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yī)、修行人成長之路
導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仲景以下,流派多如牛毛,在浩繁的醫(yī)籍中,多少中醫(yī)迷失了方向。博極醫(yī)源、知天下、曉地理、通人事,是每一位醫(yī)者的孜孜追求。天清地寧老師將從天地人的統(tǒng)一規(guī)律論述大醫(yī)的成長之路。
大醫(yī)是怎么煉成的
做一個醫(yī)生的志向如果是要想成為一個大醫(yī),要想成為大醫(yī),那他在學習中必須要能夠抓住“本”。做醫(yī)生,首先要搞清楚病出現(xiàn)的原因以及變化規(guī)律,也就是病理。那么病理的前提是什么呢?既然是病,就是不健康,不健康與健康是相對的,健康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這就要看人的生理和心理了,要身心合一。譬如發(fā)燒,其實是一個正常人面對外邪時,體內正邪相抗的正常反應,如果一發(fā)燒就試圖去降溫,這就不對了,因此發(fā)燒并不能作為衡量病與否的指標。
每個人的人的體格都不一樣,正常與不正常對每個人來說標準不一樣,而不是一刀切。就像不同的體格需要吃不同的飯量一樣的道理,有的人能吃一碗飯,有的人能吃三碗多,這都是正常的,而不是一個死標準就能作判斷的。因此,我們既要搞清楚作為一個抽象的人的共性規(guī)律,還要搞明白作為差異化的人的個體規(guī)律,即人的生理、心理的共性和個性,而不應像西方定量法一樣的死板。就像一年有四季,但是在哈爾濱、武漢與廣州的四季是不一樣的,并沒有誰對誰錯。所以,高手的醫(yī)生一定要通命理,同時還要研究天文地理,因為都是相通的。這其中涉及到天地人三才,涉及到天地與人的形成規(guī)律,這些都是做醫(yī)生的“根”。
男女交媾形成生命體(受精卵)之時,生命還是一片混沌,是太極。從母體分離,五行便形成了,并為后天所用。但是,無論后天如何變化,其“根”還是在太極。夫妻若在懷孕期間吵架,母親一方悲悲切切,這股怨氣肯定會影響到孩子,所以,看病一定要能透視到根本,找“病根”。繼續(xù)再往深一層去追溯,在受精卵形成之前,這個生命體在陰性空間的信息是怎樣的?前世在陽間的信息又是怎樣?醫(yī)生如果不懂《易經(jīng)》就無法通鬼神,不懂風水就看不到地理信息,沒有這些知識是無法幫助病人去除病根的。
《黃帝內經(jīng)》以講天地為開篇,為何這樣安排?因為人的根是在天地中的!饵S帝內經(jīng)》最重要的一句就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是俗人做不到恬淡虛無,所以就變衰老了。所以,《黃帝內經(jīng)》接著就告訴我們,人可以分為五行氣質,五五二十五種亞類型氣質的人各有什么特點也講的很清楚。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它將不同人的體質和生理、心理給定格了。醫(yī)生治病的時候,首先要將病人歸入這二十五種亞類型中來判斷他(她)的生理心理特點,然后再下結論,這就是共性和差異性在醫(yī)學上的應用。接著,涉及到具體的治療操作,要用到人體內的穴位、臟腑、精氣神等之間的關系,這些就是很具體的問題了。但是,對于一個學醫(yī)的人來說,一定要首先搞清楚《黃帝內經(jīng)》的脈絡,《黃帝內經(jīng)》在研究天地規(guī)律,人的生理、心理規(guī)律,以及得病和治病的規(guī)律,醫(yī)理、藥理、針灸之理等等這些之間是一氣呵成的,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背后的思維方法論,如果沒有搞清楚,那么你看到的《黃帝內經(jīng)》就是一節(jié)一節(jié)的,這樣肯定是讀不懂的。所以,不是《黃帝內經(jīng)》說錯了,也不是難懂,而是你太笨了,看不到文字背后的那條脈絡。大家都是“讀書人”,如果考試大家的讀書功夫,我只需要問一個問題——黃帝內經(jīng)為何開篇講天地?為什么落腳點在“恬淡虛無,精神內守”?