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痿 指舌體痿軟無力, 主筋脈失養(yǎng)。如《傷寒論譯釋》載“辨不可發(fā)汗病脈證并治第十五”第14 條曰:厥, 脈緊, 不可發(fā)汗, 發(fā)汗則聲亂咽嘶, 舌痿, 聲不得前!北咀C厥而脈緊, 實(shí)為少陰傷寒之證, 法當(dāng)溫里, 而反發(fā)汗, 損傷少陰之氣, 少陰之脈挾舌本, 汗出津傷, 舌體失養(yǎng), 故舌痿。 舌不得前 是指舌短難伸, 舌本已強(qiáng), 轉(zhuǎn)動(dòng)不能。主陽衰寒凝之危侯。如《傷寒論譯釋》載“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第二十”第132 條:“⋯⋯此為除中,口雖欲言, 舌不得前。”該證本屬陽虛挾飲之證, 誤下后, 陽虛已極, 而谷氣多入, 遂致胃氣將絕之“除中”。此時(shí)之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乃因陽絕寒凝, 氣已衰脫, 不能運(yùn)轉(zhuǎn)舌體所致。 口舌生瘡 《傷寒論》本作“口傷爛赤”, 是指口舌紅腫糜爛, 多為火熱循經(jīng)上炎灼傷口舌所致。如335 條云:“⋯⋯厥深者熱亦深, 厥微者熱亦微。厥應(yīng)下之, 而反發(fā)汗者, 必口傷爛赤!北咀C之熱厥為熱邪郁伏于里, 本不可汗, 發(fā)汗則傷津助陽, 火熱上蒸, 因致口傷爛赤。 舌上白苔 即舌面鋪苔色白, 不燥不膩, 主表證。如230 條:“陽明病, 脅下硬滿, 不大便而嘔, 舌上白苔者, 可與小柴胡湯。”本證舌上白苔者為邪未入腑, 乃少陽氣滯津結(jié)的標(biāo)志, 所以不可攻下, 而宜小柴胡湯和解樞機(jī), 使汗出而邪解。 舌苔白滑 指舌上苔白而滑潤(rùn), 主寒證。如129 條:“⋯⋯名曰臟結(jié), 舌上白胎滑者, 難治!北咀C舌上白苔滑, 乃里陽虛衰的表現(xiàn), 今元陽不振, 而入結(jié)之邪已深, 結(jié)邪非攻不去, 而臟虛又不耐其攻, 故而難治。 舌苔水滑 《傷寒論》原作“舌上胎滑”, 是指舌苔滑潤(rùn), 有水欲滴。此乃陽氣虛衰, 寒濕內(nèi)盛之象。如130 條:“臟結(jié)無陽證, 不往來寒熱, 其人反靜, 舌上胎滑者, 不可攻也!北緱l臟結(jié)之證, 純陰無陽, 邪結(jié)在里, 而不見煩擾, 身反靜, 可知其陽氣已無力與邪拒爭(zhēng),“舌上胎滑”便是陽氣大虛的確據(jù)。 舌上苔垢 《傷寒論》原作“舌上苔者”, 是指舌上有黃白薄膩苔垢。此乃胃氣損傷, 邪熱擾于胸膈所致。如221 條:“陽明病⋯⋯若下之, 則胃中空虛,客氣動(dòng)膈, 心中懊 , 舌上苔者, 梔子豉湯主之!北咀C屬陽明熱證, 誤用攻下, 則無形之熱反攻于胸膈之間而懊 不適, 此時(shí)舌苔必薄膩微黃, 或黃白相兼。 舌苔干燥 《傷寒論》原作“舌上燥”, 是指舌上有苔, 質(zhì)燥而傷津。如137 條:“太陽病, 重發(fā)汗而復(fù)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大陷胸湯主之。”此證是因?yàn)樘柌≌`汗誤下, 邪熱內(nèi)傳, 與痰水互結(jié)胸中, 津液不能上騰, 故舌苔干燥少津。此不同于陽明腑實(shí)之舌焦燥起芒刺。 舌燥 是指舌上干燥少津, 多由邪熱傷津所致。如222 條:“若渴欲飲水, 口干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北咀C乃邪熱熾盛, 津液損傷嚴(yán)重, 故見舌上干燥少津。 口中和 “口中和”是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食而知味。語見《傷寒論》304 條:“少陰病, 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 其背惡寒者, 當(dāng)灸之, 附子湯主之!北咀C雖屬少陰病, 但內(nèi)無邪熱, 胃氣和降, 故口中和而知味。 口不仁 “口不仁”是指語言不利, 食不知味。語見《傷寒論》第219 條:“三陽合病, 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 口不仁, 面垢, 譫語, 遺尿⋯⋯”本證因陽明熱盛, 傷津耗液, 血脈不利, 舌失濡養(yǎng), 故口不仁。 口苦 是指病人自覺口中有苦味, 為少陽主癥之一。如263 條:“少陽之為病, 口苦, 咽干, 目眩也!币嘤袑僭餆嵴趄v上沖所致者, 如189 條:“陽明中風(fēng), 口苦咽干⋯⋯”口苦一癥總的來說, 多因邪熱上蒸或表邪化熱所致 |
原帖由 小兔兔 于 2010/3/29 10:10 發(fā)表
我想咨詢一下各位:舌面有很深的裂紋是什么原因?如何治療?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