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及父親的一武術師傅,擅長醫(yī)術,有療腳轉(zhuǎn)筋之秘方,多以散劑給人服用,效若浮鼓,其父親以重金買之,后傳予我父親,乃“芍藥、甘草”組成。后學習了《傷寒論》之后,方知此方治病的功效。正是“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而不傳”。
自己開診所后,多遇到此病,以此法愈人較多。記得一青年男性,小腿抽筋半年之久,曾服用“樂力鈣”治療,乏效,后來我處治療,刻診:近1周小腿抽筋較前加重,以左側(cè)為主,每天夜晚發(fā)作,抽搐時伴小腿疼痛,不敢活動,次日覺左下肢無力,舌苔薄白,脈緩弦,遂給予:芍藥30 炙甘草152副,病人初疑藥太少是否有效,我說先服用兩副以觀療效,4天后患者高興來診,說服藥期間未再發(fā)作,要求再開藥,遂以上方5副,病愈。
芍藥甘草湯出自于《傷寒論》29條之下,原文謂:“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干姜.html" target="_blank" >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體現(xiàn)了本方酸甘復陰、緩急止痛之功。腳抽筋,多發(fā)于夜間,夜為陰,夜間發(fā)病,多陰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筋脈,故腳攣急,此芍藥,酸苦微寒,養(yǎng)營和血,而擅緩解拘急之功,炙甘草甘溫,補中緩急,二藥合用,酸甘化陰,陰復而筋得所養(yǎng),則腳攣急自伸。
頑咳:李某某,男,55歲,咳嗽少痰,郁郁微煩1年余,食納一般,二便調(diào),舌邊尖紅赤,少苔,脈沉弦細稍數(shù),曾服二陳湯、上嗽散、九仙散等無效。據(jù)其證見郁郁微煩等,試以肝火犯肺論治。
方用芍藥甘草湯:
白芍30g,
甘草20g,
日服一劑水煎取汁200ml,一日3次,服5劑愈。
許多的人在晚上睡覺時,特別是在臨晨,小腿會突然一陣抽痛,腿部——抽筋了……
取白芍20克,甘草10克,或用開水沖泡,或用溫火煮,可當茶水飲用。注意,我這里說的芍藥、甘草一定要是生白芍、
生甘草,不要炙過的,炙過的藥性就變了。
用白芍24g,炙甘草12g,四劑愈。
取10克木瓜片開水沖泡飲用可治腿轉(zhuǎn)筋
這一切,我都照辦了。腿轉(zhuǎn)筋現(xiàn)象并沒有緩解,反而趨向嚴重。
有時候,我不僅腿轉(zhuǎn)筋,甚至連腹部肌肉也發(fā)生抽筋,
痛得我腿不敢動,也不敢深呼吸,簡直要我的命,鬧得一家人驚恐不安。
天天取10克木瓜片置茶杯內(nèi),
開水沖泡飲用。連飲一個余月,
腿轉(zhuǎn)筋停止,腹酸背痛等癥狀也明顯好轉(zhuǎn)。
芍藥甘草木瓜湯治足轉(zhuǎn)筋
即腿肚子轉(zhuǎn)筋,又叫足抽筋。
中醫(yī)稱“足攣急”,西醫(yī)稱“腓腸肌痙攣”。
臨床上,此病多見于成年男女,老年及體弱者尤為常見。
本病雖可發(fā)生在吐、瀉或失血之后,
但絕大多數(shù)患者是由局部受涼引發(fā)的,
當然也有無誘因而發(fā)生。發(fā)作時。
局部痙攣,疼痛劇烈,其足不可伸,伸則疼痛更劇。
2~5分鐘后,自動緩解。
緩解后,多數(shù)如常人,只有少數(shù)存在局部壓痛。
筆者將《傷寒論》之芍藥甘草湯加入木瓜,組成芍藥甘草木瓜湯,
作為基礎方,隨證加味,用來治療本病,效果非常滿意。