我個人讀《黃帝內經(jīng)》,讀到這里,我就讀完了。然后再挑著看看五行氣質和二十五種亞氣質,其余的我就不看了,因為我不是專門學中醫(yī)的,我的興趣點更多的在抓《黃帝內經(jīng)》的精髓!饵S帝內經(jīng)》講天理、地理、人理,然后講到醫(yī)理、病理,再講到藥理、針灸之理,可謂一氣呵成,到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是《黃帝內經(jīng)》中太極、五行思想的具體落實。如果你的思維與《黃帝內經(jīng)》中黃帝的思維相匹配的話,通過望診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并不需要號脈,因為號脈所得到的信息肯定與你望診所得到的病象是匹配的,這就是全息。望診是看“光”(光態(tài)身)的,望其神,而號脈則是精和氣層面,不涉及神的層面。這些都是一個學醫(yī)的人必須首先要搞清楚的線索。
中國文化可謂是萬法歸宗,都可以歸到《易經(jīng)》!兑捉(jīng)》將理、象、數(shù)都講的很清楚了。《易經(jīng)》中的“象”是抽象之象而非具體之象,它可以與世間各行各業(yè),包括兵法、醫(yī)法、家庭關系等都對應起來。即是說,如果搞清楚了《易經(jīng)》的“象”,你就可以拿來運用到任何一個領域,這叫“一通百通,融會貫通”。所以,學《易經(jīng)》若不在易理、卦象和術數(shù)上下功夫,找不到其與人體生理、心理和病理的對應關系,你就根本不能算是真正通達中醫(yī)的內行人士,都只是拿著雞毛當令箭而已,F(xiàn)在有一些中醫(yī),遇到病人就想著去翻翻書查方子,其實這都是“讀死書”了,每一個方子看似是死板的,其實根本上都是萬變不離其宗。開方首先要通藥理,通藥理首先要通生理。比如《神農本草經(jīng)》里面提到了365種藥材,對應365天,藥分為上中下三等,不同的品種深入不同的臟腑,這其中就涉及植物學、礦物學的問題了,還涉及到天文地理,因為不同的藥濃縮了不同的天地能量信息。不同的藥在什么時間采集,如何搭配等問題都是符合陰陽、五行學說的,這其中的微妙關系其實也是一個抽象的象,也涉及到術數(shù)。不同的病癥表現(xiàn)出怎樣的癥狀,屬于五行中的哪一行,是“生有余”還是“克不足”?這里面的關系也是需要量化的。所有的量化都要在一個大背景下進行,就是“時空”(時間空間)。一天十二個時辰,一年十二個月,八個方位,都是對應著不同的氣和場,人的生理心理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運行規(guī)律特征是不一樣的,所以醫(yī)生在號脈的時候,一要看現(xiàn)在的季節(jié),二要看所處的時辰,三還要看病人的命格和氣質,才能決斷出是正常還是反常,高手還能由此推演出病的演變規(guī)律,因為這些都是術數(shù)在流轉。
術數(shù)的根在哪里?為何人會有定數(shù)?如果查命格,一個人的運走到某個份上,會有一個合力把他困住,如果此人命不該絕,此時會有貴人來相助。為何到了某個時間點你會得這個病,或遇到這個坎?命的根在哪,就在你的心,如若你的心一直在積累某種信息,久而久之,這些信息便會由心的病態(tài)變?yōu)樯淼牟B(tài)。這其中是有一個周期的——最里層是心的念頭,再往外是某個階段的心境,再往外就是人生某幾年的運程了,再往外就是命格了。
他(老師指其中一個學生)這一段時間以來都是比較郁悶,多夢,心已經(jīng)“感冒”多日了,所以,身體的感冒是遲早的事。剛才醫(yī)生說是你肺中有火,因為是脾濕不運,胃土不降,相火上炎的緣故,為何會脾濕呢?一般中醫(yī)到此就停住了。人思慮一多,糾結,后天的意識打死結了,氣就轉不活,所以就濕了。
學生A:老師,您剛才說學醫(yī)要學好《易經(jīng)》,可是到哪里去學啊?《黃帝內經(jīng)》都搞不懂……
老師:呵呵,你剛才聽的時候,一直帶著情緒,所以,內心深處一直在抵觸。其實啊,先暫且不管我講的是否完全正確,你如果真想學習,就應該先把我所理出的脈絡給記下來,暫且不要考慮現(xiàn)在時機是否成熟,能不能找到這樣的明師,你心中至少應該先確立一個明確的坐標體系。就像爬山,人家告訴你爬那座山可以到達你想去的最高峰,具體的幾個步驟也告訴你了,當然,要到達那里還需要找一輛車,還需要在山下找一家旅店……但是,你不能因為現(xiàn)在沒有找到車和旅館,就把我給你的地圖都扔掉吧?(一笑)
