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
釋名 | |
產(chǎn)地 | |
生境 | |
性味 | 味苦,氣微溫,陽中陰也,有小毒。 |
歸經(jīng) | 入手足肺、膽二經(jīng)。 |
藥物形態(tài) |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鑒別 | |
貯藏 | |
炮制 | |
質(zhì)量鑒定 | |
主治 | 治咽喉腫痛,消肺熱有神,消肺癰殊效,能消恚怒,真舟楫之需,引諸藥上升,解小兒驚癇,提男子血?dú),為藥中必用之品,而不可多用者也? |
功用 | 潤胸膈,除上氣壅閉,清頭目,散表寒邪,祛脅下刺痛,通鼻中窒塞, |
用法 | 為藥中必用之品,而不可多用者也。蓋少用,則攻補(bǔ)之藥,恃之上行以去病;多用,則攻補(bǔ)之藥,借之上行而生殃。惟咽喉疼痛,與甘草多用,可以立時解氛,余則戒多用也。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yīng)用 | |
配伍應(yīng)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jī)理 | |
全文 | 桔梗 桔梗,味苦,氣微溫,陽中陰也,有小毒。入手足肺、膽二經(jīng)。潤胸膈,除上氣壅閉,清頭目,散表寒邪,祛脅下刺痛,通鼻中窒塞,治咽喉腫痛,消肺熱有神,消肺癰殊效,能消恚怒,真舟楫之需,引諸藥上升,解小兒驚癇,提男子血?dú)猓瑸樗幹斜赜弥,而不可多用者也。蓋少用,則攻補(bǔ)之藥,恃之上行以去病;多用,則攻補(bǔ)之藥,借之上行而生殃。惟咽喉疼痛,與甘草多用,可以立時解氛,余則戒多用也。 或問桔梗乃舟楫之需,毋論攻補(bǔ)之藥,俱宜載之而上行矣,然亦有不能載之者,何故?曰:桔梗之性上行,安有不能載之者乎。其不能載者,必用藥之誤也。夫桔梗上行之藥,用下行之藥于攻補(bǔ)之中,則桔梗欲上而不能上,勢必下行之藥,欲下而不能下矣。余猶記在襄武先輩徐叔巖,聞余論醫(yī),陰虛者宜用六味地黃湯,陽虛者宜用補(bǔ)中益氣湯。徐君曰:余正陰陽兩虛也。余勸其夜服地黃湯,日服補(bǔ)中益氣湯,服旬日,而精神健旺矣。別二年復(fù)聚,驚其精神不復(fù)似昔,問曾服前二湯否,徐君曰:子以二湯治予病,得愈后,因客中無仆,不能朝夕煎飲消息子之二方,而合為丸服,后氣閉于胸膈之間,醫(yī)者俱言二方之不可長服,予久謝絕。今幸再晤,幸為我治之。予仍以前二方,令其朝夕分服,精神如舊。徐君曰:何藥經(jīng)吾子之手,而病即去也,非夫醫(yī)而何?余曰:非余之能,君自誤耳。徐問故。余曰:六味地黃湯,補(bǔ)陰精之藥,下降者也;補(bǔ)中益氣湯,補(bǔ)陽氣之藥,上升者也。二湯分早晚服之,使兩不相妨,而兩有益也。今君合而為一,則陽欲升,陰又欲降,彼此勢均力敵,兩相持,而兩無升降,所以飽悶于中焦,不上不下也。徐君謝曰:醫(yī)道之淵微也如此。夫桔梗與升麻、柴胡,同是升舉之味,而升麻、柴胡用之于六味湯丸之內(nèi),其不能升舉如此,然則桔梗之不能載藥上行,又何獨(dú)不然哉。正可比類而共觀也。 或問桔梗散邪,而不耗正氣,何以戒多用也?曰:桔梗亦有多用而成功。少陰風(fēng)邪,致喉痛如破者,多用之而邪散如響。是邪在上者,宜多用;而邪在下者,即不宜多用。 或問《古今錄驗(yàn)方》中載桔梗治中蠱毒。下血如雞肝片者血塊石余,服方寸匕,七日三服而愈,其信然乎?曰:此失其治蠱之神方,止記其引導(dǎo)之味也。中蠱必須消毒,下血必須生血,一定之理也。桔梗既非消毒之品,又非生血之藥,烏能治蠱而止血乎。蓋當(dāng)時必有神奇之丸,以酒調(diào)化,同桔梗湯送之奏功,而誤傳為桔梗,《古今錄》遂志之也。 或問桔梗不可多用,而吾子又謂可以多用,何言之相背也?曰:邪在上者宜多,邪在下者宜少,余已先辨之,未嘗相背也。雖然,用藥貴得其宜,要在臨癥斟酌。有邪在上,多用桔梗而轉(zhuǎn)甚;有邪在下,少用桔梗而更危。蓋邪有虛實(shí)之不同,而桔梗非多寡之可定,故實(shí)邪可用桔梗,而虛邪斷不可用桔梗也。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