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yǔ)拼音 | lu huo gen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Twining Rhynchosia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的根。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鹿藿 多年生纏繞草本。各部密被淡黃色柔毛。莖蔓長(zhǎng)。3出復(fù)葉,頂生小葉近于圓形,長(zhǎng)2.5-6cm,寬2.5-5.5c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側(cè)生小葉斜闊卵形,或斜闊橢圓形,長(zhǎng)2-6cm,寬1.5-2.5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葉片紙質(zhì),上面疏被短柔毛,背面密被長(zhǎng)柔毛和橘黃色透明腺點(diǎn);托葉線狀披針形,不脫落。 總狀花序腋生,花10余朵;長(zhǎng)約7mm;花萼鐘狀,5裂;花冠黃色,龍骨瓣有長(zhǎng)喙;雄蕊10,二體,花藥1室;子房上位,胚珠2,花柱長(zhǎng),基部彎曲,被毛,柱頭頭狀。莢果短,長(zhǎng)圓形,紅紫色,長(zhǎng)約1.5cm,闊約9mm;種子1-2粒,黑色,有光澤;ㄆ5-9月,果期7-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tái)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400-1200m的山坡雜草中或附攀樹(shù)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秋季挖根,除去泥土,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平 |
歸經(jīng) | 大腸;脾;肺經(jīng) |
功效 | 活血止痛;解毒;消積 |
功效分類(lèi) | 健脾藥 |
主治 | 婦女痛經(jīng);瘰疬;癤腫;小兒疳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小兒疳積: 鹿藿根三錢(qián),水煎服。(《湖南藥物志》)②治月經(jīng)痛: 鹿藿根三錢(qián),川芎三錢(qián),木防己四錢(qián),算盤(pán)子根三錢(qián)。水煎服。(《湖南藥物志》)③治癤毒:鹿藿根煨熟,加鹽搗爛涂敷。(《浙江天目山藥植志》)④治蛇咬傷: 鹿藿根搗爛敷傷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⑥治瘰疬: 鹿藿根五錢(qián)。用瘦肉二兩煮湯,以湯煎藥服。(江西《草藥手冊(cè)》)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湖南藥物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 |
科屬分類(lèi)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