學生B:我覺得聽老師的東西,主要的要把握老師的思路,然后從老師給出的角度再去回觀自己的生活,如此,便會豁然開朗,而不是說,任何事情都必須按照老師給出的方法去做。重要的是學老師的方法和思路,這樣才會越學越活,否則會越來越死板。
學生A:我現(xiàn)在思考的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實現(xiàn)的問題……
學生B:若每個人都能搞通,那每個醫(yī)生都可以成大醫(yī)了。(一笑)
老師:一,我不是學醫(yī)的;其二,我認為除了《黃帝內經(jīng)》還有更重要的經(jīng)書要看。等我想靜下來專門去研究醫(yī)理的時候,我再回頭把《黃帝內經(jīng)》去深耕細琢。
真正會學習的人往往巴不得能有老師給指一條路,朝哪個方向走,要分幾個步驟,哪個是一定要跨越的重要轉折點。你要搞明白醫(yī)理,就必須先把生理、心理搞清楚,這又需要以天文、地理知識為前提,而這一切的根都在《易經(jīng)》。明白了這個道理,很多東西是不需要死記硬背的。譬如,你順著這條線去學藥理,你的層次就會比別人高出很多,因為萬變不離其宗,都離不開易理的時空觀。同樣的病,人在澳洲和中國的水土就不一樣,就需要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同理,同一種藥,也要考慮不同時空的特點。何謂大醫(yī)?就是在這些細節(jié)上用的巧,用的妙!就像一個被繩子捆綁住的人,如要從中解脫,他可以用牙咬,用刀割,用火燒……具體采用哪種方法,就要考慮不同時空的條件,以及工具的可行性。對于真正的中醫(yī),手頭即使沒有任何設備,他都可以幫病人把病治好,因為他善于用,用的巧妙。而對于西醫(yī),一旦離開檢驗設備和各種器具,治療工作就無法展開了。
學生B:西醫(yī)是“器醫(yī)”,是下醫(yī)。
學生C:老師以前講過,學醫(yī)有多條途徑,有從下往上學的,有從上往下學的,也有兩頭一起學的。
醫(yī)道相通,萬法歸宗
老師:我在本科和碩士階段都不是做營銷的,而我的博士論文卻可以直接上達到學科的最頂尖,這就是思維方法論了。有了堅實的哲學方法論做基礎,無論做哪個領域研究,只要做都可以做到頂。我在學中醫(yī)過程中也是一樣,要么我不學,要學就一定從中醫(yī)里最厲害的學問下手。即使我任何器具都沒有了,我還可以通過讓病人默念術數(shù)來解決問題。再不行,我就用念力(假如我功夫修到那個高度),給他一個符箓,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了。有幾個異地的網(wǎng)友曾經(jīng)跟我一起入靜,一段時間后,其中有網(wǎng)友就吐出了很多病氣出來,這些都是實證案例。我們之間相隔數(shù)千里,卻能夠實現(xiàn)“遠程操作”,這其中蘊含著什么原理,這個場又是如何轉變,怎樣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這其中都是有很多道理的。無論學什么,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和方法,到頭來都會是事倍功半。我可以暫且不學具體某一種中藥的知識,那已經(jīng)是具體化的了,我先把大框架搞清楚。譬如半夏這種藥材,屬于五行之中的哪一行,入的是五臟的哪條經(jīng)絡,這些都是可以推出來的,不可能脫離《易經(jīng)》的八卦五行。而如果只靠死記硬背,這個方子用到的半夏多少克,陳皮又是多少……這已經(jīng)是走錯路了。
學生A: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是關于一位老中醫(yī)帶學生的,整個思路跟老師剛才講的一樣,其中老中醫(yī)問了學生幾個問題:第一個,日月為什么是這樣的運行軌道;第二個,好像是……
老師:那我插一句,人體的日月在哪里呢?
