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公告列表     本站測試中,內(nèi)容每天更新!歡迎常來坐坐!  [凌云  2006年5月17日]        
 |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學考研 |考研院校 |醫(yī)藥考試 |醫(yī)學圖譜 |在線動畫 |
 |視頻下載 |醫(yī)學課件 |醫(yī)學E書 |醫(yī)學軟件 |醫(yī)學商城 |醫(yī)學新知 |
 |醫(yī)學英語 |醫(yī)學論壇 |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聯(lián)系站長
加載中...
加載中...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醫(yī)藥考試 >> 執(zhí)業(yè)醫(yī)師 >> 學習指導 >> 文章正文
  常見中醫(yī)疾病病歷辯證分析           ★★★ 【字體:
常見中醫(yī)疾病病歷辯證分析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醫(yī)學全在線 更新時間:2006-5-30

 

                 辯      證
心悸
(氣陰不足)
  病因:勞逸失調(diào)。病機:過勞耗傷,致心氣陰不足,心脈失養(yǎng),則心慌。氣虛則見氣短,乏力,口干,舌質(zhì)淡紅,脈細數(shù),為氣陰虛之象。綜觀病人,屬虛證,氣陰不足,病位在心。
水飲凌心,氣滯血瘀
患者以“心慌、氣短,顏面雙下肢腫”為特征,當屬于中醫(yī)“心悸”之范疇。
本病病因:久病體虛,年老臟衰;病機為:年老久病,陽氣不足,不能運化水濕,水液不循常道,泛溢肌膚,則見顏面雙下肢浮腫;水飲上凌心肺,則心慌氣短、呼吸困難,咳嗽咯白沫痰;水濕內(nèi)停,陰盛陽虛,則乏力嗜睡;脾失健運則納差;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則尿少;水液內(nèi)停,氣滯血瘀則口唇爪甲發(fā)紺;舌脈均為心脾虛之癥。病性本虛(氣陽虛)標實(水停、氣滯、血瘀)。病位在心、脾、腎。
綜上所述,本病當辨為心悸,怔屬水飲凌心,氣滯血瘀。
心悸痰熱擾心
患者以“陣發(fā)性胸悶、心慌、氣短四年,加重1天”為主訴入院,當屬于中醫(yī)“心悸”之范疇。
本病病因:中年男性,病機為飲食失節(jié),損傷脾胃,生濕生痰,濕痰郁熱,氣機不利,心脈失養(yǎng),故胸悶、心慌、易疲勞。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均屬于痰熱阻滯之象。病機為痰熱阻滯心脈,病位在脾、心。綜上所述,本病當辨為“心悸”之痰熱擾心型。
中醫(yī)治以健脾清熱、利濕化痰, 方用溫膽湯加減,方藥如下:
竹茹10g       枳實6g       清半夏10g     陳皮15g
茯苓15g       厚撲10g      生甘草10g   
4劑  水煎服  每日一劑


