無用。 |
藥物應用鑒別 | 黨參味甘平,補中益氣,養(yǎng)陰生津;明黨參甘、微苦微寒,燥濕健脾,清熱解毒。前者偏于甘補養(yǎng)陰,用于虛證;后者偏于苦泄清熱,宜用實證,二者名雖相似,但功勞大異,用之必當分辨,不可誤投。 |
藥典收錄 | 是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Changi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 |
科屬分類 | 傘形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