學生A:就是離卦、坎卦嘛……
老師:怎么又跑到八卦上去了,離卦和坎卦是《易經(jīng)》的抽象之卦,日月是具體的象。
學生A:老師,日月就是陰陽嘛,那么,人體到處都是日月了。拿眼睛來看,左日右月……
老師:呵呵,中醫(yī)的學習不是靠死記硬背的。所以,我在學?紝W生的營銷從來不考課本上概念性的東西,那些是沒有意義的。為什么營銷中包含著“細分”“定位”,為何將營銷策略概括為4p?概括的原理和思路是什么?必須要搞清楚課本中各個概念的形成背景,它們都是從大量的現(xiàn)象中概括出來的。所以,關鍵是讓學生掌握概念背后的道理,這些才是真本事。每個學營銷的都知道4p,可是為何有的人的業(yè)績就是上不去?死記概念是沒有用的。4p在表層的意義只是告訴了我們在營銷中需要注意的幾個重要問題,但是何為重要,又何為不重要?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評價標準要適時調整。就拿眼下的房地產行業(yè)來看,產品、廣告、渠道等等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價格,但是,價格也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營銷問題,而是整個行業(yè)共同的難題。再走深一層,問題又可歸結到政府與房地產商的關系上。再繼續(xù)往下追問,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的根源在改革開放至今所形成的社會治理結構上,是中國社會人心的問題。
學生B: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因為道德失范導致精神缺乏,再回過頭,又感覺到物質的缺乏。
老師:沒錯了!為什么道德失范?因為人的心已經(jīng)變了,在他的生命認知中不再相信有比物質和精神更重要的靈魂層面的財富,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時行樂。一旦生命的能量過多地偏向了享樂一方,“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成為必然了。我們中國老百姓稱呼官員為“父母官”,官員的職責應該是代表天來把社會的次序理順,讓百姓安居樂業(yè)。但是,現(xiàn)在政府似乎走向與民爭利的方向去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房地產行業(yè)了。所以,從事營銷工作,如果沒有經(jīng)濟學、社會學的知識做基礎,拿一個4P耍大刀,是絕對走不通的。學中醫(yī)也是一樣,如果按學習西醫(yī)的路線走,是絕對走不通的。當然,不能說你現(xiàn)在背中藥方子沒有用。
學生A:嗯,其實黃元御(清代著名醫(yī)學家)也是不背方子的,就像老師說的一樣。
學生B:道理是這樣的,就像2的2次方是4,3次方是8,你不僅要知道結果8是怎么來的,還要搞明白源頭的那個2是怎么來的。
老師:所以,為什么說悟道的人不需要學術?因為道中已經(jīng)含術了,所謂術就是方法技巧。術是一直都在變化的,但無論怎么變都是萬變不離其宗,所以,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蹦切┰诜椒记缮洗蜣D的人,只會越學越迷糊。
跳出小我,回歸真我
老師:現(xiàn)在社會上有一些學fo的人,往往容易在一堆經(jīng)文中糾纏不清,甚至抓著雞毛當令箭。他們沒有搞清楚,fo經(jīng)其實是fo隨方設教所記錄下來的文字,很少人去思考和體悟——經(jīng)書之間差異的背后真相是什么?道理是什么?所以,經(jīng)常出現(xiàn)大乘與小乘之間互相對罵的情況。這跟學醫(yī)沒學通是一個道理的,因為每個中醫(yī)學派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論,很容易讓人無所適從。對于這個問題,在我本科學西方經(jīng)濟學、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的時候已經(jīng)開始思考了——每個學科分那么多的學派,今天流行這個派,明天又興起了那個派……到底哪個是真理?