四嫂,十一月十三日足遇多行走時則腫痛,而色紫,始則右足,繼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見火則痛劇。故雖甚惡寒,必得耐冷。然天氣過冷,則又痛。眠睡至浹晨,而腫痛止,至夜則痛如故。按歷節(jié)病足亦腫,但腫常不退,今有時退者,非歷節(jié)也。惟痛甚時筋攣,先用芍藥甘草湯以舒筋。
赤白芍各一兩 生甘草八錢
拙巢注:二劑愈。
芍藥甘草湯證其二(附列門人治驗)
老媽,二月七日 右足行步不良,此有瘀滯也,宜芍藥甘草湯以疏之。
京赤芍八錢生甘草四錢
芍藥一味,李時珍《本草》所引諸家之說率以為酸寒。
歷來醫(yī)家以訛傳訛,甚有疑桂枝湯方中不應用芍藥。
予昔教授于石皮弄中醫(yī)專校,與馬嘉生等向藥房取赤白芍親嘗之。
白芍味甘微苦,赤芍則甚苦。
可見本經(jīng)苦平之解甚為的當。
予謂苦者善泄,能通血絡之瘀,桂枝湯為解肌藥,
肌腠為孫絡所聚,風襲肌理則血液凝閉而不宣,
故必用芍藥以通之。
然予說但憑理想,今吳生凝軒乃有芍藥活靜脈之血一解,
足證予言之不謬。讀《傷寒論》者可以釋然無疑矣。
1.足腫痛:四嫂,足遇多行走時則腫痛而色紫,始則右足,繼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見火則痛劇,故雖甚惡寒,必得耐冷,然天氣過冷,則又痛,晨起而腫痛止,至夜則痛如故。按歷節(jié)痛足亦腫,但腫常不退,今時有退者,非歷節(jié)也,惟痛甚時筋攣。用芍藥甘草湯以舒筋。赤、白芍各1兩,生甘草8錢,2劑愈。
2.轉(zhuǎn)筋:賈某某,男,53歲,左腨經(jīng)常轉(zhuǎn)筋,多在夜晚發(fā)作,發(fā)時腿肚聚起一包,腿不能伸直,患側(cè)拇趾也向足心抽攣,疼痛難忍,脈弦細直,舌紅絳少苔。此為肝血不足,血不養(yǎng)筋,筋脈細急所致。
用白芍24g,
炙甘草12g,
四劑愈。
3.舞蹈癥:覃某某,女,11歲,手足不斷舞動,行走搖擺不穩(wěn),雙手持物不牢,面部呈鬼臉樣動作,舌不斷伸縮,頭部搖晃,煩躁不安,舌淡苔白,脈弦細,有膝關節(jié)疼痛史,診為小兒舞蹈癥。系肝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所致。治宜滋陰養(yǎng)血,緩急解痙。擬芍藥甘草湯:
芍藥30g,
甘草30g,
水煎服,7劑愈。
4.胃扭轉(zhuǎn):孫某某,女,38歲,胃脘脹痛20多年,后10年伴發(fā)頻繁呃逆,大聲噯氣,每年復發(fā)2~3個月,近一年加重,呈持續(xù)狀態(tài),不能右側(cè)臥,查上消化道未見性病變.html" target="_blank" >器質(zhì)性病變,胃呈扭曲狀,診為胃扭轉(zhuǎn)。
用芍藥20g,
甘草20g,
日1劑,濃煎取汁,日服3次。
服藥后第1天,諸癥減,續(xù)服20余劑痊愈,查胃形態(tài)恢復正常。
5.過敏性腸炎《遼寧中醫(yī)雜志》(1981;4:25):范某某,男,成人,腹痛,腹瀉綿綿不愈,診為過敏性腸炎。神疲倦怠,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小弦,腹痛,按之則舒。此乃肝脾不和,脾氣滯結(jié),脈絡不行,治宜調(diào)肝和脾。
方用芍藥甘草湯:
生白芍30g,
生甘草15g,
服4劑痊愈。
6.頑咳:李某某,男,55歲,咳嗽少痰,郁郁微煩1年余,食納一般,二便調(diào),舌邊尖紅赤,少苔,脈沉弦細稍數(shù),曾服二陳湯、上嗽散、九仙散等無效。據(jù)其證見郁郁微煩等,試以肝火犯肺論治。
方用芍藥甘草湯:
白芍30g,
甘草20g,
日服一劑水煎取汁200ml,一日3次,服5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