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
釋名 | |
產(chǎn)地 | |
生境 | |
性味 | 氣味苦寒。性秉純陽。 |
歸經(jīng) | 專入肺腎。旁行經(jīng)絡(luò)。 |
藥物形態(tài) |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鑒別 | |
貯藏 | |
炮制 | 水漿煮。去骨用。 |
質(zhì)量鑒定 | 杭產(chǎn)色紫者良。北產(chǎn)色白者不堪入藥。 |
主治 | 故書皆載能治十二水毒。蠱結(jié)腹?jié)M急痛等癥。 |
功用 | 大瀉臟腑水濕 。峻利居首。上瀉肺氣。下泄腎水。兼因味辛。旁行經(jīng)脈。無處不到。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用 | |
配伍應用 | |
配伍禁忌 | 反甘草。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
全文 | 大戟 (毒草)大瀉臟腑水濕 大戟(專入肺腎。旁行經(jīng)絡(luò)。)氣味苦寒。性秉純陽。峻利居首。上瀉肺氣。下泄腎水。兼因味辛。旁行經(jīng)脈。無處不到。浸水色綠。又入肝膽。故書皆載能治十二水毒。蠱結(jié)腹?jié)M急痛等癥。(好古曰。大戟與甘遂同為泄水之藥。濕勝者苦燥除之也。)李時珍云。凡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于心則迷竅而癲癇。入于肺則竅塞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則留伏蓄聚。而成脅痛干嘔。寒熱往來。入于經(jīng)絡(luò)則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則頸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隱痛。三因并以控涎丹主之。蓋有大戟能泄臟腑之水濕。甘遂能行經(jīng)隧之水濕。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氣。要必實癥實熱實脈。方可以用。(非實莫用。)否則瀉肺傷腎。害人不淺。(李時珍曰。愚按百祥惟用大戟一味。百祥獨瀉腑。正實則瀉其子也。腎邪實而瀉其肝也。潔古老人治痘變黑歸腎癥。用宣風散代百祥膏。亦是瀉子之意。蓋毒勝火熾則水益涸。風挾火勢則土受虧。故津血內(nèi)竭不能化膿而成青黑干陷之癥。瀉其風火之毒。所以救腎扶脾也。)若中其毒者。惟菖蒲可解。杭產(chǎn)色紫者良。北產(chǎn)色白者不堪入藥。水漿煮。去骨用。得大棗則不損脾。畏菖蒲。反甘草。苗名澤漆。亦行水道。主治略同。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