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是科學的醫(yī)療保健方法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轉載 點擊數:18 更新時間:2010-8-18
醫(yī)療保健運動的方法很多。氣功是我們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尋找到的一種具有先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醫(yī)療保健方法。
原始的氣功是以“舞”這種運動形式出現的。如《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氣郁瘀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漢末名醫(yī)華佗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種動以養(yǎng)生的思想為指導,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神態(tài)動作創(chuàng)編的“五禽戲”動功,更生動地表明氣功是一種具有醫(yī)療保健作用的運動方法。至于以意念、呼吸為主要鍛煉手段的靜功,雖然從身體外形上看并無運動,但它強調的是內部意念的調節(jié),實際上是“外靜內動”,所以,靜功與動功一樣具有良好的醫(yī)療保健作用。
氣功作為一種醫(yī)療保健運動的方法,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積累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論認識。除儒、道、fo、武等諸家都對氣功理論的形成各有貢獻外,氣功理論的核心是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構成的,從而使氣功作為中醫(y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得以確定,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登上了科學的殿堂。近些年來,氣功工作在理論探討、功法整理、臨床治療、機理研究、培養(yǎng)人才、擴大應用領域等諸多方面都有了較大發(fā)展。隨著一些現代科學理論及方法的運用,氣功的實質正逐步被揭示出來。氣功療法主要以心理—生理—形態(tài)自調機制反應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其醫(yī)療保健作用的實踐意義與理論意義的最終被認識,將更加顯示氣功科學內涵的深度與廣度。
氣功作為一種科學的醫(yī)療保健運動的方法,是通過意識處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特殊狀態(tài)(氣功態(tài))時的一種特殊運動方式而發(fā)揮其心身調整作用的。與一般的運動不同,氣功態(tài)時的運動具有松靜自然、動靜相兼、協調舒展、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等諸多特點。具有這些特點的動態(tài),常常給人以一種優(yōu)美的藝術的享受。而練功人隨著意念的活動,意氣相隨,感覺自己時而如大鵬展翅,時而如蛟龍戲浪,時而如孔雀開屏,時而如野馬分鬃,心身完全沉浸、陶醉在極其舒適美好的感受中。氣功的藝術性還體現在與其它藝術的結合上,比如,在書法、繪畫、戲劇、音樂、舞蹈等藝術表現的過過程中,都伴隨有氣功的成分。
氣功是一種自我心身鍛煉方法?
1、這里的“心”是指心理、精神,“身”是指形體及其生理功能。顧名思義,自我心身鍛煉方法是指發(fā)揮意識能動性,對自身的精神、形體進行鍛煉的一類方法。1、氣功鍛煉含有豐富的心理鍛煉內容:中醫(yī)典籍《黃帝內經》在談到氣功時寫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里的“精神內守”與“獨立守神”,清楚地表達了古人在氣功鍛煉中對精神的要求。氣功術語“全憑心意練功夫”更加顯示了心理活動在氣功鍛煉中的主導地位。氣功鍛煉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使意識進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入靜狀態(tài)。這種主動地調整自己意識狀態(tài)從清醒到入靜的過程,也是自我心理鍛煉的體現。至于說到各種具體的練功方法,諸如想象兩腳如樹生根、意守丹田、對意守對象的“似守非守”、對意守部位感覺的體察,等等,更是心理學感知、注意、想象、自我暗示、自我催眠等內容的直接運用。
2、氣功對形體的鍛煉是從兩個途徑實現的:第一個途徑是對形體的直接鍛煉。這主要表現在動功鍛煉中。所謂“外練筋骨皮”就是指氣功動功或外功對形體的直接作用。在進行氣功的動功鍛煉時,雖然看起來肢體運動的樣子緩慢柔和,但初學者在一段時間內仍會感到身體疲勞,可見這種緩慢柔和的運動對形體、體力的鍛煉作用也是相當強的。至于靜功,例如站樁,也具有相當強的形體鍛煉作用。這種作用的強度還隨著站樁體位高低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站的體位越低,體力鍛煉的強度越大。氣功對形體鍛煉的第二個途徑是一種間接作用。這一途徑的起點是練功引起心理活動發(fā)生有益于健康的變化,心理變化必然通過神經和神經內分泌環(huán)節(jié)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發(fā)生改變,生理功能的變化必將引起形態(tài)的變化。這一作用是通過心理—生理—形態(tài)反應環(huán)節(jié)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