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Da ye qian jin ba
|
傣藥名 | 嘎沙比龍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大葉千斤拔的根。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大葉千斤拔 Flemingia macrophylla(Wal1.)Merr.
直立半灌木,高1~3m。嫩枝密生黃色短柔毛。三出復葉,頂生小葉寬披針形,長6~20cm,寬2.5~9cm,先端漸尖,具短尖,基部圓楔形,是面幾無毛,下面沿葉脈有黃色柔毛,基出脈3條,側(cè)生小葉較小,偏斜,基出脈2條;l對輛有狹翅,有短柔毛?偁罨ㄐ蛞干,花多而密,序軸及花梗均密生淡黃色短柔毛;等鐘狀,萼齒5,披針形,最下面一齒較長,外面有毛;花冠紫紅色,長約1cm;子房有絲毛。莢果橢圓形,長約1.5cm,褐色,有短柔毛。種子1~2粒,球形,黑色;ㄆ7~9月,邊開花,邊結(jié)果。
生于海拔900~1700m的平壩、路旁、灌叢中。分布于福建、臺灣、海南、廣東、廣西、貴州和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挖,洗凈切段,曬干;螂S用隨采。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報較粗壯,多有分枝,表面深紅棕色,有稍突起的橫長皮孔及細皺紋。質(zhì)堅韌,不易折斷。橫切面皮部棕紅色,木部寬廣,淡黃白色,有細微的放射狀紋理。氣香,味微甘、澀。
|
化學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微苦,氣香,性平。入土、水塔。
|
功效 | 補土健胃,消食化積,收斂止瀉。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25g。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1.治“接短,魯短,冒汗亞毫,斤毫冒蘭”大葉千斤拔根20g,止瀉木根20g。煎服。(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又治“割魯了多溫多約,納勒冒沙么”大葉千斤拔根25g。煎服。(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即香驗方)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