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題名 | |
個人著者 | 王尚臣; 孫淑芬; 單文哲; 紀樹梅; 孫志梅
|
團體著者 | |
第一著者單位 | 威海市立第二醫(yī)院 264200
|
第一著者地址 | 山東
|
出處 | 中國臨床醫(yī)生.-2002,30(5) 47
|
中文文摘 | 目的:比較小針刀與針刺治療發(fā)作性緊張型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分為兩組。本組用小針刀治療,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上胸墊枕高15-20cm,頭伸于床頭外。或反坐于椅子上,雙手疊放于椅背上。兩種體位均呈前屈位。做肩胛提肌止點時,患側手自胸前搭于對側肩上,便于肩胛內角的顯露與操作。然后于枕后、頸椎棘突及椎旁或肩胛內角觸摸壓痛點或陽性反應物。以龍膽紫做標記,剃除術野毛發(fā)(頭部),常規(guī)消毒。用Ⅰ型4號小針刀,按小刀療法操作規(guī)程操作。全部患者均未用麻醉。每周1次,最多治療3次。對照組用針刺療法,體位同本組。根據(jù)辨證,氣血不足取氣海、百會、肝俞、脾俞、合谷、足三里。用毫針刺,補法;肝陽上亢取風池、百會、懸顱、俠溪、行間、肝俞。毫針刺,用瀉法;血瘀阻絡型根據(jù)頭痛部位選穴,后頭痛取風池、天柱、后頂、昆侖、阿是穴;側頭痛:同側取太陽、率谷、俠溪、風池、阿是穴。放射至前頭痛者加上星、頭維、合谷、毫針刺,用瀉法。各型均留針30分鐘,行針3次。7日為1個療程,間隔4日。治療1-3個療程。療效標準:治愈:隨訪1年,頭痛無發(fā)作者。好轉:頭痛偶有發(fā)作,但程度明顯減輕。無效:癥狀無改善。結果:本組54例,治愈49例,好轉5例,治愈率90.7%;對照組49例,治愈34例,好轉12例,無效3例,治愈率69.4%。本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小針刀治療發(fā)作性緊張型頭痛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針刺療法。
|
英文文摘 | |
文獻類型 | 臨床文獻 (PT); 中文摘要
|
語種 | 中文
|
主題詞 | 緊張癥/針灸療法;頭痛/針灸療法;小刀針;針刺;辨證選穴;穴,氣海;穴,百會;穴,肝俞;穴,脾俞;穴,合谷;穴,足三里
|
特征詞 | 成年人(19-44);中年人(45-64);老年人(65-79);人類;男(雄)性;女(雌)性
|
醫(yī)學史 | 103
|
資助類別 | |
主題姓名 | |
劑型 | |
關鍵詞 | |
分類號 | R741; R245.3; R244; R224.2
|
病例數(shù) | |
實驗動物品種 | |
中藥藥理作用 | |
西藥藥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