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li bai |
英文名 | Glaucous Diplopterygium |
藥材基原 | 為里白科植物里白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大型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1-3m。根狀莖橫走,被寬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葉柄長50-100cm,腹面扁平;頂芽密被棕色披針形鱗片;羽片堅紙質,背面粉白色,幼時背面及邊緣有星狀毛,后脫落;對生,近平展,橢圓形,長60-90cm,寬20-30cm,二回羽狀深裂,具有1對羽裂的葉狀苞片;二回羽片30-40對,近對生,線狀披針形,羽狀深裂,中部的較然而。長10-17cm,寬1.5-2.5cm,裂片25-35對,互生,狹長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1.4cm,寬2-3mm,第1對裂片有時具有1小裂片。側脈單一或二叉分枝。孢子囊群圓形,由3-4個孢子囊組成,生于羽片背面?zhèn)让}的中部,在主脈兩側各排成1行。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常綠闊葉林下、杉木林間或溝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冬季采收,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1.性狀鑒別 根狀莖彎曲,直徑4-6mm;表面褐色,被鱗片,并有彎曲的須根。質堅硬,易折斷,斷面外層為棕色皮層,中央為淡黃色中柱。氣微,味淡后微辛。 2.顯微鑒別 根狀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壁微木化。皮層寬廣,細胞類圓形,壁木化,近內(nèi)皮層的4-6列,細胞壁強烈加厚,幾無胞腔;內(nèi)皮層可見凱氏點。原生中柱維管束周韌型,木質部由胞腔較大的管胞和稍小的薄壁細胞組成。薄壁細胞含有淀粉粒。 |
中藥化學成分 | 含里白醇(diplopterol)。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澀;涼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
功效 | 行氣止血;化瘀接骨 |
功效分類 | 收澀藥 |
主治 | 胃脘痛;鼻衄;跌打損傷;骨折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塞鼻;或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根莖及髓部:味微苦、澀、性涼。有行氣止血,接骨的功能。用于胃痛、鼻衄,骨折。 |
考證 | 始載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hizoma Diplopterygii Glauc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Diplopterygium glaucum(Thunb.ex Houtt.) Nakai[Polypodium glaucum Thunb.ex Houtt.;Hicriopteris glauca(Thunb.)Ching] |
科屬分類 | 里白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