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陜西中醫(yī)1992,13(7):289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葶藶子5g,白果4g,麻黃4g,款冬花4g,半夏4g,桑皮3g,黃芩3g,杏仁3g,蘇子5g,甘草2g。 |
加減 | 發(fā)熱煩躁,苔黃加石膏(先煎)8g,并改麻黃為炙麻黃;喉中痰鳴,喘急氣促加貝母,重用葶藶子至8g;大便稀以桔梗易杏仁;面色青滯,口唇紫紺,舌質(zhì)暗紫加桃仁、紅花。 |
功效 | |
主治 | 小兒毛細支氣管炎。 |
制備方法 | 先煎麻黃,后納諸藥,每劑連煎兩次,藥液混勻。 |
用法用量 | 日1劑,少量多次服。 |
用藥禁忌 | 服藥后避風寒,節(jié)飲食,勿過食甘甜之物以免助濕生痰。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76例,男41例,女35例;年齡多在1-12個月,1歲以上2例;多數(shù)患兒發(fā)病因素為積食(乳)受涼。結(jié)果:喘憋消失,呼吸平穩(wěn),玩耍如常,肺部呼吸音清,X線透視正常為治愈,共49例;咳喘明顯減輕,喉中無痰鳴,兩肺偶聞及喘鳴,無濕鳴,精神轉(zhuǎn)佳為好轉(zhuǎn),共24例;連服3劑癥狀無明顯好轉(zhuǎn),為無效,共3例;總有效率96.1%。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