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淺思雜錄七:客家中藥之七—————— 枳椇子 作者:黎小裕 郵箱:lichongyu103@163。com
【別名】拐棗、天藤、還陽藤、木
珊瑚、雞爪梨、雞鉅子、結(jié)留子、白石棗。轉(zhuǎn)鈕子、雞腳爪、萬字果、橘扭子、九扭、金約子。[1]
【來源】為
鼠李科植物北枳椇、枳椇和毛枳椇的成熟種子。亦有用帶花序軸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1.北枳椇 落葉灌木,高約10m。小枝紅褐色。葉互生,具長柄;葉片廣卵形,長8-15cm,寬6-10cm,先端尖或長尖,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具不整齊粗鋸齒,兩面均無毛;基出3脈,淡紅色。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不對稱;花雜性,綠色,花梗長6cm,萼片5,近卵狀三角形;花瓣5,倒卵形,先端平截,中微凹,兩側(cè)卷起;雄花具雄蕊5,花絲細,有退化的子房;兩性花有雄蕊5,雌蕊1,子房3室,每室有1胚珠,
花柱3淺裂。果實近球形,灰褐色,生于肥厚、扭曲、肉質(zhì)的花梗上,成熟后味甘可食。種子扁圓,紅褐色,有光澤。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枳椇 落葉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淺縱裂,不剝落。小枝紅褐色,幼時被銹色細毛;冬芽卵圓形,芽鱗2,大而早落。葉互生;葉柄長2-5cm,紅褐色,具細腺點;葉片卵形或卵圓形,長8-16cm,寬6-11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具細尖鋸齒,上面無毛,背面脈上及脈腋有細毛;三出脈,淡紅色,側(cè)脈3-5對。二歧式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對稱,總花梗長約6.5cm,小花梗長約3mm;花雜性,徑約7mm;萼片5,卵狀三角形;花瓣5,倒卵形,黃綠色;雄花有雄蕊5,中央有退化的雌蕊;兩性花具雄蕊5,子房上位,埋于花盤中,圓錐形,3室,每室具1胚珠,柱頭半裂或深裂。果實近球形,灰褐色,無毛,徑6-8mm;果柄肉質(zhì)肥大,扭曲,徑3-5mm,紅褐色,上具黃色皮孔,成熟后味甜可食。種子扁圓形,暗褐色,有光澤;ㄆ5-6月。果期9-10月。
3.毛果枳椇 高大落葉喬木,高達18m。小枝褐色或黑紫色,無毛,有明顯的皮孔。葉紙質(zhì),長圓狀卵形或?qū)挋E圓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截形、近圓形或心形,葉下面密被黃褐色或黃灰色不脫落的絨毛。二歧式聚傘花序頂生或兼腋生,花黃綠色;花萼密被銹色柔毛,要片具明顯的網(wǎng)脈;花瓣卵圓狀匙形;花盤密被銹色長柔毛;花柱自基部3深裂。漿果狀核果球形,果序軸膨大,被銹色或棕色絨毛。種子黑色、黑紫色或棕色,近圓形,腹面中部有核,背面有時具乳頭狀突起;ㄆ5-6月,果期8-10月。
【采制】10-11月果實成熟時連肉質(zhì)花諏軸一并摘下,曬干,取出種子。
【性狀鑒別】(1)北枳椇種子扁平圓形,背面稍隆起,旗面較平坦,直徑-5mm,厚1-1.5mm。表面紅棕色、棕黑色或綠棕色,有光澤,于擴大鏡下觀察可見散在凹點,基部凹陷處有點狀淡色種臍,頂端有微凹的合點,腹面有縱行隆起的種脊。種皮堅硬,胚乳白色,子葉淡黃色,肥厚,均富油質(zhì)。氣微,味微澀。
。2)積椇種子暗褐色或黑紫色,直徑3.2-4.5mm。
。3)毛果枳椇種子黑色、黑紫色或棕色,近圓形,直徑4-5.5mm,腹面中部有棱,背面有時具乳頭狀突起。廣東、廣西等地有以連肉質(zhì)花序軸一并入藥。均以飽滿、有光澤為佳。
顯微鑒別 北枳椇種子橫切面:外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長約180μm,寬約12μm,外壁薄,側(cè)壁甚厚,胞腔窄縫狀,靠內(nèi)壁處膨大,外側(cè)具光輝帶。色素層細胞數(shù)列,近卵形或多角形,含有棕色物,其內(nèi)數(shù)列薄壁細胞較小,不含色素。內(nèi)表皮細胞徑向延長,排列較整齊。外胚乳細胞頹廢,內(nèi)胚乳細胞壁較厚,子葉細胞壁薄,均充滿糊粉粒。
【藥物應(yīng)用鑒別】枳椇子與
柑,性味相近,皆有養(yǎng)陰生當(dāng)之功,用于溫病后期,
肺胃陰傷,余熱煩渴,且解酒毒,然柑可清利濕熱,枳椇子又能潤腸通便。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清濕熱;解酒毒;止渴除煩;用于醉酒;煩渴
呃逆;二便不利。
【化學(xué)成分】含
葡萄糖,硝酸鉀過氧化物、酶等。
【藥理】能夠縮短小鼠醒酒時間,加快
乙醇代謝,抑制乙醇誘導(dǎo)的肌松作用;有保肝活性,其水提取物能顯著提高肝細胞存活率。此外有抗突變、抗腫瘤、抑制組胺釋放、鎮(zhèn)靜、解壓、利尿等作用。
【配伍應(yīng)用】1、小便不利:配
知母、
金銀花、燈
心草等。2、醉酒配
葛花、
砂仁等。[2]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或炮酒服。
【按】客家稱枳椇子為結(jié)扭子,是因為其果柄(花序軸)成熟時黃褐色或棕褐、紫紅色,膨大呈肉質(zhì)狀,呈扭曲不規(guī)則棒狀,有分枝,故稱結(jié)扭子。[3]現(xiàn)代中醫(yī)界入藥用的是其種子,而民間中醫(yī)網(wǎng)的世安先生在《雞爪梨——蘆溪醫(yī)話》中提到藥店中所用“枳椇子”,入藥部位不對,它是雞爪梨的種子,殼厚核小,即使搗碎多用,也少見功效;而真正具有解酒毒、養(yǎng)陰開胃、清熱利濕的是“果柄”,此物生時味甘而澀,一經(jīng)霜凍,即氣馨香味沁甜。[4]在下非常贊同世安先生的說法,一般植物的可食用部分不外乎根莖葉花果種子,但枳椇的食用部分卻是果柄,果實反而不能食用。因為它這一有別于他物的特性故枳椇子的藥用部分應(yīng)該是果柄而非果實,客家人認為此物經(jīng)霜之后,澀味盡去,其味尤其甘美。并且認為此物有滋補之功,可滋陰潤燥,用于治療秋燥。
參考文獻:
[1]意古中醫(yī):http://www。tcmlib。com/zy/html29/showdetail-323839392ce69eb3e6a487e5ad902c7a79.html(以其為藍本)
[2]徐國均、王強《中草藥彩色圖譜》[M] 福建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2006:500~501
[3]http://www。fjycw。com/blog/user1/linmz1030/5616.html
[4]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ad.php?tid=74747&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黎小裕 于 2008/8/1 17:11 編輯 jfsoft.net.cn]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