胸痹
之心氣虛,(心氣虛,痰瘀阻滯)
老年女性,調(diào)理失宜。病機:老年體虛,調(diào)理失當,心氣不足。飲食失宜,運化失常,氣機不暢,痰瘀阻滯。舌脈也為痰瘀阻滯之象。病性本虛(心氣虛)標實(心氣虛,痰瘀阻滯)。病位:在心。
胸痹之氣虛、痰瘀型
患者以“胸悶痛,乏力、納可,口干,眠差,舌淡暗紅,苔白膩,脈沉細!睘樘卣鳎试\斷為“胸痹”。
本病病因:老年女性,飲食失宜。病機:脾胃受損,運化失司,水濕停滯,凝聚成痰,阻滯氣機,氣滯血瘀,痰瘀交結,痹阻心脈,心胸痹阻,兼心氣虛,共致胸悶、舌脈也為氣虛兼痰瘀之象。病性本虛(心脾氣虛)標實(痰濁、瘀血)。病位:在心、脾、肺。 綜上所述,本病為胸痹之氣虛、痰瘀型。
胸痹之心脾兩虛,痰瘀交阻型
1、患者以“胸悶、氣短,心慌。乏力,納呆,眠差,多夢,舌暗紅,苔白膩,脈沉澀。!睘樘卣,當屬中醫(yī)“ 胸痹”范疇。
病因:老年女性,調(diào)理失宜。病機::“肥人多濕”,又過食肥甘,傷及脾胃,共致痰濁內(nèi)盛。痰阻氣機,氣滯血瘀,痰瘀交結,痹阻心脈則胸悶、心慌、氣短。心脈失濡,心神不寧則眠差、多夢。舌暗紅,苔白膩,脈沉澀均屬氣虛,痰瘀交阻之象。病性為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虛,標實為痰濁、血瘀。病位在心,脾。病情較重。
綜上所述,本病診斷為胸痹之心脾兩虛,痰瘀交阻型。
2、中醫(yī):患者以“發(fā)作性胸痛、氣短,舌淡暗紅,苔白膩,脈沉結,體胖!睘樘卣,當屬中醫(yī)“ 胸痹”范疇。
病因為老年,飲食失調(diào)。病機為心脾兩虛,脾失健運,痰濁內(nèi)生,痹阻心脈,則胸痛、氣短,水濕不得正常運化、輸布,外溢肌膚,故見肢體水腫。“病久必瘀”,瘀阻脈絡,故見肩背肢體疼痛。舌淡暗紅,苔白膩,脈沉結均屬心脾兩虛、痰濁瘀血內(nèi)阻之象。病性為虛(心脾兩虛)、實(痰瘀內(nèi)阻),病位在心脾。
綜上所述,本病診斷為胸痹之心脾兩虛,痰濁瘀阻虛型。
中湯藥以補益心脾、化痰通絡治法,方用二陳湯加減:
      清半夏10g    陳皮12g     茯苓15g     枳實15g
      太子參12g    白檀香10g   龍骨20      牡蠣20g
      柏子仁20g    酸棗仁10g   甘草6g      丹參20g
              3付(13-14/6)水煎服

胸痹之心氣虛、心脈痹阻
患者以“胸前區(qū)壓榨性痛,伴氣短,大汗出,頭暈,舌暗紅,苔薄白,脈沉澀。”為特征,故診斷為“胸痹”。
本病病因:老年男性,調(diào)理失宜。病機:老年體虛,調(diào)理失當,心氣不足。心氣虛運血無力,氣滯血瘀,心胸痹阻,故見胸悶、氣短,勞而加重。舌脈也為氣虛血瘀之象。病性本虛(心氣虛)標實(心脈瘀阻)。病位:在心。
綜上所述,本病為。
胸痹”氣陰兩虛,血瘀脈阻型
患者以“發(fā)作性胸悶、氣短,乏力,舌質(zhì)暗,苔薄白,脈細澀。”為特征,當屬于中醫(yī)“胸痹”之范疇。
本病病因:感染外邪。病機為:感受外邪,邪傳入里,致氣陰兩傷,心脈失養(yǎng),則胸悶、氣短,氣陰不足,臟腑失于濡潤,故乏力。“久病必瘀”,舌脈均為氣陰不足,氣滯血瘀之象。病性本虛(氣陰兩虛)標實(氣滯血瘀)。病位在心。
綜上所述,本病當辨為“胸痹”氣陰兩虛,血瘀脈阻型。
中醫(yī)治則益氣活血,豁痰化瘀 。如下:
      清半夏10g   陳皮10g        枳殼10g      黃連8g
云苓15g     砂仁 3g         生龍骨20g    生牡蠣20g
      生甘草6g    柏子仁20g       夜交藤30g    
胸痹”之氣虛血瘀 痰熱互結型
患者以“心前區(qū)憋悶,頭暈,中等體力活動受限。舌質(zhì)暗淡,苔薄黃膩,脈沉澀!睘樘卣鳎攲儆谥嗅t(yī)“胸痹”范疇。
本病病因:久病體虛,調(diào)理失宜;病機為久病心脾受損,脾胃健運失司,津液不得輸布而內(nèi)停,日久化熱,灼津成痰,痰熱壅塞,阻滯脈絡,氣機不暢,氣虛血瘀,痰瘀交結,胸脈痹阻,故見胸悶,氣短。痰濕上擾,故伴頭暈。舌脈均示氣虛血瘀 痰熱互結之象。病性為虛實兼見,病位在心、脾。病情復雜,預后一般。
綜上所述,本病當屬“胸痹”之氣虛血瘀 痰熱互結型。
胸痹之脾氣虛 痰熱瘀阻型
患者以“頭暈,伴胸悶、氣短,中等體力活動不受限,乏力,納差,眠差,舌質(zhì)暗紅,苔白膩,脈沉細!睘樘卣,故屬眩暈。
病因:老年體虛,調(diào)理失當。病機:脾失健運,痰濁內(nèi)生,循經(jīng)上擾,清竅不利,故頭暈。痰濁痹阻心絡,則胸悶、氣短,氣虛失養(yǎng),則見氣短,乏力;心神受擾故見眠差;“病久必瘀”,舌質(zhì)暗紅,苔白膩,脈沉細也為氣虛,痰瘀痹阻之象。屬本虛標實之證,以心脾氣虛為本,以痰瘀痹阻為標,病位在心、脾。
綜上所述:本病屬胸痹脾氣虛 痰熱瘀阻型。
中醫(yī)治則,補氣健脾,活血化痰,方用半下白術天麻湯加減,用藥如下:
清半夏10g    云苓20g    陳皮10g    黃連6g
白蒺藜15g    白術15g    厚樸10g    砂仁5g     甘草5g
胸痹之氣滯心胸
患者以“胸悶、心慌、乏力,舌淡紅,苔白膩,脈結代”為特征,故診斷為“胸痹”。
本病病因:老年女性,飲食失宜,情志失調(diào)。病機:憂思傷脾,脾虛氣結,運化失司,津液不得疏布,聚而為痰,痰瘀交結,氣血不暢,痹阻心脈,發(fā)為胸痹,兼心氣虛,共致胸悶、舌脈也為氣虛兼痰瘀之象。病性本虛(心脾氣虛)標實(氣滯、痰濁)。病位:在心、肝、脾。綜上所述,本病為胸痹之氣滯心胸。
中醫(yī)以為疏肝理氣,和血通脈法,中湯藥具體如下:
柴胡10克    香附10克   川芎10克    陳皮10克 
炙甘草10克  郁金10克   枳殼6克     芍藥10克          
清半夏10克
             

