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
釋名 | |
產地 | |
生境 | |
性味 | 味苦辛。性微溫。有小毒。感輕清之氣而生。升也。陽中陰也。 |
歸經 | 入肺心二經。兼入胃經。 |
藥物形態(tài) |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鑒別 | |
貯藏 | |
炮制 | 雷公曰。凡用。須去頭上尖硬二三分。并去浮皮。泔浸。微炒。 |
質量鑒定 | |
主治 | 主胸脅痛如刀刺。腹?jié)M腸鳴幽幽。驚恐悸氣。(本經)利五臟腸胃。除寒熱風痹。療咽喉痛。下蠱毒。(別錄)治下痢。破血積氣。消聚痰涎。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小兒驚癇。(甄權)下一切氣。止霍亂轉筋。心腹脹痛。除邪辟溫。破癥瘕肺癰。養(yǎng)血排膿。補內漏。及喉痹。(大明)利竅。治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咽嗌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塞(元素)治寒嘔。(東垣)主口舌生瘡。赤目腫痛。(時珍) |
功用 | 為開發(fā)和解之品。(兼瀉劑肺經氣分藥) 張元素曰。桔梗清肺氣。利咽喉。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臨證應用 | |
配伍應用 | |
配伍禁忌 | 畏白芨、龍膽草。經疏曰。凡攻補下焦藥中勿入。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忌豬肉。 |
使用注意 | 經疏曰。凡攻補下焦藥中勿入。氣逆上升不得下降。及邪在下焦。均忌。 此藥能開提氣血。故氣藥宜用。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朱震亨曰。干咳嗽。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桔梗開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氣郁在大腸。亦宜桔梗開之。后用痢藥。 |
全文 | 桔梗 味苦辛。性微溫。有小毒。感輕清之氣而生。升也。陽中陰也。畏白芨、龍膽草。忌豬肉。伏砒。 【主治】主胸脅痛如刀刺。腹?jié)M腸鳴幽幽。驚恐悸氣。(本經)利五臟腸胃。除寒熱風痹。療咽喉痛。下蠱毒。(別錄)治下痢。破血積氣。消聚痰涎。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小兒驚癇。(甄權)下一切氣。止霍亂轉筋。心腹脹痛。除邪辟溫。破癥瘕肺癰。養(yǎng)血排膿。補內漏。及喉痹。(大明)利竅。治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咽嗌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塞(元素)治寒嘔。(東垣)主口舌生瘡。赤目腫痛。(時珍) 【歸經】入肺心二經。兼入胃經。為開發(fā)和解之品。(兼瀉劑肺經氣分藥) 【前論】張元素曰。桔梗清肺氣。利咽喉。其色白。故為肺部引經。同甘草為舟楫之劑。如大黃苦泄峻下之藥。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須用辛甘升之。譬如鐵石入江。非舟楫不載。所以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也。朱震亨曰。干咳嗽。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宜桔梗開之。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氣郁在大腸。亦宜桔梗開之。后用痢藥。此藥能開提氣血。故氣藥宜用。 【禁忌】經疏曰。凡攻補下焦藥中勿入。氣逆上升不得下降。及邪在下焦。均忌。 【炮制】雷公曰。凡用。須去頭上尖硬二三分。并去浮皮。泔浸。微炒。 |
語義 | |