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ban yuan gai yin shi jue
|
英文名 |
Broadscale Humata
|
藥材基原 |
為骨碎補(bǔ)科半圓蓋陰石蕨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植株高12-40cm。根莖橫生,粗約1cm,兩側(cè)稍扁,密被淡棕色蓬松的線狀披針形鱗片,基部卵圓形,紅棕色,盾狀著生。葉遠(yuǎn)生;葉柄長12-14cm,棕色;葉片革質(zhì),光滑,闊卵狀三角形,長18-25cm,寬14-18cm,漸尖頭,基部近圓形,三回羽狀深裂;羽片10-15對,基部1對最大,長10-12cm,寬約4cm,三角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幾等寬,二回羽狀或二羽深裂,一回小羽片10-12對,基部上側(cè)1片與葉軸并行,下側(cè)的斜上,長圓狀披針形,急尖頭,基部為不對稱的楔形,羽狀或羽狀深裂近小葉軸;末回裂片基部上側(cè)1片較大,近三角形,先端尖而略向上彎,全緣或上緣有一角狀的淺裂;羽片向上漸短,披針形,二回淺羽裂;末回裂面近三角形,全緣;葉脈不明顯。孢子囊群生于末回裂片上緣,有1-2個;囊群蓋半圓形,寬過于高,以闊基部著生,兩側(cè)分離,棕色。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附生于1400-1500m的林中樹干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挖取,洗凈,去須根與葉柄,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澀;涼
|
歸經(jīng) |
肺;肝;脾;腎經(jīng)
|
功效 |
祛風(fēng)除濕;散瘀通絡(luò)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藥;利水藥
|
主治 |
風(fēng)濕疼痛;感冒發(fā)熱;急性扁桃體炎,破傷風(fēng);跌打損傷;骨折;腎炎水腫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有祛風(fēng)解痙,利水化濕、接骨續(xù)筋的功能。用于破傷風(fēng)、扁桃體炎、腎炎;外用治風(fēng)濕痛、跌打損傷、骨折。
|
考證 |
始載于《中國植物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Humata platylepis (Bak.)Ching[Davallia platylepis Bak.]
|
科屬分類 |
骨碎補(bǔ)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