 


眩暈
眩暈之心脾氣虛、痰瘀中阻型
患者以“頭暈,伴胸悶、氣短,乏力,舌質(zhì)淡暗,苔根白膩,脈滑。”為特征,故屬眩暈。
病因:先天不足,又調(diào)理失當。病機:脾失健運,痰濁內(nèi)生,循經(jīng)上擾,清竅不利,故頭暈。痰濁痹阻心絡,則胸悶、氣短,氣虛失養(yǎng),則見氣短,乏力;心神受擾故見眠差;“病久必瘀”,舌質(zhì)淡暗,苔根白膩,脈滑也為氣虛,痰瘀痹阻之象。屬本虛標實之證,以心脾氣虛為本,以痰瘀痹阻為標,病位在心、脾。
綜上所述:本病屬眩暈之心脾氣虛、痰瘀中阻型

中風
中經(jīng)絡之痰瘀阻絡
患者以“左半身及顏面麻木,活動尚可。舌淡,苔薄黃,脈弦細澀!睘樘卣,當屬中醫(yī)“中風 中經(jīng)絡”、
病因:年老體弱,氣虛血弱,加之平素脾胃虛弱。病機:脾濕運化,痰濁內(nèi)生,痰阻氣機,氣滯血瘀。痰淤互結,壅滯經(jīng)脈,肌膚失養(yǎng)發(fā)為左半身及顏面麻木;絡脈空虛,氣血虛弱,故而舌淡,苔薄黃,脈弦細澀。病性:本虛表實。病位在心肝脾。
 綜上所述,本病屬“中風、中經(jīng)絡”的痰淤阻絡型。
中藥給予化痰通絡,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用藥如下:
半夏10g     白術20g     天麻10g     茯苓15g
      橘紅12g      川芎10g     赤芍12g    地龍10g
      血竭6g       山楂15g     甘草6g   
3付  水煎服 (9-11/7)
患者以“言語蹇澀伴頭昏”為特征入院,當屬中醫(yī)“中風”范疇,因患者神志清楚,故為中風之中經(jīng)絡。
綜上所述,本病診斷為中風之中經(jīng)絡,證屬肝陽暴亢、風陽上擾型。

病因為飲食不節(jié),脾胃受傷,脾失運化,痰濁內(nèi)生,郁久化熱,痰熱互結,壅滯經(jīng)脈,上蒙輕竅。舌質(zhì)淡紅,苔黃膩,脈弦,屬肝陽暴亢、風陽上擾之象。病性屬本虛標實,上盛下虛。病位在心、腦、肝、與脾有關。病情較輕,預后較好。

