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干燥塊莖。栽培或野生。主產(chǎn)于河南、陜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生于陰濕的林下、山澗、水溝和農(nóng)田中。喜涼爽濕潤氣候以及陰濕環(huán)境,以肥沃濕潤的生長壤土最宜生長。味辛,性溫,有毒。歸胃、肝經(jīng)。功效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jié)止痛。臨床用名有生
白附子、制白附子。
《名醫(yī)別錄》:主治
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
《海藥本草》:大溫,有小毒。主治疥癬風瘡,頭面痕,陰囊下濕,腿無力,諸風冷氣,入面脂皆好也。
《開寶本草》: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
《湯液本草》:陽,微溫。
《珍》云:主血痹,行藥勢。
《本草》云: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
《本草綱目》:白附子為陽明經(jīng)藥,因與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實非附子類也!冻䥽荣t傳》:孔休傷頰有瘢,王莽賜玉屑白附子香,與以消瘢。
《本草經(jīng)疏》:白附子感陽氣而生,故其味應辛微甘,氣大溫有小毒,性燥而升,風藥中之陽草也。東垣謂其純陽,引藥勢上行而已。其主心痛血痹者,風寒之邪觸心,以致痰壅心經(jīng)則痛,寒濕邪傷血分則成血痹。風能勝濕,辛溫散寒,故主之也。風性升騰,辛溫善散,故能主面上百病面行藥勢也。日華子用以治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面皯瘢疵。李珣用以治諸風冷氣,足弱無力,疥癬風瘡,陰下濕癢,頭面斑痕,入面脂用。丹溪用以治風痰,皆祛風燥濕散結(jié)之功也。
簡誤:白附子,燥藥也。似中風證,雖痰壅禁用。小兒慢驚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甘、辛、氣溫。純陽。無毒。一云有小毒。治面上百病,可作面脂;主血痹冷疼。且行藥勢。驅(qū)諸風冷氣,解中風失音。摩醋擦身背汗斑,尤去疥癬;用
茄蒂里邊捻藥擦,三日愈,忌澡洗。研末收陰囊濕癢,并滅瘢痕。
《本草乘雅》:白附子,形肖附子而色白,陽毒獨行之勇悍,亦相肖焉。氣味辛溫,功齊火熱,手少陰心藏之體用藥爾。經(jīng)云: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故主行藥勢,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耳。
《藥性解》:味甘辛,性溫,無毒,入肺、脾二經(jīng)。主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頭面百病、斑點風瘡疥癬、心痛血痹、陰囊濕癢。新羅出者佳。
按:白附色白味辛,故宜入肺,以治風痰。甘而且溫,故宜入脾,以治皮膚。陽中之陽能上升,故治面病。《藥鑒》:味甘辛,大溫,有小毒。其性升,能引藥勢上行。避頭風諸風,冷氣心疼,風痰
眩暈,帶濁,療小兒驚風痰搐,及面鼻游風,黑斑風刺,去面痕,可作面脂,亦治疥癬風瘡,陰下濕癢,風濕諸病。凡欲藥,炮而用之。
《本草備要》:燥,祛風濕,治面疾。
辛甘有毒,大熱純陽。陽明經(jīng)藥,能引藥勢上行,治面上百病。陽明之脈榮于面,白附能去頭面游風,作面脂,消斑疵。補肝虛,祛風痰。治心痛血痹,諸風冷氣,中風失音,陰下濕癢。
《本經(jīng)逢原》:白附子純陽,引藥勢上行,乃陽明經(jīng)藥。治肝氣風癬
陰癢,洗皯黯,入面脂用。其性燥血耗氣,是以類中風證,雖有痰壅,禁用。小兒慢驚勿服。
《本草求真》:[批]散足陽明胃經(jīng)冷風。
白附子專入胃。時珍曰:因與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實非附子類也。辛甘有毒,性燥而升,為風藥中之陽草。東垣謂其純陽,能此藥勢上行于面,為陽明經(jīng)要藥。又按諸書皆載能治頭面游風斑疵,陽明之脈行于頭面,故用此脂作消斑。及中風不語,諸風冷氣,血痹冷疼,陰下虛癢,皆當用此調(diào)治。玩此藥非性燥,何以可治冷氣虛癢,設非冷氣冷癢,又曷可用燥烈之藥以治乎。是以陰虛類中,并小兒脾虛慢驚,皆不宜用,其氣味辛烈者故耳。辛能散氣,燥能劫陰。此與
白芷同為一類,但白芷則兼肌濕同理,而不專及陽明風邪;此則專散陽明風冷,而于濕邪則未及耳。
《得配本草》:辛、甘,大溫。有小毒。入足陽明經(jīng)氣分。能引藥勢上行。逐風痰,驅(qū)寒濕。一切頭面百病,心痛血痹,陰囊濕癢,急
慢驚風,痘瘡風寒不解,四肢頭面不起者,用以散解甚效。
配南星、
半夏,生研,
豬膽丸,治小兒
暑風痰迷搐搦;配
僵蠶、
全蝎等分,生研為末,熱酒下,治中風口 ;配
藿香等分為末,米飲下,治小兒吐逆不止。
脾虛慢驚,陰虛中風,二者禁用。
《本經(jīng)疏證》:白附子所主其旨在節(jié),節(jié)之為物,以體象論則為陰陽之限,以變動論,則為用陽布陰,而其威之所竟,力之所加,又為在下者厚,愈上乃愈微也。在下者厚,則主心痛血痹之謂。愈上愈微,則為面上百病行藥勢存焉。蓋血痹由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而為身體不仁,如風痹狀,則其始病于血脈以漸內(nèi)應于主血脈心,乃為痛矣,當未痛時,原不妨用
黃芪桂枝五物湯可愈,既至心痛,則不得不藉白附子之陽氣布散,血脈中陰邪仍有限制,不相侵越,偏檢千金方用白附子惟堅癥
積聚篇小
狼毒圓一方可服,余則盡系外敷,外敷之中,除一
齲齒蟲痛方外,余則盡為面藥,皆濕熱滯氣之所為,氣既滯而不生光華,澤復澀而反增晦黯,則行氣宣澤之中,斷不能不有用陽布陰之物駕馭其間以行藥勢,其為治固甚精微,而其功力亦云微矣。以是二義而擴充之,則在上用之以氣行津,在下用之以氣行血與痰濕,皆可無微不入矣。
《本草新編》:味甘、辛,氣溫,純陽,無毒。云有小毒者,非。此物善行諸氣之藥,可恃之為舟楫者也。用于
人參之中,可開中風之失音;用于
茯苓、
薏苡仁中,可去寒濕之痹癥;用于
當歸、
川芎之中,可通枯血之經(jīng)脈;用于
大黃中,可以去滯而逐瘀。近人未知,止用之外治以減瘢,下治以收囊濕,為可惜也。再其性甚燥,凡氣血枯槁,雖有風,似不可用。即痰涎壅塞,而若系有火之癥,亦非所宜也。
《本草分經(jīng)》:辛、甘,大熱。純陽。陽明經(jīng)藥。能引藥勢上行,治面上百病,祛風痰痹濕,此藥無復真者。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 白附子有顯著的祛痰作用。
2. 白附子對結(jié)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3. 白附子有抗炎作用。
4. 白附子有抗
破傷風作用。
5. 白附子有鎮(zhèn)靜、抗驚厥作用。
6. 白附子有抗
心律失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