后來,我把哲學學通了,把《易經(jīng)》的道理想明白了之后,才猛然發(fā)現(xiàn),其實這些都是瞎子摸象。(fo陀這個比喻太形象了!)每個瞎子都各執(zhí)一端,站在他們的角度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站在全局角度,他們都錯了。要通觀全局,眼睛必須不能瞎,這種人叫“覺悟者”。只要沒有明心見性,便還是“瞎子”。有一句話講“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人將“天”理解為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能夠主宰生命的、無所不能的“神”,這種想法在學fo、學基督的朋友中比較普遍,F(xiàn)代人遇到問題就去找觀音,求阿彌陀fo,我們從邏輯上去推,觀音菩薩和阿彌陀fo管那么多事,他煩不煩?“哎呀,你不要有所知障,觀音和阿彌陀fo無所不能,法力無邊……”我們再反推一下,既然觀音菩薩和阿彌陀fo的法力無邊,為什么還有那么多苦難眾生?“不要問了,fo經(jīng)是不能追問的!,信就好了!”如果我們學fo到頭來變得如此傲慢、執(zhí)著、迷信,沒有半點的冷靜理性,這就走偏了。無論學fo還是學道,我們要參悟宇宙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要參悟這個規(guī)律需要依靠人的理性一步步提升,從人有限的理性提升到智慧、圓滿的fo陀、老子、耶穌的神性。從局部的理性到神性就是我們人生修煉的過程。只有開發(fā)了大智慧,“神”才能無所不在,即使不念阿彌陀fo,fo也會在你的身邊保佑你。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你如果時時刻刻能夠與茫茫宇宙融為一體,宇宙的所有信息便會融合在你的身心上,將身心放大便是整個宇宙。你的心與宇宙萬物形成共振,如此,還會有什么東西不了解的呢?若達不到共振,是因為你還有私心,把自己困在了一個小小的世界。道理就是這樣的,我們并不需要復雜的宗教術語。再打一個比方,就像讀書的時候,你最多只跟你的同桌聊聊天,根本沒有把班級放在心上,你的心打不開,于是對于班級活動以及老師與同學的事情了解的也很少。久而久之,你會找不到自己在集體中存在的意義。等某一天,你能夠主動去跟其他同學交流了,便會發(fā)現(xiàn),原來每個同學都有他精彩的一面,原來班級活動都是那么有趣。交流的時間長了,你會漸漸發(fā)現(xiàn),班級到處都會留下你的痕跡,集體也永遠伴在了你的左右。而在你當初孤僻一人時,其實很多人也想幫你,只是你的心門緊鎖,人家無法走進你的世界,但是,走不進你的世界并不意味著不存在,同學們一直都在你的周圍,班級活動也一直很精彩。所以,等你走出了小我,看到了周圍的精彩的時候,請不要驚訝,因為你本來就具備這樣的能力,只不過你原來一意孤行,自己把自己困住了。
這跟我們學fo、學道的道理是一樣的,你若將自己局限于小小世界中,不跟其他同學交往,這就相當于把自己困在了六道輪回中的某一條道。所謂的六道,其實就是一個事物在運行的不同階段所呈現(xiàn)出的特征。你當然也可以選擇變得活躍起來,積極參加班級的活動,從而跳出六道的局限。所以啊,所謂六道即非六道,都是你的心在扮演不同角色時所留下的不同過程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人,還是鬼,不見得誰好誰壞,體會一下,你才會知道原來每個角色都有其形成的道理,演一演,覺悟了,也就解脫了,沒有那么可怕。所以,六道輪回本來是空,你現(xiàn)在想演這條道,過一陣想明白了,不想演了,那就放下嘍,演別的角色去,或者啥都不演,做一個靜靜的旁觀者。道理就是這么簡單嘛!而我們的理論家們卻辯來辯去,不亦說乎,靜下來想想,有啥好辯的嘛,瞎子就是瞎子,即使看得見也沒必要去跟瞎子們辯論。瞎子們摸的時間再長,也都是猜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