中醫(yī)以平肝潛陽、活血通絡為原則,方用補陽還五湯加味,方藥如下:
  當歸尾 10克    地龍 6克     川芎 10克      桃仁 10克  
赤芍  10克     紅花 6克     生黃芪 20克    鉤藤 10克

厥癥
厥癥之(脾胃氣虛、痰熱瘀阻)型
患者以“意識模糊,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睘樘卣鳎试\斷為厥癥。
病因:老年男性,病久耗傷。病機:脾胃虛弱,運化失司,致痰熱內(nèi)生,上擾清竅、內(nèi)阻經(jīng)絡,故出現(xiàn)意識模糊,肢體不遂,舌脈為濕熱瘀阻之象。病性屬虛實夾雜(脾胃虛為本,濕熱瘀阻為標)。病位:在心、脾。
綜上所述,本病為厥癥之(脾胃氣虛、痰熱瘀阻)型。
哮證
哮證之痰濕壅滯, 脾肺腎虛型
患者以“反復氣短而喘,喉間哮鳴音,伴心慌,舌淡胖,苔白膩,脈數(shù)!睘樘卣鳎攲儆谥嗅t(yī)“哮證”之范疇。
本病病因:老年女性,調(diào)理失宜。兼久病耗傷,肺脾腎三臟氣虛。外邪趁虛而入。病機:肺脾腎氣虛,水濕不得正化,聚而成飲,停于肺與脅間。復感外邪,引動宿疾,肺失宣降,故見氣短而喘、不能平臥、咯痰,邪擾心神,故見心慌、眠差,舌淡胖,苔白膩,脈數(shù)均為痰濕壅阻之象。病性:本虛(肺脾腎氣虛),標實(痰濕壅滯)。病位:在心,與肺脾腎有關。本病病情復雜,預后不良。
綜上所述:本病當辨為哮證之痰濕壅滯, 脾肺腎虛型

水腫
氣虛血瘀,水飲凌心
中醫(yī):患者以“反復心慌、胸悶、氣短10年余加重伴全身水腫15天”為主訴入院,當屬中醫(yī)“水腫”范疇。
患者久病氣虛,又感風邪,肺氣失宣,痰濁壅肺,則咳嗽,咯痰;痰阻經(jīng)絡,心血瘀阻,胸陽不展,故胸悶、氣短、口唇發(fā)青;久病氣虛,故動則加重;肺脾心腎虛,運化水濕功能失健,水濕泛溢肌膚,則顏面及下肢腫脹;水飲凌心,則心慌;氣虛則納差乏力。舌脈為氣虛、痰濁、水飲、心血瘀阻之象。病性:本虛(氣虛),標實(水飲、痰濁、血瘀)。病位:在心、腎、肺、脾。
綜上所述:本病當辨為水腫:氣虛血瘀,水飲凌心

腰痛(濕熱腰痛)
中醫(yī):患者以“間段性腰痛1周,加重2日”為主訴入院,當屬中醫(yī)1、腰痛2、癃閉范疇。
患者年近七旬,素體較虛,加之外感,飲食不節(jié),釀生濕熱,濕熱不解,下注膀胱,且濕熱素盛,腎熱下移膀胱。膀胱濕熱阻滯,氣化不利而為癃閉。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數(shù),均屬于膀胱濕熱內(nèi)阻之象。病位在膀胱,但與三焦、肺、腎、脾密切相。病性多虛,預后欠佳。


血證喘癥患者以“胸悶、氣短、氣喘反復發(fā)作6年, 嘔吐咖啡樣物3天”入院。當屬中醫(yī)之血證;颊吣昀掀⑽柑撍,失其健運統(tǒng)攝之職,血液妄行,故吐血,便血。脾胃虛衰而出現(xiàn)身困乏力,氣短心慌。氣喘、氣短,為年老體弱,腎不納氣,故辨為喘癥。

 

轉(zhuǎn)帖于 醫(yī)學全在線 jfsoft.net.cn
加載中....
文章錄入:凌云    責任編輯:凌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發(fā)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最新熱點 最新推薦 相關文章
    執(zhí)業(yè)醫(yī)師的資料
    基本操作技能
    急診操作
    體格檢查中常見問答
    考試經(jīng)驗5
    考試經(jīng)驗4
    考試經(jīng)驗3
    考試經(jīng)驗2
    考試經(jīng)驗1
    基本技能操作
    加載中....
    本站部分內(nèi)容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訴我們,歡迎您對本站提出意見和建議! 站長:凌云 皖ICP備0600700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